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疏通文本,完成填空,核心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一、疏通文本,完成填空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 )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 ) 于( )治乱,娴( )于辞令。入( )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 )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 )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屈平不与( ),因( )谗( )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 )屈平。
3. 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 )也,谗谄( )之蔽明( )也,邪曲( )之害公( )也,方正( )之不容( )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 )忧也。夫天者,人之始( )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则( )反( )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 )事其君,谗人( )间( )之,可谓穷( )矣。信( )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 )不淫( ),《小雅》怨诽( )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 )世事。明( )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 )濯淖( )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 )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 )泥而不滓( )者也。推( )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4.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 )去秦,厚币委质( )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 )如( )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 )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 )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 )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5.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 )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 )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 )去( )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6.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 )之,杀其将唐眜。
7.时秦昭王与楚婚( ),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 )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 )绝秦欢( )!”怀王卒( )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 )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8.长子顷襄王立(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 )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 )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 )怀王,不忘欲反。冀( )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 ),而欲反复( )之,一篇之中,三致( )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 )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 )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 )惑于( )郑袖,外( )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 )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 )人之祸也。……
9.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 )之。
10.屈原至于江滨( ),被( )发行吟泽畔,颜色( )憔悴,形
容( )枯槁。渔父( )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 )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见( )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 )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 )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 )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 )能以皓皓( )之白,而蒙世之温蠖( )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1.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 )称。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 )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 )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 )屈原。)
12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 )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 )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鵩鸟赋》,同死生( ),轻去就( ),又爽然自失( )矣。
二、核心问题探究
1.问题一
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
的如此简约?
2. 问题二
研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3.问题三
研读4——9自然段分析该问题:
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4.问题四
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问题五
阅读第11自然段,分析渔父和屈原的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6.问题六
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附录
相关对联
1.
屈原庙湘妃祠联
清张之洞(408字)
上联:
九派会君山,刚纔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 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纹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 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舟?一个个头顶竹簑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郑袖何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下联:
三终聆帝乐,纵亲觅伶伦截管,荣猿敲钟。竞响沨沨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鼋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 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弹桐柏。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癸比阿母,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皎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2.
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楹联(高考)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注:“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
3.董必武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4.清·李元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注:上官:上官大夫;太史公:司马迁)
5.兴化三闾遗庙对联一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6.兴化三闾遗庙对联二
千古忠贞千古仰;
一生清醒一生忧。
7.屈子祠屈原碑林
屈平辞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8.
吊屈原
[宋] 张咏
楚王不识圣人风,纵有英贤声少通。
可惜灵均好才术,一身空死乱离中。
9. 屈原
[宋] 张耒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餔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10.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听!急鼓!可爱的三闾大夫!滩滩的龙舟在为你竞渡!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写于1951年)
新知学习与探究1~3节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字音
属草稿 惨怛 帝喾 靡不毕见 濯淖 蝉蜕 滋垢 浊秽 泥而不滓者
