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9 散文阅读(二)(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9 散文阅读(二)(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9 散文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
    专题19 散文阅读(二)(原卷版)第1页
    专题19 散文阅读(二)(原卷版)第2页
    专题19 散文阅读(二)(原卷版)第3页
    专题19 散文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1页
    专题19 散文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2页
    专题19 散文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9 散文阅读(二)(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9 散文阅读(二)(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散文阅读二原卷版docx、专题19散文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24八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稻田的心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分到了像宝石般镶嵌在大山深处的稻田。稻田是根据远近、大小、肥瘦搭配后,在生产队的组织下抓阄分配的。
    ②紧紧握住纸阄上的稻田,父亲哼起小曲儿,即刻回家向奶奶、母亲禀报。
    ③“分了,分了,分了……”父亲闯进门。“龙井、肚肚儿、窝窝儿……”父亲像点孩子的名字,将分到的田一口气点给奶奶和母亲。
    ④二月春雷,像是父亲下田耕作仪式上的演奏。
    ⑤清明前十天,父亲将年前买来的稻种,用温水浸泡一天一夜后,撒在提前准备好的温棚里。父亲一丝不苟,像呵护刚出生的孩子,不仅要用肥泥为它们垫“窝”,还要盖一层有机质高的灰土“被子”。
    ⑥约一周,芽出土。【A】天热时,父亲要开棚散热、浇水,生怕它们“中暑”;天冷时,父亲要封棚保暖,生怕它们“受凉”。
    ⑦起苗前,父亲要将温棚膜扯掉,让秧苗在阳光或风雨中独立成长三两天,然后才为它挪窝。经受过磨炼的苗子,到温室外才能抵御侵袭。
    ⑧几名农人帮助下,秧苗移栽开始。【B】大家弯起腰,脸朝苗床,屁股朝天,左肘靠在左膝盖上,右手指从左手取过幼小秧苗,一株一株栽进苗床。此刻开始至秋天,父亲与农人们,千万次,要反复向稻田作揖;千万次,要反复与稻田商量;千万次,明白稻田从不亏待他们。
    ⑨谷雨时分,春雨渐增。夜雨中,父亲始终睡不实,不时探听屋外雨声。天亮了,雨还未停歇,父亲就迫不及待:“这雨,够整田了。”
    ⑩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扛上犁耙,牵上水牛,行于山路。
    ⑪耕牛在前,犁头在中,父亲在后。父亲一手扶住犁尾,一手高举撵牛棍,在他一声声“上、下、走、转、缩”的吆喝中,懂事的耕牛甩起尾巴朝前奔。犁铧过处,泥土翻滚,春水搅和,虫子呛出……有虫子、八哥、喜鹊、乌鸦也前来捧场,树丛中的布谷声和父亲的撵牛声,成了对唱的山歌。
    ⑫父亲是整田高手,一丘田,要反复犁十来次,每一次,都要走不同的犁径,尽可能保证泥底都犁过,那样泥底才结实,才稳水。稻田四周,也要打理得干干净净,不让杂草烦了稻禾。父亲常言,这是出大米的地方,必须干净整洁。父亲打理的每一丘田都不漏水,母亲形容,水像装在碗里不漏一滴,除了天上的太阳,没有谁能奈何它。
    ⑬祖传的整田技艺,总是要传下来的。稻田里,父亲开始教我手艺。记忆深处,父亲从未教我学过什么,也从未要求我学什么,包括上学,你考零分还是满分,他都一个表情。倒是整田,他教得特别上心。父亲有几门手艺,村中他是有名的石匠,家中他是篾匠,为家中燃煤还当挖煤匠,为有酒喝还会烤酒。父亲觉得,有艺不孤身。整田,是父亲唯一留给我的技能。有田,能种地,什么时候都挨不了饿,这是父亲教我的最基本的谋生之道。
    ⑭全部整治好后,父亲便要求我们一篼一篼从牛圈里往田里背牛粪。“春天你背多少肥到田里,秋天就能背多少谷子回家——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
    ⑮终于,收割季来了。父亲提了镰刀,再买块肉,神气十足往家赶。趁着好天气,父亲又请来农人,一镰一镰,弯腰挥向稻子。稻田里历经春秋与风雨的水稻,一瞬间就被农人割进手中。它们一把一把被捆起来,又被晒在稻庄上。
    ⑯稻庄上晒了两天后,乌云压过稻田。见我们抢收稻谷的奔跑,路过的农人,以及在村校上完课的老师,都纷纷赶来帮忙。你一抱、我一背、他一挑……雨还未下地,父亲的稻谷就被迎进堂屋。
    ⑰父亲感激的方式,还是一杯酒、一碗肉。被死活留下来的农人和老师,猜拳自然少不了。秋雨声里,他们喊出一年的春夏秋冬、苦辣酸甜。旁边的父母亲,斟酒添菜,脸上掩饰不住颗粒归仓的神采。
    ⑱现如今,父亲去世多年。难以实现机械化的山区稻田里,农人的耕作技艺仍在传承。母亲坚持父亲观念,一定要我们成为爱田的人,万不可忘了它恩深义重的情分和农人的本分。
    ⑲———稻田的心,就是我们的心!
    (作者:王洒。有删改)
    1.请从父亲的角度概括他种收稻谷的主要步骤。
    ① 出芽后,开棚封棚扯棚后,秧苗移栽② 整田后,背送牛粪③
    2.根据括号中提示的角度品析下面语句。
    【A】天热时,父亲要开棚散热、浇水,生怕它们“中暑”;天冷时,父亲要封棚保暖,生怕它们“受凉”。(从修辞角度品析)
    【B】大家弯起腰,脸朝苗床,屁股朝天,左肘靠在左膝盖上,右手指从左手取过幼小秧苗,一株一株栽进苗床。(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
    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父亲与稻田”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4.文末“稻田的心,就是我们的心”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探究其内涵。
    【答案】1. 泡种后,撒在温棚 春雨后,反复整田 成熟后,和(请)人收割 2.A.运用拟人修辞,“中暑”“受凉”赋予稻芽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给予稻芽珍视。
    B.运用动作描写,“弯起腰”“取”“栽”等动词,详细地写出了农人秧苗移栽的过程,也体现了农人劳作的辛苦。 3.①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分田、育种、起苗移苗、整治稻田、收割稻谷的故事。②以父亲对稻田的珍爱为线索,将这些事组织在一起。③文章详写了父亲整治稻田的事,略写了父亲与稻田的其他事。 4.①“稻田从不会亏待他们”“地皮不哄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稻田有一颗真诚朴实的心,有一颗懂得回报、感恩的心。②和稻田一样,父亲在稻田勤苦劳作,用心耕耘,无怨无悔;父亲、母亲斟酒添菜答谢帮忙的农人、老师,我们的心也是朴实的心、感恩的心。③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农民朴实无华、勤于耕耘并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质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⑤段中的“清明前十天,父亲将年前买来的稻种,用温水浸泡一天一夜后,撒在提前准备好的温棚里”可得:泡种后,撒在温棚。
    根据第⑨段中的“谷雨时分,春雨渐增”和第⑫段中的“父亲是整田高手,一丘田,要反复犁十来次”可得:春雨后,反复整田。
    根据第⑮段中的“终于,收割季来了。父亲提了镰刀,再买块肉,神气十足往家赶。趁着好天气,父亲又请来农人,一镰一镰,弯腰挥向稻子”可得:成熟后,和(请)人收割。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中暑”“受凉”一般都用来形容人,此处用来形容稻芽,把稻芽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句中的“天热时,父亲要开棚散热、浇水”“天冷时,父亲要封棚保暖”可知,此处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稻芽的珍视。
    (2)“弯起腰”“取”“栽”等动词是对农人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人们移栽的过程。从这个过程里,可以看出农人们劳动的辛苦。
    3.本题考查写作思路。
    联系文本中的“二月春雷”“清明前十天”“约一周”“起苗前”“谷雨时分”“收割季来了”“稻庄上晒了两天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可知,文本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父亲分田、育种、起苗移苗、整治稻田、收割稻谷的故事。
    根据第⑤段中的“父亲一丝不苟,像呵护刚出生的孩子”,第⑥段中的“天热时,父亲要开棚散热、浇水,生怕它们‘中暑’;天冷时,父亲要封棚保暖,生怕它们‘受凉’”,第⑧段中的“父亲与农人们,千万次,要反复向稻田作揖;千万次,要反复与稻田商量;千万次,明白稻田从不亏待他们”,第⑫段中的“父亲是整田高手,一丘田,要反复犁十来次,每一次,都要走不同的犁径,尽可能保证泥底都犁过,那样泥底才结实,才稳水”,第⑯段中的“雨还未下地,父亲的稻谷就被迎进堂屋”可知,本文以父亲对稻田的珍爱为线索,将这些事组织在一起。
    第⑨段到第⑭段详写了父亲整田的事,表现了父亲种田技艺的娴熟,其他事件略写,详略得当。
    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⑧段中的“千万次,明白稻田从不亏待他们”和第⑭段中的“地不哄肚皮”可知,稻田从来不会亏待农人的辛苦付出,稻田有一颗真诚朴实的心,有一颗懂得回报、感恩的心。
    根据第⑫段中的“父亲是整田高手,一丘田,要反复犁十来次,每一次,都要走不同的犁径,尽可能保证泥底都犁过,那样泥底才结实,才稳水。稻田四周,也要打理得干干净净,不让杂草烦了稻禾”可知,父亲在稻田勤苦劳作,用心耕耘,无怨无悔。根据第⑰段中的“旁边的父母亲,斟酒添菜,脸上掩饰不住颗粒归仓的神采”可知,父亲、母亲斟酒添菜答谢帮忙的农人、老师,我们的心也是朴实的心、感恩的心。
    联系作者感情可知,“稻田的心,就是我们的心”表现了作者对农民们朴实勤劳,真诚感恩的优秀品质的赞美之情。
    (23-24八年级上·四川内江·期末)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里的马灯
    朱成玉
    ①风将所有窗户都关了起来,我担心的夜,终于还是来了。风像一只忠诚可靠的黑狗,伸长舌头,热情地舔舐我内心的荒凉。它穿过灌木丛向我吹来,抖落了天上的星星。祖母的离世,让我的心头一片灰暗,如同风,抽走我的灯芯。我在那个夜里放声大哭,哭声被风拉得很长很长,好像在丈量这个世界忧伤的边界。
    ②父亲对祖母的离去却看得很淡然,他说:“不要难过,人的出生和离去都是自然的规律。”
    ③我不懂,对父亲眼角没有流出一滴泪而困惑,那离去的可是他的母亲啊,如此重要的一个人就那么去了,可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神情,如此“铁石心肠”,怎能不让人费解。
    ④于是我任性地问,如果有一天,我出了意外,你是不是也会这般,没有一滴泪为我送行。他愣怔了一下,继而拍着我的脑袋,“傻孩子,净胡说,永远永远永远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他一连用了三个“永远”,用毅然决绝的否定表达着他执拗的父爱。
    ⑤他不再说话了,只是一遍一遍地擦拭着祖母的遗像,那一刻,我理解了他。作为一个要承担全部生活重担的男人来说,他只能隐忍他的泪水。
    ⑥他孜孜不倦地为我描述他心中的信仰:“天上的飞机飞得那么高,但里面的驾驶员你见过么?大晚上的屋里可以亮堂堂,可是你见过电么? 轮船在海里飘着,大风大浪也不翻,那开船的你站在远处看见过么?……”我承认,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车工,父亲的排比句用得虎虎生风,铿锵有力。我默默不答。“飞机能飞,灯能亮,轮船不翻,都是因为有个看不见的力量在掌控;日升月沉,寒暑易节,花开花谢,这么奇妙的世界能有秩序地存在着,能没有一个伟大的力量在掌控么?”父亲说,这个看不见的力量,就是他心中的信仰。
    ⑦这信仰成了父亲心中的火,我似乎找到了他总是不惧怕黑暗和寒冷的原因,也找到了他总是可以化解悲伤的良方。
    ⑧而我的信仰是父亲,一直都是。父亲爬上高高的山,采回山药,为我疗伤;爬上高高的树,摘下果子,为我润喉。而我只会爬上他的眼角和额头,作为忧愁或快乐的隐喻,存留在那里,盖上岁月的印章。
    ⑨儿时我胆子很小,怕走夜路。父亲对我说,男子汉要有勇气面对黑夜,要把黑夜作为成长的一个检验。父亲提了一盏古铜色的马灯出来,对我说:“有它,咱啥都不怕,走吧!”我看见那马灯,把火明明白白装在玻璃灯罩里,就像父亲把他的信仰,明明白白装进心里一样。有了这马灯,面对黑黢黢的夜,我忽然底气十足起来。我低头前行,提着父亲给的这盏马灯,寻着火光照亮的夜路,义无反顾地低头前行。我相信,任何大风,也难以把它吹灭。从此,我不再惧怕黑夜,就像口吃者不再惧怕一段绕口令,就像五音不全的人,不再惧怕麦克风。
    ⑩初到这个偌大的城市,就像懵懂的少年,在街边的墙角,被一块丢弃的口香糖粘住了脚,少年的心不明白,这么甜蜜的东西为什么会被人扔掉。这个世界着了魔一般,光怪陆离,我才知道,城里的夜灯火通明,却比乡下黑黢黢的夜更可怕。我探测不出近在咫尺的另一颗心的深度。父亲递过来他的“马灯”——他说:“甭管别人怎么晦暗,自己一定得亮起来!”你看,他总能帮我拨开云雾,让我得见心中日月,朗朗乾坤。就像我不再惧怕黑夜,甚至开始喜欢,常常把自己的身子探进黑暗里。
    ⑪有时候,我真的只需要一盏马灯,照我自己的房前屋后。我在明明白白的心里,装上火,我就是马灯,是父亲从最深的黑夜里传递过来的马灯。
    (有删改)
    5.散文·理文脉。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散文·赏语言。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祖母的离世,让我的心头一片灰暗,如同风,抽走我的灯芯。
    7.散文·品蕴意。文中意象“夜风里的马灯”,意蕴丰富,请结合内容概括。
    8.散文·析人物。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概括两位父亲的形象有何异同。
    (1)父亲对祖母的离去却看得很淡然,他说,“不要难过,人的出生和离去都是自然的规律。”——朱成玉《夜风里的马灯》
    (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朱自清《背影》
    【答案】5.写“我”的信仰是父亲,以及父亲对“我”的关爱,引出后文写父亲帮“我”排解困境,走出困境。 6.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祖母离世后“我”的内心感受比作“风抽走灯芯”,形象抒发“我”因祖母去世而内心黯然、悲伤之情,与“夜风里的马灯”相呼应。 7.①表面指父亲递来一盏古铜色马灯,为怕走夜路的儿子照明;②象征父亲的爱与鼓励,让初到城市陷入迷茫的儿子豁然开朗;③象征父亲以自己的信仰,化解因祖母去世而带来的悲伤;④象征儿子乐观坚强的内心,使自己不再惧怕人生困境。 8.相同点:都体现出父亲坚强隐忍的性格和对儿子的劝慰与关爱。不同点:同样面对祖母的离世,本文中的父亲还体现出一种豁达淡然。
    【分析】5.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第⑧段“而我的信仰是父亲,一直都是。父亲爬上高高的山,采回山药,为我疗伤;爬上高高的树,摘下果子,为我润喉”写“我”的信仰是父亲,以及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支持,引出后文第⑨段“父亲对我说,男子汉要有勇气面对黑夜,要把黑夜作为成长的一个检验”“你看,他总能帮我拨开云雾,让我得见心中日月,朗朗乾坤。就像我不再惧怕黑夜,甚至开始喜欢,常常把自己的身子探进黑暗里”写父亲帮“我”排解困境,走出困境。
    6.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祖母的离世,让我的心头一片灰暗,如同风,抽走我的灯芯”将祖母离世后“我”的内心感受比作“风抽走灯芯”,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抒发“我”因祖母去世的悲伤、痛苦,与标题“夜风里的马灯”相呼应。
    7.本题考查理解标题。
    结合第⑨段“儿时我胆子很小,怕走夜路。父亲对我说,男子汉要有勇气面对黑夜,要把黑夜作为成长的一个检验。父亲提了一盏古铜色的马灯出来,对我说:‘有它,咱啥都不怕,走吧!’我看见那马灯,把火明明白白装在玻璃灯罩里,就像父亲把他的信仰,明明白白装进心里一样。有了这马灯,面对黑黢黢的夜,我忽然底气十足起来”分析,标题表面指父亲递来一盏古铜色马灯,为怕走夜路的儿子照明;第⑨段“有了这马灯,面对黑黢黢的夜,我忽然底气十足起来。我低头前行,提着父亲给的这盏马灯,寻着火光照亮的夜路,义无反顾地低头前行”,标题象征父亲的爱与鼓励,让初到城市陷入迷茫的儿子豁然开朗;结合第⑩段“父亲递过来他的‘马灯’——他说:‘甭管别人怎么晦暗,自己一定得亮起来!’你看,他总能帮我拨开云雾,让我得见心中日月,朗朗乾坤”理解,标题象征父亲以自己的信仰,化解因祖母去世而带来的悲伤;同时象征儿子乐观坚强的内心,使自己不再惧怕人生困境,让自己得见心中日月。
    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1)“父亲对祖母的离去却看得很淡然”表现出父亲的豁达与淡然心态;“不要难过,人的出生和离去都是自然的规律。”面对祖母的离世,父亲反过来劝慰儿子,表现出他坚强的性格。
    (2)“不必难过”,一个“不”字,否定决然,写出了父亲在“祸不单行”的情境下,仍能敢于担当,激励儿子,勇于面对,展示了父亲坚强韧性的一面;
    由此分析相同点:都体现出父亲坚强隐忍的性格和对儿子的劝慰与关爱。不同点是同样面对祖母的离世,本文中的父亲还体现出一种豁达淡然。
    (23-24八年级上·江西南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
    冯文超
    ①那曲铁路公寓的正前方是广袤辽阔的羌塘草原。现在是冬天,枯草苍黄,寒风扬起积雪,一派萧索气息。这里一年中大多时候和风雪相伴,天暖的时节很短暂,到了七八月,草滩上才会出现绿色。
    ②她,叫丹增卓嘎,是那曲铁路公寓的服务员。她个子不高,面目清秀,胸前佩戴一个小小的证章,上边写着铁路单位的名称,还有一朵花瓣粉红、金蕊灿灿的花,很是醒目。“这是什么花?”见我诧异,她笑意盈盈地解释道:“这是格桑花标志,我们公寓正在打造高水准的‘格桑花服务’。”
    ③哦,格桑花,那是吉祥、美丽、幸福的象征。
