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共22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
轼①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木有瘿②,石有晕③,犀④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
【注】①轼:苏轼。②瘿(yǐng):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③晕(yùn):环形花纹或波纹。④犀:犀角。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坠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C.闻足下名久矣(听说)D.谪居无事(被贬官)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3.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B.语段(一)“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使人烦闷。
C.语段(二)“轼顿首再拜”中的“顿首”是本是指磕头,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可用于书信的末尾或开头,用在这里表示作者对关心自己的同辈李端叔的敬重。
D.语段(二)“闻足下名久矣”中的“足下”是谦辞,这里是对晚辈李端叔的爱称。
4.语段(一)(二)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全文
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在京与友人书
屠隆
燕市①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②。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③没鞍膝。百姓竞策蹇驴④,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⑤,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注释】①燕市:明都城北京。②烟突:烟囱。③淖(nà)泞:泥泞。淖:烂泥。④蹇(jiǎn)驴:驽弱的驴。⑤罟(gǔ):捕鱼的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B.四时俱备 春冬之时
C.猿鸟乱鸣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D.沉鳞竞跃 负势竞上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实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中的“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8.两文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俱: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比较阅读,完成下面表格。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夕日欲颓 颓:坠落 ②高峰入云 入: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盖竹柏影也 盖: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是
D.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 ②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相与/步于中庭
C.怀民/亦未寝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四时俱备 ②答谢中书书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以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孔子云:何陋之有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8.(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④;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⑥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仆:我,自己的简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限日:遮挡阳光。⑤幽岫:幽深的山穴。⑥重:向往。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梅溪之西B.自康乐以来 以钱覆其口
C.四时俱备 元方时年七岁D.实是欲界之仙都 偏饶竹实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B.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乙文通过描写蝉、猿、鹤等动物在山间自由吟唱,增强了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力。
D.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宜人,食源丰富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22.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23.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
【注】背景: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
2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四时俱备。 俱: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遂往求疗。 遂:
(4)是日剧饮而归。 是:
25.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2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3)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7.结合[甲][乙]两文,对苏轼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8.下列加点字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歇:消散B.夕日欲颓 颓:坠落
C.一百许里 许:表示约数D.猛浪若奔 奔:奔跑
2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有时见日B.沉鳞竞跃/负势竞上
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D.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
30.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句点题,表明作者是把谢中书当作谈山论水的朋友,期望与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愿望;乙文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甲】文作者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视线从天上瞬移至地下,再从“两岸石壁”到“青林翠竹”,从高空“猿鸟”到深水“沉鳞”,让人胸襟开朗,目尽万物之状。
C.【乙】文中,写高山用“竞上”“轩邈”“争高”等人格化的描写,以静写动,化动为静,既有诗情画意,又极具情趣,突出了富春江下游两岸高山的奇特。
D.这两封书信创作中存在发现、游赏自然的倾向,表露了他们“尚隐避世”的文化心态。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6)古来共谈:
(2)夏水襄陵: (7)五色交辉:
(3)沿溯阻绝: (8)四时俱备:
(4)良多趣味: (9)实是欲界之仙都:
(5)林寒涧肃: (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甲】文用猿鸣渲染三峡秋天 的气氛,【乙】文用猿鸣渲染了清晨 的气氛。
35.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甲】文中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 ”,【乙】文则是“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A)。
(《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丙】当待①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②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③,麦陇朝雊(gòu)④,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B)?非子天机清妙⑤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⑥相邀。然是中有深趣(C)!无忽⑦。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注】①当待:等到。②轻鲦: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③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④朝雊: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⑤天机清妙:性情高远。⑥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⑦无忽:不可疏忽错过。
3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晓雾将歇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③窥谷忘反 ④然是中有深趣矣!