2.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 ) (2)人穷则反本 ( )
(3)糜不毕见 ( )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
3.词语加点的释义
(1)娴于辞令 ( ) (2)争宠而心害其能 ( )
(3)屈平属草稿 ( )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
(5)平伐其功 ( ) (6)王怒而疏屈平 ( )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 (8)可谓穷矣 ( )
(9)其文约 ( ) (10)其词微 ( )
(11)明道德之广崇 ( ) (12)治乱之条贯 ( )
4.词类活用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蝉蜕于污秽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5.指出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类型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方正之不容也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明道德之广崇
6.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新知学习与探究4~9节
1.给加点字字音
既绌 商於 既咎 眷顾 相随属 唐昧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屈平既绌
(2)齐与楚从亲
(3)亡走赵,赵不内
(4)乃令张仪详去秦
(5)使于齐顾反
(6)厚币委质事楚
3.解释加点字词意义
(1)惠王患之
(2)齐与楚从亲
(3)楚诚能绝齐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6)臣请往如楚
(7)奈何绝秦欢
(8)屈平既嫉之
(9)人君无愚智
(10)冀幸君之一悟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4.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
(1)厚币委质事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身客死于秦
(6)秦虎狼之国
(7)时秦昭王与楚婚
5.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
(1)大破楚师于丹淅
(2)遂绝齐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举贤以自佐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新知学习与探究10~13节
1.给加点字字音
憔悴 啜其醴 物之汶汶者乎 罹难 枯槁 温蠖
汨罗 被发 渔父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被发行吟泽畔
(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王怒而迁之 ( )
(2)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 ( )
(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
(4)颜色憔悴 ( )
(5)形容枯槁 ( )
(6)不凝滞于物 ( )
(7)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 )
(8)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 )
(9)受物之汶汶者乎 ( )
(10)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 )
(11)适长沙 ( )
(12)又爽然自失矣 ( )
4.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短屈原于顷襄王
(2)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3)其后楚日以削
(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5)同死生,轻去就
5.指出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类型
(1)是以见放
(2)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而自令见放为
(5)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翻译句子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学案答案
一、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成为)楚怀王左徒(战国楚国官名)。博闻强志(记),明 (明晓)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治乱,娴(熟悉)于辞令。入( 进入朝廷 )则与王图议(谋议计划)国事,以(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外国使者),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制定)宪令,屈平属(撰写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为己有)之,屈平不与( 给,答应),因(于是 )谗(说……坏话 )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夸耀,炫耀)其功,曰以为( 说认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 )屈平。
3.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说人坏话)之蔽明(混淆黑白,蒙蔽好人)也,邪曲(品行不端的人)之害(妨害,损害)公(国家)也,方正(端正方直的人)之不容(容纳)也,故(因此)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假字,遭遇)忧也。夫天者,人之始(起源)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困窘,处境艰难)则(就)反(通“返”,回到,追念)本,故劳苦倦极(劳累疲倦困苦),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疾病、悲痛、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来)事其君,谗人(小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困窘,走投无路)矣。信(诚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在的句子,做“盖自怨生也”的主语)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却)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坏乱礼法)。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来讽刺)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无,没有)不毕见(通“现”,表露,显露)。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同“旨”,意指)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义(表达的意思)远(深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不被容纳)。自疏(疏远,远离)濯淖(污泥浊水)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来,或从而)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清白,洁净)泥而不滓(不受污染)者也。推(推许)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4.屈原既绌(同“黜”,被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亲,惠王患之(认为是祸患)。乃令张仪详(同“佯”,假装)去秦,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现)质(同“贽”,见面礼)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如果,果真)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使者)如(到,后面跟地点名词)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攻打)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攻占,夺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全部)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5.明年(第二年,下一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来)和(求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抵得上)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当权者)臣靳尚,而设诡辩(说假话)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释放)去(使……离开)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回来),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没有追上)。
6.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打败敌人;打下据点)之,杀其将唐眜。
