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碳的氧化物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碳的氧化物学案设计,共3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一氧化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探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两个实验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在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易错提醒】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加压强会溶解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增大压强使之溶解更多二氧化碳。
3.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
资料: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实验前需准备:三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色的干燥纸花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能供给呼吸。
(3)与水反应:CO2 + H2O === H2CO3
(4)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 CO2 ==== CaCO3 ↓+ H2O
该反应用于检验CO2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气体。
(5)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高温 2CO(吸热反应)
【名师拓展】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用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固体;
(2)在刚抹过石灰浆的室内生一盆炭火,墙壁变得更湿: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生成了水;
(3)实验室里久置的石灰水上层和试剂瓶内壁会有一层白膜的原因;
(4)用石灰水保存鲜鸡蛋:鸡蛋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难溶,堵住了鸡蛋上的小孔。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固体二氧化碳(干冰)的用途:
(1)制冷剂:食品冷藏保鲜和运输;医疗上血液和疫苗的储存与运输。
(2)用于人工增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原理。
2.二氧化碳气体用途
(1)光合作用的原料
(2)灭火
既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温室的气体肥料
(4)化工产品的原料
制作碳酸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制造尿素等。
三、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超过一定含量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人群密集的地方需注意通风换气。
2.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循环
产生二氧化碳:人和动植物呼吸、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消耗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水吸收。
3.温室效应
(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代烷。
(2)温室效应利弊:
有利的一面:使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达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
不利的一面: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3)造成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
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森林大面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
(4)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的危害: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引起暴雨、洪水等灾害,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
四、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1.低碳行动是人类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
2.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主要有:
(1)各国签署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公约,并严格执行。
(2)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4)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捕集、利用、封存二氧化碳。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易错提醒】
H2、CO燃烧火焰颜色均为蓝色,故鉴别时不可根据火焰颜色,而应将气体点燃,检验燃烧产物。
3.CO和CO2的鉴别和除杂
(1)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除杂
①除去CO中混入的CO2杂质: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Ca(OH)2==CaCO3↓+H2O
②除去CO2中混入的CO杂质: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 Cu+CO2
【易错提醒】
用石灰水除去CO中混入的CO2时一定要“足量”,否则除杂效果不好。(或直接用氢氧化钠溶液)
除去CO2中混入的CO,不能用点燃的方法。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1.判断题
(1)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
(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
(3)打开雪碧、可乐等汽水,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 )
(4)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燃烧、不可燃的化学性质且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
(5)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是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
(6)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稍加热就会分解。( )
(7)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加的根本对策是消灭二氧化碳。( )
(8)干冰用于食品冷藏保鲜主要是利用干冰不与食品反应的化学性质。( )
(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
(11)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
(12)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一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
(13)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只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
(14)点燃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会熄灭,证明该无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
(15)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
(16)二氧化碳能加剧温室效应,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
(17)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还有甲烷和臭氧等( )
(18)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是因为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
(19)一氧化碳能用来冶炼金属,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
(20)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大时都可以使人致死因此都有毒( )
(21)一氧化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中毒,所以一氧化碳有百害而无一利( )
(22)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可以采用点燃的方法。( )
【答案】(1)√ (2) × (3) √ (4) √ (5) √ (6) √ (7) × (8)× (9) √ (10) √ (11) × (12)×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如图示,分别将固定在铁皮架上两支短蜡烛点燃,插入烧杯里,沿烧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体现了二氧化碳具有 、 、 性质,利用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 。
