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总分100分,试卷页数5页,5倍,即纵坐标“0, 雷兽最可能出现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试题总分100分
3.试卷页数5页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植被生长状况B. 温度条件C. 大气成分D. 行星体积
2.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
【答案】1. B2. A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B正确;植被生长状况不是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A错误;图中不能显示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 CD 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即纵坐标“0.5”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近的地方移动,刚好对应横坐标中的水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水星,A正确。据图可知,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0.5倍,金星、地球、火星都没有位于宜居带,都不会出现生命,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期适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023年8月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将有效提升我国灾害预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能力。下图示意多层级天体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所处的最低级的天体系统为()
A. 甲B. 乙C. 丙D. 丁
4. 最可能干扰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采集数据的自然现象是()
A. 狂风暴雨B. 高温干燥C. 太阳活动D. 地震滑坡
【答案】3. A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天体系统包括戊可观测宇宙、丁河外星系、丙银河系、乙太阳系和甲地月系,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所处的最低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甲,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该卫星围绕地球运动,轨道远离地球表面,故不受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现象的影响,ABD错误;最可能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影响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通讯,影响卫星数据采集,C正确。所以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流星雨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产生的。双子座流星雨是每年都会出现的较强流星雨之一,下图为双子座流星雨母体轨道和地球轨道示意图,图中散点代表流星体。地球轨道与流星体分布密度越大处相交时,每小时看到的流星数就越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的流星绝大部分都在大气中被燃烧掉,这种现象可( )
A. 使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B. 使地表升温
C. 减少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D. 减弱昼夜温差
6. 1882~2062年每小时看到的流星数量总体为( )
A. 持续增多B. 持续减少C. 先增后减D. 先减后增
【答案】5. C6. C
【解析】
【5题详解】
流星绝大部分在大气中被燃烧掉了,从而减少了对地表的撞击,C正确;流星体的燃烧对减弱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作用不大,A错误;流星体在高空燃烧,对地表温度及温差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由图可知,1882~2062年地球轨道与流星雨母体轨道相交处流星体分布密度先变大、后变小,故1882~2062年每小时看到的流星数量先增后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天体是宇宙中有独立运转轨道的物质,判断是不是天体,一看空间位置:位于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例如流星体属于天体。流星雨等不属于天体。二看物质形态: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风雨雷电不属于天体。三看运转轨道: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于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质不属于。例如陨星(陨石和陨铁)不属于天体。
旅行者2号是一艘从地球发射的宇宙飞船,在其独自飞往太阳系深处约179亿千米处时,出现了一堵厚厚的高温火墙,里面充满等离子体(太阳风与星际物质对抗产生),温度高达50000℃。图为太阳系高温火墙模拟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推测该高温火墙最可能直接源自太阳的()
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 内核层
8. 有人认为该高温火墙对地球生命意义重大,这是因为高温火墙可以()
A. 烧毁一切宇宙侵入物质B. 为地球提供热量
C. 阻止地球热量过快散失D. 阻挡星际物质及辐射
【答案】7. C8.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太阳的大气有三层,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根据信息,该高温火墙远离太阳大气,而且具有高温特点,最符合日冕层的特点,故有可能是由来自日冕层的太阳风与星际物质对垒产生,C正确,排除ABD。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因为该处太阳风和星际物质对垒,二者在相遇之后,太阳风会将星际物质向外推开,所以会减少星际物质和辐射对太阳系的影响,进而保护人类,D正确;高温火墙并不能烧毁一切宇宙侵入物质,排除A;太阳辐射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高温火墙对其影响较小,排除B高;温火墙与地球热量散失关联性较小,排除C。故选D。
【点睛】太阳大气是太阳外边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大气的温度在光球500km之上的色球边缘温度最低约4500摄氏度,然后随高度增长,在过渡区温度迅速增长,在10000km高度的日冕区底层边界,温度已达到10的6次方摄氏度以上。
