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解释下列加点词,翻译下列句子,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狼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属引凄异:
(2)相与步于中庭:
2.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3.在阅读完《记承天寺夜游》和《三峡》后,同学们对其中“月”这一意象展开了探究,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梅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描写月色不是直接写,而是用(1)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2) 的特点。
茜茜:《三峡》中“不见曦月”的“月”,虽然不像苏轼那样寄托了浓厚的情感,但在写作手法上也有其重要的作用:(3)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师②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③,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④,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⑤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选自苏轼《东坡集》)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师: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枳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④修洁:整洁、宽敞。⑤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则园已易主:
5.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甲】文段中苏轼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乙】文段中园圃主人为什么不将不被人们喜爱的老枳树砍去呢?
7.【甲】文段中苏轼称自己为“闲人”,【乙】文段中苏轼写自己的“醉”,一“闲”一“醉”透露出苏轼怎样的胸襟?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③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一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余既耸然异之: ④适见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11.乙文中,作者记叙了方山子的年少游侠及晚年归隐生活,请从文中找出思想行为的依据。
12.【甲】【乙】两文中苏轼、方山子境遇相似但心境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晓雾将歇 (2)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5.【乙】文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寢,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某①启:仆②居东玻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选自苏轼《与章子厚》)
【注】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疮疖。⑥黑牡丹:对病牛的戏称。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17.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含义。
①相与步于中庭(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牛医不识其状( ) ④用其言而效(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法当以青嵩粥啖之”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疾也B.不以木为之者
C.自康乐以来D.静以修身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用其言而效。
20.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着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减)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B.相与步于中庭 于将晚时
C.月色入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守者烹茶以进 花之隐逸者也
2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偕芸/及余幼妹D.一妪一婢/扶焉
2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描绘了美妙的月夜景色,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全文仅80余字,却创造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B.【乙】文语言生动优美,描写细致。“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描绘出沧浪亭周围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C.【甲】文虚实结合,巧用“月光如水”的比喻,别具一格;【乙】文运用生动的描写,记叙了中秋傍晚作者携妻挈妹去沧浪亭赏月的情景。
D.两文都记叙了出游赏月的事情,但“夜游”的起因不同。【甲】文中作者是因月色美好,而【乙】文作者是因大病初愈心情好,所以起了游兴。
2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
25.【甲】【乙】两文的作者在赏月时心境各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26.【甲】【乙】两文的作者都传递出了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初中阶段,我们也学过许多面对挫折仍保持乐观的人物,请任举一例并简要概括其事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遵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徒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2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B.怀民亦未寝/暮寝而思之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愿人长久D.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
2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29.【甲】文结尾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
30.【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情品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是日,月正望①,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②,半山嘄③呼,乃余苍头④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⑤、靿刀⑥、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⑦,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从者数百人。”吾辈匿笑不之语。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五)
【注释】①正望:正圆。②武:半步。③嘄(jià):呼喊。④苍头:奴仆。⑤火燎:火炬。⑥靿(wēng)刀:插在靴简里的短刀。⑦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3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字。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②缘山叫喊( ) ③从者数百人( )
32.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括号中分别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并简述理由。
余接声应,(① )奔而上,扶掖(② )下之。
备选项:A.我们 B.奴仆和山僧
理由
33.张岱和苏轼这俩“闲人”有什么不同的心境?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张岱,号陶庵,文学家。出生明朝官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仕:做官),入山隐居著书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自以为故国已亡,余生为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试《记承天寺夜游》)
【乙】
黄冈□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皆竹楼之所助□。公退之暇,被鹤氅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
注:①椽(chuán):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模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③被鹤氅(chǎng):穿着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34.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35.请在【乙】文□处填写恰当的虚词,使文义畅达。
