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 分)中国古代文明与技术,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下列古代工艺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浓硫酸储存柜
B.酒精运输车
C.面粉加工厂
D.水龙头附近
A.蚕丝织布B.烧制瓷器C.火药爆炸D.粮食酿酒2.(3 分)下列标识与所贴位置或场所,不对应的是()
A.AB.BC.CD.D 3.(3 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活泼,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C.用作燃料的氢气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D.PM2.5 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4.(3 分)“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下列劳动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A.AB.BC.CD.D
5.(3 分)钼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糯米酿制米酒
糯米发生了缓慢氧化
B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
于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用扇子往煤炉中扇风
提高煤的着火点
D
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活性炭有吸附性
钼属于非金属元素
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 95.96g C.M3+的核外电子数为 42
D.一个钼原子含 42 个质子
6.(3 分)2023 年 9 月 23 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火炬以甲醇(化学式:CH3OH)为燃料,下列关于甲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甲醇属于氧化物
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1:4 C.甲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甲醇是由 1 个碳原子、4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7.(3 分)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一项是()
A.AB.BC.CD.D
8.(3 分)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甲烷可转化为乙酸(CH3COOH),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和 按个数比 1:1 进行反应
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氧气具有助燃性
用于供给呼吸
B
干冰升华吸热
用于人工降雨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作保护气
D
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用作石墨电极
中 C、H 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9.(3 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红磷燃烧时玻璃管上套着的气球会胀大。下列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D.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10.(3 分)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AB.BC.CD.D
11.(3 分)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 Cu 粉和碳粉
观察外观
B
除去 CO2 中的少量 CO
将气体点燃
C
除去 H2O 中的 H2O2
加入足量二氧化锰,过滤
D
鉴别 CO 和 CH4
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
个干冷烧杯,观察
丙可能是单质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若消耗 14g 的甲,则生成 17g 的丙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2.(3 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生石灰一段时间后,试管内的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 40℃)开始燃烧,待白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中的细沙可防止试管炸裂
胶头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
若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试管中白磷的量不足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探究 MnO2 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若注射器中的水最终减少了 10mL,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0% 13.(3 分)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14.(3 分)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①:呼出气体中燃着木条熄灭,空气中无明显变化,说明呼出气体中 CO2 含量比空气中多
实验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集满
实验③:反应后总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实验④:氢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48 分。)
15.(6 分)氮、砷(As)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族。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反应结束时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 N2,说明 N2 的化学性质:。
氮有多种化合价,NO2 在低温时易合成 N2O4,N2O4 读作。
NO2 溶于热水中发生反应,3NO2+H2O(热)=2HNO3+X,则 X 为(填化学式)。
As 有多种化合价,H3AsO3 中 As 元素的化合价为。H3AsO3 属于(填序号)。
A.混合物B.纯净物C.氧化物D.化合物
C.验证石蜡中是否含有氢、氧元素
D.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
神舟载人飞船使用了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电池工作时将太阳能转化为。
16.(10 分)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燃料的利用。 Ⅰ.古代打火机——火折子
火折子(如图 1)使用草纸卷成紧密的纸卷,并加入松香、硫磺(S)等,用火点燃后再将火焰吹灭放入竹筒中。竹筒帽盖上时,内部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就能使它复 燃。
“草纸、松香、硫磺”的使用,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吹气使火折子复燃的原因是。Ⅱ.煤
《天工开物》记载:“凡取煤经历久者……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
“毒气”俗名为瓦斯,它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还有 CO 等气体。在 CO 燃烧过程中,理论上,n个 O2 分子与个 CO 分子完全反应生成 CO2。