【答案】 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灭火
【详解】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应用广泛。如下图①②③是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④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图中只涉及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有 (填序号),图②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 ,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汽水等碳酸饮料中涉及到二氧化碳作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①④ 较低的蜡烛先熄灭,较高的蜡烛后熄灭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H2O+ CO2=H2CO3
【详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应用广泛。如图①②③是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④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图中只涉及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有:①④;图②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较低的蜡烛先熄灭,较高的蜡烛后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是密度大于空气;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有: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制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 CO2=H2CO3。
4.保护空气,节能减排。
(1)如图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部分)。产生 CO2 的途径有 (答 1 条)。
(2)过度排放 CO2 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有 (答 1条)。
(3)绿色出行,助力低碳生活。下列出行方式不符合该理念的是______(填序号)。
A.步行B.骑自行车
C.开私家车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科学家已经实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
已知:相同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生成不同的物质。
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与 CO2 反应,不可能产生甲烷的是______。
A.水B.氢气C.碳D.氮气
【答案】(1)化石燃料燃烧
(2)全球气候变暖
(3)C
(4)CD
【详解】(1)产生CO2的途径有动植物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2)过度排放CO2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等,故答案为:全球气候变暖;
(3)A.步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B.骑自行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C.开私家车会增大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故选C;
(4)甲烷是由碳、氢组成的,因此制取甲烷的原料中必须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二氧化碳中含有碳、氧元素,则另一种物质中必须含有氢元素,而碳中只含碳元素,氮气只有氮元素,不合题意;故答案为: CD 。
►问题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典例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不能溶于水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
D.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A
【详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A叙述不正确;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B叙述正确;
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故C叙述正确;
D、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叙述正确;
故选:A。
【解题必备】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形成固体干冰。
【变式1-1】同学们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性质的研究。
①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 。
②图2向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拧紧瓶盖,摇动塑料料,对比观察两塑料瓶的现象是 。
【答案】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装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比装有氧气的塑料瓶变瘪程度大
【详解】①图1所示实验中,向一端的纸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后,这一端的纸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图2向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拧紧瓶盖,摇动塑料瓶,会观察到装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比装有氧气的塑料瓶变瘪程度大。
【变式1-2】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两个大量筒中,B中充满CO2,A中充满空气。由实验现象可得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实验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三:将一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软塑料瓶变瘪
(3)
【详解】(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B中肥皂泡基本不下沉,说明B 中气体比空气的密度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会使气体减少,造成管内压强减小,液体进入试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为。
►问题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典例2】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以下实验:
(1)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3)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C中塑料瓶变瘪,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
【答案】(1)
(2) ④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3)
(4)二氧化碳溶于水
【详解】(1)实验1中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石蕊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②③棉球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用石蕊试液染色并干燥的棉球变色,①④棉球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④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实验B中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C中塑料瓶变瘪,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使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解题必备】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能供给呼吸
(3)与水反应CO2 + H2O === H2CO3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变红;再给石蕊加热,石蕊又恢复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探究实验:
= 1 \* GB3 ①喷水不变红(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 2 \* GB3 ②放入二氧化碳中不变红(证明干燥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 3 \* GB3 ③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使石蕊变红)
= 4 \* GB3 ④将地三朵纸花取出烘烤,纸花由红变紫(证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 + CO2↑
(4)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a(OH)2 + CO2 ==== CaCO3 ↓+ H2O
该反应用于检验CO2: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气体。
(5)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高温2CO(吸热)
【变式2-1】用如图实验验证的性质.
