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半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半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半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半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半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半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1.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2.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
    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
    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A.咖啡 B.甘蔗 C.玉米 D.烟草
    4.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5.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6.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7.马尼拉大帆船太平洋首航记录如下:“1573年7月1日,两艘载着中国货物的大帆船扬帆首航离开马尼拉前往美洲,所载货物包括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瓷器22300件等。这次航行历时5个月,于同年11月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1575年至1815年,是中国同拉丁美洲早期贸易活动时期,每年往返这条航线的马尼拉大帆船有20-60艘,平均每年运送货物上万吨。下列关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拉丁美洲的持续兴盛②促进了中国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
    ③有利于中国商业资本的集聚④使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6、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下列项中,主要由葡萄牙经营的是()
    A.里斯本-果阿-澳门 B.阿卡普尔科-马尼拉一长崎
    C.伦敦-威尼斯一亚历山大港 D.热那亚-波斯湾-泉州
    9.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 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0.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A.全球横向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B.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11.16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欧洲传统进口香料胡椒的价格在里斯本从每担80杜卡特(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金币)下降到每担20杜卡特。而同时威尼斯的胡椒价格却从每担42杜卡特涨至每担80杜卡特。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B.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
    C.价格革命的兴起推动 D.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2.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A.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
    C.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D.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3.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14.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15.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16.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17.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下列项中,属于工业革命引起的变革有()
    ①建立文官制度②成立东印度公司③禁止黑奴贸易④出现汽船、火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A.建立高效文官制度 B.严格限制工厂规模
    C.开启地下铁路建设 D.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19.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的相伴的无穷机遇。然而,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他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A.丰富了大众的物质生活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增加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挖掘了工人的劳动潜质
    20.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有650万人口的伦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接下来是420万的纽约,330万人口的巴黎和270万人口的柏林。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扩张带来大量城市移民 B.圈地运动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增长
    21.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对下表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由此建立现代福利国家 B.雇佣童工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英国避免了工人运动的发生 D.立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2.“在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工人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上述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引起了()
    A.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B.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C.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D.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
    23.1909年,英国颁布《劳工介绍法》,规定劳工部应当在全国各地资助设立劳工介绍所和青年职业顾问委员会,向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1910年颁布的《就业选择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要为17岁以下的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B.缓解大萧条带来的影响立法时间
    相关内容
    1802年
    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12小时……
    1819年
    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12小时半;9-16岁工人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晨5时半做夜工……
    1825年
    9-16岁工人周六工作时间最高不超过6小时……
    C.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D.应对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4.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原棉自美国进口。经济史学者罗斯托曾感叹,“美国为自己在南方建立了一种传统社会,这个社会是兰开夏郡的附属品,以后则是英格兰纺织厂的附属品”。他意在说明()
    A.国际产业链分工不平等 B.英国强迫美国成为原料产地
    C.英国殖民统治根深蒂固 D.南北战争造成美国贸易亏损
    二、非选择题(28分)
    25.【延续与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6填写序号到对应横线,选项不重复填写(16分)
    ①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②使社会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了大变革。
    ③使人类第一次建立全球性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④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⑤带来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⑥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⑦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
    ⑧引发了全球物种大交换,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1)属于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是
    (2)属于工业革命影响的是 历史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25.【答案】(12分)
    示例:
    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中世纪与现代时期的分水岭。
    材料二观点:欧洲的现代化是在15-18世纪逐步实现的。
    评析:材料一观点仅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变迁性,未体现延续性。新航路开辟虽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人口、物种和商品等开始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发生改变,但其仅为欧洲后续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基础,其历史影响是逐渐产生并加深的,并未迅速使得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本质变革。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在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材料二的观点则体现了历史发展变迁性和延续性。
