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第1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第2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背景局势,正音,研读第一部分,研读第二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积累包括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在内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掌握文言的基本规律;能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活动置于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廉颇、蔺相如等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通过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学习来欣赏和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风格和特点。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能借助《廉颇蔺相如列传》,体会战国时代“合纵连横”背景下的多种文化现象。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建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性较强,文学色彩浓厚,人文内涵丰富。教学中,首先应以文学作品待之,尤其注重人物形象分析;其次以历史作品待之,在大的历史背景中探析人、事;最后才以文言作品待之,将具体文言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尤其不宜将文本变成文言知识梳理的素材,将鲜活的人、事、史变成枯燥乏味的死知识。
    (二)教学示例(按课时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
    2.领会史传作品中选材、布局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勇担重任、大局为重、有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归纳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
    2.欣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人物简介”“完璧归赵”。
    2.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研读“人物简介”“完璧归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自称“迁生龙门”)人。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的人生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第二阶段:直言受宫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宫刑。“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充分揭示了死轻重意义是不同的。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第三阶段:发愤著《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2)《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司马迁意在使其“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汉宣帝时,司马迁外孙杨恽把它公之于世。其时已有少量缺篇,为后人褚少孙等补足。
    《史记》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在“读万卷书”的同时,司马迁还“行万里路”。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实录”表面上是一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
    第二,爱憎分明。司马迁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第三,无韵离骚。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二、背景局势
    (1)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连横。
    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2)故事背景
    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三、正音
    结合注释和学生预习,提出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字音,纠正学生错读、误读字音。
    四、理清思路
    【问题】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
    【明确】本文以写蔺相如为主,以写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可分为四个部分:
    五、研读第一部分:廉蔺简介(第1—2段)
    (一)重点词句
    (二)研读
    【问题1】从节选的这部分看,文章以记叙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时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后文矛盾做铺垫;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开篇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问题2】这两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颇和蔺相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有恃强凌弱之嫌,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所谓弱国无外交,要外交,坚强的后盾是必需的;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问题3】有人说,第2段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呢?
    【明确】可根据据文章布局的道理进行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两点。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六、研读第二部分:完璧归赵(第3—13段)
    (一)梳理情节
    (二)研读“缪贤举荐”(第3—4段)
    1.重点词句
    2.研读
    【问题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求人而不得,为蔺相如的出场蓄势,烘托其胆识。
    【问题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第4段206个字的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
    【明确】不能。这样简则简矣,但失去了韵味,人物失去了血肉、风采。缪贤说往事,借人物语言,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对蔺相如先虚写一笔——“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为人物的正式出场做下烘托、铺垫。
    (三)研读“廷出对策”(第5段)
    1.重点词句
    2.研读
    【问题1】相如出场,“给还是不给”,这个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蔺相如给出了怎样的对策?
    【明确】给,则换回十五座城;换不回十五座城,则完璧归赵。
    【问题2】蔺相如出场展现了怎样的智与勇?
    【明确】①分析强弱形势——审时度势;②权衡曲直利害——争取主动;③自告奋勇捧璧出使——勇挑重担。
    (四)研读“回合一:献璧取璧”(第6—8段)
    1.重点词句
    2.研读
    【问题1】蔺相如是如何判断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的?
    【明确】①秦王在游乐的便殿(章台)接见他——礼数轻慢;②秦王将和氏璧传给美人及左右近臣欣赏——不庄重严肃;③只字不提偿城之事——无诚意。
    【问题2】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①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③誓死捍卫(“怒发上冲冠”“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④谋划后招(“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五)研读“回合二:归璧于赵”(第9段)
    1.重点词句
    2.研读:(略)
    (六)研读“回合三:廷斥秦王”(第10—11段)
    1.重点词句
    2.研读
    【问题1】如何理解第10段蔺相如的大段“独白”?
    【明确】这番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蔺相如说这番话有着丰富意图。这段话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这段话的要害:“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这段话特点还有:①在秦王答应要求情况下“令人持璧归”,本是不诚信的表现,但蔺相如将其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②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③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问题2】秦王在章台受了相如愚弄,为什么不杀蔺相如?
    【明确】①秦王本无偿城之意,被愚弄后反正和氏璧到不了手,杀蔺相如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秦赵两国关系。②为保持大国风度,不使其他国家因畏秦而与其疏远。③蔺相如在各国使节和秦国大臣面前历数强秦在国际关系中一贯不守信用,如杀蔺相如,将使这些指责又多了一条证据。
    【问题3】在“完璧归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次要人物秦王的?
    【明确】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秦王。①“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②“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③“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长远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七)研读“功成加官”(第12段)
    1.重点词句
    2.研读:(略)
    (八)研读“秦赵缓和”(第13段)
    1.重点词句:(略)
    2.研读
    【问题1】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要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明确】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问题2】“完璧归赵”故事与廉颇有关系没有?
    【明确】蔺相如在秦廷斗阵中能取得胜利,也与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有很大关系,即把“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弱国无外交,有外交,说明国家尚有一定实力。“完璧归赵”虽不正写廉颇,却从侧面暗写一笔,照应开头。“完璧归赵”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
    【课时作业】
    1.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文言实词】
    A.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给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易:交换
    C.徒见欺 见:通“现”,出现
    D.窃计欲亡走燕 亡走:逃跑
    【答案】C
    【简析】“见”表被动,可翻译为“被”。
