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素材清单,素材激活,适用话题,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性默写。
2.自主梳理并掌握本文重点文言知识。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拓展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5.挖掘写作素材,理解并应用。
一、检查背诵默写——情境默写
1.(2021·新高考Ⅰ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 , 。对北部边境的措施是: , 。
4.秦始皇为了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采取的举措是: , ; ,
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功业的两句是“ , ”。
6.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7.《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 , ”。
8.贾谊用“ , , , ”短短四个句子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9.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
二、探究学习——重点实词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 )卷天下,包( )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 )秦人拱手( )而取西河( )之外。
②孝公既没( ),惠文、武、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 )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 )缔交,相与( )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约从( )离( )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 )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 )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 )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 )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 )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 )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 )之日浅,国家无事。
③及至( )始皇,奋( )六世之余烈,振( )长策( )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 )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威振( )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 )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 )华为城,因(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 )牖绳( )枢之子,氓隶( )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 )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 )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音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 )之士也。然而(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 )大,比( )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 )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一)基本常识
1.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
3.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二)训练题目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B.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张仪就是主张合纵的纵横家。
C.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D.“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八荒”指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B. “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C.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位代称。
四、重点实词积累——一词多义
1.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 )
③追亡逐北 ( )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
⑤河曲智叟亡以应 ( )
2.因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
②蒙故业,因遗策 ( )
③因河为池 ( )
3.固
①据崤函之固( )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4.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 )
五、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六、拓展应用——作文素材
【素材清单】
《过秦论》是一篇阐释秦亡历史原因的史论文章。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从反面总结出来的,如果从正面说,就是秦如果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就得施行仁义的政策。文章的写作意图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素材激活】 是谁灭掉了秦朝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铭言。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
【适用话题】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腐倡廉”“关心百姓”“少一点形象工程,多一点民心工程”“创业”“仁政”“人才”“民心”“民生”“国策”“教训”“态度”“赤诚”“诫奢”“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创业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先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慢慢地打下了基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局面,得力于先祖打下的坚实根基。任何时代的创业都是如此,都是经历过漫长的跋涉、探索甚至倒退而最终达到成功的顶点的。
角度二:贵在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究其根本,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无论国家或集体,都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
角度三: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
作为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苍生,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
角度四:治国也需要能臣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孝公能取得改革的胜利是因为他拥有一位奇才——商鞅。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迭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能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保证。
七.课后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2019·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
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
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
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
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贾 谊 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 负:具有
B.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申:表明,申述
C.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特:只
D.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穷:贫穷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有着出类拔萃的才能,虽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志向,但能遇上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B.作者认为贾谊没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关键是贾谊太性急缺乏耐心,不能等待和忍耐,借此劝诫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
C.从本文的主旨看,作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总结了许多类似贾谊的人的教训,得出“并非才能难得,而是自己如何得以把才能施展出来才是最难”的道理。
D.因作者同贾谊的境遇极为相似,可见本文明论贾谊,责其才大而量小;其实是以贾谊的教训而自勉,告诫自己要善于处世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学案参考答案
一.情境默写
1.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4.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5.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名词作状语,像布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而取西河(古义是黄河)之外。
②孝公既没(通“殁”,死),惠文、武、昭襄蒙(动词,继承)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形容词作动词,削弱)秦,不爱(古义是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通“纵”)缔交,相与(共同)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古义是爱惜人民),尊贤而重士,约从(相约合纵)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类、辈,指某一类)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沟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攻打函谷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厄)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秦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九国的败兵),伏尸百万,流血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橹(盾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古义为划分)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在位)之日浅,国家无事。
③及至(同义复词,到)始皇,奋(振作)六世之余烈,振(举起)长策(马鞭子)而御(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名词作动词,登上)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而鞭笞天下,威振(通“震”,震慑)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把……作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交付)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以愚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隳(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兵刃和箭头),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凭借、依仗)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行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之地)。然陈涉瓮(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牖绳(名词作动词,用绳系)枢之子,氓隶(下层人民)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古义是一般的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率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举)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和本来一样)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音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先前)之士也。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八州而朝(使动用法,使……来朝拜)同列,百有(通“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的宗庙,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
1.答案 B 解析 张仪主张连横,而苏秦则是主张合纵。
2. 答案 C解析 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称呼。
四、一词多义
1.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③追亡逐北(名词,溃败的军队)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亡,逃跑)
⑤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2.因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趁着)
②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
③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仗)
七、课后训练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粗通大意,然后抓住句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还有动词和虚词等,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综合考虑句子的结构,就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第一步辨识各选项断句的不同之处; 第二步找名词“郡中”“吴廷尉”;第三步看成分,“郡中”作介词“于”的宾语,“吴廷尉”作“为”的主语,在两者之间断开;第三步,根据句子结构或句式,“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都是省略主语,以动词“闻”“召置”“幸爱”开头的句子。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道家、法家。
3.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C项顺序不恰当。原文为是文帝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然后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4. 【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得分点:(1)短:说别人的坏话;擅权:独揽大权。(2)或:有的;削:削减。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之后一年多,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5.D [穷:逆境。]
6.A [概括分析不正确,贾谊不是“没有什么遗憾”,而是遗憾没有施展自己的才能。]
7.(1)我看过贾谊的议论,如像他所说的那样,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汉代?
(2)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3)贾谊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何以”,宾语前置;第(2)句、第(3)句都是判断句,第(2)句“……者,……也”表判断,第(3)句“……也”表判断。此外,词语方面,“愚”,我;“虽”,即使;“若”,像;“识”,见识。
【参考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如何得以把才能施展出来才是最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过贾谊的议论,如像他所说的那样,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汉代?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被重用而抑郁死去。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接着又派学生子夏去申述自己的意思。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用来决定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又因经常感伤哭泣,最终过早地死了。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不是非常英明智慧、不受他人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发现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鉴赏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