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共19页。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 2B 铅笔填涂准考证号下方的涂点。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紫信息,点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必须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城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本试卷共 20 小题,满分 9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2 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
    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错选、不 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木已成舟B. 水滴石穿C. 冰雪消融D. 钻木取火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木已成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不符合题意;
    B、水滴石穿过程是指滴水产生的力在不断的作用在石头上,使石头上出现了小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是冰雪融化成水,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不符合题意;
    D、钻木取火过程中,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
    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生活生产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
    炼钢过程用到的氧气
    磁悬浮列车用到的氮气
    用于生产氮肥的氨气
    制作电光源的稀有气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 78%、氧气占 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 0.03%。
    【详解】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1%,则炼钢过程用到的氧气来自空气,故 A 正确;
    B、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78%,则磁悬浮列车用到的氮气来自空气,故 B 正确;
    C、空气中不含氨气,则用于生产氮肥的氨气不是来自空气,故 C 不正确;
    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0.94%,则制作电光源的稀有气体来自空气,故 D 正确。故选 C。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观察气体颜色B. 插入燃着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D. 倒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观察气体颜色,无法鉴别三瓶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助燃,所以,伸入燃着的木条后,木条熄灭, 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伸入燃着的木条后,木条燃烧更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 故插入燃着的木条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选项符合题意;
    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气味气体,闻气体的气味,无法鉴别三瓶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将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空气、氧气中,澄清石灰水都不变浑浊,因此,用澄清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出空气和氧气,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某兴趣小组模拟自来水厂对浑浊的有色河水进行如下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杂质B. ①中液体无色澄清
    C. ②中液体一定为纯净物D. 若③中出现大量泡沫,则②中液体为硬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的杂质,加速其沉降,符合题意;
    B、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得到的液体是有色的,不符合题意; C、②中液体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故若③中出现大量泡沫,则②中液体为软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锶(Sr)和氧(O)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Sr 离子核外共有五个电子层
    O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6 个电子
    Sr 和 O 可形成化合物 SrO
    Sr 和 O 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外一共有 5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 2,故易失去 2
    个电子而变为离子,即锶离子的核外应该由 4 个电子层,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根据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6,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 个时,在化学反应中易通过的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故氧原子再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2 个电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根据两种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锶原子的最外层是 2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
    吗,氧原子的最外是 6 个电子,易得到 2 个电子,故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SrO,此选项表述正确;
    D、锶属于金属元素,氧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 C。
    金刚石和石墨是常见的碳单质,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结构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都有吸附性
    1 g 金刚石和 1 g 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
    石墨在氧气中能燃烧,但金刚石不能燃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金刚石和石墨不具有吸附性,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 1 g 金刚石和 1 g 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符合题意;
    D、石墨和金刚石均是碳单质,均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选 C。
    “长征 5 号”的助推器是用液氧、煤油作推进剂的,航空煤油可由优质石油分馏而来,十二烷(C12H26) 是航空煤油中的成分之一,关于 C12H26 的说法正确的是
    十二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十二烷由 12 个碳原子和 26 个氢原子构成
    1212
    十二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为
    1212 1 26
    十二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6
    【答案】C
    【解析】
    100%
    【详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十二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原子构成,错误;
    B、1 个十二烷分子由 12 个碳原子和 26 个氢原子构成,错误;
    1212
    C、十二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为
    1212 1 26
    100% ,正确;
    D、十二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26  12:26,错误。故选 C。
    下列符号中,对“2”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2Ag:2 个银元素
    Ca2+:每个钙离子带有 2 个单位的正电荷
    H2S:1 个硫化氢分子中含有 2 个硫原子
    A1(2
    -2
    SO4 )3 中化学式上方的“-2”表示硫元素为-2 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A、2Ag 中的“2”表示 2 个银原子,故 A 不符合题意;
    B、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Ca2+中的“2”表示每个钙离子带有 2 个单位的正电荷,故 B 符合题意;
    C、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H2S 中的“2”表示 1 个硫化氢分子中含有 2 个氢原子,故 C 不符合题意;
    D、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化学式Al(2
    上方,表示硫酸根为-2 价,故 D 不符合题意。
    -2
    SO4 )3 中的“-2”是标在硫酸根的正