雷兽,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属奇蹄目雷兽科,雷兽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虽不同于现代犀牛前后三趾,但生活习性相近,研究人员在北美、亚洲发现众多雷兽的化石。但雷兽在某地质时期达到进化顶峰时忽然灭绝。下图为我国内蒙古阿拉善盟大角雷兽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雷兽最可能出现在()
A. 白垩纪B. 侏罗纪C. 古近纪D. 第四纪
10. 推测雷兽进化顶峰时忽然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 陨石撞击B. 耀斑爆发C. 人类捕杀D. 气候突变
【答案】9. C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雷兽属于大型哺乳动物,应在新生代,排除中生代的白垩纪和侏罗纪,AB错误;据图可知,雷兽骨质角与现代犀牛差异大,且前肢也表现出差异,说明其出现的地质时期早,故其最可能出现在古近纪,而不是第四纪,C正确,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的灭绝可能与陨石撞击有关,但陨石撞击主要影响局部区域,不会同时影响到分布在亚洲和北美的雷兽,A错;耀斑爆发主要会影响地球磁场,对地球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且不可能使雷兽突然灭绝,B错;根据分析可知,其生活的古近纪尚未有人类诞生,所以与人类捕杀关系不大,C错;气候突变,致其生存环境恶化,食物减少,物种灭绝,D正确。故选D。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某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在研究地震波时发现,某地发生地震后,地球上总有监测不到地震波的区域,称阴影带。下图示意“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阴影带”,图中角度以震中为圆心角0°。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地震波的阴影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W1和W2因传播速度增加而形成了阴影带
B. W2因不能通过X界面以下物质而形成了阴影带
C. W1因不能通过X界面以下物质而形成了阴影带
D. W1因传播速度更快导致出现的阴影带范围更广
12.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 )
A. X界面以上为地壳B. X界面上下地球物质是均质的
C. X界面以下为地幔D. X界面以下地球物质可能为液态
【答案】11. C12. D
【解析】
【11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W1不能通过X界面以下物质,因而形成了阴影带,W2可以通过X界面以下物质,但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地震波知识可知,W1地震波是横波,W2地震波是纵波,X界面是古登堡界面,纵波W2通过古登堡界面后传播速度变慢而形成阴影带,AB错误,C正确;横波W1传播速度慢于纵波W2,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X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上横波可通过,是固态,是地幔,A错误;以下横波不能通过,可能是液态(熔融态),是地核中的外核,X界面上下地球物质不均匀,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内部结构自内向外分为地壳、地和地核。地壳和地慢以莫霍界面为界,地慢和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
当地时间某年7月25日,日本樱岛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影响,附近机场在7月25日被迫关闭。左图为“火山景观图”,右图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B. ②圈层C. ③圈层D. ④圈层
14. 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 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少
【答案】13. B14. D
【解析】
【13题详解】
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图中②为地幔,①为地壳,③是外核,④是内核,故选B。
14题详解】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火山灰,并不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A错误;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B错误;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C错误;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少,造成地表温度下降,D正确。故选D。
【点睛】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团雾”又名坨坨雾,其本质上也是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我国某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A. 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 沿线工业污染严重C. 路面昼夜温差较大D. 临近河湖与林草地
16. 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5. C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与雾形成关系不大,A错误;题干是针对所有高速公路,不是所有高速公路沿线都工业污染严重,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高速公路由于水泥沥青地面,由于比热容小的原因,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在夜晚,由于路面温度低,水汽容易凝结导致团雾现象,C正确;临近河湖与林草地是促使雾的形成,但题干中只说高速公路,并没有指出哪一段高速,不是所有高速都临近河湖与林草地,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团雾形成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昼夜温差大,而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则能使团雾浓度更高、能见度更低、发生频率更大,故分布在河湖附近、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区域内空气湿度大,团雾发生频率更大。结合选项,③位于太湖附近,水汽较其他三个地点更为丰富,因此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是③,C正确,ABD排除,故选C。
【点睛】雾的形成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多出现在早上,早上地面辐射降温,气温最低,致使水汽凝结。沪宁高速发生团雾频率高与高速两侧湖泊和长江提供水汽有关。解答本题要注意本题问法,不是针对沪宁高速多团雾的原因,而是针对所有高速公路,是高速公路普遍现象。
下图为我国沿海某地区被风“吹弯了腰”的草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A. B. C. D.