(1)实验室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时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
(3)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 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
【详解】(1)实验室常用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收集时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变式2-2】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Ⅰ中①③变红,②不变红,说明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B.装置Ⅱ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C.装置Ⅰ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③比①先变红
D.该装置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答案】C
【详解】A、装置Ⅰ中①③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②不变红,说明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遇到二氧化碳不变色,故错误;
B、装置Ⅱ中点燃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错误;
C、装置Ⅰ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③比①先变红,故正确;
D、装置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但不能检验是不是二氧化碳,因为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选C。
►问题三 CO2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典例3】下列用途中,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A.制碳酸饮料B.灭火C.作气体肥料D.作燃料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作气体肥料,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作燃料,选项错误。
故选D。
【解题必备】
(1)二氧化碳用途:
= 1 \* GB3 ①灭火: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的气体肥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
④做碳酸型饮料(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
= 1 \* GB3 ①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②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变式3-1】如图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A.人工降雨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尿素化肥D.灭火器灭火
【答案】D
【详解】A、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叶绿体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氨气可以合成尿素,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3-2】“节能减排”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我们应作出一份努力。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处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D.死亡动植物的腐烂
(2)过多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3)为减少的排放,可以将进行转化。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高效转化为甲醇(),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
②该反应 (填“属于”或“不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1)B
(2)温室效应
(3) 不属于
【详解】(1)由图可知X处应该是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A.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正确;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此选项错误;
C.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够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正确;
D.死亡动植物的腐烂能够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正确;
故选B。
(2)过多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3)①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②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特点是“一变多”;而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
►问题四 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典例4】下列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平稳下降
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
C.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D
【详解】A、“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平稳下降,故A说法正确;
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故B说法正确;
C、 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解题必备】
(1)低碳行动是人类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
(2)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主要有:各国签署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公约,并严格执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捕集、利用、封存二氧化碳。
【变式4-1】2024年5月15日为全国低碳日,下列措施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鼓励用水力、风力发电
B.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C.乘公交上下班,减少私家车使用
D.将废纸、汽水瓶等收集起来,一次性焚烧
【答案】D
【详解】A、鼓励用水力、风力发电,水能和风能都是清洁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符合“低碳”理念,不符合题意;
B、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可以节约电能,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符合“低碳”理念,不符合题意;
C、乘公交上下班,减少私家车使用,可以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不符合题意;
D、将废纸、汽水瓶等收集起来,一次性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不符合“低碳”理念,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4-2】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是
A.低碳出行B.风能发电C.垃圾分类D.焚烧树叶
【答案】D
【详解】A、低碳出行,如乘坐公用交通,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B、风能发电,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D、焚烧树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烟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问题五 CO的性质
【典例5】当碳燃烧不充分的时候生成一氧化碳,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有毒,会危害人体健康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C.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了其还原性
【答案】C
【详解】A、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更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这些血红蛋白就失去了运送氧气的能力,因此会造成人体各个器官缺氧。所以一氧化碳有毒,会危害人体健康。A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可作燃料。B正确;
C、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可以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金属氧化物失去氧而变成金属单质,可用于冶金工业。所以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了其还原性。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解题必备】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点燃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 2CO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2)还原性: CO+CuO △ Cu+CO2 (不是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3)毒性: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变式5-1】三氧化二碳(C2O3 )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密度比空气小B.有毒
C.可以燃烧D.具有还原性
【答案】A
【详解】A、由于三氧化二碳(C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3=72,72>29,则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于CO具有毒性,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是一种有毒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于CO具有还原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变式5-2】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窒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常用的气体燃料
D.冶金工业常用一氧化碳作氧化剂冶炼金属
【答案】D
【详解】A、一氧化碳有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窒息,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常用的气体燃料,选项说法正确;