    故选 B。
    我国古代典籍记载的“银针验毒”,涉及到反应4Ag+2H2S+O2  2X+2H2O ,生成物 X 的化学式是
    AgHSB. Ag2SC. SO2D. Ag2O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反应前 4 个银原子、4 个氢原子、2 个硫原子、2 个氧原子,反应后已有 4 个氢原子、2 个氧原子,则 2X 中含有 4 个银原子、2 个硫原子,所以 X 的化学式为 Ag2S。
    故选 B。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1 滴水中水分子个数:1.67? 1021 --水分子很小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天然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容易被压缩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故选项解释正确;
    B、1 滴水中约含1.67? 1021 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分子间隔变大,分子大小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天然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容易被压缩,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 C。
    【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 1、图 2 实验中都是短的蜡烛先熄灭
    “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和图 2 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相同
    图 3 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图 3 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图 1 中短的蜡烛先熄灭,但是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故图 2
    中长的蜡烛先熄灭,不符合题意;
    B、“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图 2 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空气,不符合题意;
    C、图 3 中,试管内液面上升,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但是不能证明生成了碳酸,不符合题意;
    D、图 3 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符合题意。故选 D。
    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
    该反应中使用催化剂增大产物质量
    Y 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该反应中生成的 Z 和W 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是碳与氨气在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甲烷,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3C+4NH3
    催化剂高温
    2N2 +3CH4 。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知,氨气中氮元素反应后转化成氮气,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所以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氮气)的质量,故 A 符合题意;
    B、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 B 不符合题意;
    C、由微观示意图知,Y 是由氢、氮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 C 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知,该反应中生成的 Z 和 W 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3,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工具,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H2O 和 H2O2 中 O 的化合价相同
    KMnO4 和K2MnO4 中有相同的原子团
    Fe2+和 Fe3+都属于铁元素,核外电子数不同
    和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H2O 中 O 的化合价是-2 价,而 H2O2 中 O 的化合价是-2 价,故 A 错误;B、KMnO4 中MnO4 的化合价是-1 价,而 K2MnO4 中 MnO4 的化合价是-2 价,故B 错误;C、Fe2+和 Fe3+都属于铁元素,核外电子数不同,故 C 正确;D、质子数为 2 的是氦,化学性质稳定;质子数为 12 的是镁,化学性质活泼,故 D 错
    误。故选 C。
    为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燥作方法不可行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氮气不与灼热的铜粉反应,氧气能与灼热的铜粉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通过灼热的铜粉充分反应后,可除去氧气,故 A 不符合题意;
    B、N2 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 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可除去 CO2,得到 N2,故 B 不符合题意;
    C、高温煅烧条件下,CaO 不发生反应,CaCO3 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出,得到氧化钙,故 C 不符合题意;
    D、CO2 不支持燃烧,少量的 CO 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起来,故 D 符合题意。
    选项
    物质(杂质)
    操作方法
    A
    N2(O2)
    通过灼热的铜粉
    B
    N2(CO2)
    将气体通过足的澄清石灰水
    C
    CaO(CaCO3)
    高温煅烧
    D
    CO2(CO)
    将气体点燃
    故选 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6 道题,48 分)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实验 A,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 B,目的是探究铁生锈与有关。
    实验 C,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天平的指针 (填“不变”、偏左”或”偏右”)。
    实验 D,用酒精灯在铜片中间位置加热一段时间。
    ①白磷先燃烧,a 处红磷后燃烧,原因是。
    ②b 处红磷拨开细沙后才燃烧,证明了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答案】(1)品红在热水中变红的速率更快(2)水(3)偏右
    (4)①.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②.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把等质量的品红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根据分子的性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实验 A,观察到的现象是品红在热水中变红的速率更快,故填:品红在热水中变红的速率更快。
    【小问 2 详解】
    实验 B 中两支试管中都有空气,一支试管中加有蒸馏水,一支中没有,说明实验 B,目的是探究铁生锈与水有关,故填:水。
    【小问 3 详解】
    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实验没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二氧化碳逸散到大气中,反应后质量减小,实验 C,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天平的指针偏右,故填:偏右。
    【小问 4 详解】
    ①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加热后铜片上的白磷先燃烧,a 处红磷后燃烧,故填: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
    ②b 处红磷被细沙覆盖住,不能和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所以拨开细沙后才燃烧,证明了燃烧的一个条件为: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故填: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空气和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下列实验可用于研究空气和水的组成。
    利用实验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用到的红磷属于。(填“单质”或“化合物”)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正确的是(双选,填字母编号)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点燃红磷后,先让红磷在瓶内燃烧一会儿,再塞紧橡胶塞
    点燃红磷前,不用弹簧夹夹紧橡胶导管
    实验时取用稍过量的红磷
    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实验中可以用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在实验B 中,试管(填“a”或“b”)中的气体可以燃烧。试管 a,b 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
    宏观变化
    微观解释
    (填最简整数比)。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结合下面的电解水示意图,从微观角度补充填完成图 A 和图 B.