18. 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是()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17. B18. D
【解析】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典型形式,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由于温度较高形成低压,海洋由于温度相对低,形成高压,故在近地面的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则陆风,AD错误;图中草丛被海风吹向陆地方向,说明此时盛行海风,B正确,C错误。所以选B。
【18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若从季节的角度考虑,当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说明海洋形成的是热低压,陆地形成的是冷高压,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特点,可判断此时应为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温度更低,形成高压,故D正确,B错误;春秋季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是特别明显,AC错误。所以选D。
【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雨幡洞云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图),薄薄的云层出现一个空洞,一缕缕“云丝”似乎从洞中心部分落下,犹如“空中水母”。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大气层中存在低于0℃而仍然保持液态的过冷液滴,受飞机飞行产生扰动而产生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过冷液滴没有凝结成冰晶的原因,可能是该区域空气中缺少()
A. 水汽B. 低温环境C. 凝结核D. 低压环境
20. 发生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是由于()
A. 距离太阳较远B. 距离地面较远C. 距臭氧层较远D. 距电离层较远
【答案】19. C20. B
【解析】
【19题详解】
当温度低到冰点之下时,若水中没有一个结晶核来结晶,那么即使在0℃之下也不会结冰。如果这个时候放入一点晶核,那么会立即凝结。因此判断该区域空气中缺少凝结核,C正确。过冷液滴本身就是一种水汽的聚集,A错误;过冷液滴形成于温度低于0℃的低温环境,B错误;过冷液滴形成于高空,高空气压低,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20题详解】
雨幡洞云现象发生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说明距离热量来源较远,故判断距离地面较远,B正确;太阳不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A错误;臭氧层分布于平流层,电离层分布于高层大气,雨幡洞云发生于对流层,CD错误。故选B。
【点睛】水凝固成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有凝结核。它可以是微小的冰晶,可以是水中的悬浮物,可以是器皿的壁。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液态水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在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如果这时突然有凝结核闯入,则结冰异常迅速。
当下恰逢草莓采摘时节,下图为某网友拍摄的草莓大棚场景,可见白色塑料大棚下一粒粒红草莓长在覆盖黑色地膜的土地上(下左图),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右图)”,完成下列小题。
21. 关于草莓大棚所体现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强了A辐射B. 减少了B辐射损失的热量
C. 增强了C辐射D. 减弱了D作用
22. 与白色地膜相比,图中草莓种植覆盖黑色地膜突出作用是()
A. 美观B. 除草C. 保湿D. 保温
【答案】21. B22. B
【解析】
【21题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草莓大棚有一定的反射太阳辐射作用,阻挡了一定的太阳辐射进入大棚内部,所以A辐射不会被加强,A错误;B辐射为地面辐射,大棚能够有效减少棚内的热量流散到棚外,B正确;C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大棚只是减少了棚内热量的流失,而大棚外的大气逆辐射并没有增强,C错误;D为大气反射、散射太阳辐射,此作用不经过大棚,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铺设地膜必有其一定作用,一切以经济价值为前提,而不是为了美观,A错误;黑色地膜能够隔绝阳光,使地膜下的杂草因缺乏阳光而枯死,B正确;一般不管什么样的地膜都拥有保温、保湿的功能,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等压线分布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四个城市,风力最大的是()
A. 拉萨B. 西宁C. 北京D. 成都
24. 此时,四个城市的风向表述正确的是()
A. 北京偏东风B. 西宁偏南风C. 拉萨偏南风D. 成都偏西风
【答案】23. A24. C
【解析】
【23题详解】
由图中的等压线分布可知,四城市中拉萨的等压线分布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基础上向右偏转。读图可知,北京吹偏北风,A错误;西宁吹偏北风,B错误;拉萨吹偏南风,C正确;成都吹偏东风,D错误。故选C。
【点睛】风力的大小通过等压线的疏密来判断,越密集,风力越大;反之,越小;风向的判断,先找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确定风向。
历史上古徽州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山区,气候湿热,徽派建筑在布局上因地制宜,构思精巧,天井贯通院落中间,四周住房相围,寓意为“四水归堂”,天井使民居通风透气,冬暖夏凉,还可以有效排泄雨水。下图为徽派建筑实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下列符合天井近地面大气环流形式的是( )