37.请将“乎”“矣”“者”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38.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39.请翻译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40.请根据提示赏析乙、丙两文写景的妙处。
乙文(侧面描写):
丙文(动静结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场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是指云。
4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42.下列对【丙】文画线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祠正对巫山峰峦 / 上入霄汉 / 山脚直插江中。
B.祠正对巫山 / 峰峦上入霄汉 / 山脚直插江中。
C.祠正对巫山峰峦 / 上入霄汉山脚 / 直插江中。
D.祠正对巫山 /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 / 直插江中。
43.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4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的“山”各有什么特点?都写到“猿鸣”,作者赋予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蔽: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
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7.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乌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余至湖①上,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已舍艇,取径沮洳②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③、南屏④ 诸峰,回合如大环。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⑤。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西冷桥石阑。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⑥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
(节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
【注】①湖:指西湖。②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方。③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与北高峰。④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⑥梵呗:佛教做法事时赞颂歌咏之声。
48.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甲文中的“高峰入云”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山峰之高。
C.甲文中的“沉鳞竞跃”是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乙文中的“湖圆如镜”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湖水的清澈。
4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50.甲文的结尾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1.甲、乙两文各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根据两个语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先仰视“① ”,再俯视“② ”,接着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公 “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乙文运用③ 的手法,先乘船、后步行,从山麓到山顶,在④ 中写孤山的景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52.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B.自康乐以来 一板已自布字(《活板》)
C.以面受沫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D.实是欲界之仙都 可汗问所欲(《木兰诗》)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5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2处)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
55.甲、乙两文都写了水,但水的特点不尽相同,其中甲文写出了水① 的特点,乙文突出了水② 的特点(①、②处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③ 的思想感情,乙文中最能表现游人沉醉自然山水、流连忘返的句子是④ 。(④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
[唐]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②,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③,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④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⑤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⑦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选自《唐宋散文举要》)
【注释】①这是王维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后写给裴迪的信。山,指蓝田县(今属陕西)东的蓝田山(今属终南山)。裴秀才迪,指裴迪。秀才,是当时对士人的通称。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②经:经书。③玄灞:深青色的灞水。④曩(nǎng)昔:往昔。⑤鲦(tiá):鲦鱼。⑥朝雊(gòu):清晨野鸡鸣叫。⑦驮黄檗(bò)人:运送黄檗药的人。
56.解释下列加点词。
(1)四时俱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斯之不远
(4)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57.请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2处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58.研读【乙】文中的画线语句,有人说其写法与以下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说说这么说的理由。
片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理由是:
59.“天机清妙者”是指天性独特之人,你觉得陶弘景是王维所说的“天机清妙者”吗﹖请结合以上两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
阅读下面的山水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①,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②,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③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释】①瑰怪:珍异奇特。②讥:讥笑。③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6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用法跟“晓雾将歇”的“歇”一致的是( )
A.山川之美B.五色交辉C.夫夷以近D.非常之观
6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写给好友谢中书的一篇书信,该文体多记事陈情,但也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B.本文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全文围绕“美”字展开描写。
C.本文的写景之妙在于以动写静,借动态的游鱼跃水来衬托出日落山瞑的寂静。
D.本文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运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6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徜徉于山水之间,并借以修养身心,抒发感慨。请根据两文内容,分析陶弘景和王安石借助景物都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阅读古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虽在朱门,闭门不交外人,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③,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有删改)
【注】①操:操行、品行。②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开国皇帝。③征虏亭:亭子名称。
6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恒以荻为笔: (4)朝仪故事:
(5)恩礼愈笃:
6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并 不 出 唯 画 作 两 牛 一 牛 散 放 水 草 之 间 一 牛 着 金 笼 头
6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67.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68.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观,是由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的,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B.“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C.陶弘景虽然身在贵族,但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不与外人交往,只是专注于批改翻阅文稿。
D.陶弘景画两头牛是想借此告诉梁武帝,自己宁愿隐居山间,而不愿意出山为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
然后溪之平沙①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②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③,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静观微步,旁皇④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⑤之乐有殊,而亦各适⑥其适也。
(节选自《拟岘台记》)
【注释】①平沙:平坦沙地。②旸(yáng):晴。③厌:满足。④旁皇:徘徊。⑤寓:寄托。⑥适:享受。
69.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将: (2)与其奇者 奇:
(3)若夫云烟开敛 若夫: (4)四时暮 四时:
7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
71.(情景对话)小语和小文阅读【甲】【乙】两文,展开以下讨论,请补全对话。
小语:这两篇文章都写到水,【甲】文中的水真(1) (特点)啊!