挖煤时“毒气”遇火会发生爆炸,为了防止煤矿的矿井发生爆炸事故, 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填序号,下同)。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B.矿井内要加强通风
C.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
下列属于清洁燃料的是。
A.煤B.氢气C.石油Ⅲ.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是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若开采过程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 成。
A.酸雨B.臭氧空洞C.温室效应
(7)32g 甲烷完全燃烧,理论上可产生g 水。
“盐穴储气”是一种地下储能技术,结构如图 2,储气时采集盐水,注水时排天然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天然气难溶于盐水
从 m 端进水可排天然气
从 n 端进气可排盐水Ⅳ.甲烷的制取
?�高温
2
下列反应中均有甲烷生成:①CH3COONa+NaOH ¯ Na2CO3+CH4↑ ②CO2+4H ¯ CH4+2H2O
△高压
上述反应①和②,实验室制取甲烷应选择 (填序号),对比另一个实验,该反应的优势为。
17.(7 分)水是宝贵的资源。 Ⅰ.爱护水资源
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是(填序号)。
A.改漫灌为喷灌、滴灌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Ⅱ.水的净化
某净水厂的净水工艺流程如图:
明矾[KA(l SO4)2•12H2O]可作絮凝剂,其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根)是 (填
离子符号)
砂滤池在净水过程中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填操作名称)。
NaClO 的生产方法之一是氯气(Cl2)与氢氧化钠(NaOH)溶液反应,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Ⅲ.水的组成
科学家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Fe3O4)和一种易燃的单质气体,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开展水的组成探究实验。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画出玻璃管 b 中气体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 7 ) 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 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11 分)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二氧化碳的制取
仪器 B 的名称是。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图 1 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 CO2 发生装置,要求制取较大量的二氧化碳,且可便于多次添加稀盐酸,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哪些?(填序号)。
Ⅱ.二氧化碳的性质
为了验证 CO2 能与水反应,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小明同学进行实验一(如图 2):
【步骤 1】把干燥紫色石蕊纸花放入装满 CO2 的软塑料瓶,立即旋紧瓶盖。一段时间后,纸花颜色无明
显变化;
1
【步骤 2】打开瓶塞向该软塑料瓶注入约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观察到现象:①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②。
小明同学根据“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这一现象得出“CO2 能与水反应”结论。你认为小明同学验证 CO2 能与水反应的方法是通过实验证明(填序号)。
A.反应物被消耗B.有新物质生成
小红同学认为小明同学所得结论不严密。其理由是: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 蕊纸花变红;也可能是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用干燥石蕊纸花完成了实验二,验证 CO2 能与水反应(图 3)。
小丽同学认为不必要做“甲”实验,理由是。
该小组同学根据“乙”实验产生的现象得出了结论:CO2 能与水反应。“乙”实验产生的现象是。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Ⅲ.二氧化碳的应用
中国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降幅。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 4 所示的循环体系。
上述循环体系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从上述图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资源B.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水的分解
C.分离、浓缩得到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19.(8 分)某实验小组围绕“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气体产物成分开展实验。
【提出问题】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①:只有 CO; 猜想②:只有 CO2;
猜想③:。
【实验 1】装置如图 1。
连接装置时,需根据导管的高度调节(填“甲”或“乙”,下同)处的高度,再确定处的高度。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结束时,应该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要等盛装固体的试管冷却后才能把试管里的粉末 倒出来,其原因是。
实验结论 1:猜想①不成立。
【实验 2】为进一步确定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如图 2。
实验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氦气(He),其实验目的是 。将氧化铜、碳粉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进行实验 2,测得数据如图 3。
实验结论 2:猜想③成立。
结合图像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生成最多的气体是。
请结合图像分析图中 a→b 段的变化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科学家制造出一种超轻材料——“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均属于碳的单质),请思考能否用“碳海绵”还原氧化铜,请分析原因:。
20.(6 分)为研究影响 H2O2 分解的因素,用如图 1 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情况下表:
已知:①室温为 20℃,水浴时间均为 5 分钟
②CuO+H2SO4=CuSO4+H2O
实验组Ⅰ的目的是。
实验组号
实验序号
具支试管内的试
剂
水浴温度
试管内现象
Ⅰ
1
10mL 蒸馏水,
1mL2%H2SO4 溶
液
20℃
无气泡
2
40℃
极少量气泡
Ⅱ
3
10mL30%H2O2
溶液
20℃
无气泡
4
40℃
极少量气泡(比
实验 2 略多)
Ⅲ
5
10mL30%H2O2
溶液,
1mL2%H2SO4 溶
液
20℃
无气泡
6
少量气泡
Ⅳ
7
10mL30%H2O2
溶液,
1mL2%CuSO4 溶
液
20℃
少量气泡
8
40℃
大量气泡
实验 6 中设置的水浴温度为。
①对比实验 和 (填序号,从 1~8 中选择),可知硫酸铜可以加快 H2O2 分解。
②从以上实验可知,除了加入硫酸铜等催化剂,还可以通过方法加快 H2O2 分解。
写出实验 8 中 H2O2 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迁移拓展:
实验Ⅴ:将光亮的粗铜丝灼烧后,迅速伸入盛有 10mL30%H2O2 溶液和 1mL2%H2SO4 溶液的试管中(如图 2)。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仅通过实验Ⅴ,得出“Cu 也能加快 H2O2 分解”的证据是否充足?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023-2024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3 分)中国古代文明与技术,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下列古代工艺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蚕丝织布B.烧制瓷器C.火药爆炸D.粮食酿酒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 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蚕丝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烧制瓷器,陶瓷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火药爆炸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 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3 分)下列标识与所贴位置或场所,不对应的是()
A.AB.BC.CD.D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图示表示的意义回答本题。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所以浓硫酸储存柜应该贴上腐蚀品的标志,故 A 对应;
B、酒精易燃烧,所以酒精运输车应该贴上易燃液体的标志,故 B 不对应;
C、面粉厂要禁止烟火,所以贴上禁止烟火标志,故 C 对应;
D、水龙头附近贴上节约用水,可以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故 D 对应。故选:B。
A.浓硫酸储存柜
B.酒精运输车
C.面粉加工厂
D.水龙头附近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3 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活泼,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C.用作燃料的氢气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D.PM2.5 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进行分析;
B、根据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行分析; C、根据空气中没有氢气进行分析;
D、根据 PM2.5 是可吸入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A、红磷替代品要满足的条件,在空气中能燃烧,且产物不能为气体,铁丝在空气中不燃 烧,只会发出红热现象,所以铁丝不能代替红磷,故 A 正确;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制作霓虹灯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 B 不正确;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空气中没有氢气,氢气不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故 C 不正确;
D、PM2.5 是可吸入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物,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差,故 D 不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稀有气体的用途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 知识进行解题。
4.(3 分)“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下列劳动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A.AB.BC.CD.D
【分析】A、根据缓慢氧化的特点分析;
B、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糯米酿制米酒
糯米发生了缓慢氧化
B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
于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用扇子往煤炉中扇风
提高煤的着火点
D
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活性炭有吸附性
C、根据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分析; D、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解答】解:A、用糯米酿制米酒属于缓慢氧化,故说法正确;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升高,分子运动 速率越快,故说法正确;
C、物质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一般不会发生改变,则用扇子扇炉火,是由于空气流动带来了更多 的氧气,利于燃烧,故说法不正确;
D、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故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所考查的知识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5.(3 分)钼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钼属于非金属元素
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 95.96g C.M3+的核外电子数为 42
D.一个钼原子含 42 个质子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 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钼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95.96, 而不是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 95.96g,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4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42,M3+的核外电子数为 42﹣ 3=39,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4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一个钼原子含 42 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 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3 分)2023 年 9 月 23 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火炬以甲醇(化学式:CH3OH)为燃料,下列关于甲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甲醇属于氧化物
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1:4 C.甲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甲醇是由 1 个碳原子、4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分析】A、根据甲醇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甲醇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4)=3:1,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4):16=3:1:4,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甲醇是由甲醇分子构成的,1 个甲醇分子由 1 个碳原子、4 个氢原子、1 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3 分)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一项是()