    2.文章开篇在介绍廉颇和蔺相如时,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廉颇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突出地位贵,内容详细;写出蔺相如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突出地位贱,内容简略。这样写为下文两人功劳差异、矛盾产生埋下了伏笔。
    【简析】从写作技巧、写作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作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赏析人物形象、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赏析人物形象、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三部分:渑池之会(第14—16段)
    (一)重点词句
    (二)研读
    【问题1】赵王为何不敢赴会?
    【明确】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国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魏国失去主将,大败。公元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楚齐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此皆为前车之鉴。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王因而害怕赴会。
    【问题2】为什么廉颇、蔺相如都劝赵王赴会?
    【明确】赵王担心秦王有阴谋,担心自身安危,少胆亦缺识。廉颇、蔺相如二人从国家角度出发,均认为如不赴会,便显示赵国怯懦、畏秦,会影响赵国的国际地位,使其他国家看不起赵国,故主张赵王非去不可。“赵王遂行”亦看出赵王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问题3】渑池之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秦伐赵“杀二万人”。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这说明赵国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的。
    【问题4】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要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逼迫赵国投降。
    【问题5】赵国作为战败国赴会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可以看出廉颇对待国家大事有着怎样的态度?
    【明确】赵国的准备有:①蔺相如随从保驾;②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廉颇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廉颇能以大局为重,为“廉蔺交欢”张本。
    【问题6】秦王是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①“酣”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②“令”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③将赵王鼓瑟写进秦国史册,更是明目张胆地对赵王的侮辱。
    【问题7】“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准备不足,不知所措;二是赵君臣与蔺相如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秦君臣与蔺相如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问题8】“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关键词?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命令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问题9】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在秦王面前的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再加上“完璧归赵”之影响,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问题10】渑池之会结果如何?
    【明确】外交上,秦终不能加胜于赵;军事上,秦也不敢动兵。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赵国胜利、秦国失败。这部分进一步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
    二、研读第四部分:负荆请罪(第17—21段)
    (一)重点词句
    (二)研读
    【问题1】如何理解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
    【明确】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其理由是: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廉颇也应有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位在廉颇之右”体现出,到这时,各国已经重视外交超过武力。
    【问题2】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蔺相如出身低微,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正确对待蔺相如。
    【问题3】廉颇扬言见到蔺相如“必辱之”,蔺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明确】蔺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碰到廉颇,蔺相如也“引车避匿”。从这些言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问题4】如何理解第19段蔺相如的语言?其核心句是哪句?
    【明确】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妙”在: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这部分的核心句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指强秦加兵,“私仇”指“两虎共斗”。
    【问题5】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是如何表现的?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明确】廉颇“肉袒负荆”,登门谢罪。这表明廉颇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问题6】“将相和”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忠诚爱国。紧接本选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这里用补笔,略写“将相和”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三、人物形象概括
    四、艺术特色分析
    (详见“二、教材解读”“(三)文本解读”“6.写作特色”)
    (1)选材典型,形象突出。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秦国自“连横”以后,想对六国各个击破,而赵国则首当其冲。唯赵在当时还有一些实力,秦尚难轻取。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与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两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威信的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写这两件事,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2)一详一略,线索分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中,特别是前两件事,作者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简略。在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炼到“浓缩”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从这篇文章的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廉颇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文章中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蔺两人开始时地位高下悬殊。但由于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智斗”已经重于“斗力”,“谋”已经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的、智勇双全的、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3)反衬手法。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还写了秦王的贪欲,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写了秦王的欺诈,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是秦王耍花招,继续制造骗局。在“渑池之会”的故事中,也对秦王有所描述,先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后还是“不怿,为一击缶”。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在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4)细节与人物语言个性化。《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了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这段话,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诈行为;接着说出当时相如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不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的傲慢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相济,充分写出了“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怒斥秦王的一段话也是如此。
    (5)前后照应。文章开始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是为后面廉蔺矛盾安下伏笔。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笔。再如“渑池之会”写到最后说:“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回答门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面,表现了蔺相如看问题的客观和全面。
    【课时作业】
    1. 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①文言实词;②句式句意】
    A.明年复攻赵 明年:第二年
    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前进:上前献上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以……者:……原因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和谁
    【答案】D
    【简析】“孰与”意思是“比……怎么样”。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准确理解和分析文中的人物事件】
    【答案】廉颇有勇有谋,目光长远,知错能改,忠心爱国;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国家。
    【简析】结合文章内容,尤其是人物自身的言行思考、概括。
    部分
    段落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
    第1—2段
    廉蔺简介
    第二部分
    第3—13段
    完璧归赵
    第三部分
    第14—16段
    渑池之会
    第四部分
    第17—21段
    负荆请罪
    序号
    重点句子
    重点词语
    解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判断句式