小文:【乙】文中的水富有变化,时而“平沙漫流”,时而“(2) (原文)”。
小语:【甲】【乙】两文都提及世人面对景物时的表现,作者对此亦有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的看法有何不同。
小文:(3) 。
选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景物特点
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①
作者的情感
②
作者的心境是复杂而微妙的,有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欣喜,有人生的感慨,有漫步的悠闲。
参考答案:
1.B 2.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②虽然见的还不算多,也足以大体知道您的为人了。 3.A 4.语段(一):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整齐中有变化;为了形式上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语段(二):多用散句,兼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不事雕琢,自然成文,涉笔成趣。
5.D 6.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7.“入”从仰观的角度描写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峰“高”这一特点。 8.相同点:两文的作者皆热爱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寄情山水的高洁追求。
分析:①陶弘景和屠隆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描绘山水美景,表明自身所好,意图从自然美中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②陶弘景和屠隆都处于社会矛盾尖锐的黑暗时期,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描绘山水美景,是他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的体现。
9. 消散 全,都 考虑,想到 只是 10.(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11. 空明澄澈 似真似幻 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意思对即可)
12.C 1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14.D
15. 全、都 回复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或“只”) 16.B 17.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18. 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 闲 仙
19.A 20.B 21.(1)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22.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23.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处事态度。
理解和评价:
示例1: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示例2: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24.(1)全、都 (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于是,就 (4)这 25.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26.(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3)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非同寻常的人)。 27.情趣高雅(寄情山水)、热爱生活、积极乐观
28.D 29.B 30.C 31.(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2.(1)阙:同“缺”,空隙、缺口。 (6)共:共同。
(2)襄:冲上、漫上。 (7)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绝:隔断。 (8)四时:四季。
(4)良:甚,很。 (9)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5)肃:肃杀,凄寒。 (10)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3.(1)译文: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月亮。
(2)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4. 凄凉萧瑟 生机勃勃(意思相近即可) 35.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实是欲界之仙都
36. 消散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同“返”,返回 这 37. A(者) B(乎) C(矣) 38.当待春中 / 草木蔓发 / 春山可望 39.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40.乙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过写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后,内心的想法发生改变,从侧面衬托出富春江山水的魅力,突出了山水之美令人陶醉,使人忘却世俗的功名利禄。
丙文中“轻鯈出水,白鸥矫翼”,“轻鯈”的动态与“白鸥”的动态相结合,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露水的静态与野鸡的鸣叫这一动态相呼应,动静结合,营造出清新、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意境。
41. “阙”通“缺”,中断。 奔:奔跑的马。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的意思。 悉:都,全部。 42.D 43.①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很有趣味。
②夕阳将要下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着向上跳起。
③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44.甲文中的山连绵不绝,高耸入云。乙文中的山高耸入云,颜色变化多端。
甲文猿鸣凄异、哀转,听者泪沾裳,表达的是一种悲伤情感;乙文猿鸟乱鸣,传达的是一种生命气息,体现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45. 同“返”,返回。 遮盖 消散 46.(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野马。
(2)夕阳快要落山,潜伏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47.清,急。(或“清澈、湍急”)
48.D 49.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50.甲文以赞美和感慨结尾,作者从中发现了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1.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移步换景 游踪
52.C 53.(1)太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竞相跃出水面。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54.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 55. 清 伟/奇 对大自然的酷爱/热爱/和赞美 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56. 都,全 欣赏、领悟 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 难道 57.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58.角度一:两文都运用了仰视与俯视相结合的手法(视角的变化),甲文“晓雾将歇”与“夕日欲颓”是从仰视的角度呈现一幅雾气将消散,落日余晖的背景,“猿鸟乱鸣”与“沉鳞竞跃”则转换为平视与俯视的角度,描绘了山中灵动的景物,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乙文“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也是既有仰视写飞翔的鸟,又从俯视的角度写游鱼、山林与麦田,写出春山的清晨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美景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角度二:两文都运用了视听结合、从“动静结合”“以静见动”角度分析都酌情给分。 59.陶弘景是“天机清妙者”。因为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极力描绘山川之美,并把山川美景称之为“人间仙境”,有独到的眼光;他能在隐居时能欣赏并沉醉于自然美景中,显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由此可见,陶弘景正是天性独特之人。
60.B 61.(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62.B 63.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则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事业的感慨,认为只有具备志、力与物相助,才能到达人生的奇伟、瑰怪、非常之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尽志无悔的人生态度。两位君子在徜徉山水之间时,都借以修养身心,抒发自己的感慨。
64. 消散 坠落 常常 以前的 深厚 65.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 66.(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都说自宋、齐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以这件事为荣。 67.①“山中”可从甲文中看出。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热爱自然)和对自康乐以来无人欣赏美景的遗憾之情。②“宰相”可从乙文中看出。陶弘景才华出众,在朝为官时,很多朝事由他决断。梁武帝时,他虽不出仕,隐居山中,但每当国家有吉凶征讨的大事,仍会前去向他咨询。 68.B
69. 快要 奇丽景色 至于 四季 70.(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可即使有很聪明的人,也不能把这景色描述得穷形尽相。 71. 清澈 波浪汹涌 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作者赞美了管理此地的人宽以治理、官民同乐、以民为本的思想,亦表达了作者体恤民众、希望百姓和乐安泰的民本思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共24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5 答谢中书书(含解析),共33页。
这是一份专题15 答谢中书书-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5答谢中书书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15答谢中书书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