    ④公寓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给这条铁路上来往的火车司机送饭。这个活可不一般,因为公寓离火车站远,时常还要夜里送。公寓的服务员都是女的,她们乘皮卡车,顺着109国道去车站,途中有个大坡经常积满冰雪,滑溜溜的,玻璃一样。汽车开不上去,两个女服务员就提着保温箱往上爬,不小心就会哧溜一下滑下来。火车在那曲只停留短短几分钟,她们决不能误点,否则火车司机就吃不上热饭菜。人是铁,饭是钢,跑了几百里路的火车司机,需要增加热量。
    ⑤羌塘草原的夜晚真是冷,天寒地冻,常常狂风飞雪。但是这么多年来,她们没有迟到过一次。这里靠近唐古拉山,海拔四千五百米,空气缺氧使人走路多了都气喘吁吁的,何况是跑。随着西藏的经济发展,来往火车增多了,她们一天要送十多次。这是个很辛苦的工作,这些女孩子送饭走出的路,连在一起,恐怕比这条青藏铁路还长吧?
    ⑥公寓还有个任务,是接待住宿的铁路乘务员。由于海拔高,气候差,乘务员身体消耗大,有时也会胃口不好,心情急躁。要想把服务做到位,还得花不少心思。短暂的夏季总算来到羌塘草原了,小草青得逼眼,格桑花开得绚烂,百灵鸟叫得婉转悠扬。一场雨后,草里钻出许多可爱的蘑菇。几个服务员去几公里外的草滩上采蘑菇,这里的黄蘑菇圆圆的,厚实好吃,采回来洗净加肉馅给乘务员们包饺子,香气诱人,大家给起了个名,叫“一口香”。来公寓的乘务员,进公寓餐厅就喊:“有一口香吗?”服务员笑说:“上次你们吃完了,等下雨再去采,再给你们包。”
    ⑦这里缺氧,乘务员来到公寓,还要安排他们吸氧。虽然每个房间里都放有氧气瓶,但最好的还是天然氧吧,对身体更有益。女孩子们学习其他地区经验,建天然绿色氧吧。但是这里的土质不行,属于高原冻土层,长不了树木,种花更不行。她们竟从拉萨拉来了几汽车黑土,居然把绿色氧吧建了起来。这儿冬天很长,空荡单调的久了,到这里坐坐,竟然可以望见久违的绿色,呼吸呼吸这清芬的绿意,比在房间里心情要好很多。乘务员都喜欢到这里午睡,他们躺在摇摇椅上,那一大片温柔的绿色慢慢覆盖他们的梦境……
    ⑧他们一定梦见那朵朵美丽的格桑花了吧?
    9.那曲铁路公寓的服务员为了提供“高水准‘格桑花服务’”,克服了许多困难。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乘务员体验“格桑花服务”时舒适幸福的模样,侧面丰富了服务员们的人物形象。
    B.公寓服务员、火车司机、乘务员都是天路上的普通劳动者,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记叙丹增卓嘎的日常工作。
    C.文章将火车司机、乘务员的舒适与公寓服务员的辛苦对比以表现主题。
    D.文章结尾以设问作结,“他们”梦见美丽的格桑花指的是那曲铁路公寓的服务员丹增卓嘎。
    1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画横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12.如何理解标题“那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①给这条铁路上来往的火车司机送饭;②途中有个大坡汽车开不上去;③接待住宿的铁路乘务员;④服务员采蘑菇给乘务员们包饺子;⑤这里的土质不行;⑥从拉萨拉来了几汽车黑土。 10.A 11.“羌塘草原”“冬天”交代处所、时令,“萧索气息”渲染气氛,为下文服务员遇到的困难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12.标题用“那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将文章与那曲铁路公寓的“格桑花服务”联系起来,并用“格桑花”比喻服务员们,表达了作者对她们勤劳热情、兢兢业业的赞美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任务一:
    结合提示“服务员们提着保温箱往上爬”和第④段“公寓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给这条铁路上来往的火车司机送饭。这个活可不一般,因为公寓离火车站远,时常还要夜里送。公寓的服务员都是女的,她们乘皮卡车,顺着109国道去车站,途中有个大坡经常积满冰雪,滑溜溜的,玻璃一样。汽车开不上去,两个女服务员就提着保温箱往上爬,不小心就会哧溜一下滑下来”可知公寓给这条铁路上来往的火车司机送饭;
    困难是:途中有个大坡汽车开不上去;
    任务二:
    结合提示“海拔高,气候差,乘务员身体消耗大,有时也会胃口不好,心情急躁”和第⑥段“公寓还有个任务,是接待住宿的铁路乘务员。由于海拔高,气候差,乘务员身体消耗大,有时也会胃口不好,心情急躁。要想把服务做到位,还得花不少心思。短暂的夏季总算来到羌塘草原了,小草青得逼眼,格桑花开得绚烂,百灵鸟叫得婉转悠扬。一场雨后,草里钻出许多可爱的蘑菇。几个服务员去几公里外的草滩上采蘑菇,这里的黄蘑菇圆圆的,厚实好吃,采回来洗净加肉馅给乘务员们包饺子”可知公寓接待住宿的铁路乘务员;
    困难是:服务员采蘑菇给乘务员们包饺子;
    任务三:
    结合提示“安排乘务员吸氧”和第⑦段“这里缺氧,乘务员来到公寓,还要安排他们吸氧。虽然每个房间里都放有氧气瓶,但最好的还是天然氧吧,对身体更有益。女孩子们学习其他地区经验,建天然绿色氧吧。但是这里的土质不行,属于高原冻土层,长不了树木,种花更不行。她们竟从拉萨拉来了几汽车黑土,居然把绿色氧吧建了起来”可知困难是:这里的土质不行;
    克服方法:从拉萨拉来了几汽车黑土。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有误,结合“那曲铁路公寓的正前方是广袤辽阔的羌塘草原”,可知选项错误;
    C.有误,“他们”梦见美丽的格桑花不仅指的是那曲铁路公寓的服务员丹增卓嘎,还指这些公寓服务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呈现给乘务人员的高水平的服务,表现的是她们善良、奉献等精神;
    D.有误,文章没有将火车司机、乘务员的舒适与公寓服务员的辛苦对比以表现主题。是以花喻人,将高海拔的铁路公寓服务员们比作纯洁美丽的格桑花。
    故选A。
    1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第①段画横线部分是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那曲铁路公寓的正前方是广袤辽阔的羌塘草原”“现在是冬天,枯草苍黄,寒风扬起积雪,一派萧索气息”渲染了寒冷萧索的气氛,为下文描写公寓服务员遇到的困难作铺垫,烘托了公寓服务员敬业、热情、顽强的形象。
    12.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以花喻人,将高海拔的铁路公寓服务员们比作纯洁美丽的格桑花。狂风、暴雪、高寒都挡不住她们热心服务的脚步,因为她们心中始终按照“格桑花服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题目中的“格桑花”是全文的线索,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结合第②段中“她笑意盈盈地解释道:这是格桑花标志,我们公寓正在打造高水准的‘格桑花服务’”和第⑧段中“他们一定梦见那朵朵美丽的格桑花了吧?”可知,本文的“格桑花”指的是这些公寓服务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呈现给乘务人员的高水平的服务,表现的是她们善良、奉献等精神;也象征了吉祥、美丽、幸福;“格桑花”在文中反复出现,推进故事发展,彰显人物形象,突出主旨,赞美她们朴实、尽职、聪慧的优秀品质,就像“格桑花”一样美丽动人。
    (23-24八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红灯的年
    ①除夕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作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②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意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和灰色。每年除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一个朋友说,我命运的变故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为什么要屡屡抽中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
    ③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搭在衣架上,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和福字。那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门中央的福字,讨人喜欢,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
    ④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⑤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
    ⑥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⑦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家乡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家乡的天空都是蓝的。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⑧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个拾荒者。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堆个雪人。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打着口哨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座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桶,看来是去饭店收泔水的。他的眉毛和胡子上凝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⑨我在寒风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看见了两个摊床,一个是卖糖葫芦的,一个是卖鞭炮的。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
    ⑩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⑪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作者迟子建,文章有删改)
    13.通读全文,作者对“红”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自然明丽脱俗的朝气、枣红色羊绒衫的亲切动人、① 等。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
    14.结合语境,赏析第⑨段中加点词语。
    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的理解。
    16.联系全文,分析题目“白雪红灯的年”的丰富内涵。
    【答案】13. 春联、福字的喜气洋洋;亲情(家庭)的温馨美好;雪中人的自得其乐;糖葫芦、鞭炮短暂而灿烂的美;满街红灯笼的暖意融融 运用对比(先抑后扬),通过“我”对“红”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我”心情的变化,由“说不出的压抑”到“如火的激情”),展现了“我”走出困境、重燃激情的过程,突出“红”带给“我”的光明与激情。 14.示例:红颜薄命,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糖葫芦和鞭炮转瞬即逝却姿容灿烂,表现年特有的喜悦和美好。 15.示例1:本句一语双关,既指在冰雪严寒的冬天,满街的红灯笼预示着新年的到来,又指寒冷昏暗中,生活中的美好就是新的希望。深刻揭示了黑暗中有光明,寒冷中有激情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热爱。本句承上启下。示例2:这句话是说,在冰雪严寒的冬天,满街的红灯笼预示着新年的到来。运用比喻,将红灯笼比作“报春花”,生动形象地写出暖意融融的节日氛围,表现了作者对温暖春天(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热爱。本句承上启下。 16.示例:白雪红灯的年,一“白”一“红”,红白映衬,突出北方的年特有的喜气洋洋和暖意融融;“白色”象征着苍凉寒冷,“红色”象征着光明激情,标题蕴含着“黑暗中有光明,寒冷中有激情”的生活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热爱。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①问:根据第③段“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和福字。那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门中央的福字,讨人喜欢,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可概括为:春联、福字的喜气洋洋;
    根据第⑤段“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可概括为:亲情(家庭)的温馨美好;
    根据第⑧段“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堆个雪人”,可概括为:雪中人的自得其乐;
    根据第⑨段“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可概括为:糖葫芦、鞭炮短暂而灿烂的美;
    根据第⑩段“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可概括为:满街红灯笼的暖意融融。
    第②问:结合本文第②段“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可知,写了作者对针织品的红色的不喜欢,再结合第③段“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我动心了……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可知,写了作者对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动心了,并最终将它买了回来,穿在身上没舍得脱下,一直到年关。这两部分内容形成了对比,从情感上是先抑后扬,表明了作者的心理历程,由摆脱生活的困境到燃起心中的热情,而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这件红色羊绒开衫带来了活力,穿进年关的欣喜。突出了“红”给我的激情。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14.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题干要求赏析加点词语。
    结合第⑨段“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中的“红颜薄命”本意旧指女子太漂亮,则大多命不好,或是早死,或是婚姻不幸。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第⑨段“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可知,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寿命短暂,但是却能够焕发美丽,表现出作者对新年特有的事物的喜爱和赞美。
    15.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第⑩段“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灯笼”比作成了“迎春花”,结合第⑩段“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可知,在冰雪严寒的冬天,满街的红灯笼预示着新年的到来。灯笼既表现出了节日里温馨的氛围,也能够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期待,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结合第⑪段“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可知,这部分内容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红色”的激情光明的赞美。
    16.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
    题目“白雪红灯的年”中“白雪”指过年冬天时漫天白雪,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而“红灯”则是指过年时家家户户挂的红灯笼,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两者形成了对比,是北方过年特有的景象;
    结合文章结尾⑪段“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可知,红色也象征着光明和激情,雪夜是寒冷的,但是终将会冲破寒冷,迎来春天,迎来温暖,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小语和小文在研学中发现中华民族是与山水结缘的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黄河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请阅读《又临黄河岸》,完成下面小题。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①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来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搁在马鞍上。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快,快来看!”
    ⑪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⑫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这里河面不过百十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②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的奔腾……