    【答案】(1)单质(2)AD
    (3)① a②. 1:8③.
    【解析】
    【小问 1 详解】
    通电
    2H2O2H2  +O2 ④.
    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单质。
    【小问 2 详解】
    A、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使实验结果不准确,所以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 A 符合题意;
    B、点燃红磷后,先让红磷在瓶内燃烧一会儿,再塞紧橡胶塞,会使瓶内一部分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导致倒吸的水偏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 B 不符合题意;
    C、点燃红磷前,不用弹簧夹夹紧橡胶导管,会使瓶内一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通过导管逸出,故 C 不符合题
    意;
    D、如果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完全消耗,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所以实验时取用稍过量的红磷,故 D 符合题意;
    E、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此时瓶内温度较高,气压偏大,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 E 不符合题意;
    F、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反应后瓶内气压几乎不变,不能代替红磷进行此实验,故 F 不符合题意。
    故填:AD。
    【小问 3 详解】
    ①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氧气 体积比约为 2:1,则 a 中体积大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
    填:a。
    ②a 中气体是氢气,b 中是氧气,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为
    通电
    2H2O2H2  +O2 
    36432
    ,则产生氢气和氧气
    的质量比为4:32=1:8 ,故填:1:8。
    通电
    ③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  +O2 
    通电
    2H2O2H2  +O2  。
    ,故填:
    ④由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两个水分子分解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所以图 A 和图 B 为
    ,故填:。
    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硝酸铵(NH4NO3)溶于水后电离出 NH+ 和NO
    43
    (1)I 中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发生的是(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请写出硝酸钙的化学式。
    单质 X 是一种常见气体,其化学式是,反应Ⅱ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写出反应 IV 的化学方程式。
    上述流程图中氮元素共有种不同的化合价。
    “雷雨发庄橡,一场雷雨一场肥”,自然界中的雷雨能使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雷雨给植物施加了氮肥。其原理为:雷雨天气时,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作用下可以直接反应生成 NO,NO 经过转化后,可生成氮肥。请写出该过程中氧气和氮气反应生成 NO 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物理变化
    Ca(NO3)2
    ①. H2②. 化合反应
    (4) 2NO+O2 =2NO2
    雷电
    (5)5(6) O2 +N22NO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小问 2 详解】
    硝酸钙中钙元素化合价为+2,硝酸根化合价为-1,则硝酸钙的化学式为 Ca(NO3)2,故填:Ca(NO3)
    2。
    【小问 3 详解】
    ①由流程图知,气体单质 X 与氮气反应生成氨气,则单质 X 是氢气,化学式为 H2,故填:H2。
    ②反应Ⅱ是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小问 4 详解】
    反应 IV 是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O2 =2NO2
    ,故填: 2NO+O2 =2NO2 。
    【小问 5 详解】
    N
    上述流程图中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0
    2
    -3

    , N H3
    +2+4
    NO , N O2
    -3+5
    , N H4 N O3
    ,则氮元
    素共有 5 种不同的化合价,故填:5。
    【小问 6 详解】
    雷电
    氧气和氮气在雷电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2 +N22NO
    雷电
    O2 +N22NO 。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故填:
    我国提出争取 2030 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 CO2。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封存、综合利用等途径可降低大气中 CO2 浓度。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 CO2 转化成甲醇(CH3OH)等资源,CO2 和 H2 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
    (CH3OH)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CO2 可以封存在海洋里,但会引起海水酸化,体现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写出利用 CO2 与 H2 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 CO2 与 H2 的质量比为。
    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煤(主要含碳元素,含有少量硫元素)燃烧时会产生 SO2,从而形成酸雨。为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 SO2 工业上将生石灰(CaO)和含硫煤混合后使用:达到“固硫”的效果,有关“固硫”
    (不使硫化合物进入大气)的过程中发生了 3 个化合反应,最终生成 CaSO4 固体留在煤渣中、前 2 个分别
    点燃
    是: S+O2SO2 、CaO+SO2  CaSO3 ,则第 3 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CO 还原 CuO 的实验中,装有 CuO 的玻璃管中的现象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①.
