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把握,细部探微,四句的剖析,语言运用,随堂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整体把握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脉络层次。
点读 本文从实例(郭老改台词)入手,引入论题(第1、第2段),然后以静态例(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5段),再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6、第7段),最后水到渠成,加以总结(第8段)。具体可概括为: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eq \b\lc\{\rc\ (\a\vs4\al\c1(第一部分(第1~5段):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部分(第6~7段):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上文,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觉得这是对某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很少想到它还有什么积极意义。这篇文章中的“咬文嚼字”也是这个意思吗?如果不是,那它有何新义?在平时的学习中,“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点读 (1)不是。“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指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读了本文,应有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的讲究。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二、细部探微
3.课文贯串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点拨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强调了文字就同时强调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4.作者为了论证“咬文嚼字”的道理,列举了很多事例。这些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请找出这些例子并说说作者证明了什么观点。
点拨 ①郭沫若改台词。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所以,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②王若虚改“李广射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③“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④《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对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⑤“柳腰桃面”等套语的实例。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1.中心主旨
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三个“炼字”的实例进行分析,联系现实写作中的一些流弊,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并在篇末指出,“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追求思想情感的凝练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工夫。
2.写作特色
(1)行文思路颇具特色。
一般的议论文开篇立观点,然后进行演绎论证。而本文则是从实例到观点,再由观点到实例。中心论点隐于文中,不易辨别。
(2)实例充分,道理深刻。
不举实例,道理空洞;实例不典型,道理不能服人;实例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充分。本文好就好在作者所举实例充分而具体,既有静态例(李广射虎),又有动态例(贾岛苦吟);既有正面实例(苏轼诗句),又有反面实例(“套板反应”现象)。而且每个实例解说得充分、细致,令人心悦诚服。
(3)语言亲切自然,精练雅洁。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自然的文风与友好的姿态,建立与读者之间亲切而平和的关系,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人心田。本文谈论的是锤炼语言,其本身就是追求思想情感的凝练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的典范。作者在行文时,很注意锤炼语句,其语言简洁精当。如:“‘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可谓形象精练之至。语言亲切,颇有“谈话”之风。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3.结构图解
(45分钟 9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
A.尺牍(dú) 岑寂(cén) 蕴藉(jí) 举不胜举(shènɡ)
B.婵娟(chán) 斟酌(zhuó) 憎恶(è) 不即不离(jí)
C.滥调(làn) 流涎(yán) 箭镞(zú) 锱铢必较(zī)
D.王嫱(qiánɡ) 付梓(zǐ) 鲁莽(lǔ) 剥啄有声(bō)
答案 D
解析 A项“蕴藉”的“藉”应读“jiè”;B项“憎恶”的“恶”应读“wù”;C项“流涎”的“涎”应读“xián”。
2.下列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郭先生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________。
A.照例 沉寂 含蓄 B.援例 岑寂 蕴藉
C.照例 岑寂 含蓄 D.援例 沉寂 蕴藉
答案 B
解析 “援例”,引用成例;“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岑寂”,冷清、寂静;“沉寂”,十分寂静。“含蓄”,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不轻易流露。“蕴藉”,(言语、文字、神情)含蓄而不显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以轻心。
B.由于体能消耗过大,国青队在下半场时打法渐渐有些走样;先失一球的日本队也顾虑自己的球门再度失守,投鼠忌器,疲于应付,无意争胜。
C.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D.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家具、餐具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呼声近期又甚嚣尘上,这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将面临新一轮“反倾销”浪潮的冲击。
答案 D
解析 A项举足轻重:形容所处地位十分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改为“无足轻重”;B项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及,不合语境;C项今非昔比:是说今盛昔衰,与句意不符,可用“今不如昔”;D项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运用正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销售、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B.“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它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的西方文化。
C.有专家认为,网络是民意表达的窗口,但只要是匿名的,就会有情绪化的言论,必然导致侵犯、攻击,网络语言暴力必须引起重视。
D.目前,日本铁路公司在东京八重洲北口试验成功“发电地板”,这种神奇的地板能将乘客走路时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绿色能源。
答案 D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为“生产、销售、使用”;B项成分残缺,可在“推翻封建专制”后加“统治”;C项不合逻辑,“只要……就……必然”措辞绝对化,可改为“……但因为是匿名的,往往会有情绪化的言论,很容易导致侵犯、攻击……”。
5.默写。(6分)
(1)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若问闲情都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铸《青玉案》)
答案 (1)潦水尽而寒潭清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6.按照朱光潜的分析,“你这”式语法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下列选项中没有说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隐含意味的是(4分)( )
A.你真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也叫革命家的风度?