A.AB.BC.CD.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其用途 的关键因素,据此进行分析。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氧气具有助燃性
用于供给呼吸
B
干冰升华吸热
用于人工降雨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作保护气
D
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用作石墨电极
【解答】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气焊气割,支持燃烧等,性质与用途不匹配,故 A 符合题意; B.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在常温下会迅速升华变为气态,这个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得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因此,干冰常被用于人工降雨,通过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性质与用途匹配,故 B 不符合题意;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常用作保护气,性质与用途匹配,故 C 不符合题意; D.石墨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碳的同素异形体,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因此,石墨常被用作电极材料,如石墨电极、干电池的正极等,性质与用途匹配,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旨在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应 用,题目设计合理,选项清晰,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本题也提醒我们在 学习和应用知识时,要注意理解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8.(3 分)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甲烷可转化为乙酸(CH3COOH),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和 按个数比 1:1 进行反应
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C. 中 C、H 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酸,化学方程式为��4 +
催化剂
��2 ¯ ��3����。
【解答】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和甲烷分子个数比是 1:1,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乙酸的化学式为 CH3COOH,碳元素与氢元素质量比为:(12×2):(1×4)=6:1,故选项说法错
误;
D、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 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9.(3 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红磷燃烧时玻璃管上套着的气球会胀大。下列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D.锥形瓶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 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红磷燃烧时玻璃管上套着的气球会胀大,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3 分)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 Cu 粉和碳粉
观察外观
B
除去 CO2 中的少量 CO
将气体点燃
C
除去 H2O 中的 H2O2
加入足量二氧化锰,过滤
D
鉴别 CO 和 CH4
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
A.AB.BC.CD.D
【分析】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 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A、铜粉是紫红色、碳粉都是黑色的,可以通过观察外观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 验目的;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因此除去二氧 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产生氧气和水,反应完成后,过滤掉二氧化锰,就得到了水,故 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
D、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冷烧杯,烧杯 内壁出现水雾的是甲烷,无现象的是一氧化碳,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3 分)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丙可能是单质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若消耗 14g 的甲,则生成 17g 的丙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分析】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 70%﹣42%=28%,
个干冷烧杯,观察
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 14%﹣(1﹣42%﹣40%﹣10%)=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解: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丙 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 28%:34%=14:17,则若消耗 14g 的甲,则生成 17g 的丙, 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分数 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分数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3 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生石灰一段时间后,试管内的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 40℃)开始燃烧,待白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中的细沙可防止试管炸裂
胶头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
若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试管中白磷的量不足
若注射器中的水最终减少了 10mL,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0%
【分析】A.根据细沙的作用来分析; B.根据实验设计以及水的作用来分析; C.根据产生误差的原因来分析;
D.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白磷燃烧会发出热量,为防止试管炸裂,可在试管底部放少量细沙,将白磷放在细沙上, 选项 A 说法正确;
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热,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从而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注射器 中的水是用于推断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作用不同,选项 B 说法错误;
若白磷不足就不能将试管中的氧气完全耗尽,导致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低,选项 C 说法正确;