①黄冈 地多竹
②皆竹楼之所助
36.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7.【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谪居之时写下的,但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③小巷,民夷④杂揉,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历:经过。④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幼子,学叔党。绍圣四年随侍苏轼于海南。⑦韩退之钓鱼;韩愈胃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入僧舍 不舍昼夜
C.予欣然从之 然则北通巫峡
D.盖竹柏影也 盖自笑也
3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4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41.小语和小文阅读两文后,一起交流阅读心得:
小语:【甲】【乙】两文描写了苏轼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夜游”所见,【乙】文中的句子“(1) , ”,写出了儋州上元夜特有的热闹氛围;【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了月夜的宁静,月色的澄澈。
小文:我却从这不同的月夜之景中感受到了诗人相同的心境:(2) 。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诗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2.下面是小文同学对加点字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 ——由成语“废寝忘食”可知,“寝”的意思为“睡觉”。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上下文语境,推知“但”的意思为“只是”。
C.“阡陌交通”——与今义“交通安全”的“交通”含义相同。
D.“欣然规往”——由【甲】文“欣然起行”迁移可知“欣然”为“高兴的样子”的意思。
43.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4.苏轼的“承天寺景”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景”,分别属于以下【链接材料】中谈到的哪里之山水?请结合以上选文简要阐述。
【链接材料】
论山水(节选)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节选自张潮《幽梦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积水。②吾侪:我们这类人。③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4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
(3)吾在是 是:
(4)轼庐于其上 庐:
4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与“念无与为乐者”中“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上书谏寡人者
C.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北山愚公者
47.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8.【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乙】文中苏轼“很忙”,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一闲一忙中你读出怎样的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⑤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过:苏轼的小儿子。⑤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4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
(3)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
(4)盖自笑也 盖:
50.给下列句子断句。(断1处)
过 问 先 生 何 笑 盖 自 笑 也
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5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苏轼月夜“欣然”出行的情景,【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景象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文中作者于上元日见到的景象是“ , ”。(用原文填写)
53.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结合【甲】文写出你对“乐天派”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②,当恁么③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法: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
5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陈胜、吴广喜,念鬼
B.盖竹柏影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进则死敌 恐前后受其敌
D.意谓是如何得到 便得一山
5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至于负者歌于途B.念无与为乐者/为宫室,为器皿
C.如挂钩之鱼/彼竭我盈,故克之D.虽兵阵相接/虽我之死
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57.【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 、漫步的悠闲、 、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
58.【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5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④思欲就亭止息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6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因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门而难以入眠的烦闷,只好起床出门。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62.【乙】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每划对一处给1分,划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人僧舍历小巷
6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64.【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所见之最有何不同?各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积水。②吾侪:我们这类人。③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
(3)吾在是 是:
(4)轼庐于其上 庐:
6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与“念无与为乐者”中“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上书谏寡人者
C.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北山愚公者
67.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68.【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乙】文中苏轼“很忙”,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一闲一忙中你读出怎样的苏轼。
【甲】
①出河津县①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②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②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③,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
③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④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⑤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节选自薛瑄《游龙门记》)
【注释】①河津县:今山西河津市。②神禹:夏禹,相传夏禹曾凿龙门导黄水。③偃蹇:高傲的样子。④甃甓:砖石。⑤宛宛:蜿蜒曲折。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画一处)
皮 干 苍 劲 偃 蹇
7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至是 (2)可二三亩 (3)以风高不可木 (4)但少闲人
71.翻译句子。
①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
②盖天下之奇观也。
72.安安和澜澜阅读【甲】文后对龙门山水的特点惊叹不已,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对话补全。
安安:“我多想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感受黄河的(1) 。”
澜澜:“我也想北顾丹崖翠壁,生云走雾,领略峡谷的(2) 。”
安安:“我还想西看大山,龙门山是多么连绵曲折。”
安安:“我还想向南远眺,河流、远山、沙洲、村庄都尽收眼底。总的说来,龙门的山水真是(3) !”