D、冶金工业中一氧化碳得氧,具有还原性,做还原剂,选项错误。
故选D。
►问题六 CO2和CO比较、鉴别和除杂
【典例6】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分子构成相同B.它们都会污染空气
C.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D.闻气味可将它们区别
【答案】C
【详解】A、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无味的,闻气味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题必备】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故性质不同;
鉴别CO和CO2:通入澄清石灰水、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点燃、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
【变式6-1】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B.将气体点燃
C.将一氧化碳倒出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答案】D
【详解】A、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钙不反应,不但不能除去杂质,反而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的密度比二氧化碳小,但是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很难将一氧化碳倒出,不能保证气体的纯净性,不符合题意;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除去一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6-2】有关、的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A.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灼热的炭粉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鉴别、将气体分别通过澄清石灰水
D.鉴别、将气体分别通过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B
【详解】A.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灼热的炭粉,炭粉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实验设计正确。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与一氧化碳不反应,所以实验设计错误。
C.鉴别、将气体分别通过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一氧化碳不反应,所以实验设计正确。
D.鉴别、将气体分别通过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得紫色石蕊变红,一氧化碳不会反应,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所以实验设计正确。
故选:B。
►问题七 碳的氧化物的组合气体计算
【典例7】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3.6g,将其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将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得到10g白色沉淀,则原气体混合物中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A.7:11B.11:7C.14:11D.11:14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反应过程中得到10g碳酸钙,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转换为碳酸钙,根据元素守恒,碳元素的质量为 。假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根据 ,解得 ,则原气体混合物中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故选A。
【解题必备】
依据元素守恒,混合气体中碳元素质量等于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之和;
【变式7-1】常温下某混合气体中含有碳、氧两种元素,其质量比为1:2,则该混合气体的组成不可能是
A.CO和CO2B.CO和O2C.CO2和O2D.CO、CO2和O2
【答案】C
【详解】一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3:4;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2)=3:8,已知混合气体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故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还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气中的一种或两种,故该混合气体可能是CO和O2;也可能是CO、CO2和O2,还可能是CO和CO2,不可能是CO2和O2。
故选C。
【变式7-2】将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则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为
A.14%B.11%C.44%D.56%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计算。
【详解】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根据题意可得:
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为:,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结合方程式的计算进行求解即可。
1.下列气体中,不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A.CH4B.CO2C.SO2D.O3
【答案】C
【详解】A、CH4会引起温室效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CO2会引起温室效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SO2会引起酸雨,而不是温室效应,该选项符合题意;
D、O3会引起温室效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面关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收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C.二氧化碳有毒,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
D.CO2易溶于水
【答案】B
【详解】A、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B、由于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则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该选项叙述正确;
C、二氧化碳无毒,但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不是易溶于水,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验证,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A.B.
C.D.
【答案】D
【详解】A、该实验验证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验证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证明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验证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证明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倒入二氧化碳后,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证明的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A.作制冷剂B.生产汽水C.人工降雨D.火箭燃料
【答案】D
【详解】A、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以作制冷剂,属于二氧化碳用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汽水,属于二氧化碳用途,故选项错误;
C、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变成雨水,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属于二氧化碳用途,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下列一氧化碳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可燃性B.还原性C.难溶于水D.毒性
【答案】C
【详解】A、可燃性是通过物质燃烧表现出来,利用了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还原性是通过物质发生还原反应表现出来,利用了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D、毒性是利用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发生了化学变化,利用了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小明用如下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可观察到纸花b比纸花a先变红
B.实验可观察到上层蜡烛比下层先熄灭
C.该实验可证明密度比空气大
D.该实验可证明能使石蕊变红
【答案】C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纸花a不变色。A不正确;
B、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实验可观察到下层蜡烛比上层先熄灭。B不正确;
C、该实验可观察到下层蜡烛比上层先熄灭,所以该实验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C正确;
D、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7.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一氧化碳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C.一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D.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
【答案】C
【详解】A: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A正确。
B:一氧化碳能燃烧,燃烧时放出热量,火焰呈蓝色。B正确。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C错。
D:一氧化碳是许多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是水煤气的主要成分。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8.下列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平稳下降
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
C.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D
【详解】A、“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平稳下降,故A说法正确;
B、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故B说法正确;