    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动词,是,作为
    人物
    介绍内容
    写法
    作用
    廉颇
    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
    贵,详
    对比
    为下文两人功劳差异、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蔺相如
    地位卑微,不为人知
    贱,略
    情节梳理
    段落
    内容概括
    出使前
    第3—5段
    缪贤举荐
    廷出对策
    出使中
    第6—11段
    回合一:献璧取璧
    回合二:归璧于赵
    回合三:廷斥秦王
    出使后
    第12—13段
    功成加官
    秦赵缓和
    序号
    重点句
    重点词
    解析
    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词,用,拿

    敬词,表请求,可不译
    徒见欺

    表被动,被
    即患秦兵之来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王问:何以知之
    何以
    介词的宾语前置,“以何”
    而君幸于赵王

    表被动
    窃计欲亡走燕
    亡走
    逃跑
    序号
    重点句
    重点词
    解析
    可予不?

    通假字,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王必无人

    果真
    臣愿奉璧

    捧着
    完璧归赵

    使……完好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序号
    重点句
    重点词
    解析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以示
    传给……看
    乃前曰

    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请指示王
    指示
    古今异义。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命令。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违背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布衣
    古今异义。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大王必欲急臣

    倘若

    使……发急
    乃辞谢
    辞谢
    委婉道歉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从此以往
    从这里到那里
    设九宾礼于廷
    状语后置,“于廷设九宾礼”
    舍相如广成传
    舍(第一个)
    动词,安置住宿
    序号
    重点句
    重点词
    解析
    乃使其从者衣褐

    动词,穿,yì
    从径道亡

    动词,逃跑
    序号
    重点句
    重点词
    解析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欺
    被动句,被……欺骗
    间至赵矣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孰计议之

    通“熟”,仔细
    毕礼而归之

    使动,使……完毕

    使动,让……回去
    序号
    重点句
    重点词
    解析
    赵王以为贤大夫
    以为
    古今异义。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使不辱于诸侯
    使
    动词,出使
    序号
    重点句
    重点词
    解析
    明年复攻赵
    明年
    古今异义。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秦王怒,不许。

    答应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前进
    上前献上

    趁势
    序号
    重点句
    重点词
    解析
    位在廉颇之右

    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以……者
    ……的原因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
    比……怎么样
    主要故事
    内容梳理
    人物形象
    蔺相如
    廉颇
    完璧归赵
    缪贤介绍
    有智谋
    秦廷斗争
    大智大勇,不畏强暴
    渑池之会
    行前安排
    有勇有谋
    有勇有谋,目光长远
    宴会斗争
    大智大勇,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廉蔺冲突
    胸怀坦荡,热爱国家
    知错能改,以国为重
    艺术手法
    手法分析
    选材典型
    三个故事凸显性格
    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两种矛盾:秦赵矛盾,廉蔺矛盾
    细节刻画、语言描写
    完璧归赵的秦廷斗阵,渑池之会的宴会斗争
    反衬
    以秦王的贪婪、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反衬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狭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详略得当
    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

    相关教案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13 张衡传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13 张衡传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细部解读,深度探讨,课堂小结,课时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四12 苏武传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四12 苏武传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把握文意,解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拓展提升,深入探究,结语,课时作业,十段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信条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信条第二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