A. B.
C. D.
26. 天井民居布局格局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表现在( )
①夏季可以有效减少太阳辐射
②夜晚便于保持室内温度
③冬季可以增加室内太阳辐射
④白天有利于排泄室内潮气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25. A26. B
【解析】
【25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天井可以通风透气,白天民居内与室外相比,气温偏低,气压偏高,在气压差作用下,气流在近地面由民居内流向室外,把民居内的热量和湿气排向室外,晚上气流流向正相反,由外流进民居内,带来外部冷空气,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因此,白天天井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气流外流,晚上天井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外部气流流进室内。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徽派民居四周住房相围,夏季可以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降低气温,故①正确;结合上题,在温差作用下,白天气流向外,利于排泄室内潮气,故④正确;四周住房相围,仅留天井,不利于光照进入室内,故③错误;夜晚室内气温高,外界气温低,气流由室外流进室内,主要目的为通风,降温,故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 空气环流 。 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 ,而高空形成 高气压 ;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 水平面 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的数值大小。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扩展,天津市的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为天津市某年四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关于天津热岛强度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春季最弱B. 冬季最弱C. 日出前后最强D. 白天最强
28. 随着城市建设与扩展,下列哪些变化会使天津市热岛效应增强()
①工业的快速发展②新能源汽车的普及③建筑物的增加④城市公园数量的增加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27. C28. B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气温越低,热岛强度越大,因此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日出前后最强,午后最弱。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热岛强度的增强主要与热量的排放有关,随着人口密度增加,工业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排放出的废弃热量增多,使热岛效应增强,①正确;建筑物密度、高度的增加,对冬季风的阻挡增强,市区热量不易散失,同时建筑物增多,硬化地面增多,建筑物外墙及地面吸收的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随之增多,使热岛效应增强,③正确;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热岛效应减弱,②错误;城市公园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使热岛效应减弱,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
福寿沟位于江西赣州老城区地下,是前人利用地势高差修建的排水系统。福寿沟内连水塘,外通江河,沟口装有可自动关闭的单向水窗。下图示意赣州古城排水系统,该系统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赣州古城排水系统的治水智慧体现在( )
①利用地势高差,加快了城内雨水外排速度②城内修建水塘,暴雨时可蓄积雨水
③设计地下排水系统,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④修缮护城河,从源头控制降水,减少地表径流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30. 福寿沟单向水窗的作用是( )
A. 沟内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时,水窗打开,排出过量雨水
B. 沟内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水窗关闭,排出过量雨水
C. 河水水位高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关闭,防止河水倒灌
D. 河水水位低于沟内水位时,水窗打开,防止河水倒灌
【答案】29. A30. C
【解析】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赣州古城排水系统利用地势高差,加快城内雨水外排速度,①正确;水塘有蓄水功能,暴雨时可蓄积雨水,②正确;地下排水系统能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中,减轻内涝,③正确;修缮护城河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降水,④错误。综上可知,A项正确。故选A。
【3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福寿沟水窗可以借助水力自动开启、关闭。河水水位高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借河水水力关闭,防止河水倒灌;沟内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排水沟内的水会冲开水窗,使沟内雨水顺利排入河内。综上可知,C项正确。故选C。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第II卷(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材料二:青藏高原上空的年平均对流层高度约为15km,而同纬度地区年平均对流层高度约为12km。
材料三:下图是四川盆地地形简图。
(1)读材料一,指出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值最大的区域,依据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判断其形成原因。
(2)比较拉萨和重庆的昼夜温差大小,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中国地形,分析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高度大于同纬度地区的原因。
(4)结合气候、地形和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简述重庆一带山谷地区多夜雨的原因。
【答案】(1)青藏高原。海拔因素: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纬度因素: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天气因素: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拉萨昼夜温差大于重庆。拉萨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拉萨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3)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上升气流强劲,上升高度较大;青藏高原海拔高,上升气流起点高,更容易达到较高处。