    总结: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量变与质变的过程。欧洲向现代化的过渡起于新航路的开辟,于18世纪最终走向现代。
    26.(各2分,共16分)
    答案:
    (1)③⑤⑦⑧
    (2)①②④⑥
    1.【答案】D【解析】据材料“过探险活动”“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可知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基础上开辟了新航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主要强调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与“控制海洋”“所有大陆”等信息不符,排除 A 项;从传统到现代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排除B项;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咖啡传入亚洲不晚于6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建立是在近代以后,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C
    D
    C
    C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C
    B
    D
    D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C
    D
    A
    故①错误;咖啡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与新航路开辟有关,而非源于17至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故②错误;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大规模种植咖啡,拉丁美洲形成单一经济结构,沦为殖民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反映近代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故③正确;近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促使咖啡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和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常消费品,文化的交流使得饮用咖啡风气的日益流行,因此,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3.【答案】B【解析】据材料“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并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于亚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掠夺非洲劳动力,在美洲建立奴隶制庄园的方式,推动了甘蔗的国际化,故选B项;咖啡原产于非洲,与材料“亚洲植物”不符,排除 A项;玉米和烟草均原产于美洲,与材料“亚洲植物”不符,排除 C、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此前每次人口增长……移动”可知,欧洲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降价,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土豆、玉米等美洲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故选C 项;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细菌战役“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和交流,从中可以看出该书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故选D项;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与材料中“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不符,排除 A项;“哥伦布大交换”属文明交流的范畴,而不是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排除 B项;“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等信息,排除 C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 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美洲和欧洲人的物质生活中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内容,得到了丰富,故选C 项;材料“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并非物种交流,排除 A项;材料“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属于正常贸易,并非掠夺,排除B项;西方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拉丁美洲成为西班牙殖民掠夺的对象,给拉美地区带来深重灾难,故①错误;据材料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运载中国货物经过美洲,据所学可知西班牙殖民者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精美手工业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推动了中国贸易发展,故②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形成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形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中国商业发展,故③、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8.【答案】A【解析】结合所所知识可知,里斯本是葡萄牙首都,澳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故选A 项;马尼拉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排除B项;亚历山大港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C项;热那亚是意大利城市,排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作用有限,排除A项;据材料“东南沿海某港口渔村”可知,展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市场海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之间的商贸联系的加强,如亚洲和欧洲建立起直接商贸联系,美洲加入到世界贸易之中,这些都推动了全球横向交流,即各州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故选A项;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的标志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真正连成一个整体,材料内容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贸易联系的加强,不能表明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的历史跨越,排除B 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6世纪初,葡萄牙里斯本进口香料的价格下降,威尼斯香料价格却猛涨,这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有关,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威尼斯及传统商路日趋没落,故选D项;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导致价格革命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与亚洲香料在欧洲市场上的差价无关,排除B项;价格革命主要是助推欧洲社会转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2.【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英、法等国的自然史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再结合所学(殖民扩张与掠夺)可知,诸多博物馆的建立与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密切相关,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近代自然博物馆所陈列的诸多物品与标本与殖民侵略与可知息息相关,而不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所促进的结果,排除 A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自然博物馆的设立于西方殖民侵略与扩张有关,与“启蒙运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启蒙运动主要涉及思想解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近代博物馆陈列“珍奇物品和标本”,而这些物品与“科学革命”无关,排除 C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羊毛、煤、钢铁 .....传统……食品”可知,法国向英国进口和出口的商品较多的呈现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而19世纪中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展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说明法国的工业革命进程滞后了,因此,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故选C项;在对外贸易中,出口额小于进口额的称为贸易逆差,但材料信息中没有英法两国的贸易额,不能得出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英国的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受到了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但材料只涉及英法之间的贸易种类,仅以法国的力量不能动摇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排除B项;英法两国的贸易存在一定的差异,仅以英法两国的贸易信息不能证明全欧洲的商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大众化商品”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逐渐扩大,使可可豆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可可豆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扩大了巧克力的市场供应,所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只是扩大了可可豆的种植范围,无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的供应量,排除A项;欧洲商业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世界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岸转向大西洋沿岸,材料并未具体体现可可豆种植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强化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掠夺,与可可豆的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改进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由材料“19世纪后期”“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以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为代表的建筑物发展起来,尽管遭到部分建筑师的反对,但工业文明已经孕育出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建筑风格,与民众的生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强调理性,材料内容与启蒙运动无关,排除C项;埃菲尔铁塔代表工业文明时代的艺术创新,且材料中只是部分建筑师思想的保守性,不能推知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穿着华美、妆容精致”可知 