    ⑬是这样的吗?黄河!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十年(1966年—1976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哀叹吗?不!那是弱者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⑭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⑮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
    (选自《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有删改)
    17.文中写多次来到黄河,黄河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18.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你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19.《黄河颂》的歌词多次出现,在文中起到哪些表达效果?请你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20.文中写到“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7.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18.示例:我选①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千回万转、绵延不绝的地理特征,同时引出下文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见到久违的黄河的惊喜、想念之情。我选②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沉思”“歇息”“默默地积蓄”“期待”等词,写黄河从容不迫的同时,暗示中华民族也如这黄河一般,历经了数不尽的困难和黑暗,经过时间与力量的沉淀,走向了光明富足的美好未来,作者的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19.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颂》一歌不仅在歌颂黄河,更是在歌颂黄河暗含的无畏、坚强的民族精神。文中三次出现的歌词层层递进,贴切地道出作者每一处的心境,同时音乐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令读者身临其境,更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看见黄河的激动、自豪之情。 20.文章开头写到“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眼泪”,黄河提醒我记起国家被日寇侵略、被铁蹄践踏,战争中年少的“我”艰难逃生的屈辱记忆,这记忆使“我”悲愤。第二次看见黄河,“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黄河见证了新生的中原,同时也见证了祖国的新生,黄河的沉着有力感染了“我”。如今,黄河岸边的牧民们激奋地建设美好家园,我们伟大的民族正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眼前的美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这力量使“我”昂奋而自豪,所以“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
    【解析】17.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②段“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可以概括为:我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或人民颠沛流离)的情景。
    ②空,依据③段“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七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以概括为:兴奋激动。
    ③空,依据⑭段“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可概括为:我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
    ④空,依据⑮段“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可以概括为:昂奋自豪。
    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首先判断修辞:句子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所以此句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接着明确比喻修辞的作用,即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XX特征:从“丝带”可知,此句表现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性;最后明确句子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作者的情感:句中“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的状态将“我”的思绪与“过去”和“未来”连接,让“我”产生对“过去”回忆的慨叹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今夕结合,表达的是“我”无限的感慨。
    (2)首先判断修辞:“沉思”“歇息”“默默地积蓄”“期待”等词,将黄河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从容不迫的气质,暗示中华民族也如这黄河一般,历经了数不尽的困难和黑暗,经过时间与力量的沉淀,走向了光明富足的美好未来,表达出作者强烈的自豪之情。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结合②段中“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③段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⑮段中“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的内容可知,文中三次出现的歌词层层递进,十分贴切地道出作者每一处的心境,同时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加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看见黄河的激动和自豪的感情。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②段中“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内容可知,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眼泪”,黄河提醒我记起国家被日寇侵略、被铁蹄践踏,战争中年少的“我”艰难逃生的屈辱记忆,这记忆使“我”悲愤;
    结合③段这“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内容可知,第二次看见黄河,“我的眼睛润湿了”,黄河见证了新生的中原,同时也见证了祖国的新生,黄河的沉着有力深深感染了“我”;
    结合⑭段中“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的内容可知,如今,黄河岸边的牧民们激奋地建设美好家园,我们伟大的民族正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眼前的美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伟大的力量让“我”感到昂奋而自豪,所以“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
    (23-24八年级上·广东东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鞋匠
    雪樱
    ①济南的春天,风大,七八级大风见怪不怪。小区对面空地的一角,修鞋阿姨躲在自制的帐篷里,只把脑袋露在外面,有活儿时人才钻出来。好几次我路过,碰见她在吃饭,马扎上搁着老式长方形铅制饭盒,她手里握着馒头,就着炒的辣椒疙瘩丝,吃得心满意足。喜欢这位阿姨,就是喜欢她的安静,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一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堵的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附近大学的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脑门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老人的脸涨得通红,说不上是激动还是着急。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簇新、铮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可爱得像个孩子。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功夫,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外教每天路过修鞋摊,隔着老远就和他热情地打招呼,慢慢地,老先生也学会了说“hell”和“gdbye”。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装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出来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 “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⑦《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这正是文学家曹雪芹的警示之笔。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5月06日第07版有改动)
    21.根据选文③-⑥段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在外教信任下接单;
    (1) ;
    阿姨继承父亲衣钵,鞋子在她手上变得完美无缺;
    (2) ;
    2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脑门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2)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3.结合全文,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2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从“老先生”“阿姨”两位修鞋匠身上,你发现了平凡手艺人哪些闪光点。
    链接材料:我们学过许多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不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关、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答案】21. 老修鞋匠将鞋修得焕然一新,拒绝多收费用 修鞋阿姨坚持出摊,多年来修鞋不涨价 22.(1)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只要写出其中一种描写方法即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修鞋匠解释自己拒绝接单原因时的急切(认真),表现了他的诚信(或质朴、不贪财)。
    (2)“活”是有生命的意思(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鞋子被阿姨修好,变得完美无缺,表现了阿姨修鞋技艺的精湛(表达了“我”对修鞋阿姨精湛技艺的赞美)。 23.内容上;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
    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或深化主旨),修鞋匠不仅修补出了美好生活,更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24.讲诚信、技艺精湛、和气、认真、真诚、质朴、不贪财。
    【解析】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根据第④段“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老先生婉拒了”可概括为:老修鞋匠将鞋修得焕然一新,拒绝多收费用;
    ②根据第⑥段“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可概括为:阿姨坚持出摊,修鞋不涨价。
    22.(1)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
    “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是动作描写,“脸涨得通红”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修鞋匠解释自己拒绝接单原因时的急切;“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是语言描写,写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表现了他的诚信、质朴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活”的意思是具有生命,“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鞋子赋予人的性格特征,结合“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变得完美无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姨修鞋技艺的高超,鞋子被阿姨修好,变得完美无缺,表达了我对修鞋阿姨精湛技艺的赞美之情。
    23.本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再结合第⑦段“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可知,阿姨在家里生活条件好后,依然出摊,寻找生活的乐趣,追求生命的价值,让内心世界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表达了“我”对修鞋匠人的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
    根据第②段“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可概括为:做工讲诚信;
    根据第①段“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第②段“老先生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第⑤段“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可概括为:和气、认真、真诚、质朴;
    根据第②段“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第④段“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第⑤段“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第⑥段“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可知,两代修鞋匠都技艺精湛,不贪财。
    (23-24八年级上·北京丰台·期末)阅读《墙头上的那株草》,完成问题。
    墙头上的那株草
    ①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墙头上钻出了一株不知名的草。
    ②草籽是怎么到墙头上去的呢?是被四处游荡的风儿吹上去的,还是被调皮的小鼠衔上去的,抑或是被在墙头上玩耍或在空中飞过的鸟儿屙上去的?不管怎样,这粒草籽的顽强萌发,又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又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生命的绿色。
    ③这株小草立足于由混凝土和红砖黏合而成的坚硬砖墙之上,扎根在贫瘠得不能再贫瘠的砖缝之中,却萌出了芽,拔出了茎,抽出了叶,站在高高的墙头上向世界昭示着生命的绿色与蓬勃,这真是一个生命奇迹。
    ④一天下午,突然怪云四合,雷电交加。暴风疯了一般扫荡着一切,院中那棵粗壮稳重的老枣树在风中狂舞,有的屋瓦竟然像纸片一样被狂风吹起。
    ⑤一会儿,风小了,鸽卵一样大小的冰雹像一枚枚炸弹从天而降,击打着大地上的一切,一会儿的工夫就盖严了地面。冰雹累了,停了,紧接着暴雨又降临,并且越下越起劲,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样子。
    ⑥大雨几乎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走到院子里。院子里一片狼藉,积水还能没过脚踝。我走近墙头看去,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草竟然还在,但已经被摧残得不像样子了:它的身躯歪在一边,只靠几丝根须和墙头相连,大部分的茎节已经断折,叶子残缺不全。
    ⑦过了几天,那株小草又站起来了!虽然站得有些吃力,甚至站得有些狼狈,但毕竟站起来了!