C.你具有革命家的风度。
D.你革命家的风度,想没有都难!
答案 C
7.文章开头对郭沫若观点的质疑,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答案 引出“咬文嚼字”这个话题,说明在文字的选择上,是应该有讲究的。
8.“这”比“是”好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答案 把“是”改成“这”,增强了文字表情达意的力度。运用了引用和举例的论证方法。
9.《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为什么把这句话“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6分)
答案 你这孬种!原文有茗烟知道金荣不敢动,因而讥讽对方,自己得意的意思;改后反而是示弱了,得意的神情就没有了。
三、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清泉;乃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躁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带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0.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4分)
答案 少年时期: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与实际情况还有差距。中年时期: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11.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4分)
答案 借爱因斯坦的人品和学识来衬托王维的人品和学识。
12.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要怀”的深刻含意。(6分)
答案 明月清泉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心灵,寄托着作者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B.“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C.在文中,作者用翠华池边的苍松、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碑林前的唐槐等树木中的祖宗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构成对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D.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抨击“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E.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答案 AE
解析 B项“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属无中生有;C项“生动形象”错,对比的作用是使表达深刻;这篇文章的线索是读王维《山居秋暝》的感受,故D项错。
四、语言运用(14分)
1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详加阐释。(8分)
答案 同意他的看法。按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的解释,“闹”“弄”是把事物的无声无形的姿态描绘成有声有形的姿态,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是“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好些描写通感的诗句都是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不过,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刻、更细致的体会,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颖、奇特的用字法。
15.比较下面两句诗的优劣,并说明理由。(6分)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答案 A是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中的诗句,描写江边景物,一句是写他低头看到的江里的景物,一句是写他抬头看到的岸上的景物,正是俯察仰观,表现了他赞赏景物的美,透露出他对景物的爱好。他看到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这水泡中跳跃着;风轻,燕子借着风势飞行。这里显示出万物的生机,诗人就这样细致地捕捉了这个景象,把它描绘了出来。“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是个写得不好的例子。诗句意思是说,江水像条白带子,鱼儿跃起来像抛起一支玉尺,柳条像丝线,黄莺在柳条中穿来穿去像黄金梭子在织丝。对比杜甫的诗句,细雨,所以鱼儿跃出,微风,所以燕子斜飞,彼此都密切相关。鱼跃练江、莺穿丝柳并没有说出在怎样的情况下鱼跃莺穿,显得作者缺乏细致的观察。把鱼跃比作抛玉尺,这是个拙劣的比喻。作者只在词藻上用功,像“练”“玉”“丝”“金”等,并没有表现事物的特色,所以这样是做作的,不自然的,雕琢之痕毕露。
五、随堂练笔(20分)
16.2007年12月26日,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首度公布了央视《百家讲坛》的一些语文差错,如将“歃血为盟”念成了“插血为盟”;将“虚与委蛇(wēiyí)”念成了“虚与委蛇(wěishé)”;古代书籍中使用的“牙签”(用象牙制成的图书标签),被解释成了“剔牙的牙签”等。2008年,该杂志将正式发起“登坛品酒”的活动,专门给《百家讲坛》节目及相关图书挑错。请写一段文字,谈谈“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答案 略。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有趣的语言翻译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准备,课堂深入探究,课堂拓展训练,课堂自我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把握,细部探微,课堂延伸,语言运用,随堂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8 咬文嚼字学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