(4)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多雨;盆地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失;夜晚谷地中部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以及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基础知识。
【小问1详解】
通过材料一的图,可以看到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数值最大。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拔因素、天气因素等。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小问2详解】
昼夜温差大小与天气有关。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重庆位于四川盆地边缘,阴雨天多。大气稀薄以及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阴雨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低,昼夜温差小。
【小问3详解】
对流层的厚度取决于对流运动的范围,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达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对流层得到的热量多,上升气流旺盛,上升高度大;而且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流上升的起点高,最终到达的高度也更高。
【小问4详解】
从气候角度说,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从地形角度说,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多阴雨天气;从大气环流角度说,夜晚,山坡降温快,冷气流下沉到谷地,谷地中的气流上升,凝结致雨。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拔因素、天气因素等。中国年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方时青藏高原,最贫瘠的地方是四川盆地。
32. 下图为某地等压线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假设本图是近地面等压线图,B处吹西南风,则A点位于__________(南或北)半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
(2)假设本图是高空等压线图,B处吹正北风,则A点位于____________(南或北)半球。
(3)在不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B点吹____________风。
(4)B点与C点相比,风速较小的是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答案】32. ①. 南 ②. C
33. 北34. 正西
35. ①. C ②. C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地等压线图为材料,涉及等压面和等压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风向的判读,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题中材料可知,本图是近地面等压线图,B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向东,吹西南风,说明风向左偏,说明A点位于南半球;近地面和对应的高空气压相反,近地面的A气压低,B气压高,A对应的高空A’ 气压高,B’ 气压低,高空等压面向B’ 倾斜,故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C。
【小问2详解】
假设本图是高空等压线图,B处吹正北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发生偏转形成,故该地位于北半球。
【小问3详解】
在不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风向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的作用,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故B点吹西风。
【小问4详解】
读图及所学知识可知,B点与C点相比,由于C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B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风速较小的是C点。
3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在穿过崇山峻岭之后,流向东南,蜿蜒于平原之上。密云水库是北京最大饮用水源供应地。白河和潮河是密云水库两大入库河流,最后通过潮白河汇入渤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
(1)从水循环类型角度判断,密云水库中的水主要参与哪类循环,简述判断依据。
(2)从水循环地理意义的角度简述潮白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北京城市规划中提高了西部、西北部的植被覆盖率,简述此规划对该地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答案】33. 海陆间。判断依据:密云水库的水通过潮白河,最终汇入渤海;密云水库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
34. 塑造地表形态;为海洋输送物质;汇集地表水,提供水资源;调节当地小气候。
35. 北京西部、西北部地势起伏较大,提高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可以使植被截留的水量变大,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增大地下径流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增大植物蒸腾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河水系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密云水库的水通过潮白河,最终汇入了渤海,且密云水库流域降水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因此可知密云水库中的水主要参与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小问2详解】
本题可以从塑造地表形态、输送物质及提供水源等角度进行分析。潮白河塑造了流域内的地表形态,河流携带冲刷的碎屑物,为海洋输送了大量的物质,潮白河汇集了该流域内的地表水,为该区域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河流对周边气候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小问3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植被覆盖率增加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即可。北京西部、西北部地势起伏较大,提高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树冠茂密、根系较为发达,可以使植被截留的水量变大,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增大地下径流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对坡面的冲刷,增大植物蒸腾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1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总分100分,试卷页数5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2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