    一定条件
    CO2 +3H2CH3OH+H2O
    ②. 22:3
    ①. 有分子筛膜②. 温度控制在 210℃
    2CaSO3 +O2 =2CaSO4
    ①. 黑色粉末变红②.

    CO+CuOCu+CO2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 CO2 可以封存在海洋里,但会引起海水酸化,故填: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小问 2 详解】
    ①由题意知,二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定条件
    CO2 +3H2CH3OH+H2O
    一定条件
    ,故填: CO2 +3H2CH3OH+H2O 。
    ②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 质量关系为
    CO2 + 3H2
    446
    一定条件
    CH3OH + H2O
    ,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的质量
    比为44:6=22:3 ,故填:22:3。
    【小问 3 详解】
    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和温度控制在 210℃,故①填: 有分子筛膜,②填:温度控制在 210℃。
    【小问 4 详解】
    第 3 个反应是亚硫酸钙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aSO3 +O2 =2CaSO4 ,故填:
    2CaSO3 +O2 =2CaSO4 。
    【小问 5 详解】
    ①实验室 CO 还原 CuO 的反应中,一氧化碳使氧化铜失去氧,生成铜,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故填:黑色粉末变红。
    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CuOCu+CO2

    ,故填: CO+CuOCu+CO2 。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
    ①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机似;
    ②碳酸钠与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相似;
    该兴趣小组同学从反应物角度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
    小鹏同学按如图 ABC 进行实验,观察到软塑料瓶变,认为 NaOH 与 CO2 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爽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她的理由是。
    小静同学进一步思考后,设计了图 D 的改进装置进行实验:用注射器分别向烧瓶(已收集满 CO2 气
    体)中加入等体积的
    ,通过传感器测得瓶中气压变化的曲线(如图 E 所示)
    ①刚开始压强增大的原因是。
    ②800s 时,曲线 a 表示的溶液显(填“酸”或“碱”)性。
    ③通过对比曲线 a 和曲线 b(填“不能”或“能”)证明 NaOH 与 CO2 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CO 和CO2 的混合气体共 0.72g,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气体的质量为 0.28g,则
    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答案】(1) CO2 +2NaOH=Na2CO3 +H2O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可能是二氧化能溶于水使软塑料瓶变瘪
    ①. 水和氢氧化钠溶液②. 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③. 酸④. 能⑤. 曲线b 比曲线
    a 的压强更小
    (4)1:2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物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2NaOH=Na2CO3 +H2O ,故填:
    CO2 +2NaOH=Na2CO3 +H2O 。
    【小问 2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能反应,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可能是二氧化能溶于水使软塑料瓶变瘪, 所以此现象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故填: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可能是二氧化能溶于水使软塑料瓶变瘪。
    【小问 3 详解】
    根据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了图 D 的改进装置进行实验,用注射器分别向烧瓶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通过传感器测得瓶中气压变化的曲线,故①填: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图中刚开始压强增大的原因是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使瓶内压强变大,故②填: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曲线 a 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过程中的压强变化曲线,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则
    800s 时,曲线 a 表示的溶液显酸性,故③填:酸。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曲线 b 比曲线 a 的压强更小,通过对比曲线 a 和曲线 b,能证明 NaOH 与 CO2 发生了化学反应,故④填:能,⑤填:曲线 b 比曲线 a 的压强更小。
    【小问 4 详解】
    CO 和 CO2 的混合气体共 0.72g,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充分反应后,得到气
    体的质量为 0.28g,即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0.28g,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72g-0.28g=0.44g ;0.28g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28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44g?(