10?
若注射器中的水最终减少了 10mL,这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50? ×
100% =20%,选项 D 说法正确。故选:B。
【点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也是中考考查的一个热点,重点考查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以及导致实
验结果偏大或偏小的原因。未来中考对该实验的考查将会不断创新。
13.(3 分)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 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应该控制变量,但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同,变量不唯一, 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探究 MnO2 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C.验证石蜡中是否含有氢、氧元素
D.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
C、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 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某可燃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 素,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1%,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但在纯氧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物质燃烧越剧烈,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的 难点,明确实验原理、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3 分)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①:呼出气体中燃着木条熄灭,空气中无明显变化,说明呼出气体中 CO2 含量比空气中多
实验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集满
实验③:反应后总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实验④:氢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A、根据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的差异以及气体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氧气的性质及其验满方法来分析;
C、根据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D、根据氢气的性质与收集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用燃着的小木条证明的是氧气含量的多少,呼出气体中燃着木条熄灭,空气中无明显变化,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少,检验呼出气体中 CO2 含量比空气中多应用澄清的石灰水, 故 A 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小 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满,故 B 正确;
C、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原因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此反应是化学变 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 C 错误;
D、氢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故 D 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48 分。)
15.(6 分)氮、砷(As)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族。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反应结束时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 N2,说明 N2 的化学性质: 不活泼 。
氮有多种化合价,NO2 在低温时易合成 N2O4,N2O4 读作 四氧化二氮 。
NO2 溶于热水中发生反应,3NO2+H2O(热)=2HNO3+X,则 X 为 NO (填化学式)。
As 有多种化合价,H3AsO3 中 As 元素的化合价为 +3 。H3AsO3 属于 BD (填序号)。A.混合物
B.纯净物C.氧化物D.化合物
神舟载人飞船使用了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电池工作时将太阳能转化为 电能 。
【分析】(1)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
根据化学式的读法分析回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X 的化学式;
根据化合价原则、化学式的意义分析。
根据能量的转化分析。
【解答】解:(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反应结束时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 N2,说明 N2 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同时读出各元素原子个数。所以 N2O4 读作四氧化二氮。
在方程式 3NO2+H2O(热)=2HNO3+X 的左边,氮原子个数:3 个;氧原子个数:7 个;氢原子个数 2 个。化学方程式右边,氮原子个数:2 个;氧原子个数:6 个;氢原子个数 2 个。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X 中应含有氮原子 1 个,氧原子 1 个。所以 X 的化学式为 NO。
H3AsO3 中氢元素为+1 价,氧元素为﹣2 价,由化合价原则可推出 H3AsO3 中 As 元素的化合价为
+3。由化学式的意义可知,H3AsO3 是由氢、砷、氧三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 BD。
电池工作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填:电能。 故答案为:(1)不活泼;
四氧化二氮;
NO;
(4)+3;BD;
(5)电能。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主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即可分析解答。
16.(10 分)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燃料的利用。 Ⅰ.古代打火机——火折子
火折子(如图 1)使用草纸卷成紧密的纸卷,并加入松香、硫磺(S)等,用火点燃后再将火焰吹灭放入竹筒中。竹筒帽盖上时,内部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就能使它复 燃。
“草纸、松香、硫磺”的使用,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 。
吹气使火折子复燃的原因是 氧气与火折子中的可燃物充分接触 。Ⅱ.煤
《天工开物》记载:“凡取煤经历久者……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
“毒气”俗名为瓦斯,它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还有 CO 等气体。在 CO 燃烧过程中,理论上,n个 O2 分子与 2n个 CO 分子完全反应生成 CO2。
挖煤时“毒气”遇火会发生爆炸,为了防止煤矿的矿井发生爆炸事故,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BC
(填序号,下同)。
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
矿井内要加强通风
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
下列属于清洁燃料的是 B。A.煤B.氢气C.石油
