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品课件PPT
-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三 经世济民——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四 文以化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定位线索化,主干整合图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上:中华文明从八方雄起到家国同构;国家治理从争霸变革到天下一统。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发展。
2.经济上:社会生活从采集渔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着土地私有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秦统一车轨、度量衡、货币、文字,西汉初期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思想文化上:思想一统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文化灿烂从商周多彩至秦汉繁盛。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以及百家争鸣的现象。秦朝“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西汉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4.民族关系上: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秦汉时期从设郡管理到开拓疆域。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创造了条件;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一、选择题1.(2024·湖南永州三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 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10 000多年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 )A.说明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第二次社会分工B.体现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C.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D.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
阶段限时集训(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D [根据材料“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可知,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且出现了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和定居的村落,农业工具和炭化稻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农耕生活,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距今约10 000年我国才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并未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多元一体强调中华文化起源广泛,且具有一定共性和联系,材料并未体现距今10 000多年的两处遗址出现了联系,且当时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并未从多元走向一体,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024·广东深圳二模)西周在封邦建国的同时,也常常将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留守王畿辅佐周王。如周公长子就封于鲁,周公次子一脉在王室累世任官。这种做法( )A.实现了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B.破坏了宗法等级秩序C.兼顾了周王室和地方的发展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C [根据材料“周公长子就封于鲁,周公次子一脉在王室累世任官”可知,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同时就职辅佐周王,从而加强了中央与地方封国之间的联系,兼顾了周王室和地方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的做法能够加强中央与地方封国的联系,但由于分封制地方权力大,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排除A项;家族成员对周王的辅佐表明宗法等级秩序并未遭到破坏,排除B项;秦朝时才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3.(2024·吉林长春三模)中国古代音乐一般包括宫、商、角、徵、羽等五音。武王克商后,《周礼》规定音乐不用商音。西周晚期,青铜编钟越来越多地用于娱乐活动,商音再次出现,并提高了音乐性能。这种变化体现了( )A.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 B.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C.自然尚美的现实需求 D.西周礼乐制度的完善
C [由材料可知,武王克商后,《周礼》规定音乐不用商音,但是到西周晚期,青铜编钟越来越多地用于娱乐活动,商音再次出现,并提高了音乐性能,这种变化体现出自然尚美的现实需求,从而突破了政治上《周礼》对音乐的限制,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社会变革,排除A项;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不是商音再次出现的原因,而是音乐性能提高的硬性条件,排除B项;西周的礼乐制度强调等级,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
4.(2024·湖北十堰调研)秦朝文书的传递主要有“以次传”和“以邮行”两种方法。“以次传”是在政府中按郡、县、道的次序逐级下发,不得延误;“以邮行”是通过政府设立的邮舍逐程送达。负责传递文书的多为御史属下的卒人,“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则不准参与递送文书。由此可知,秦朝( )A.交通运输系统发达 B.地方监察体系健全C.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注重政府工作效率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在文书传递方面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设置了明确的传递路径;建立了专门的传递设施;选拔了专门的传递人员;限制了传递人员的资格。通过这些措施,秦朝能够确保文书传递的迅速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故选D项;秦朝虽然建立了邮舍系统来保障文书运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其交通运输系统发达,排除A项;御史属下的卒人负责文书传递,这是政府的内部运作,不能说明秦朝的地方监察体系健全,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秦朝政治的各个层面,也就不能判断其官僚政治是否成熟,排除C项。]
5.(2024·江西鹰潭一模)东汉明帝评价《史记·秦始皇本纪》赞语说:“司马迁……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这说明( )A.皇权强化导致思想专制B.治国理念影响人物评价C.思想变革改变史学体例D.时代变迁决定价值判断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明帝对司马迁讽刺时事颇有微词,但是对司马相如称颂武帝则大加赞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强调为尊者讳,提倡三纲五常,因此汉明帝时期以儒家理念评价司马迁和司马相如得出了不同的评价,这说明治国理念影响人物评价,故选B项;汉明帝对于司马迁和司马相如的评价并未体现出皇权的变化,排除A项;史学体例是指编写历史书籍时所采用的不同结构和叙述方式,材料中并未涉及史学体例的变化,排除C项;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且“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2024·山西太原模拟)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之法,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辗转发卖各地的贡物以营利,直属大司农。东汉初盐铁官转属郡国,均输之事废罢;大司农下属仍有平准令,但其职责仅仅是“掌知物价”,已不从事商业经营。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 )A.体现了统治者让利于民B.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C.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盐铁官营”与“均输、平准之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东汉初期,国家经济亟须恢复,以巩固政权,政府需要放松对于经济的管制,“盐铁官营”与“均输、平准之法”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C项;东汉初年的做法服务于国家经济恢复,而不是让利于民,排除A项;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服务于国家经济恢复、巩固政权的需要,并没有造成地方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根据材料“东汉初盐铁官转属郡国”“‘掌知物价’,已不从事商业经营”可知,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7.(2024·江西上饶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少时为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征召、任子、纳赀(资)、辟除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赀、2次孝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摘编自徐朋朋《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廉平不苛……所部吏民爱敬焉”得出个人素养角度:清廉奉公,宽仁爱民;根据材料一“吏民爱敬……天子器之,朝廷敬焉”得出工作政绩角度: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根据材料一“迁补太守卒史……治行第一……”得出国家治理角度: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根据材料一“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举贤良”得出国家治理角度: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选拔方式……八类”得出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根据材料二“次数较多……辟除、孝廉、征召”得出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根据材料二“选拔方式……任子、纳赀(资)、辟除”得出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首先,从选官制度的积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孝廉、茂才……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征召”得出选官方式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二“次数较多……孝廉”可知,注重选拔管理的思想素
质要求,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其次,从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局限性分析,根据材料二“选拔方式……任子、纳赀(资)、辟除”得出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答案] (1)个人素养角度:清廉奉公;宽仁爱民。工作政绩角度: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国家治理角度: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6分,每个角度2分)
(2)特点: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任答两点即可,2分)评述:选官方式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任答两方面即可,4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定位线索化,主干整合图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定位线索化,主干整合图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知识主线(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清单1,清单2,清单3,清单4,清单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