    ⑧天上的雨好像都在那天下完了,此后许久没有下雨。太阳悬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不知疲倦地炙烤着大地,大地几乎都冒烟了。土地已经龟裂,庄稼的叶子已经耷拉下来并开始卷曲,宣告着它们的奄奄一息。墙头就像一面烧红的鏊子,热得不敢往上放手。小草蔫头耷脑,忍受着烈日和鏊子的暴晒熬煎。
    ⑨小草的叶子在日渐变黄蜷缩,到后来纤细的茎也在慢慢变黄,看来生命正在慢慢逃离它的躯壳。不久,小草的茎叶完全变黄了,没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
    ⑩终于下雨了,我又心有不甘地看了看那株草,它依旧黄黄的,一丝一毫的生机也没有,看来它真的死了,再也活转不过来了。
    ⑪又过了几天,我发现小草的根部好像透出了一点儿绿色。我走近几步,揉了揉眼睛仔细观看,不错,那确实是彰显生命色彩的绿,尽管只是那么一点点,尽管是那样的让人不易察觉。这点绿逐渐蔓延,终于在根部又萌出了新芽,继而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⑫到了秋天,它开花了。花是那么小,那么不鲜艳,甚至让人怀疑那是否是花。但它不在乎别人对它的看法,也不在乎有没有欣赏者,照样开得轰轰烈烈。
    ⑬如今,我已搬离了那个小院,远离了那个墙头和墙头上的那株草,但那株草还常常走进我的梦里。
    (取材于李唯峰的同名文章)
    1.墙头上的那株草历经生命的洗礼,它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萌发生长,在狂风暴雨中 ,在 中茎叶枯黄,在雨后的日子 ,在秋天开出小花。
    2.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生命奇迹”的含义。(不超过20个字)
    3.第④段文字描写生动形象,请选择其中任意一处进行赏析。
    4.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那株草还常常走进作者的梦里。
    【答案】1. 饱受摧残 炙烤暴晒 萌出新芽蓬勃生长。 2.小草在贫瘠的墙头砖缝中顽强地萌芽生长。 3.“暴风疯了一般扫荡着一切,院中那棵粗壮稳重的老枣树在风中狂舞,有的屋瓦竟然像纸片一样被狂风吹起。”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暴风疯了一般扫荡着一切”“粗壮稳重的老枣树在风中狂舞”,二句运用拟人赋予了暴风和老枣树以人的情感,“屋瓦竟然像纸片一样被狂风吹起”运用比喻将“屋瓦”比作“纸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的威力,烘托出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顽强挺立、写小草生命力顽强作铺垫。 4.作者虽然搬离了小院,但仍经常回忆起小草,因为小草在贫瘠的墙头砖缝中野蛮生长,经历狂风暴雨和烈日炙烤仍顽强地活着,作者敬佩其顽强的生命力,赞赏它盎然自若的人生态度。
    【分析】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在狂风暴雨中”的提示,找到⑥段“小草竟然还在,但已经被摧残得不像样子了:它的身躯歪在一边,只靠几丝根须和墙头相连,大部分的茎节已经断折,叶子残缺不全”,可概括为:饱受摧残;
    (2)根据题干“茎叶枯黄”的提示,找到段⑧“墙头就像一面烧红的鏊子,热得不敢往上放手。小草蔫头耷脑,忍受着烈日和鏊子的暴晒熬煎”,可概括为:炙烤暴晒;
    (3)根据题干“在雨后的日子”的提示,找到⑪段“又过了几天,我发现小草的根部好像透出了一点儿绿色。我走近几步,揉了揉眼睛仔细观看,不错,那确实是彰显生命色彩的绿,尽管只是那么一点点,尽管是那样的让人不易察觉。这点绿逐渐蔓延,终于在根部又萌出了新芽,继而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可概括为:萌出新芽蓬勃生长。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③段“这株小草立足于由混凝土和红砖黏合而成的坚硬砖墙之上,扎根在贫瘠得不能再贫瘠的砖缝之中,却萌出了芽,拔出了茎,抽出了叶,站在高高的墙头上向世界昭示着生命的绿色与蓬勃”可知,第③段“这真是一个生命奇迹”中加点词语“生命奇迹”意思是:小草在贫瘠的墙头砖缝中顽强地萌芽生长。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第④段文字的描写中,选择其中任意一处加以赏析即可。
    示例:“暴风疯了一般扫荡着一切”一句,将“暴风”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的威力,结合③段“这株小草立足于由混凝土和红砖黏合而成的坚硬砖墙之上,扎根在贫瘠得不能再贫瘠的砖缝之中”可知,烘托出小草环境的恶劣;结合⑪段“过了几天,我发现小草的根部好像透出了一点儿绿色。我走近几步,揉了揉眼睛仔细观看,不错,那确实是彰显生命色彩的绿,尽管只是那么一点点,尽管是那样的让人不易察觉。这点绿逐渐蔓延,终于在根部又萌出了新芽,继而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可知,为下文写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顽强挺立、写小草生命力顽强作铺垫。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③段“这株小草立足于由混凝土和红砖黏合而成的坚硬砖墙之上,扎根在贫瘠得不能再贫瘠的砖缝之中,却萌出了芽,拔出了茎,抽出了叶,站在高高的墙头上向世界昭示着生命的绿色与蓬勃,这真是一个生命奇迹”、⑪段“我走近几步,揉了揉眼睛仔细观看,不错,那确实是彰显生命色彩的绿,尽管只是那么一点点,尽管是那样的让人不易察觉。这点绿逐渐蔓延,终于在根部又萌出了新芽,继而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和⑫段“它不在乎别人对它的看法,也不在乎有没有欣赏者,照样开得轰轰烈烈”可知,因为小草在贫瘠的墙头砖缝中野蛮生长,经历狂风暴雨和烈日炙烤仍顽强地活着,作者敬佩其顽强的生命力,赞赏它盎然自若的人生态度,因而,虽然搬离了小院,但仍经常回忆起小草。
    (23-24八年级上·福建龙岩·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
    林湄
    ①傍晚,车子经过兰州临河的带状公园时,友人说那条河就是黄河。“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
    ②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
    ③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历史上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相传最早与洪水作斗争的是共工氏族,他们靠木、石、蚌器从山丘取土填充低洼,抵挡水浸。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鲧借鉴共工氏族的治水经验将填充低地改为筑土围墙。舜为首领时不满意洪水浸泡即溃的土墙,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几经考察,采取以凿山辟谷疏导为主的治水法,从而减少了洪水的灾患。
    ④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际里。
    ⑤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
    ⑥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
    ⑦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
    ⑧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流光溢彩,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
    ⑨岸边矗立着著名的兰州水车,那是兰州段家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
    ⑩沿着带状公园的南岸,我来到了黄河铁桥下,这里是古代通羊皮筏子和木舟的渡口,也是明洪武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浮桥遗址。眼前的铁桥则是光绪年间清政府请德国人建成的。
    ⑪站在铁桥上,望着桥下平静无波的黄河水,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是不是像漓江上的木筏一样,上面站着一位艄公,他握着一根长竿,在水上悠哉滑行?其实,羊皮筏子比木筏更轻便。将几块羊皮绑在一起,吹足气,即成黄河上来去自如的筏子,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
    ⑫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上点篙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是他们的机智镇静制服了波涛,还是因为他们是黄河的主人,在黄河面前自有无畏与淡定?
    ⑬正流连忘返时,最后一朵晚霞渐渐隐去。
    ⑭夜色深沉,北岸白塔山上寺院的灯火亮了起来,兰山索道闪着彩色的光。我依然痴痴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但更让我留恋的还是黄河本来的面目,那不经装饰的母亲般的面容。
    ⑮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4日,有删改。作者现旅居荷兰)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啊,黄河!……”感叹号省略号连用,体现作者见到黄河时的激动与兴奋。
    B.文章讲述大禹治水,是为了突出频繁暴发洪水的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患。
    C.作者面对“平静无波的黄河水”,想到了羊皮筏子,又联想到漓江上的艄公。
    D.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流畅,饱含着深情。
    6.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上点篙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赏析加点词语)
    (2)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7.为什么说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8.作者为什么想“好好看看”黄河?请参考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5.B 6.(1) “点”是动作描写(动词),写出了艄公动作的轻巧,体现了他们的机智镇静,以及无畏与淡定。
    (2)运用拟人(或比喻),把黄河当作母亲来写,写出了黄河给予炎黄子孙母亲般的呵护,以及中华儿女(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7.熟悉:“我”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老师曾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历史)。(我从小就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我梦寐中的景致。)
    遥远:“我”从小生长在东海,远离黄河,长大后离开祖国(旅居荷兰)。 8.首先,黄河有独特壮观的景象,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其次,黄河是作者自小“神往之地”,远离祖国后未见黄河成为“憾事”,可见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意思对即可)
    【分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④段“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际里”可知,文章讲述大禹治水,是为了突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而非“为了突出频繁暴发洪水的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患”。故选B。
    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要求赏析加点词。⑫段画线句“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上点篙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中加点词“点”意思是向下微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艄公动作的轻巧,结合⑪段“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可知,体现了他们的机智镇静,以及无畏与淡定。
    (2)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根据⑧段画线句“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把黄河当作母亲来写(或将黄河人格化)可知,运用拟人(或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黄河给予炎黄子孙母亲般的呵护,以及中华儿女(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⑥段“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②段“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和③段“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可知,“我”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等,因此“熟悉”。
    根据⑥段“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可知,“我”后来离开了祖国、离开了黄河,一直未能亲见黄河,并且“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因此,觉得“遥远”。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链接材料“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可知,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了赞美之情,咱们白杨树,实际上就是赞美“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结合选文④段“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际里”和⑧段“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可知,因为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民族一代代子孙,同时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因此,作者想“好好看看”;结合⑤段“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和⑮段“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可知,黄河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而成为“我”的“神往之地”,并且“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因此,作者想“好好看看”,寄寓着“我”浓浓的家国情怀。
    (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是美人
    薛舒
    ①外婆是美人,从对她有记忆起,我就这样认为。尤其是我小时候,更是觉得世上没有比外婆更美的女人了。
    ②放学回家,刚进楼道,我就发现外婆来了。她站在走廊里的煤球炉边,炉子上坐着一口钢精锅,锅正冒热气。我大喊:“外婆!”她扭过头,大眼睛笑盈盈,鹅蛋脸,墨绿色棉袄罩衫正合身。“要吃肉汤团,还是黑洋酥汤团?”肉汤团自然好,可黑洋酥汤团也是好的,我纠结起来。她不等我回答,已替我决定:两只肉的,一只黑洋酥的。她的决定总是合我心意,她还总是那么好看。好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来,我就能享用各种美食,这一天,我便可拥有充沛的快乐。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就是美的吧!
    ③我的初中前生活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生养了七个子女,我的母亲是老大。有时我骑在小舅肩膀上去镇上的大礼堂看新上映的电影,有时下雨天被小姨背着送去幼儿园,有时外公下班回家给我带一个面包或者一卷山楂片……某日,外婆做的午饭是雪菜肉丝面,我不爱吃面,噘嘴生气,缠着外婆要吃别的。外婆捧着一大碗汤面看着我,大眼睛一亮,笑盈盈地说:“不要吃面?那,要不要吃糕?”“要啊!”我大喜,“什么糕?”外婆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量衣尺,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竹板糕,拿手来。”我缩手逃窜。她竟然还笑,笑出了哈哈声,惹得阿姨、阿舅们也哄然大笑。教训小孩时也要笑着,这样的人总是美的。
    ④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开始臭美了。外婆开橱门的时候,一不小心露出了橱底的一片绚丽。“那是什么?”我问。外婆干脆把它们拿出来,一件件抖开,缎子旗袍、织锦夹袄、对襟绸布短衫……她念叨着,略显粗糙的手里,那些漂亮衣服闪烁着丝织品细腻柔软的光芒。外婆带着一脸神秘的笑:“猜猜这是谁的?”我脱口而出:“我的。”外婆又笑:“才不是你的,是我的。等你长大,要出嫁时,让你选一件。”我跳起来,扑向一条水红色绣花香云纱裙。外婆一把搂起所有衣服:“不是现在,是以后,等你长大。”好吧,等我长大,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件穿上,也做一回美人。可是,拥有这么多漂亮衣服的人,才是最美的那一个人吧!
