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7 包身工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7 包身工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梳理事件叙述脉络和背景内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3.赏析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注现实,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难点】
1.梳理事件叙述脉络和背景内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2.赏析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学习过程】
任务一:预习展示,感知时代脉搏
1.时代背景
2.写作背景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
报告文学特点:①及时性。②纪实性。③文学性。
4.作者夏衍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包身工》。话剧本:《赛金花》《考验》《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
任务二:梳理归纳,体会新闻真实
为了解真实历史,请你详细记录下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并结合调查内容整理相关的背景资料,完成以下两个表格:
活动1:请你绘制一张《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文章主线)
除此之外,文章有没有其他线索?
双线交织:
活动2: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整理与包身工相关的背景资料。
任务三:研讨探究,品味文学手法
活动: 请结合以往学习内容,深入阅读课文,从典型形象塑造、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行文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品味文学手法。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1.典型形象的塑造。
2.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A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和议论的综合运用。
B比喻、拟人、反语。
C类比方法。
D对比手法。
E排比的修辞方法。
任务四:观照现实,思考中国革命意义
《包身工》自发表距今已80多年了,包身工制度在中国被废除也已经70多年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人说是为了让年轻人记住一段历史,一段国家贫弱、国民苦难的历史明确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有人说可以发挥警钟的作用,警醒人们,防止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任务五:学以致用,课后全面延伸
1.新闻性和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特征,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请尝试把《包身工》改写成一篇新闻报道或者一篇小说。
2.1999年,联合国大会将11月25日定为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并将一直延续到12月10日共16天。俗称“16天运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阅读“芦柴棒”的种种悲惨遭遇,你将作何感想?请同学们以“芦柴棒”,我要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札记。不少于300字。
3.推荐电影《盲井》《盲山》
附: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任务导引:可从两个角度展开思考:一是思考作者感情的指向,也就是说对人、事、物的感情;二是从文本中找到一些包含感情的句子,或者一些词语,或者一些能体现感情的细节描写等,加以分析。
1.读文章35段,概括包身工的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两粥一饭”:恶劣饮食;“十二小时工作”:长时间劳动;“劳动强化”:沉重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受压迫惨重 。
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读“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运用了比拟手法, “饲养”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②运用联想对比,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黑夜”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5.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方面的感情?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能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帮凶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的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外,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抨击和鞭笞。
③一种复杂的悲哀之情。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6.《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选择典型人物。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
选择典型细节。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
选择典型场面。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
选择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7.“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慈祥”褒词贬用,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精美的菜肴。
从小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其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的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8.“如何理解东洋婆和拿莫温对小福子“合理的惩戒”“文明的惩罚”及其表达效果?
“合理”与“文明”褒词贬用,是反语。包身工原本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无论什么样的“惩戒”都是不“合理”的。所谓的“合理的惩戒”,只不过是从“格外着力”的殴打变成头顶皮带盘心子靠墙站着,使惩戒手段变得没有那么暴力和血腥而已;至于“文明”,东洋婆“揪”“扯”的动作,让一个幼弱的女孩顶着重重的皮带盘心子靠墙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最终还不免于带工老板的殴打,哪里有一点点“文明”可言!
效果:表现了工厂所有者和拿莫温对包身工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折磨和摧残,揭露出他们极端凶残、毫无人性的本质。
包身工的来历
招揽包身工的手段
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东洋纱厂大量使用包身工的原因
包身工的命运结局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7 包身工学案及答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课文结构,课文结构,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总结全文 本文特色,扩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7 包身工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指引,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技法指引,写法指导,迁移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7 包身工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