    12
    12+16
    12
    ? 100%)=0.12g ,氧元素的质量为0.28g-0.12g=0.16g ;0.44g
    ? 100%)=0.12g ,氧元素的质量为0.44g-0.12g=0.32g ;则
    12+16? 2
    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0.12g+0.12g):(0.16g+0.32g)=1:2 ,故填:1:2。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选用 AF 装置制取氧气结束时,为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
    实验
    温度/℃
    H2O2 溶液浓度
    H2O2 溶液体积/mL
    lg 催化剂
    时间/s
    1
    20
    5%
    40
    二氧化锰
    37
    2
    20
    10%
    40
    二氧化锰
    14
    3
    20
    a
    40
    氧化铜
    b
    若用 H2O2 分解可制取 O2,实验室通过测定收集一定体积 O2 所用的时间,来研究不同条件对 H2O2 分解速率的影响。
    ①上表中实验 1、2 探究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 2、3 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则浓度
    a 为。
    ②H2O2 分解可制取 O2,该小组在反应开始后立即连接装置 G(注:G 图中的集气瓶上方有少量空气)中的导管口,从而测定收集一定体积 O2 所用的时间。你认为该做法(填:“是”与“否”)合理。说出你的观点并闻述理由:。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了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某兴趣小组用 D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用压强传感器测得试管内某段时间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 a 点对应的操作是关闭弹簧夹B. ab 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C. bc 段大理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D. c 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答案】(1)铁架台、长颈漏斗
    (2)①.

    2KMnO4K2MnO4 +MnO2 +O2 ②. 先取出水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3)①.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②. 10%③. 否④. 集气瓶上方有空气,反应刚开始从导管排出的气体中也含有空气
    (4)①.
    CaCO3 +2HCl=CaCl2 +H2O+CO2 ②. C(5)ACD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装置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是铁架台,标号②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填:铁架台、长颈漏斗。
    【小问 2 详解】
    ①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
    2KMnO4K2MnO4 +MnO2 +O2  ,故填: 2KMnO4K2MnO4 +MnO2 +O2  。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为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先取出水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故填:先取出水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小问 3 详解】
    分析表中设计的变量,实验 1、2 中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则实验 1、2 就是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 2、3 是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除催化剂不同外其他变量均相同, 则浓度 a 为 10%,故①填:氧化氢溶液浓度,②填:10%。
    H2O2 分解可制取 O2,该小组在反应开始后立即连接装置 G(注:G 图中的集气瓶上方有少量空气)中的导管口,从而测定收集一定体积 O2 所用的时间,该做法不合理,因为 G 图中的集气瓶上方有空气,反应刚开始从导管排出的气体中也含有空气,故③填:否,④填:集气瓶上方有空气,反应刚开始从导管排出
    的气体中也含有空气。
    【小问 4 详解】
    ①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2HCl=CaCl2 +H2O+CO2  ,故填: CaCO3 +2HCl=CaCl2 +H2O+CO2  。
    ②若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剧烈,为了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
    C,通过注射器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来控制反应速率,故填:C。
    【小问 5 详解】
    A、由图知,a 点开始试管内的压强逐渐增大,是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顺利排出导致的,所以 a 点对应的操作是关闭弹簧夹,故 A 符合题意;
    B、由图知,ab 段试管内的压强逐渐增大,气体逐渐增多,试管内的液体会被压入长颈漏斗,使试管中液面逐渐降低,故 B 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bc 段试管内的压强不变,说明试管内气体不再增多,即大理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故 C 符合题意;
    D、由图知,c 点开始试管内的压强逐渐减小,说明试管内气体能顺利排出,即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故
    D 符合题意。故填:ACD。

    相关试卷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9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8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