17世纪欧洲的封建贵族势力依然比较强大,贵族审美影响了人们的时尚观念,“男装简洁而实用”说明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逐渐取代了传统贵族势力,使得便于工作的劳动审美成为时尚潮流,这说明不同时期社会变迁会影响流行风尚,故选D项;“简洁而实用”的男装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并非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源自工匠们的生产经验,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加速了传统贵族势力的衰落,影响了人们的时尚审美变化,选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审美观念的改变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突出强调经济物质生活的变迁,排除C项。
    17.【答案】D【解析】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即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故①正确;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世纪初,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②错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需要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故③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汽船、火车均属于工业革命的成果,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8.【答案】C【解析】据材料“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进程过快,人口数量激增,此时交通出行情况不甚理想,故政府亟需解决此种现象颁布法案的主要内容应针对改善路面交通情况,故选C项;工业革命后伴随着国家发展,原本选官制度不适合此时英国国家发展,故逐步建立发展完善适合这一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即文官制度,但材料仅涉及到交通发展情况,没有明确具体的官员选拔与任用,排除A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期,工厂规模的扩大是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限制工厂规模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且当时的技术和城市管理水平可能还没有达到能够有效控制工厂规模的程度,而且社会对于工业污染和城市规划的意识可能还不够成熟,面对交通堵塞问题,更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比如改善道路、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等,而非限制工厂规模,排除B项;汽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发明和开始商业化的,虽然伦敦在19世纪50年代确实面临严重的交通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和工业手段还非常有限。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步行,而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尚未出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据材料“带来了物质……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可知,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是却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故选B项;此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而材料强调工业革命的消极性,排除A项;阶层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千百群众身价倍落”强调社会贫富分化,与挖掘了工人的劳动潜质无关,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800-1900年欧洲城市化水平提高迅速,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关,故选C项;欧洲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不是对外扩张的结果,排除A项;圈地运动是在工业革命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城市人口增长与公共交通发展无关,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这与当时工业革命进行阶级矛盾激化有关,即通过立法缓和了阶级矛盾,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二战后英国建立现代福利国家,排除A项;“根本”一词过于绝对,排除 B项;“避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22.【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中”“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并结合纲要下册第 10课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故选C项;“生产力”不合史实,应为“生产关系”,排除 A项;“社会生活”不合题意,与材料中“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相悖,排除 B项;“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与材料“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不合,排除 D项。
    23.【答案】D【解析】据材料“1909年,英国颁布《劳工介绍法》……提供职业指导”可知,20世纪初,英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劳工和青年提供就业指导,这有助于提高就业率,且提高青年等的就业技能,这为当时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人才,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政府干预经济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项;大萧条开始于1929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材料仅体现提供就业指导,并不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排除C项。
    24.【答案】A【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原棉自美国进口,等于工业革命后,英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上游,负责工业生产,美国南方种植园则成为了英国纺织工厂的原料产地,处于国际分工的下游,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产业链分工不平等,故选A项;19世纪中期之前,美国早已经独立,上述产业分工并不是英国强迫美国的产物,排除B项;英国在美国的殖民统治早已经在1783年结束,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所述英美在国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美国南北战争无关,且这也不是该学者想要说明的问题,所以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解析】
    材料一观点:据材料一“西方传统观点认为……进入现代”结合所学得出公元 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中世纪与现代时期的分水岭。
    材料二观点:据材料二“公元 1500年前后……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真正出现”结合所学得出欧洲的现代化是在15-18世纪逐步实现的。
    评析:据材料一“公元 1500年前后……进入现代”结合所学得出材料一观点仅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变迁性,未体现延续性。新航路开辟虽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人口、物种和商品等开始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发生改变;据材料二“此时欧洲在政治并无本质变化”结合所学得出但其仅为欧洲后续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基础,其历史影响是逐渐产生并加深的,并未迅速使得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本质变革;据材料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结合所学得出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在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材料二的观点则体现了历史发展变迁性和延续性。总结:据材料“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结合所学得出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量变与质变的过程。欧洲向现代化的过渡起于新航路的开辟,于18世纪最终走
    向现代。

    相关试卷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半检测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半检测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北校区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北校区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潮州市松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潮州市松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