73.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到了树木,请比较作者“情语”的异同。
参考答案:
1. 接连不断 共同,一起 2.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比喻 空明(灵)澄澈 从侧面表现出山的高峻挺拔
4.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更换。 5.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6.【甲】文段中无事可做准备睡觉的苏轼因为皎洁的月光照进窗户而难以入眠,于是就起身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夜游。【乙】文段中园圃主人因为苏轼喜欢的原因而没有砍去老枳树,可见他对苏轼的敬佩之情。 7.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胸襟。
8.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9. 于是,就。 考虑,想到。 以……为异或对……感到诧异。 刚好,恰好。 10.(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11.少时游侠:(1)年少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2)喜欢喝酒,爱好剑术,不重视金钱,(3)带领两骑个骑马仆人,游西山,打猎;晚年归隐:(1)住草庵,吃蔬菜,不和外界交往,(2)抛弃车马,不用原来的衣帽,徒步往来,(3)居住环境很差,妻子和奴仆都有自得其乐的精神。 12.甲文苏轼同样被贬,心境上有被贬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乙文方山子怀才不遇,同样是得不到朝廷重用,用隐居的方式自我排遣,虽身处陋室但怡然自得。
13. 消散 鱼 考虑;想到 清闲 14.(1)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16.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17.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知道,了解 见效,奏效 18.B 19.(1)院子中的(月光)如同积水一般清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 20.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被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乐观豁达、有趣、可爱、顾皮、自得其乐等意近即可)
21.B 22.B 23.D 24.(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我们将携带的毯子铺设在亭内,众人席地围坐,看门人煮好了茶水端进来。 2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之后又想到无人共同赏月,去找同样被贬谪的张怀民赏月时,感到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同时在庭中的散步又是悠闲的。选文作者大病初愈,俗虑萦怀,心情烦闷,和家人至沧浪观赏到明月清风的美景后,顿时感到所有烦恼都消散了。 26.示例一:史铁生在人生低谷时,他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疾病发作,导致双腿高位截瘫,但他克服了身体的困难,在轮椅上坚持写作,继续前行。
示例二:海伦·凯勒具有一种非凡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即使在遭受重大损失和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示例三:李白虽然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沉郁中奋起,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和勇气。
27.D 28.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9.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30.示例:甲文:宦途失意苦闷时安闲自适的心境,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体现了苏轼勤于政事、临危不乱、有责任心、爱护百姓、身先士卒等精神品质。
31. 只 沿 ,沿着 跟随,跟从 32. B; A; 理由:结合前文意思可知是仆人和山中僧人以为“我们”遭遇老虎,所以带着火把、木棍等沿着山路向上叫喊,“我”听见并回应,所以应该是“奴仆和山僧”跑上来,搀扶着“我们”下山。 33.苏轼之所以称自己为“闲人”,其中自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抱负,更有人生的超然和豁达。
选文“是日,月正望,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表明了张岱也在赏月,也是有闲情雅致的。根据链接材料“明亡后不仕,入山隐居著书以终。”明亡后,张岱不再去做官,选择隐迹山居,暗含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追思之情。
34. 考虑,想到。 只是 因为 35. 之 也 36.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7.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则表达了恬淡的生活情趣和闲适的幽居心态。
38.D 39.(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40.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41. 民夷杂揉 屠沽纷然 豁达
42.C 4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44.“承天寺景”是“地上之山水”,承天寺的月色之美吸引了作者,但眼前的美景又触发了他被贬谪的悲哀,自谓“闲人”,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桃花源景”是“胸中之山水”(“梦中之山水”也可),文中所描绘的土地、屋舍、良田美池等等景致,渔人虽“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以致“后遂无问津者”,表明作者所写之景亦真亦幻,是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
45. 共同,一起 来到 这里 修建房屋 46.B 47.(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情况紧急,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48.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透露出他超脱世俗、寄情自然的闲适心境。而乙文中苏轼则显得异常忙碌,他临危受命,身先士卒,指挥抗洪,保卫城池,展现了他的担当与英勇。闲一忙间,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既是一位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文人墨客,也是一位勇于面对挑战、担当重任的杰出领导者。
49. 院子里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拜访、探望 大概 50.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51.(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2)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 52. 民夷杂揉 屠沽纷然 53.作者写本文时正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他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作者乐观豁达的天性,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54.A 55.D 56.(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于是(我)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57. 借景抒情 赏月的欣喜 被贬的悲凉 58.乐观、旷达(豁达/洒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
59.(1) 门 考虑、想到 曾经 到,靠近
(2)①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②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③(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善于自我排遣(或“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等。)
60.A 61.D 62.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63.今晚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64.甲文描写了庭院中月色,突出了空明澄澈的特点。乙文描写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表现了繁荣、热闹(祥和)的特点。
65. 共同,一起 来到 这里 修建房屋 66.B 67.(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情况紧急,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68.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透露出他超脱世俗、寄情自然的闲适心境。而乙文中苏轼则显得异常忙碌,他临危受命,身先士卒,指挥抗洪,保卫城池,展现了他的担当与英勇。闲一忙间,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既是一位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文人墨客,也是一位勇于面对挑战、担当重任的杰出领导者。
69.皮干/苍劲偃蹇 70.①这 ②大约 ③因为 ④只,只是 71.(1)东边和西边都是层层的山冈和高高的山峰,横排着插入云霄。
(2)大概是天下奇异的景观了。 72. 汹涌湍急,水势浩大 高耸明丽,明暗变化 壮阔雄浑 73.同: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陶醉。
异:甲文还表达了对夏禹当年开凿龙门的伟大功绩的赞美与追慕。 乙文还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己审美情趣的自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4 记承天寺夜游(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4 记承天寺夜游-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14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06 记承天寺夜游(含解析),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