    ⑤我愈发认定了外婆的美人属性,虽然,我从未听到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人说她美。
    ⑥那一年,大舅从云南回上海。大舅要结婚了,婚房就是外公外婆那间宽敞的卧房。打扫婚房的那一天,整理衣橱,又整理红木镜台——那张有着十多个抽屉和一面大镜子的桌子。外婆打开中间最大的抽屉,一本厚重的相册赫然躺在其中。外婆搬出相册,翻开。第一页,一张黑白照片,穿白色婚纱的新娘,顶着一头鬈发,鹅蛋脸光滑白嫩。她身边站着的新郎,是一位儒雅俊朗、西装革履的青年男子。我惊叫起来:“外婆,这个新娘是你吗?可是你身边的新郎是谁?外公吗?”外公竟是个美男子。这让我有些意想不到。那么帅气的他,什么样的女子能被他爱上呢?我第一次怀疑起外婆的美来,在我眼里一向拥有无敌之美的美人,似乎也难以做到与他般配了。
    ⑦外婆捏着抹布擦着镜台抽屉里积淀的尘埃,不自觉地哼起当年的老歌老调,眼皮一抬,目光像陷入热恋的年轻女孩。19岁的姑娘对未来的憧憬,除了美好,还会有别的吗?
    ⑧可是,生活似乎并不仅仅是美好的。很多年过去了,跌宕起伏的生活早早把外公磨成了一个愁容满面的小老头,却并没有把忧愁种植到外婆的脸上。外婆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眼睛依旧大,只是眼角布满鱼尾纹,鹅蛋脸也已松弛。凑近了,隐隐可闻到雪花膏的香气,刚烫过的短鬈发里夹杂着几丝霜白。这让她的美,竟带了些许克制与深沉。
    ⑨大约就是从那时起,我便确信了外婆之于我有特殊的“美”的感觉。长大后,每遇需要送外婆礼物的日子,我都会挑选粉底、口红、面霜之类,她亦总是欢喜地接纳。在家族聚会的日子里,外婆常略施粉黛、浅笑清悦。偶尔,在我的鼓动下,她还会哼起那些老歌老调,声音自是已难婉转,脸上的表情却还是真挚与欢喜的——眼睛不再是玲珑的大,眼皮有些耷拉,目光却是醺然的,一副美人陶醉的样子。
    【结尾A】外婆的葬礼,竟有几分祥和。果然是美人,因为美,离别也变得不再凄厉。就像在我小时候,她对着我笑盈盈地说:“不要吃面?那,要不要吃糕?”
    【结尾B】那天我们举家回老宅参加外婆的葬礼。外婆到底美不美?这已经不重要了。但我对外婆的怀恋将一直延续……
    (选自《读者》2023年16期,有删改)
    9.回忆性散文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本文回忆了外婆很多事情,请你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事件。
    10.有同学建议,下面这句话偏离主题,可以删除。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外婆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量衣尺,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竹板糕,拿手来。”
    11.外婆是美人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2.文章给出了两种结尾【结尾A】和【结尾B】,你更喜欢哪一种结尾?请说明理由。
    【答案】9.①外婆笑着为“我”烧汤圆,让“我”享用到各种美食;②外婆笑着用量衣尺教训不爱吃面的“我”;③外婆拥有很多漂亮衣服,答应“我”出嫁时可选一件;④外婆的脸上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劳碌种植上忧愁;⑤外婆在家族聚会的时候,会薄施粉黛,依然优雅美丽。(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10.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外婆教育挑食的“我”时的耐心、幽默,体现了外婆的教育有方,从而突出外婆的睿智的美。 11.外婆是美人,美在心灵手巧、厨艺高超,给孩子带来快乐;美在对孩子教育有方,幽默风趣,带着笑容纠正“我”挑食的毛病;美在热爱生活,拥有许多漂亮的衣服,优雅的老去;美在乐观向上的精神,留给孩子的永远美好的记忆。 12.A写了外婆去世,悼念没有显得凄厉,写出外婆是乐观豁达温柔的美人,拥有内在美的美人,点题,深化文章主题,暗含我对外婆的深爱和怀念之情。最后外婆问我吃糕不的这个场景与前文呼应,让文章更有生活气息。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B.写了外婆去世的事情,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怀念之情,点题。
    【分析】9.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
    结合第②段“她的决定总是合我心意,她还总是那么好看。好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来,我就能享用各种美食,这一天,我便可拥有充沛的快乐。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就是美的吧”可概括为外婆笑着为“我”烧汤圆,让“我”享用到各种美食;
    结合第③段“外婆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量衣尺,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竹板糕,拿手来。’我缩手逃窜。她竟然还笑,笑出了哈哈声,惹得阿姨、阿舅们也哄然大笑。教训小孩时也要笑着,这样的人总是美的”可概括为外婆笑着用量衣尺教训不爱吃面的“我”;
    结合第④段“外婆开橱门的时候,一不小心露出了橱底的一片绚丽。”“才不是你的,是我的。等你长大,要出嫁时,让你选一件”可以概括为:外婆拥有很多漂亮衣服,答应“我”出嫁时可选一件;
    结合第⑧段“很多年过去了,跌宕起伏的生活早早把外公磨成了一个愁容满面的小老头,却并没有把忧愁种植到外婆的脸上。外婆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可以概括为:外婆的脸上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劳碌种植上忧愁;
    结合第⑨段“在家族聚会的日子里,外婆常略施粉黛、浅笑清悦”可以概括为:外婆在家族聚会的时候,会薄施粉黛,依然优雅美丽。
    1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摸出”是动作描写,“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是肖像描写,“竹板糕,拿手来”是语言描写,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了外婆在教育挑食的“我”时特别有耐心,用“竹板糕”的说法很幽默风趣,体现了外婆的教育孩子讲究技巧,从而突出外婆的睿智的美。
    所以没有偏离主题,不能删。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②段“她的决定总是合我心意,她还总是那么好看。好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来,我就能享用各种美食,这一天,我便可拥有充沛的快乐。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就是美的吧”可以看出外婆美在心灵手巧、厨艺高超,给孩子带来快乐;
    结合第③段“外婆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量衣尺,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竹板糕,拿手来。’我缩手逃窜。她竟然还笑,笑出了哈哈声,惹得阿姨、阿舅们也哄然大笑。教训小孩时也要笑着,这样的人总是美的”可以看出外婆美在对孩子教育有方,幽默风趣,带着笑容纠正“我”挑食的毛病;
    结合第④段“外婆开橱门的时候,一不小心露出了橱底的一片绚丽”第⑨段“在家族聚会的日子里,外婆常略施粉黛、浅笑清悦”可知外婆美在热爱生活,拥有许多漂亮的衣服,优雅的老去;
    结合第⑧段“很多年过去了,跌宕起伏的生活早早把外公磨成了一个愁容满面的小老头,却并没有把忧愁种植到外婆的脸上。外婆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可知外婆美在乐观向上的精神,留给孩子的永远美好的记忆。
    12.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A.“外婆的葬礼,竟有几分祥和。果然是美人,因为美,离别也变得不再凄厉。就像在我小时候,她对着我笑盈盈地说:‘不要吃面?那,要不要吃糕’”主要写了外婆的去世没有显得“凄厉”,很“祥和”,符合文章的主题,外婆的美一直是那么优雅睿智温柔,这样的葬礼,与文章感情基调一致,从而深化主题,突出外婆的美,也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深爱和怀念之情。最后问我“要不要吃糕”的场景与前文“外婆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量衣尺,脸上依然挂着盈盈的笑意:‘竹板糕,拿手来。’我缩手逃窜。”相呼应,让人更加想念外婆的各种美,各种好,让人回味无穷。
    B.“那天我们举家回老宅参加外婆的葬礼。外婆到底美不美?这已经不重要了。但我对外婆的怀恋将一直延续……”这种结尾言简意赅,“外婆到底美不美?这已经不重要了。但我对外婆的怀恋将一直延续……”表现了文章主题,以为我对外婆的依恋之情不会随着她的去世而消失,外婆会一直美在我的心里。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怀念之情,点题。
    (23-24八年级上·重庆九龙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苏轼向南
    ㅤㅤ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ㅤㅤ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ㅤㅤ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ㅤㅤ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ㅤㅤ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ㅤㅤ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ㅤㅤ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屈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ㅤㅤ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ㅤㅤ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ㅤㅤ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ㅤㅤ⑪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ㅤㅤ⑫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又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ㅤㅤ⑬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ㅤㅤ⑭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13.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14.请结合语境,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从理解句意角度赏析)
    15.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作用。
    16.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要把此文推荐给班上同学作为拓展阅读。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推荐理由。
    【答案】13.①黯然如灰 ②搭建新居 ③写诗作赋 ④不舍 14.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
    ②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15.第一次描写了海南岛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的惊奇之情;第二次描写了椰子树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第三次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16.这篇散文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倾心教育事业,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
    【解析】1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①空:根据第②段“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可概括为:黯然如灰;
    ②空:结合第④段“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可概括经历为:搭建新居;
    ③空:结合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可概括为:写诗作赋;
    ④空:结合第⑩段“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第⑪段“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可知,即将北归的苏轼是多么不舍,据此概括心境为:不舍。
    14.①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结合第③段“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可知,“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中的“憋着一股劲”“抒写无尽的诗意”是赋予椰子树以人的动作与情态,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的特点,这是苏轼初见海岛时,他眼中的椰子树姿态优美、摇曳有致,这表现了苏轼对椰子树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苏轼的乐观旷达。
    ②本题考查理解句意。
    结合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可知,“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是指岛上极少感受到的墨香,即诗词歌赋带来的文化气息,也就是说海南岛教育落后,缺少文化气息。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句段作用。
    结合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是第一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茂盛葱茏的景象,表达了苏轼初见海岛时的惊奇之情。
    结合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可知,这是第二次描写岛上树木的句子,这里描写了椰树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结合第⑤段“他喜欢这树”“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可知,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的椰树表达了对苏轼正直坦荡、不媚世俗的品格的赞美之情。
    结合第⑭段“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可知,这是第三次描写海南岛上树木生长的景象,写的是作者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看到生长茂盛的植物;结合第⑭段“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可知,描写作者所看到的树木葱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16.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可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法特色进行分析,再阐述理由进行推荐。
    思想内容分析:结合第④段“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第⑫段“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可知,文章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投入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乐观旷达,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写法特色分析:结合第②段“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苏轼还未登岛的想象之景与心情与初见海岛的景象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①至⑬段,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回忆了苏轼贬官海南岛教书育人的故事;第⑭段则是回到现在,作者见到海南岛的感想;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河
    王语轩
    ①一条通往远方的小路,从村子里出发,在田野之间穿行。路两边长满了青青杨柳,一条哗哗流淌的小河横穿而过,河上有一座嘎吱作响的小木桥。
    ②我家靠河而住,岸边水草肥美,特别适合养殖。
    ③犹记得许多个黄昏,一位老奶奶,一个小女孩,两个人手里各拿一根拇指粗的长木棍,分别站在桥的两头,去河边收拢鸭子。
    ④这些顽皮的小家伙贪恋河水的清凉和河里的美食,在外面都玩疯了,整整一天的时光也没能让它们尽兴,眼看天黑了还不想回家,雪白的鸭子们叽里呱啦,连飞带跳地划过水面,在青绿色的水上追闹。河水宛如一面长长的、弯弯的、亮晶晶的镜子,倒映着细碎的蓝天和晚霞。
    ⑤其实,我也不想回,一边磨磨叽叽地假意追赶它们,一边在河水里玩耍跳跃。被太阳晒了一天的河水真暖啊,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发出诱人的光。清澈见底的河川里铺满了五彩斑斓的小石子,沙地柔柔软软,踩在上面太舒服了,细浪湿津津地舔着我的光脚丫,痒痒的,柔软到了心里。
    ⑥鸭鹅们似乎能懂我的心事,慢悠悠地和我玩起了捉迷藏。我在这边赶,它们就嘎嘎嘎地叫着,扑棱棱飞到了河的那边,我又去河那边赶,没等我过去,它们又扑棱棱飞到了这边,如此反复好多遍。小木桥上便来来回回地上演着一场人与鸭的大战。
    ⑦奶奶在河边微笑着看着我们,梦幻般的夕阳照在她的侧脸,仿佛镀了一层光,脸上的褶皱也仿佛舒展了开来。
    ⑧这是我童年所有记忆里最美的画面。我甚至希望鸭们一直待着,这样,我也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河水接触。
    ⑨经过一番玩闹,鸭们终于还是乖乖地排着长队,一路上唱着嘹亮的歌,浩浩荡荡地回到了小院。回家的鸭们叽里呱啦,伸长脖颈用劲地鸣叫着,偏着头张望着,等待一天里最美味的晚餐开宴。
    ⑩这时奶奶便一手拿着竹簸箕,一手推开仓库门,不紧不慢地从麻袋里舀出一大簸箕粮食来,嘴里发出咕咕咕的指令,随即大手一扬,刷的一下,院子的水泥地上,玉米粒,大麦小麦粒,还有谷子糜子和油葵便滚落一地。鸭们,鸡们立马停止了叫声,争先恐后地飞奔而来,齐齐地低下头,欢快地啄食起来。
    ⑪鸭子横冲直闯,扁扁的嘴巴像个小铲子,不停地把前面的粮食铲进自己的嘴巴,用狼吞虎咽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几只胆大的芦花鸡,直接跳在了奶奶手上的簸箕里争吃,奶奶也不发火,任由它们开这小灶。谁让人家孵小鸡那么辛苦呢?