Ⅲ.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是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若开采过程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
C。
A.酸雨B.臭氧空洞C.温室效应
(7)32g 甲烷完全燃烧,理论上可产生 72g 水。
“盐穴储气”是一种地下储能技术,结构如图 2,储气时采集盐水,注水时排天然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C。
天然气难溶于盐水
从 m 端进水可排天然气
从 n 端进气可排盐水Ⅳ.甲烷的制取
?�高温
2
下列反应中均有甲烷生成:①CH3COONa+NaOH ¯ Na2CO3+CH4↑ ②CO2+4H ¯ CH4+2H2O
△高压
上述反应①和②,实验室制取甲烷应选择 ① (填序号),对比另一个实验,该反应的优势为 节约能源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①物质为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甲烷的性质及制取等相关知识,同时涉及了煤矿安全、清洁能源 以及地下储能技术等实际应用。
【解答】解:(1)燃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以及足够的高温来点燃可燃物,在“草纸、松香、硫磺”的使用中,这些物质都是可燃物,因此它们的使用说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 之一是必须有可燃物存在;故答案为:可燃物。
吹气使火折子复燃的原因在于吹气提供了更多的氧气,使得原本保留的火星能够重新获得足够的 氧气支持,从而发生燃烧反应,因此吹气能使火折子复燃是因为氧气与火折子中可燃物充分接触;故答 案为:氧气与火折子中的可燃物充分接触。
点燃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 + �2 ¯ 2��2,故理论上 n 个 O2 分子
与 2n 个 CO 分子完全反应生成 CO2;故答案为:2n。
(4)A.进矿井前不可先做灯火实验,以防将瓦斯引爆,不符合题意; B.矿井内要加强通风降低瓦斯浓度,可预防爆炸的发生,符合题意; C.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可预防爆炸的发生,符合题意; 故选:BC。
在煤、氢气和石油这三种燃料中,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属于清洁燃料, 而煤和石油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故选:B。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要强,如果开采可燃冰过程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 于大气中,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故选:C。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设 32g 甲烷完全燃烧,理论上可产生水的质量为 x,
点燃
CH4+2O2 ¯ CO2+2H2O
1636
32gx
36�
16 = 32�x=72g
故 32g 甲烷完全燃烧,理论上可产生水 72g;故答案为:72。
(8)A.“盐穴储气”是一种地下储能技术,储气时采集盐水,注水时排天然气,说明天然气难溶于盐 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从 m 端进水,可将天然气从 n 端排出,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从 n 端进气,可将盐水从 m 端排出,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BC。
(9)反应①为醋酸钠与氢氧化钠在氧化钙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甲烷,反应②为二氧 化碳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由于实验室条件难以达到高温高压,故实验室制取甲 烷应选择①;对比另一个实验,该反应的优势为节约能源;故答案为:①;节约能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火折子、煤、可燃冰和甲烷的制取四个部分,巧妙地串联起了燃烧的条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煤矿安全知识、清洁能源的识别、地下储能技术的理解以及实验室甲烷制取的选择等多个重要知识点,这种设计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检验了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设计使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7.(7 分)水是宝贵的资源。 Ⅰ.爱护水资源
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是 B(填序号)。
A.改漫灌为喷灌、滴灌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Ⅱ.水的净化
某净水厂的净水工艺流程如图:
4
明矾[KAl(SO4)2•12H2O]可作絮凝剂,其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根)是 ��2− (填离子符号)
砂滤池在净水过程中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 过滤 (填操作名称)。
NaClO 的生产方法之一是氯气(Cl2)与氢氧化钠(NaOH)溶液反应,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2NaOH=NaCl+NaClO+H2O。
Ⅲ.水的组成
科学家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Fe3O4)和一种易燃的单质气体,
高温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4H2O ¯ Fe3O4+4H2。
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开展水的组成探究实验。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画出玻璃管 b 中气体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 7 ) 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 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催化剂
2�2�
¯2�2
光照
↑+ �2
↑ 。
【分析】(1)改漫灌为喷灌、滴灌有利于节约用水;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资源;生活污水处 理后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明矾化学式 KAl(SO4)2•12H2O,其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根)是硫酸根;
过滤能够除去难溶于水的物质;
氯气(Cl2)与氢氧化钠(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水蒸气和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一种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含有氢元素,反 应后也有氢元素,故推测可燃性气体是氢气;
通电
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 2�2 ↑+ �2 ↑,每 2 个水分子分解产生 2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
a 中含有 4 个氢分子,则 b 中含有 2 个氧分子,故微观粒子示意图为 ;
水在催化剂、光照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解答】解:(1)A、改漫灌为喷灌、滴灌有利于节约用水,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资源,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错误,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明矾化学式 KAl(SO4)2•12H2O,其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根)是硫酸根;
