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部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作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以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与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确定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B. 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心里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C. 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是动态的。
D. 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主旨的一项是( )
A. 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课文,围绕“学习之道”展开阅读与交流。
B. 搜集唐代诗歌中“明月”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 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 偶然得到余华小说《活着》并为之着迷,心无旁骛地细读。
3.对文章写作技巧评议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破立结合,在“破”时并未有过多的主观倾向,而是客观论述。
B.苏东坡和朱熹两部分都是引证法,一为直接引用,一为间接引用。
C.第4段中“如一部字典……”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D.文章语言平实,论述思路清楚,材料详实,既明确又生动。
4.请简要概述材料的行文思路。(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阴,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
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阴。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寥寥几句便营造了一种荒凉感,口语化的表达蕴含着抱怨之情,与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语意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B. 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下课时没有告别,就独自走了,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给他出难题,而是很感动,他觉得应该想办法满足学生们的愿望。
C. 胡杨树被栽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表明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
D. 本文叙说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因事见情: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聆听父母记忆中的树时,有所触动;树移到校园后,则是心安、期待。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秃山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得出“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结论,借环境传达同学们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
B. 本文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全文故事铺展出特定的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笔法灵活,增添了阅读趣味。
C. 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的炮声自然引出课堂,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也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 本文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似上帝俯瞰,客观而全面。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7.同学们对胡老师喊出“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树对于这里的人们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6分)
三、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孙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周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 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1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 ·周瑜传》)
(注:1、蒙冲:古代战舰的一种,以牛皮覆盖船身。)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因进 A住夏口B遣诸葛亮诣权C权遂遣瑜及程普D等与备E并力F逆曹公G遇H于赤壁。
10.文中划线的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地方数千里
B. 本非中国所长
C.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D. 初一交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攻占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得到荆州水军,水陆军队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后甚为震恐。
B. 面对大军压境,孙权向群臣问计。周瑜历数曹军必败的理由,且主动请缨,坚定了孙权拒敌的决心。
C. 刘备被曹军击败后,本想率领人马向南过长江,但在当阳与鲁肃相遇,二人便共同谋划联合拒曹之
策。
D. 周瑜在赤壁和曹军对峙。黄盖认为敌众我寡,可采用火攻计,派船只冲上去放火烧毁敌船再迅速返
回。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周瑜认为曹军必败的依据有哪些?(6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
B.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 “今如许”三字陡然转折发问,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 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5.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7分)
16.(1)《师说》中,用对偶句写士大夫们不愿意拜师学习的借口,是“ , ”。
(2)《赤壁赋》中的“ , ”用比喻和对偶手法,慨叹人生很短促,个体很渺小。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周瑜的从容、自信与镇定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也怕会是“ ”的结局。
(5)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一句,与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语言知识与表达(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晚唐五代,词作开始从青楼楚馆走出来,到宋代已经___①___。以北宋词作家柳永的《八声甘州》和《定风波》为例,前者“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后者“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则体现了民间女子的生活追求与内心情事。由此我们看到宋代词作家“___②___”与“___③___”并存的审美风尚。
唐代的李白与宋代的苏轼,都是一流的文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歌咏庐山的名作。两相比对,我们会感觉到,二者诗作风格与追求的不同。正像钱钟书先生所说,唐人注重山川气象、丰神情韵,宋人则追求人文意象、筋骨思理。
有人这样写“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题材。”以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生活在两宋之交,生活从安逸到颠沛流离,对当时的社会状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凡慷慨悲怆的心绪,往往用诗表现;而幽约委婉的情调,则会用词来___④___。她的诗《乌江》与词《声声慢》,内容主题不同,体裁选择也就不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蔚为大观 清雅 俚俗 阐发B. 方兴未艾 高雅 俚俗 阐述
C. 蔚为大观 高雅 鄙俗 阐发D. 方兴未艾 清雅 鄙俗 阐述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宋人通常认为,诗适合表达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题材。
B. 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
C. 宋人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
D. 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情感,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
19.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节奏,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诗句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
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浩《黄鹤楼》)
C.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20.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风光,特色骡马道、高山索道等别具一格的交通方式,土豆、核桃、花椒等一系列高山作物……古路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大量旅客前来观光、购物和探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都在《古路之路》中得到生动展现。
A. 又听他讲诗歌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 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这些现象可曾引起过你的注意?
C. “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
D. 李华主动和邻座的同龄人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
21.下列语段中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试找出并赏析。(4分)
7月底高粱就开始秀穗了,粉白色的高粱花漫天飞舞,雪花一样覆盖了夏天。熟透了的高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在人们的梦境中吟唱。
答:运用了通感的句子是
赏析: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与人相处,需要朋友,也难免发生冲突。烛之武和秦伯阵前和解,化敌为友;李斯和韩非师出同门,却友尽成敌;王安石和司马光公私分明,亦敌亦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敌与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pdf、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段考二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第一中学教育基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有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语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第一中学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有答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