C、 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树造林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对于碳的两种氧化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O2和CO都可以溶于水得到酸B.CO2和CO都是有毒气体
C.CO2可用于燃料,CO可以灭火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D
【详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得到碳酸,叙述错误;
B、CO是有毒气体,二氧化碳不是有毒气体,叙述错误;
C、CO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做燃料,CO有可燃性,不能灭火,叙述错误;
D、CO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单质高温下生成CO,所以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叙述正确。
故选D。
10.某化学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实验1 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火焰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
(2)依据实验1的结论,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重要用途 。
实验2 用质软的塑料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3)向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瓶最终的现象为 。
(4)若取少量实验后液体滴加到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上,发现石蕊变红。
①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
②请在该实验基础上补充实验说明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写出实验操作与现象: 。
【答案】(1)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2)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3)塑料瓶变瘪
(4) 碳酸 将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放到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色
【详解】(1)将一瓶二氧化碳缓缓倒入放有高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里,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的蜡烛火焰后熄灭,这是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的缘故;
(2)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3)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向装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的质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导致塑料瓶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观察塑料瓶最终的现象为塑料瓶变瘪;
(4)①酸性物质可以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碳酸;②还需要设计的实验是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将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放到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色。
11.按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填空:
(1)A中的实验现象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
(2)B中的现象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C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红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3)CO2+H2O=H2CO3
【详解】(1)实验A中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B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红色的原因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使石蕊变红的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12.我国“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如图为自然界中的循环图,图中箭头指向表示产生(排放)或消耗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①需要消耗空气中的 。
(2)途径④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量白天 (填“大于”或“小于”)夜晚。
(3)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4)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
【答案】(1)氧气/
(2)大于
(3)AC
(4)④⑥
【详解】(1)由图可知,途径①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2)途径④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故吸收二氧化碳的量:白天大于夜晚;
(3)A、人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但是碳、氧循环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如呼吸作用过程中,氧元素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呼吸作用等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自然界中氧原子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4)由图可知,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有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被海水吸收,故填:④⑥。
13.2023年12月9日《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明确提出,中国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
A.COB.CO2C.H2D.NH3
(2)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
①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②合理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
(3)为了节省石油资源,甲醇可添加到汽油中制成甲醇汽油,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深海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 。(填化学式)
(5)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的原因是: 。
【答案】(1)B
(2)A
(3)
(4)H2CO3
(5)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1)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选B。
(2)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②合理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质燃料,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A。
(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深海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式为H2CO3;
(5)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的原因是: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碳元素是世界上最大的元素家族。下列有关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的排放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B.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CO中毒
C.CO能用于冶炼金属,是因为CO具有可燃性
D.在一定条件下,CO和CO2可以相互转变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不会导致酸雨的发生,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是导致酸雨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能用于冶炼金属,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CO和CO2可以相互转变,符合题意。
故选D。
2.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目的是更好地将物质应用于生活,性质决定了用途。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作灭火器B.用于人工降雨
C.用作气体肥料D.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答案】B
【详解】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器不仅利用了它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这一化学性质,以及密度比空气大这一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用下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图中小花为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
B.实验①可验证“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CO2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C.实验②中纸花不变红,实验③纸花放入CO2中变红色
D.实验③可验证CO2和H2O发生了化学反应并生成酸性物质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实验①中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不符合题意;
B、实验①中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低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题意;
C、实验②中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色,实验③中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实验②中纸花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实验③中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故通过实验②③可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并生成酸性物质,仅仅通过实验③无法验证,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证明CO2显酸性B. 制备CO2