砂滤池除去难溶性杂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过滤;
氯气(Cl2)与氢氧化钠(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水蒸气和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一种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含有氢元素,反
高温
应后也有氢元素,故推测可燃性气体是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3Fe+4H2O ¯ Fe3O4+4H2;
通电
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 2�2 ↑+ �2 ↑,每 2 个水分子分解产生 2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
a 中含有 4 个氢分子,则 b 中含有 2 个氧分子,故微观粒子示意图为 ;
¯
催化剂
由题意可知,水在催化剂、光照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2�
故答案为:(1)B。
¯2�2
光照
↑+ �2 ↑。
4
(2)��2−。
过滤。
Cl2+2NaOH=NaCl+NaClO+H2O。
高温
(5)3Fe+4H2O ¯ Fe3O4+4H2。
(6) 。
¯
催化剂
(7)2�2�
¯2�2
光照
↑+ �2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11 分)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二氧化碳的制取
仪器 B 的名称是 锥形瓶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从图 1 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 CO2 发生装置,要求制取较大量的二氧化碳,且可便于多次添加稀盐酸,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哪些? AEF(填序号)。
Ⅱ.二氧化碳的性质
为了验证 CO2 能与水反应,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小明同学进行实验一(如图 2):
【步骤 1】把干燥紫色石蕊纸花放入装满 CO2 的软塑料瓶,立即旋紧瓶盖。一段时间后,纸花颜色无明
显变化;
1
【步骤 2】打开瓶塞向该软塑料瓶注入约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观察到现象:①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② 塑料瓶变瘪 。
小明同学根据“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这一现象得出“CO2 能与水反应”结论。你认为小明同学验证 CO2 能与水反应的方法是通过实验证明 B(填序号)。
反应物被消耗B.有新物质生成
小红同学认为小明同学所得结论不严密。其理由是: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 蕊纸花变红;也可能是 水 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用干燥石蕊纸花完成了实验二,验证 CO2 能与水反应(图 3)。
小丽同学认为不必要做“甲”实验,理由是 小明的实验已验证 。
该小组同学根据“乙”实验产生的现象得出了结论:CO2 能与水反应。“乙”实验产生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H2O=H2CO3。
Ⅲ.二氧化碳的应用
中国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降幅。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 4 所示的循环体系。
上述循环体系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 。
从上述图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C。A.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水的分解
分离、浓缩得到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来分析解答;
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来分析解答;
根据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装置,需要多次加入稀盐酸,需要长颈漏斗,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 双孔橡胶塞密封锥形瓶来分析解答;
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且与水反应使塑料瓶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来分析解答;
根据小明是产生新物质来分析解答;
根据本实验没有排除水的干扰来分析解答;
根据;小明的实验已验证来分析解答;
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来分析解答;
根据二氧化碳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来分析解答;
A、根据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来分析解答;
B、根据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水的分解来分析解答;
C、根据分离、浓缩得到二氧化碳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 B 的名称是锥形瓶;
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 碳,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为固液发生装置,同时需要多次加入稀盐酸,因此长颈漏斗为必须仪器,锥形瓶能作为 反应容器,双孔橡胶塞密封锥形瓶,同时固定长颈漏斗,故需要 BCD,则不需要的仪器是 AEF;
二氧化碳能溶于且与水反应使塑料瓶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使塑料瓶变瘪;
根据小明实验操作可以知道,小明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即产生了新物质来 进行判断的,故选:B;
向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倒入水,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也可能是水使其变红,本实验没 有排除水的干扰;
小明的实验是把干燥紫色石蕊纸花放入装满 CO2 的软塑料瓶,立即旋紧瓶盖,一段时间后,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则小丽同学认为不必要做“甲”实验,理由是小明的
实验已验证;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2+H2O
=H2CO3;
由流程可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A、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故 A 正确;
B、由图示可知,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水的分解,如电解或在光照和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故 B 正确;
C、分离、浓缩得到二氧化碳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锥形瓶;
CaCO3+2HCl=CaCl2+H2O+CO2↑;
AEF;
塑料瓶变瘪;
B;
水;
小明的实验已验证;
紫色石蕊纸花变红;CO2+H2O=H2CO3;
二氧化碳;
C。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和实验注意事项,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 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
19.(8 分)某实验小组围绕“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气体产物成分开展实验。
【提出问题】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①:只有 CO; 猜想②:只有 CO2;