    ⑫有一次,芦花鸡带着千辛万苦孵出来的小鸡仔出窝,不停地用爪子刨土,在土里找虫子吃,每次找到虫子,母鸡总是叼在嘴里,发出咕咕咕的叫声。小鸡们便围了上来抢夺,运气好的那只抢上了也不一定能吃到,稍不留神,到嘴的美味便进了别人的肚子。
    ⑬门口的大榆树上,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飞过来一会又飞回去,从这个枝头跳向另一个枝头,苦于没有机会去偷吃这人间美味。好不容易等到鸡鸭们吃饱喝足,各自归窝了,奶奶也回了屋,麻雀们才急冲冲地飞身下来,捡着鸡鸭鹅们吃剩下的残食剩米,一边吃一边警惕地环顾四周,不停地跳来跳去,打量着周围的动向,防备有人过来偷袭。
    ⑭哥哥便在旁边准备好捕鸟。每到这个时候,我便为这些可怜的麻雀悲哀,它们为了填饱肚子,从早到晚飞来飞去觅食,饥一顿饱一顿的,随时都有可能丧失生命:可能饿死病死,被猫狗吃,被弹弓打死,完全没有鸡鸭们这样养尊处优的待遇。同样穿一身毛外套,可鸡鸭们饿了有食吃,渴了有水喝,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不过鸡鸭们也有不如麻雀的地方,长大了,说不定哪天就会成为人们的桌上美餐,而且也没有麻雀自由,想飞哪就飞哪。
    ⑮多年以后,院子被水泥高楼取代。那条小河,依然那么清澈,哗啦啦地,不遗余力向前流着,而我童年拥有的一切,却再也没有回来。
    (选自《星火》,有删改)
    初二某班开展“阅读与分享”的交流会,小明同学想与同学分享这篇文章,为此他撰写了一篇读书笔记。
    17.【重现画面】文中第⑧段:这是我童年所有记忆里最美的画面。小明结合文本,向同学介绍最美的画面,请你为他补充完整。
    18.【咀嚼文字】作者通过文字的雕琢表情达意,让画面感十足,冲击力强烈。小明结合第⑥段划线句写下一段赏析。
    19.【探究题目】小明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请你帮助他一起揣摩作者以《遥远的河》为题的用意。
    20.【思考人生】简单的生活背后藏着些许沉甸甸的人生感悟。
    示例:小明读到第⑫段芦花鸡孵小鸡的辛苦,读到小鸡抢到的虫子也可能进别人的肚子。他感悟到:世界上的任何生命都来得不易,活着也不易。
    请阅读第⑭段,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参照示例谈谈你的人生感悟。
    【答案】17.鸭子不愿回家在水上追闹。“我”和鸭子玩捉迷藏。奶奶在河边微笑着看我们。 18.用了“嘎嘎嘎”、“扑棱棱”这些叠词、拟声词,通过“赶”、“飞”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人与鸭大战的画面的热闹、有趣,体现了我不愿回家的留恋。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了人与鸭大战的画面的热闹、有趣,体现了我不愿回家的留恋。 19.以《遥远的河》为题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喻,把童年拥有的一切比作远去的河水,形象地写出了童年生活的一去不复返(或者对比,把逝去的童年与依然流淌的河水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童年生活的一去不复返)。小河渲染了童年美好、自由的氛围,见证了童年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0.“我”读到麻雀为了觅食随时可能失去生命,但是它们自由;读到鸭子待遇养尊处优,但是长大后可能会沦为餐桌美食,从而感悟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谁也不必羡慕对方。(或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最终都是归途)。
    晚上放学回家,家里的灯光很温暖,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碌,每天晚上都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很幸福。我感悟到,岁月静好的背后是爸爸妈妈的负重前行,辛苦经营。
    【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④段“这些顽皮的小家伙贪恋河水的清凉和河里的美食,在外面都玩疯了,整整一天的时光也没能让它们尽兴,眼看天黑了还不想回家,雪白的鸭子们叽里呱啦,连飞带跳地划过水面”概括可得:鸭子不愿回家在水上追闹。
    二空,结合⑥段“鸭鹅们似乎能懂我的心事,慢悠悠地和我玩起了捉迷藏。我在这边赶,它们就嘎嘎嘎地叫着,扑棱棱飞到了河的那边,我又去河那边赶,没等我过去,它们又扑棱棱飞到了这边,如此反复好多遍。小木桥上便来来回回地上演着一场人与鸭的大战”概括可得:“我”和鸭子玩捉迷藏;
    三空,结合⑦段“奶奶在河边微笑着看着我们,梦幻般的夕阳照在她的侧脸,仿佛镀了一层光,脸上的褶皱也仿佛舒展了开来”概括可得:奶奶在河边微笑着看我们。
    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⑥段划线句“我在这边赶,它们就嘎嘎嘎地叫着,扑棱棱飞到了河的那边,我又去河那边赶,没等我过去,它们又扑棱棱飞到了这边,如此反复好多遍”可知,这句话运用“嘎嘎嘎”“扑棱棱”这些叠词和拟声词,以及“赶”“飞”等动词,形象描绘出人与鸭“大战”的欢快热闹场景,进而解释了“我”不愿回家的原因。
    19.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⑮段“多年以后,院子被水泥高楼取代。那条小河,依然那么清澈,哗啦啦地,不遗余力向前流着,而我童年拥有的一切,却再也没有回来”可知,家乡的小河承载着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标题“遥远的河”指印象中童年家乡的小河,也指作者逝去的美好时光,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此外,标题将童年的时光比作“遥远的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0.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结合第⑭段“同样穿一身毛外套,可鸡鸭们饿了有食吃,渴了有水喝,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不过鸡鸭们也有不如麻雀的地方,长大了,说不定哪天就会成为人们的桌上美餐,而且也没有麻雀自由,想飞哪就飞哪”等内容可得:麻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它们却拥有自由;鸡鸭们虽然衣食无忧,但总有一天会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我从中感悟到:生活中不必羡慕他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和归属。
    生活中我们总羡慕成绩优异的同学,总认为取得好成绩于他们而言十分轻松。殊不知他们牺牲了多少自由时光去学习,去为梦想打拼。
    (23-24八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
    李复威
    ①年末家里照例要来个大扫除。我叮嘱刚满9岁的小孙子:“你帮爷爷到处看看,把那些长年用不着的东西处理掉。”孙子站在椅子上,踮脚去够大衣柜上一个灰色的包袱,积垢纷纷飘散下来。“别动!”我喊了一声,吓得小孙子一哆嗦,一头雾水地瞧着我……
    ②我把挎包里的东西一一掏出来。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这是我的母亲——你的太奶奶的遗物。这可是咱们家的宝贝啊!”
    ③记忆像潮水般袭来,淹没了我。
    ④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家从重庆搬迁到了贵阳。那年我刚十二岁。父亲工资微薄,母亲承受着筹划全家吃穿的巨大压力。她每天买菜购物,为省钱总要跑遍几个市场,寻找售价最低的摊贩。街道上设置水站,母亲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用大桶接好水后,再用小铁桶轮番拎到家中,运一桶水要来回跑上三四趟,手上勒出的红印仿佛要渗出鲜血。每次全家外出遛马路或逛公园,母亲总是跟在大家后面,低着头一言不发。我曾问母亲,怎么总是满腹心事?她说:“我得琢磨晚饭全家吃什么?缸里的水还够不够用?兜里这点钱能坚持到月底吗?有一样没想周全,家就得‘停摆’了……”那些年,母亲的脸上写着疲惫、落寞、无奈和木讷……
    ⑤一次,母亲从邻居那儿听说中华北路的一家缝纫社需要添人手,她想去试一试。为这事,父亲和母亲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⑥父亲说:“你年岁已高,身体又不好,出外工作会增添很大的压力……”出乎意料,从未与父亲红过脸的母亲竟然唱起了反调:“我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也想对社会有点用。别小瞧人,我有一双手,能挣点钱养家。国家喇叭里总在号召妇女,得从锅碗瓢盆里解放……”没有文化的母亲,这一次振振有词。
    ⑦父亲笑了,母亲的激动和倔强,似乎让父亲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母亲在时代大潮中觉醒了!父亲后来告诉我们,跟母亲生活了快二十年,还从未发现她有这般的“雄心壮志”。
    ⑧母亲终于如愿,缝纫社录用了她。每天她起得很早,把一家人的饭菜做好,然后在挎包里放好中午的干粮、饮用水、小马扎、针线盒,踏踏实实地去上班。
    ⑨有一天,我凑巧经过缝纫社门口,不经意地往里瞅了瞅,看见了母亲,她坐在杂乱房间的一角——一个连灯光也够不着的潮湿角落。头上爬满白发的她佝偻着身躯,蜷缩在小小的马扎上,鼻子上架着一副高度老花镜,手上戴着两个顶针在穿针引线。母亲皱着深深的眉宇,一动不动地缝制着,那么专注。啊,针扎了母亲的手指,她在吮着、吮着……我,一个还不太懂得珍惜亲情的十二三岁的愣头青小子,眼睛也潮乎乎的。晚上母亲回到家里,弓着身子直不起腰。“妈,别干了,累成这个样子,就挣这点塞牙缝的钱……”母亲狠狠地瞥了我一眼,仿佛在说:“娃娃家,懂个啥!”
    ⑩一天晚上,母亲下班回到家里,一言不发,大家以为缝纫社出了什么事,谁也没敢多言语。母亲在饭桌上一字一句地对大家宣布:“你们看,这是我平生领到的第一份薪水。”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用指尖来回地抻,一共16元4角8分。母亲自言自语:“我能劳动挣钱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喜悦之色。过一会儿,她又大声地说了一句:“感谢国家。我这一辈子,头一回感觉自己还有点用。”那天简简单单的晚餐,大家吃得特别香甜。晚上,从厨房里传出有些走调的哼唱:“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母亲的“第一桶金”在家里的“圣地”——五屉柜上的座钟前放了很久,没人动,也没人敢动。
    ⑪过了一年多,这家缝纫社归并到缝纫厂,母亲也转为正式工人。我见过母亲穿着工厂制服照的相片:背着布挎包,拎着小马扎,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
    ⑫母亲退休后,参加过街道组织的识字班,担任过交通安全宣传员,曾为小区值勤。母亲活到了99岁9个月零9天。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了社会。区区捐金,微不足道,却表达了她老人家朴实而滚烫的心愿啊!
    ⑬母亲去世后,我整理遗物。一个旧皮箱是她的全部家当,里面只有几件像样的衣物。儿女们送给她的羊绒衫和羽绒服,始终没有舍得穿,还放在包装袋里。我在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袱皮里发现了母亲精心珍藏的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
    ⑭窗外,夜空里闪烁的繁星汇聚成一条壮丽的银河。那数不清的星辰,有亮有暗,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但哪一颗都不可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母亲的情绪态度是富于变化的,从忧心全家吃穿时的落寞到工作后的神采奕奕。
    B.父亲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本不同意她外出工作,后来母亲觉醒的一番话打动了父亲。
    C.母亲是个吝啬的人,她买菜购物总要寻找售价最低的摊贩、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
    D.文章结尾处描绘了夜空中群星闪耀、汇聚成河的壮丽画面,巧妙地暗示文章的主题。
    2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用指尖来回地抻,一共16元4角8分。
    23.母亲的“第一桶金”,为什么“没人动,也没人敢动”?