C. 证明CO2易溶于水D. 证明CO2不支持燃烧
【答案】D
【详解】A、该实验不能证明CO2显酸性,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石蕊纸花变红,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图示中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可溶于水,不是易溶于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蜡烛接触到二氧化碳会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5.如图,杠杆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再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入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上升
B.该实验可用于验证密度比空气大
C.一段时间后,若杠杆恢复原状,说明微粒在不断地运
D.其他条件不变,将换成会产生同样现象
【答案】D
【详解】A、通入CO2气体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左端乒乓球上升,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通入CO2气体后,观察到左端乒乓球上升,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是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停止通入气体后,杠杆会逐渐恢复原状,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其他条件不变,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将CO2换成H2不会产生同样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区别CO与CO2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不能用来区别CO与CO2的是
A.分别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中B.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D.分别用鼻子闻气味
【答案】D
【详解】A、CO2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而CO不能,故该方法可以用来区别CO与CO2;
B、CO能使灼热的CuO变成红色的铜,而CO2不能,故该方法可以用来区别CO与CO2;
C、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CO不能,故该方法可以用来区别CO与CO2;
D、CO有剧毒,不能用鼻子闻气味,且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该方法不能用来区别CO与CO2。
故选D。
7.如果要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点燃B.倾倒到另一个容器里
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D.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C
【详解】A.一氧化碳可以燃烧,但二氧化碳不可以燃烧,所以点燃无法除去一氧化碳。
B.倾倒到另一个容器里,无法除去一氧化碳。
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可以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将一氧化碳除去。
D.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除去的是二氧化碳,违背了除杂的原则,所以不选。
故选:C
8.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构成: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可燃;CO可燃
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作燃料燃烧
D.危害:CO2无毒;CO有毒
【答案】A
【详解】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有两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有一个氧原子,故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通常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具有可燃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通常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CO2可用来灭火;CO具有可燃性且燃烧放热,所以CO可作燃料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CO2不能供给呼吸,但本身无毒;CO有毒,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20g,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0%。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 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15gB.25gC.50gD.75g
【答案】C
【解析】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如下两个化学反应,据此结合碳元素质量守恒进行分析计算:
①;②Ca(OH)2+CO2=CaCO3↓+H2O。
【详解】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20g×30%=6g,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由于一氧化碳能够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接下来将二氧化碳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够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整个过程中,碳元素质量守恒,则得到的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6g,又因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所以得到的碳酸钙的质量6g÷12%=50g,即得到的白色沉淀的质量为50g。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明确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题的关键,从而可得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具体是哪种物质,然后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进行分析计算即可。
10.为了解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情况,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图1所示实验装置。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连接压强传感器和一支装有20mL蒸馏水的注射器,迅速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烧瓶中,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像BC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水进入烧瓶
B.图像CD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
C.该实验说明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D.取实验结束后烧瓶中的液体,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C
【详解】A、BC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迅速将水挤入烧瓶中,装置中的气体压缩,压强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则BC段压强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中,实验结束后压强大于初始压强,则说明溶解的水的体积小于20mL,则说明1体积水溶解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1体积,该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用图A所示装置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 。
(2)用图B所示装置,将二氧化碳缓缓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 (选“甲”或“乙”)燃着的木条先熄灭。通过此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3)用图C所示装置,向充满CO2且气密性良好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1/3的蒸馏水,旋紧瓶盖后充分振荡,观察 现象,说明CO2能溶于水。
(4)用图D所示装置挤压滴管的胶帽,使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振荡烧瓶,观察到的现象为 、石灰水变浑浊。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检验纯度
(2) 乙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软塑料瓶变瘪
(4) 气球胀大
【详解】(1)若可燃性气体不纯,点燃会发生爆炸,故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验纯。
(2)将二氧化碳缓缓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乙燃着的木条先熄灭,通过此现象得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向充满CO2且气密性良好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1/3的蒸馏水,旋紧瓶盖后充分振荡,观察软塑料瓶变瘪,说明CO2能溶于水,瓶内气压减小。
(4)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和水,装置内气压减小,观察到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球胀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1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里加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以从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泄漏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1L一氧化碳约重1.25g左右,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 (写一种)。
(2)煤气中加硫醚的作用是 。
(3)试推测一氧化碳的一种用途 。
(4)若在实验室收集一氧化碳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5)从组成上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 。
(6)请设计实验证明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
【答案】(1)可燃性(或毒性或还原性或可以跟氧化铁反应,合理即可)
(2)便于及早发现煤气泄漏
(3)作燃料(或用于冶炼铁,合理即可)
(4)排水集气法
(5)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6)点燃一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上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详解】(1)根据信息可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可燃性(或毒性或还原性或可以跟氧化铁反应,合理即可)