猜想③: CO、CO2。
【实验 1】装置如图 1。
连接装置时,需根据导管的高度调节 乙 (填“甲”或“乙”,下同)处的高度,再确定 甲
处的高度。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
+H2O。
实验结束时,应该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要等盛装固体的试管冷却后才能把试管里的粉末 倒出来,其原因是 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为氧化铜 。
实验结论 1:猜想①不成立。
【实验 2】为进一步确定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如图 2。
实验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氦气(He),其实验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
果 。
将氧化铜、碳粉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进行实验 2,测得数据如图 3。实验结论 2:猜想③成立。
结合图像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生成最多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
高温
请结合图像分析图中 a→b 段的变化原因 � + ��2 ¯ 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科学家制造出一种超轻材料——“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均属于碳的单质),请思考能否用“碳海绵”还原氧化铜,请分析原因: “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均属
于碳的单质且碳单质具有还原性,故在一定条件下“碳海绵”可还原氧化铜 。
【分析】(1)由猜想①只有 CO,猜想②只有 CO2 可知,猜想③有 CO、CO2;
连接装置时,需根据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的高度调节乙处的高度,再确定甲处酒精灯的高度;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实验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氦气(He),其实验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由图像分析可知,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生成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均属于碳的单质且碳单质具有还原性,故在一定条件下 “碳海绵”可还原氧化铜。
【解答】解:(1)由猜想①只有 CO,猜想②只有 CO2 可知,猜想③有 CO、CO2;
连接装置时,需根据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的高度调节乙处的高度,再确定甲处酒精灯的高度;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实验结束时,应该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等盛装固体的试管冷却后才能把试管里的粉末倒 出来,其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为氧化铜;
实验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氦气(He),其实验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由图像分析可知,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生成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O2);
图中 a→b 段二氧化碳的质量减小,对应一氧化碳的质量增加,说明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
高温
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2 ¯ 2��;
“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均属于碳的单质且碳单质具有还原性,故在一定条件下 “碳海绵”可还原氧化铜。
故答案为:(1)CO、CO2。
乙;甲。
CO2+Ca(OH)2=CaCO3↑+H2O。
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为氧化铜。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二氧化碳。
高温
(7)� + ��2 ¯ 2��。
(8)“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均属于碳的单质且碳单质具有还原性,故在一定条件下 “碳海绵”可还原氧化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6 分)为研究影响 H2O2 分解的因素,用如图 1 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情况下表:
已知:①室温为 20℃,水浴时间均为 5 分钟
②CuO+H2SO4=CuSO4+H2O
实验组号
实验序号
具支试管内的试
剂
水浴温度
试管内现象
Ⅰ
1
10mL 蒸馏水,
1mL2%H2SO4 溶
液
20℃
无气泡
2
40℃
极少量气泡
Ⅱ
3
10mL30%H2O2
溶液
20℃
无气泡
4
40℃
极少量气泡(比
实验 2 略多)
Ⅲ
5
10mL30%H2O2
溶液,
1mL2%H2SO4 溶
20℃
无气泡
6
40℃
少量气泡
实验组Ⅰ的目的是 作对照实验,排除蒸馏水和硫酸溶液在实验条件下生成氧气的可能 。
实验 6 中设置的水浴温度为 40℃ 。
①对比实验 3和 7(填序号,从 1~8 中选择),可知硫酸铜可以加快 H2O2 分解。
②从以上实验可知,除了加入硫酸铜等催化剂,还可以通过 加热 方法加快 H2O2 分解。
?��4溶液
写出实验 8 中 H2O2 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迁移拓展:
实验Ⅴ:将光亮的粗铜丝灼烧后,迅速伸入盛有 10mL30%H2O2 溶液和 1mL2%H2SO4 溶液的试管中(如图 2)。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仅通过实验Ⅴ,得出“Cu 也能加快 H2O2 分解”的证据是否充足?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铜
加热后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双氧水大量分解生成氧气,不能确
定是铜的作用还是硫酸铜的作用 。
【分析】(1)根据对照实验法分析;
根据控制唯一变量法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对比分析;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书写;
根据铜加热后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分析。
【解答】解:(1)实验Ⅰ的目的是作对照实验,排除蒸馏水和硫酸溶液在实验条件下生成氧气的可能。故答案为:作对照实验,排除蒸馏水和硫酸溶液在实验条件下生成氧气的可能;
根据实验Ⅰ、Ⅱ、Ⅳ的数据可知,实验 6 中设置的水浴温度为 40℃。故答案为:40℃;
①根据对比实验Ⅱ、Ⅳ(3 和 7 或 4 和 8)其他条件相同时,可知硫酸铜可以加快 H2O2 分解。故答案为:3;7;
②从以上实验数据可知,还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加快 H2O2 分解。故答案为:加热;
液
Ⅳ
7
10mL30%H2O2
溶液,
1mL2%CuSO4 溶
液
20℃
少量气泡
8
40℃
大量气泡
?��4溶液
H2O2 在硫酸铜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
仅通过实验 V,不能得出“Cu 也能加快 H2O2 分解”,铜加热后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双氧水大量分解生成氧气,不能确定是铜的作用还是硫酸铜的作用。故答案为:铜加热后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双氧水大量分解生成氧气, 不能确定是铜的作用还是硫酸铜的作用。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注意,填空题,计算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