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逻辑和语文学习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逻辑和语文学习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难点,达标检测,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等知识。
能力目标:①能够识别并改正句子的逻辑错误;
②能够读懂戏剧中的“潜台词”;
③能够进行“三段论”推理;
④能够在语言表达中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学习难点】:“三段论”推理
【达标检测】
⒈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 和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
⒉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 、 、 和
这么几种,后两种关系又叫 。
⒊进行思维活动固然离不开概念,但最经常运用的是 。因为概念总是分散的,需要把它们组成一个 ,才能进入思维过程。
⒋“命题” 是运用 进行 的 ,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 。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命题,而且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⒌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 的 ,逻辑学上叫
或 。
⒍推理是由 得出 的思维过程,往往通过 的语言形式来体现。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 。这种推理形式往往是通过两个 得出一个 ,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
⒎除了“三段论”,还有一种有趣的思维形式叫 。
⒏一个论证的过程包含 、 和 三个要素,我们在中学学过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 等。
⒐思维过程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这就是 。逻辑规律主要有 、 和
。
【合作探究】
⒈课本87页第2、4题
⒉课本88页第3题
⒊课本89页课外延伸第1题
【巩固练习】
1.(2011北京卷)在文中①②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eq \\ac(○,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eq \\ac(○,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 eq \\ac(○,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eq \\ac(○,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 eq \\ac(○,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eq \\ac(○,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 eq \\ac(○,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eq \\ac(○,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2. (1997全国卷)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3. 魏晋年间,有个聪明的孩子名叫王戎。七岁那年,一天他和同伴在野外玩耍,看到路边一棵野生的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孩子们争相采摘,只有王戎一人远远地看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王戎回答“此李必苦”。大家一尝,果然如此。
请用“三段论”的有关知识写出“此李必苦”的推理过程。
大前提:路边的李树不可能多甜果
小前提:这棵李树多果
结论:李子一定是苦的
4. 古时候,有两人同时生了孩子,其中一人的死了,就把另一人的偷走。两个母亲为此告到官府,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县官说:那就把这孩子锯成两半,一人一半吧。其中一个母亲说好,另一个说不好,我不要了,给她吧。大家想一想,能否用三段论智断孩子。
5. 一天, 阿凡提从市场上买回来三斤肉, 吩咐妻子道:“ 今晚上你包顿水饺,咱们美美地吃一顿。”阿凡提的妻子把肉炒了炒, 自己全吃掉了。到了晚上,给阿凡提端去了一碗白皮面。阿凡提问道:“饺子呢?”他妻子骗他说:“当我切好了肉, 动手揉面时, 猫偷偷地把肉全吃掉啦!”阿凡提把猫捉来, 放在秤盘上一称, 刚好三斤。阿凡提便问妻子道:“妻呀, 你瞧! 如果这是猫的话, 那么肉呢? 如果这是肉的话, 那么, 猫又哪里去啦?”
这是一个两难推理,试写出完整的推理过程。
如果秤盘上是猫的话,那么肉就没了;
如果秤盘上是肉的话,那么猫就没了。
总之,不是肉没了,就是猫没了。事实上猫不是在这儿吗?只能是肉没了。
6. 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你能推断出肖像在哪只盒子里吗?推断时运用了哪种逻辑规律?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求婚者正是运用排中律的知识猜中肖像放在银盒子里,而赢得爱情。
求婚者看到铅盒子上写的那句话与金盒子上写的那句话是互相否定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的知识,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根据题意,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而这句真话只能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之中,因此银盒子上的那句话肯定是假的。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相反的就可以断定肖像是放在银盒子里!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必修四13 张衡传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12 苏武传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知识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第四单元12 苏武传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