    24.“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21.C 22.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掏”“拿”“抻”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向家人展示第一份薪水时的郑重其事,表达了母亲对第一份薪水的珍视之情。 23.“第一桶金”是母亲挣的第一份工资,因为这是母亲辛勤劳作的成果,是她实现人生价值、对社会有用的体现,大家都不舍得花,具有纪念意义。 24.“老三样”是指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分析;“新时代阳光”是指国家政策号召分析;“心魂之旅”是指母亲从“没有读过书识过字”,每日忧愁家庭的生计转变前到主动融入社会参加工作转变后的变化之旅;“可贵”是指母亲通过劳动挣到钱,觉得自己“有点用”实现个人价值,与参加街道活动并在去世后将积攒下来的薪酬等“回报社会”的行为实现社会价值。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情的怀念和赞美、敬佩、欣赏之情。情感态度。
    【解析】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由文章第④段“父亲工资微薄,母亲承受着筹划全家吃穿的巨大压力……”可知,买菜购物总要寻找售价最低的摊贩、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是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并不是吝啬。
    故选C。
    2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文章第⑩段“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用指尖来回地抻,一共16元4角8分”,这几句话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掏”“拿”“抻”这几个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向家人展示第一份薪水时的郑重其事,表达了母亲对第一份薪水的珍视之情,流露出母亲领到平生第一份薪水时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章第⑩段“母亲的‘第一桶金’在家里的‘圣地’——五屉柜上的座钟前放了很久,没人动,也没人敢动”,联系本段“你们看,这是我平生领到的第一份薪水”可知,“第一桶金”是母亲挣的第一份工资;联系第⑥段“我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也想对社会有点用。别小瞧人,我有一双手,能挣点钱养家。国家喇叭里总在号召妇女,得从锅碗瓢盆里解放……”可知,这“第一桶金”是实现人生价值、对社会有用的体现;联系第⑨段“我凑巧经过缝纫社门口,不经意地往里瞅了瞅,看见了母亲,她坐在杂乱房间的一角——一个连灯光也够不着的潮湿角落。头上爬满白发的她佝偻着身躯,蜷缩在小小的马扎上,鼻子上架着一副高度老花镜,手上戴着两个顶针在穿针引线。母亲皱着深深的眉宇,一动不动地缝制着,那么专注。啊,针扎了母亲的手指,她在吮着、吮着……”可知,母亲的这“第一桶金”饱含着母亲的辛劳和汗水,来之不易。这“第一桶金”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大家都舍不得花,所以“没人动,也没人敢动”。
    2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文章第⑬段作者说“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由“我在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袱皮里发现了母亲精心珍藏的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可知,这“老三样”指的是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这些都是母亲在缝纫社工作时使用的工具,也是她努力工作的象征。“心魂之旅”是指母亲的转变,由原来的精打细算过日子到自己出去工作挣钱;“可贵”是指母亲通过劳动挣到钱,觉得自己“有点用”实现个人价值,与参加街道活动并在去世后将积攒下来的薪酬等“回报社会”的行为实现社会价值。作者说它们见证了母亲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的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是对母亲一生努力的最好诠释。这段心魂之旅不仅仅是母亲个人的成长和变化,更是她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为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温暖。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佩赞美之情。
    (23-24八年级上·天津北辰·期末)阅读《一畦青绿》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畦青绿
    厉彦林
    ①春分刚过,企盼已久的春意醒来,与人们撞个满怀。那一畦青绿,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春天迎进了小院。
    ②春耕不可迟。小院里过冬的香菜、苔菜、菠菜、蒜苗由黄转绿,韭菜的红芽尖探出绿脑袋,春意萌动了。
    ③太阳像一把剪刀,剪开灰黑色的夜幕,把孕育生命的阳光洒落大地,敞开新的一天。院南的连翘花丛里,成群的麻雀兴奋地飞来飞去,啼鸣声从一根枝条跳跃到另一根枝条。枝条被压弯,瞬即又柔软地回弹,指向辽远的天空。真是一派鸟语花香的热闹景致。
    ④小院紧贴济南菠萝山的山脚,当年我选购时一眼看中。虽然熟土已消失,后来的回填土也被搅拌进碎石块,但经过反复翻刨和改造,添加进有机土和锯屑、河沙,这块土地终于复垦平整、恢复地力。之后,南侧栽了桂花、腊梅和柿树;北侧南北成畦,成为栽种时令蔬菜的小菜园。中间铺上几块红砖为路,便于晾晒衣物,也方便行走。
    ⑤院虽小,却也是一个世界。喜鹊在邻居家的玉兰树上搭窝,麻雀也来凑热闹,用爪子不停地戳弄新翻的土,机警地寻找食物。刚冒出的菜芽又细又嫩,往往是它们的美食。
    ⑥这里不仅生长着植物,还有飞鸟和动物,以及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时常见到喜鹊、布谷、白头翁、黑蜂、金蝉、蜻蜓,还有路过的野猫。蚂蚁成群结队游走,只要发现食物,不一会儿就招来黑压压的一大片。还有蚯蚓、螳螂、蛐蛐儿和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众多的生物都在这里栖息、觅食,呈现各自的生命气象和奥妙。这些小生命与院里的蔬菜共享时令的律动,见证一花一苗的成长与欣荣。
    ⑦种菜的区域是我家的“菜篮子”。白菜、菠菜、辣椒、茄子、黄瓜和西红柿……每样都种一点,只图吃个新鲜。土壤涵养水分差,容易蒸发。遇上下雨,青菜们就张大嘴巴喝个够。我坚持用农家肥,追求绿色生态,纯天然味道。一年四季那一畦畦新鲜蔬菜,直接送达餐桌,又安全又营养。
    ⑧我父母生前曾数次来我们家短住,把对子女的嘱咐一垄垄栽进菜园里。他们望着绿油油迎风摆动的畦畦青菜,很是高兴。娘叮嘱我:“摘黄瓜、茄子时用力要轻,别把根拽坏了。”
    ⑨妻子开灶炒菜做饭前,有时会去菜园摘点菜蔬,既享受收割、采摘的乐趣,又图个新鲜劲儿。青绿的时令菜柔软细嫩,从菜园到餐桌也就几分钟,本色不变,味道纯正,清香扑鼻。即使没有鸡鱼肉蛋,那饭菜依然香甜可口。胃能忠实记忆食物的味道,时常把我们带入初尝某种食物时的感觉与场景,让心情再度温暖美好。
    ⑩刚几岁的小孙女来到菜园地就忙着玩土,跟我学锄草、种菜。她认真学习种小白菜,先蹲下来,用小铲子松松土,挖个小坑,浇上水,再小心翼翼撒上菜种,然后轻轻覆上土。不几天就出苗了,她很得意地对我说:“看,这是我种的菜菜!”因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她很有成就感,吃起来也特别香。
    ⑪我喜欢在菜园劳动,或松土,或点种,或锄草,或间苗,或补苗,或浇水,或施肥,或捉虫……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
    ⑫贫瘠与肥沃,荒芜与繁茂,耕耘与收获,都攥在自己手掌里。耕种之间,情满园,春不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5.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小院美景,有何作用?
    26.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她认真学习种小白菜,先蹲下来,用小铲子松松土,挖个小坑,浇上水,再小心翼翼撒上菜种,然后轻轻覆上土。
    27.请结合文章第⑦~⑪段概括,菜园劳动给一家人带来哪些快乐。
    28.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案】25.写出了小院的生机与活力;为下文写全家人的劳动做铺垫 26.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孙女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表现了小孙女的天真、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27.追求绿色生态,享受纯天然味道;时常把一家人带入初尝某种食物时的感觉与场景,让心情再度温暖美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有成就感;可以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 28.大地无言,只要播种就有收获;收获的多少,全在于自己的付出;劳动是快乐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
    【解析】2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文章前六个段落,详细描写了小院的美景。
    结合③段中“院南的连翘花丛里,成群的麻雀兴奋地飞来飞去,啼鸣声从一根枝条跳跃到另一根枝条。枝条被压弯,瞬即又柔软地回弹,指向辽远的天空。真是一派鸟语花香的热闹景致”、⑥段中“众多的生物都在这里栖息、觅食,呈现各自的生命气象和奥妙”等内容,可知作者描写这些美景,写出了小院的生机与活力;
    结合⑥段中“这些小生命与院里的蔬菜共享时令的律动,见证一花一苗的成长与欣荣”、⑦段中“种菜的区域是我家的‘菜篮子’。白菜、菠菜、辣椒、茄子、黄瓜和西红柿……每样都种一点,只图吃个新鲜”,可知这些描写为下文写全家人的劳动作了铺垫。
    26.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
    第⑩段写小孙女在菜园的活动,结合第⑧段“我父母生前曾数次来我们家短住,把对子女的嘱咐一垄垄栽进菜园里。他们望着绿油油迎风摆动的畦畦青菜,很是高兴”,可见“我”的小孙女和父亲都非常喜欢这片菜园,祖孙三代人都对这“一畦青绿”倾注了满腔热爱,因此这个段落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她认真学习种小白菜,先蹲下来,用小铲子松松土,挖个小坑,浇上水,再小心翼翼撒上菜种,然后轻轻覆上土”写出小孙子对劳动的热爱,深化了文章主题,把热爱青绿自然、热爱劳动的家风表达得更为具体;“不几天就出苗了,她很得意地对我说:‘看,这是我种的菜菜!’因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她很有成就感,吃起来也特别香”,写出了才几岁的小孙女就能从劳动的收获中感受到快乐,这能引起读者思考,成年人更应该懂得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27.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内容。
    结合⑦段中“我坚持用农家肥,追求绿色生态,纯天然味道。一年四季那一畦畦新鲜蔬菜,直接送达餐桌,又安全又营养”,可概括为:追求绿色生态,享受纯天然味道;
    结合⑨段中“胃能忠实记忆食物的味道,时常把我们带入初尝某种食物时的感觉与场景,让心情再度温暖美好”,可概括为:时常把一家人带入初尝某种食物时的感觉与场景,让心情再度温暖美好;
    结合⑩段中“因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她很有成就感,吃起来也特别香”,可概括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有成就感;
    结合⑪段中“我喜欢在菜园劳动,或松土,或点种,或锄草,或间苗,或补苗,或浇水,或施肥,或捉虫……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可概括为:可以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
    28.本题考查句子涵义的理解。
    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贫瘠与肥沃,荒芜与繁茂,耕耘与收获,都攥在自己手掌里。耕种之间,情满园,春不老”,这段话富有哲理,结合文章内容与你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结合第⑦段“种菜的区域是我家的‘菜篮子’。白菜、菠菜、辣椒、茄子、黄瓜和西红柿……每样都种一点,只图吃个新鲜”“一年四季那一畦畦新鲜蔬菜,直接送达餐桌,又安全又营养”,可见在片本是荒土的菜地上,“我”却收获了很多种新鲜蔬菜,这都是劳动的成果,因此土地是不会亏待人的,只要播种就有收获,但收获的多少,全在自己付出的多少。
    结合第⑪段中“我喜欢在菜园劳动,或松土,或点种,或锄草,或间苗,或补苗,或浇水,或施肥,或捉虫……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和第⑧⑨⑩关于父母、妻子、小孙子对菜园的热爱可知,劳动是快乐的,中华民族以勤劳耕种继世,千百年间,代代相传。
    结尾这个段落,作者由小院的劳作这种小事,想到为人处世的大道理,由自然事物想到传统文化,是劳动的最高收获。
    (23-24八年级上·湖南永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每一颗星星都应该感谢黑夜
    韩青
    ①一天中午,有个学生找我请假,他说他想利用中午时间再在教室里做一会儿题。按理说,午休时间就得休息,谁也不例外。可是,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肯定有他没有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就同意了。
    ②午休快要结束时,我先去了一趟教室。我想知道,一个中午,他究竟在教室里做了些什么。我一进门,他就兴奋地朝我炫耀:“我终于解出了这道数学题。”那兴奋劲儿不亚于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走到他桌边,发现他的桌子上放着几张草稿纸,应该有四五张吧,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数字。我惊讶地说:“用了这么多草稿纸吗?”他说:“不多呀,不就这四五张吗?当年,莫泊桑发表第一篇小说,不是有几麻袋废稿吗?”