(2)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万一泄露不易察觉,而硫醚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故煤气中加硫醚便于及早发现煤气泄漏。
(3)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等,故可作燃料(或用于冶炼铁,合理即可)
(4)收集气体可以用排空气集气法和排水集气法,一氧化碳的密度跟空气接近,故不能用排空气法,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集气法。
(5)从组成上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6)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故填点燃一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上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13.我国目前主要通过“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四种主要途径来实现碳中和目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由图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碳替代是用新能源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常见的新能源有氢能、 能(写一种即可)等。
(2)碳减排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写出一条你在生活中符合“碳减排”的具体做法 。
(3)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
①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对比图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对烟气中的CO2脱除效果最好。
②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状态封存,与大气隔绝,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海洋封存: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二是地质封存:将CO2注入含氢氧化钙的地下水层,使其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请写出两种途径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4)碳循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工业上设计如图所示方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尿素〔CO(NH2)2〕(部分反应条件和物质未标出,已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原理相似)。
①步骤①中采用喷淋方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其优点是 。
②操作a的名称是 。
③步骤②中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碳替代 风
(2)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3) 氨基乙酸钾 CO2+H2O=H2CO3 Ca(OH)2+CO2=CaCO3↓+H2O
(4)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可以充分进行 过滤 CO2+2NH3CO(NH2)2+H2O
【详解】(1)由图1可知,“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四种主要途径,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常见的新能源,除氢能外,还可以是风能,潮汐能等;
(2)减少燃油车的使用或出行乘坐公共交通,从源头上都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由图2可知,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故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的CO2脱除效果最好;
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化学方程式:;
(4)采用喷淋方式可增大反应物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可以充分进行;氧化钙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可采过滤,将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化学方程式:CO2+2NH3CO(NH2)2+H2O;
14.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
(3)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 。
(4)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该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6)同学们根据上述探究进行思考,我们学习过的能够还原氧化铜的物质除了一氧化碳还有氢气,氢气和一氧化碳具有很多共同性质,你能写出鉴别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方法吗? 。
【答案】(1)它们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
(2)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使人体缺氧
(3)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4) 粉末逐渐由黑色变成红色
(5)在C处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6)将气体点燃,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过一会儿,迅速取下,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若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该气体是氢气;若烧杯内壁没有水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详解】(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O和CO2是由不同的的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它们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
(2)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故答案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使人体缺氧;
(3)一氧化碳与氧气混合加热,容易引起爆炸,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一段时间,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发生爆炸,故答案为: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4)氧化铜是黑色粉末,与一氧化碳反应后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是红色的,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粉末逐渐由黑色变成红色;
A装置中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的状态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B装置中,从A装置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5)该实验中通入的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未反应的气体由C排出,需要尾气处理装置,故答案为:在C处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6)一氧化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氢气与氧气点燃生成水,故可以将气体点燃,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过一会儿,迅速取下,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若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该气体是氢气;若烧杯内壁没有水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异同。
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倾倒二氧化碳
溶解性实验
实验装置图
实验操作
向盛有高低不等两根燃着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约三分之一容积的水,振荡。
实验现象
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塑料瓶变瘪了
实验分析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原因: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大气压将瓶子压瘪。
实验操作
向第一朵紫花上喷水
把第二朵纸花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
第三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
取出第三朵纸花,用吹风机烘干
示意图
现象
不变红
不变红
变红
红色变为紫色
分析
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
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
碳酸不稳定,
易分解
结论
CO2不显酸性,CO2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可燃性
还原性
毒性
现象
产生蓝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结论
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
点燃
2CO+O2 2CO2
CO+CuO △ Cu+CO2
应用
许多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
冶金工业做还原剂
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
通入澄清石灰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
分别点燃
在空气中能燃烧的是CO,不能燃烧的是CO2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
还原金属氧化铜
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使黑色粉末变红的是CO,没有明显现象的是CO2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必考知识梳理与考法点拨第六单元碳和碳氧化物(学生版+解析),共28页。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碳的氧化物导学案及答案,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一氧化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课题2 碳的氧化物学案及答案,共5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一氧化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