7.时秦昭王与楚婚(会面),欲与怀王会(会面)。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不)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怎么可以)绝秦欢(友好关系,好意)!”怀王卒(终于)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逃往)赵,赵不内(通“纳”,接纳)。复之(到,这里指回到)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8.长子顷襄王立(即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责怪)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回来)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心里挂牵)怀王,不忘欲反。冀(希望)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思念国君振兴国家),而欲反复(回归)之,一篇之中,三致(表达)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无论)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帮助自己),举贤以自佐(辅佐自己)。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出现),而圣君治国累世(累代)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职分),故内(在内,指宫中)惑于(被)郑袖,外(在外,指国与国之间)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丢失)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了解)人之祸也。……
9.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诋毁)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放逐)之。
10.屈原至于江滨( 江畔),被(披散)发行吟泽畔,颜色(脸色)憔悴,形容(身形与容貌)枯槁。渔父(渔翁 )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不是……吗 )?何故(因何)而至此?”屈原曰:“举(全,整个)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因此)见(被)放(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酒糟)而啜其醨(薄酒)?何故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的意思,这里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操守),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洗头)者必弹冠,新浴(洗澡)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受物之汶汶者(浑浊)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 怎么)能以皓皓(皎洁的样子 )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尘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1.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类)者,皆好辞(指文学)而以赋见(被)称。然皆祖(效法)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一天天地)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被)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凭吊)屈原。)
12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到,后面加地方时)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所字结构,所加名词,这里翻译为“……地方”,即投河的地方),未尝不垂涕(泪),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他那样的才能),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像这样)!读《鵩鸟赋》,同死生(将生死同样看待),轻去就(把离官和任职看得很轻),又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矣。
二、核心问题探究
1.答: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答:(1)原因: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以下几个方面: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风格: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答: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实写楚国的命运,其实是写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4.答:(1)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2)既强调屈原的忠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
5.答: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被发行吟,屈原仍在“吟”其志。 近死的容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原因,屈原回答“全世混浊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玉”,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 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唯一手段。
6.答:“志”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祖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司马迁“悲其志”,就是对屈原人格和追求的肯定,是对腐朽朝廷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新知学习与探究1~3节
1.属(zhǔ)草稿 / 惨怛(dá)/ 帝喾(kù) /靡不毕见(xiàn)/ 濯(zhuó)淖(nà) /蝉蜕(tuì) /滋垢(gòu) / 浊秽(huì) / 泥(nì)而不滓(zǐ)者
2.(1) “离”通“罹” (2)“反”通“返” (3)“见”通“现” (4)“指”通“旨” (5)“濯”通“浊”
3.(1)熟练、熟悉 (2)嫉妒 (3)写作 (4)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 (5)自夸、炫耀 (6)疏远 (7)恨 (8)处境困难 (9)简约 (10)含蓄精深 (11)阐明
(12)条理,规律
4.(1)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 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 (4)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
(5)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5.(1)判断句 (2)被动句 (3)状语后置 (4)判断句 (5)被动句 (6)被动句
(7)定语后置句
6.(1)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新知学习与探究4~9节
1.既绌(chù) 商於(wū) 既咎(jiù) 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 唐昧(mò)
2.(1) “绌”通“黜” (2)“从”通“纵” (3)“内”通“纳” (4)“详”通“佯” (5)“反”通“返” (6)“质”通“贽”
3.(1)担心、畏惧 (2)合纵 (3)如果 (4)全部 (5)第二年 (6)往、到
(7)断绝 (8)憎恨 (9)无论 (10)希望; 全部 (11)表达(12)一件接着一件
4.(1)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
(3)名词做状语,在宫内; 在外面 (4)形容词 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5)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 (6)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7)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5.(1)状语后置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 (4)被动句 (5)被动句 (6)宾语前置)
6.(1)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2)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
(3)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
(4)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一天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
(5)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新知学习与探究10~13节
1.憔(qiá)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物之汶汶(mén)者乎 罹(lí)难
枯槁(gā) 温蠖(huò) 汨(mì)罗 被(pī)发 渔父(fǔ)
2.(1)“被”通“披”(2) “常”通“长”
3.(1)放逐 (2)这班人 (3)效法 (4)面色 (5)形体、容貌 (6)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 (7)吃;喝 (8)洗头发,洗身 (9)玷辱 (10)尘垢 (11)到 (12)茫然
4.(1)形容词做动词,说坏话 (2)名词做动词,效法 (3)名词做状语,一天天的 (4)形容词做动词,责怪 (5)意动用法,把……同等看待; 把……看轻
5.(1)被动句 (2)被动句 (3)定语后置句 (4)被动句 (5)固定句式 (6)被动句
6.(1)屈原来到了江畔,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叹。他面容憔悴,身体瘦削。
(2)一个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辱呢?
(3)于是他创作了一篇题为《怀沙》的赋。于是抱着石头自己跳进汨罗江中以身殉国。
(4)但是他们都只能学习屈原的文辞委婉的长处,却始终没有谁像屈原那样敢于向君王直言抗争。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导学案及答案,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指引,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综合探究,思考10,思考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导学案,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分析特色,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