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导航,②物种少,④以陆路为主,人口迁移,族群变化,物种交流,疾病传播,大麦水稻,1对美洲,2对中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掌握美洲外传的物种在欧洲和中国传播的过程,以及其他地区作物在美洲传播的表现。2.认识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界限的突破——食物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根据教材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表现、特点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①时间长,速度慢;
③范围有限,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①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②前2C到公元2C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 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结合材料与所学,思考推动了新旧世界物种交流的原因有哪些?
背景①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 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根据教材,梳理美洲食物物种外传情况。
①15C末至16C初,传入欧洲;②16C末作为食用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①明朝时传入(西北、西南、东南地区);②自丘陵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③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④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⑤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①15C末至16C初,经西葡人传入欧洲,庭院种植以供观赏;②16C中叶,在南欧广泛种植,作为粮食、饲料作物;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15C末至16C初,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以供观赏;②18C开始作食用栽培、改良培育后传回。
①15C末传入西班牙;②16C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①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需求量高;②玉米、甘薯产量高,富有营养价值;③玉米、甘薯对气候环境适应性强;④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的推广。
根据材料,思考为何玉米、番薯能在明朝广泛种植?
根据教材,梳理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的情况。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鸡、牛、驴、马、猪、羊等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引入,最初仅供富人享用,推广后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也逐渐兴盛;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③禽畜在美洲的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缩小的世界——社会生活影响的全球化
根据教材及材料,总结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1: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2: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在北美推广,改变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也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 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人类日常生活。
材料3: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材料4:包谷(玉米):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中国:外来农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 入市场出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对外贸易。
材料5: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 袁景晖《建始县志》
4.新物种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材料6: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5.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材料8:红茶传进欧洲时,由于是遥远东方来的珍品,「喝茶」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红茶庭园则出现于伦敦郊区,大多数英国人藉此才开始接触红茶。十八世纪中期以后,拜生产技术进步之赐,茶才真正进入一般人民的生活。
材料7: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根据材料,思考:食物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①欧洲主导;②物种丰富;③时间具有长期性;④范围具有全球性;⑤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⑥结果具有双重性。
【知识拓展】人类共同的挑战: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结合材料和视频,谈谈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材料: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1.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A.马铃薯、玉米B.小麦、甘薯C.玉米、水稻D.烟草、可可
2.玉米传入山东以前,当地的贫苦农民一般吃粗粝的穆子米饭。后来,随着玉米的广泛种植,人们不断总结吃玉米的方法,做出玉米面加豆面的玉米饼子,香甜可口,备受欢迎,竟把陪伴农家数千年的穆子排挤到绝种的境地。由此可见,物种的传播( )A.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B.对人类有双重影响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D.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3.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D.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4.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A.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B.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C.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5.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A.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B.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C.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D.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6.中国人口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迅速增加,一系列的上谕和省府告示劝谕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甘薯,以便渡过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B.中国土地面积的扩增C.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D.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
7.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国被称为“国王的水果”。据此可得出(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殖民地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8.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旧大陆的小麦、大麦、豌豆、甘蔗等农作物和羊、鸡、猪、牛等畜禽传入美洲,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等作物也传入欧洲旧大陆。同时,麻风、天花等疾病也传入了美洲。这些现象,后来被称作“哥伦布大交换”。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A.不利于美洲地区的社会发展B.推动了物种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C.有利于葡萄牙工商业的崛起D.维护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9.“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等方面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D.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咖啡馆里的英国历史 咖啡原产于非洲,伦敦的第一家咖啡馆在1652年开办,之后迅速推广,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喝咖啡被认为是有品位,乐于接受新思想。 查理二世担心它们会成为阴谋造反的中心,予以取缔。舆论立即大哗,咖啡店主由托马斯·加拉韦领头,组织了请愿团进行抗议。 胡克的日记显示,他和他的科学家同行在咖啡馆里进行学术讨论,同制造实验仪器的技工谈判,有时还在咖啡馆里做科学实验。……现代科学的奠基之作——牛顿的《原理》起源于咖啡馆。
结合课本及材料思考:咖啡与咖啡馆在英国发展的历史,折射出英国怎样历史发展的进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美洲物种的外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说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美洲物种的外传,一美洲物种的外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美洲物种的外传,知识回顾,新航路开辟,一物种外传原因,新航路开辟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出现及扩展,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美洲作物自身的优势,二物种外传概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