    ③是啊,那些草稿纸才是真正的养料啊,没有它们,那正确答案的秧苗就不会长出来。感谢那些草稿纸。对,它们才是学习的功臣。
    ④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大量地读书、抄书、背书。当年正流行汪国真的诗,他的诗集《年轻的思绪》,我能从头背到尾。还有席慕蓉的书,我也能背一大半。甚至连女生喜欢读的琼瑶的小说,我也一口气读了几十本。
    ⑤后来就开始给一些报刊投稿。我把认真抄写好的稿子装进信封,再骑上自行车,走八九里路,到镇上的邮政局,然后再偷偷地把稿子投进那绿色邮筒。总是感觉在干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每次都是这样。可是,那绿色的邮筒就像绿色的春天一样,看到它心里总会绽放出希望来。
    ⑥可是,每一次投稿都是没有期限的等待,而事实上,那等待已经把结果告诉了我。一次次地投,一次次地失望。而失望多了,就会变成绝望; 绝望深了,就会有泪水偷偷躲在无人的角落流啊流……但是,我并没有死心。我又开始读书、抄书、背书,厚积薄发嘛。我信这个理。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⑦就这样,读、抄、背、投,中间也有断流的时候,可是,那颗爱文字的心一直都在。一直到我35岁的时候,我才收到用稿通知:一篇散文的、两首诗歌的。
    ⑧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你看你做了那么多年的无用功。”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要是没有这其中层层叠叠的波折,我哪能拥有这样一个让我期待已久的结果?那些波折送给了我一双翅膀,它们让我飞起来了。感谢它们。
    ⑨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妈妈坐在庭院里纳凉。繁星满天。那光亮,洗净了所有的尘埃,连空气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我曾问妈妈:“星星到了晚上都出来了,那么,白天它们都去了哪里?”妈妈告诉我:“因为,它们没有黑夜的映衬,就显不出光来呀。”当时,因为自己年龄尚小,所以,对妈妈的这个回答,似懂非懂。直到后来,长大了,才真正明白妈妈的意思,尤其才明白那映衬的含义。
    ⑩每每看到星星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妈妈的回答,并且认为,每一颗星星都应该感谢黑夜,没有黑夜,谁来证明它们的存在呢?对,每一颗星星,都应该感谢黑夜,正如,世上的成功者,都应该感谢途中所有的波折和失败。可是,很多人不但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且还仇恨它们所带来的痛苦。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9年第6期,有删改)
    29.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请假为做题 回忆读书时 纳凉明事理
    30.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 是啊,那些草稿纸才是真正的养料啊,没有它们,那正确答案的秧苗就不会长出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我把认真抄写好的稿子,装进信封,再骑上自行车,走八九里路,到镇上的邮政局,然后再偷偷地把稿子投进那绿色的邮筒。(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1.第⑨段“繁星满天。那光亮,洗净了所有尘埃,连空气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此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32.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答案】29. 感谢草稿纸 投稿并期待 30.(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稿纸比作养料,把正确答案比作秧苗,形象生动地写出善用草稿纸可计算出正确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草稿纸的赞美与感谢。
    (2)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在投稿这件事上的高效行动力,一气呵成。表现出“我”对投稿的郑重其事,不畏路途艰辛,认真并期待。 31.该句运用了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了繁星满天,明亮了夜空,洗净了尘埃的静谧、干净的夜空美景,渲染了静谧,干净的纳凉氛围,为下文“我”认真并耐心倾听母亲讲的“黑夜映衬星星”的道理埋下伏笔。 32.表层含义指星星应该感谢黑夜,因为黑夜的映衬,才证明了星星的光亮及存在;深层含义指世上的成功者,都应该感谢途中所有的波折和失败。
    【解析】29.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概括主要事件可梳理文章情节,可用“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形式概括。第①段,写有个学生请假为做题;第②③段写我和这个学生的对话,他说要感谢草稿纸;第④段,写回忆读书时;第⑤——⑧段,写我开始给一些报刊投稿,并且期待作品被发表。可以概括为:投稿并期待;第⑨段,写纳凉明事理。
    3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那些草稿纸才是真正的养料啊”“那正确答案的秧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稿纸比作养料,把正确答案比作秧苗,“没有它们,那正确答案的秧苗就不会长出来”形象生动地写出善用草稿纸可计算出正确答案。结合下文“感谢那些草稿纸。对,它们才是学习的功臣”可知,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草稿纸的赞美与感谢。
    (2)“装”“骑”“走”“投”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我”在投稿这件事上的高效行动力,一气呵成。表现出“我”对投稿的郑重其事,结合“总是感觉在干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每次都是这样。可是,那绿色的邮筒就像绿色的春天一样,看到它心里总会绽放出希望来”可知,写出了我对投稿的郑重其事,不畏路途艰辛去投稿的认真,期待发表的执着。
    31.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繁星满天”“连空气都被洗得干干净净”可知,该句运用了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了繁星满天,明亮了夜空,洗净了尘埃的静谧、干净的夜空美景,结合“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妈妈坐在庭院里纳凉”可知,渲染了我和妈妈纳凉时静谧、干净的氛围。结构上,结合下文“当时,因为自己年龄尚小,所以,对妈妈的这个回答,似懂非懂。直到后来,长大了,才真正明白妈妈的意思,尤其才明白那映衬的含义”可知,为“我”认真并耐心倾听母亲讲的“黑夜映衬星星”的道理埋下伏笔。
    3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理解标题的含义,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结合最后一段“每一颗星星都应该感谢黑夜,没有黑夜,谁来证明它们的存在呢?对,每一颗星星,都应该感谢黑夜”,可以看出以“每一颗星星都应格感谢黑夜”为题,表面上指星星应该感谢黑夜,因为黑夜的映衬,才证明了星星的光亮及存在;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用意和文章主旨。结合“世上的成功者,都应该感谢途中所有的波折和失败”可知,深层含义指世上的成功者,都应该感谢通向成功途中所有的波折和失败。
    (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落菘叶
    高方
    ①第一次听说白菜别名叫“菘”时,心里跃起一个激灵。这让我想为新认识的“菘”写点什么。
    ②中国是白菜的原产地。古老诗集《诗经》中曾唱道:“采葑采菲,”“葑”逐渐变身为“菘”。是为白菜的古称。千百年来,当园圃里的菜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它更像是大地的呼吸,与松一般有不畏霜寒的傲骨。
    ③当第一场冬雪覆盖大地,白菜便已整理好行李,准备要离开土地了。虽然最外层的叶子依然舒展如裙摆般松散,但内层已包裹紧密,捏一捏顿感踏实。如此瓷实便可承受长途运输之颠簸。别看白菜窝在垄间其貌不扬,叶子并无精致讲究的姿态,但是从高地几米的视角俯视它们,却有震撼的观感。一朵朵花苞葱葱翠翠、圆圆滚滚、层层叠叠,像浸染了青汁,颜色顺着鼓胀的曲线,由浓而淡滑落。
    ④每年收白菜的季节,奶奶伛偻的腰更弯了。她将背拉成一道弓,面向泥土蓄力,挑起白菜外层散乱的叶子,拉住根部轻轻一拽。片刻前还直挺挺的白菜,立刻倒在一旁,爷爷有时会抡起锄头,把白菜根从泥土里钩拽出来,白菜顺势在地垄里打个滚,被爷爷的大手一把捉住,丢进柳条筐。手推车上摞起、坐稳,白菜们便跟着农人回了家。
    ⑤带着泥土的白菜要先晾晒三四天,直到外层的绿叶枯萎,变得像纸一样皱而干,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膜。那些秋虫的浅吟低唱、寒生露凝、弯月银霜等自然风物统统封进心里,从此缄口。晒过的白菜可以在室外任一处背风的地方堆放,不论放在何处都不需用纸张、棉被、塑料膜等物覆盖。它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风、雪、寒霜才是它愿意接受的披风。
    ⑥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入冬后家家户户都要存上百余斤大白菜。它在最寒冷的季节受命,承担起果腹之重任。年幼正在长身体的我,总是不满足单一食物的摄入。于是在奶奶弯腰抬起一颗白菜时,便开始嘟囔着抗议:我不想吃炖白菜。拢上套袖,奶奶横起面板。竖起擀面杖,烧旺炉火。双手交错间,使烙好一张酥香的葱油饼。有了饼的加持,炖白菜果然又变得别有滋味。有时,奶奶也会把肥肉炼成脂渣,和着白菜做成包子、饺子、烧饼,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再次沦陷,大白菜味甘性平,它与谁搭伴都可以。它愿意为任何一场厨房大戏充当配角,这不失为白菜迷人的部分,也是它的可贵之处。
    ⑦小小白菜,清白而淡雅,深得文人墨客的偏爱,始终占据一方纸墨,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也是资深美食家,曾作诗云:“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①掌。”能从清淡的大白菜中品出如此美味,不失为阅尽繁华后的回归,表里澄澈,怎么都自在。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过大白菜:“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如今在大白菜的重要产地——山东胶州,刚收割完的白菜也用红绳捆绑,绳子上还挂着二维码,扫码可以看到它生长和运输的过程。
    ⑧又是一年雪落时,雪霰排成长队降落人间,或随旋风急流而泻,或循着光线升腾。相比之下,白菜笃定多了。陈于墙角、铺于集市,不卑不亢地候在那里,为大地隆冬的洗礼而揭幕。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有删改)
    [注释]①蹯(fán):野兽的脚掌。
    33.从全文来看,白菜有哪些可贵之处?请简要概括。
    34.品读下列语句,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有时,奶奶也会把肥肉炼成脂渣,和着白菜做成包子、饺子、烙饼,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再次沦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相比之下,白菜笃定多了。(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35.文中多处引用与白菜有关的诗文,请选择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36.本文适合作为以下哪篇课文的拓展阅读篇目?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白杨礼赞》
    B.《昆明的雨》
    【答案】33.白菜在寒冬坚守,有不畏霜寒的傲骨,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瓷实,能承受长途运输的颠簸;有震撼的观感;在最寒冷的冬季能承担起果腹的重任;味甘性平,可与任何菜搭配,甘当配菜;清白淡雅,深受文人墨客偏爱。(任意三点皆可) 34. 大词小用(运用夸张手法),“沦陷”一词写出了奶奶用白菜做的美味让“我”的味蕾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流露出“我”的赞美之情。 “笃定”原指有把握,这里指白菜在严冬大雪纷飞时,稳重镇定,迎接隆冬的洗礼。 35.示例:引用《诗经》中有关白菜的诗句,阐释了标题中的“菘”字,体现了白菜的历史悠久,引出了千百年来白菜拥有不畏霜寒的傲骨;为文章增添了诗意。 36.示例:A。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军民以及抗日战争中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表达了对白杨树及其所象征的人与精神的崇敬与赞美。本文以物喻人,以白菜比喻质朴坚韧的劳动者,赞美了顽强不屈,甘奉献有担当的精神。
    【分析】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千百年来,当园圃里的菜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它更像是大地的呼吸,与松一般有不畏霜寒的傲骨”可概括:白菜在寒冬坚守,有不畏霜寒的傲骨;
    根据第③段“当第一场冬雪覆盖大地,白菜便已整理好行李,准备要离开土地了。虽然最外层的叶子依然舒展如裙摆般松散,但内层已包裹紧密,捏一捏顿感踏实。如此瓷实便可承受长途运输之颠簸”可概括:瓷实,能承受长途运输的颠簸;
    根据第⑤段“晒过的白菜可以在室外任一处背风的地方堆放,不论放在何处都不需用纸张、棉被、塑料膜等物覆盖。它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风、雪、寒霜才是它愿意接受的披风”可概括: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
    根据第⑥段“它在最寒冷的季节受命,承担起果腹之重任”“大白菜味甘性平,它与谁搭伴都可以。它愿意为任何一场厨房大戏充当配角,这不失为白菜迷人的部分,也是它的可贵之处”可概括:在最寒冷的冬季能承担起果腹的重任;味甘性平,可与任何菜搭配,甘当配菜;
    根据第⑦段“小小白菜,清白而淡雅,深得文人墨客的偏爱,始终占据一方纸墨”可概括:清白淡雅,深受文人墨客偏爱。
    34.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
    (1)“沦陷”原意领土或国土被敌人占领或陷落在敌人手里,常指被敌占领一段长的时间,这里用于形容奶奶用白菜做的美味让“我”获得极大的满足,这里运用了夸张与大词小用的手法,凸显出“我”对奶奶手艺的赞美。
    (2)“笃定”意思是极有把握、从容不迫、安心、放心。这里用于形容白菜在大雪纷飞的严寒天气依旧旺盛生长,不卑不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白菜的稳重镇定、不畏严寒。
    35.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是在说话或写作当中,有意引用现成话(语录、诗句、成语、格言、熟语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它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含蓄深刻,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炼,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本题找出文章中有关白菜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一:引用苏轼的诗句,呼应了标题,印证了大白菜的美味,也表明其深得文人墨客的偏爱,暗藏了作者对白菜的喜爱;为本文增添了诗意与文学韵味。
    示例二:引用鲁迅有关白菜的文段,交代了白菜的重要产地,也印证了白菜深受文人墨客偏爱,暗藏了作者对白菜的喜爱;为本文增添了文学韵味。
    36.本题考查文章比较与写作手法。
    根据题干要求,选择适合本文的拓展阅读篇目。这就需要找到文章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并进行分析。可以从内容主旨、语言、结构、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回答。
    示例:B。两文都情景交融,《昆明的雨》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事、人,表达了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本文以白菜为描写对象,叙述收白菜、晾白菜、炖白菜的往事,兼写与之相关的劳动者,表达了对白菜及广大农民的热爱与赞美。公寓
    公寓
    遇见了哪些困难
    如何克服
    任务一


    服务员们提着保温箱往上爬
    任务二

    海拔高,气候差,乘务员身体消耗大,有时也会胃口不好,心情急躁。

    任务三
    安排乘务员吸氧


    时间
    地点
    情境
    感受
    少年时候
    山村里

    悲愤痛苦
    新中国成立后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大前年的秋天
    大青山山巅
    回忆抗日战争故事
    痛苦哀伤
    去年夏天
    黄河岸


    经历
    未上岸时
    初次上岛

    远离朝堂,融入百姓
    ③ ,教书育人
    即将北归
    心境

    惊奇
    畅快
    轻松畅快
    陶醉

    相关试卷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2 说明文阅读(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2 说明文阅读(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2说明文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22说明文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1 人物传记、新闻阅读(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1 人物传记、新闻阅读(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1人物传记新闻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21人物传记新闻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0 小说阅读(一)(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20 小说阅读(一)(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0小说阅读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20小说阅读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