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练习题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练习题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页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练习题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页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练习题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练习题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练习题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共13页。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练习题 一、单选题1.甲、乙、丙三人各乘一辆直升机,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机匀速上升,丙看到乙机匀速下降,甲看到丙艇匀速上升,则甲、乙、丙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和乙匀速下降,且,丙静止B.甲和乙匀速下降,且,丙匀速上升C.甲和乙匀速下降,且,丙匀速下降D.甲匀速下降,乙匀速上升,丙静止不动2.小明坐在行驶的火车中,他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C.关着的车门 D.快速向后退去的田野3.同学们在观看学校运动会的短跑比赛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晓彤认为比赛中,所用时间最短者为冠军B.晓雪认为比赛中,相同时间跑的路程最长者为冠军(无意外事故出现)C.同学们认为和比赛的运动员,路程和用时都不同,无法比较快慢D.裁判员采取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4.下列最接近80cm的是(  )A.铅笔的长度 B.课桌的高度 C.黑板的长度 D.教室门的高度5.在测量中,下面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错误B.误差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来避免C.测量时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而使误差增大D.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错误6.下列是福州至厦门的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请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趟列车全程用时2.15hB.泉州到厦门的车程是102kmC.列车在07:47时在泉州地界D.列车从莆田到泉州的平均速度是165.6km/h7.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G552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则列车由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平均速度为(保留整数)(  )A.220km/h B.189km/h C.205km/h D.150km/h8.小明乘坐汽车停在路口等红灯,他看着右侧并排停着的汽车,突然觉得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退,对这个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乘坐的汽车一定是运动的B.一定是小明乘坐的汽车在“倒车”C.以右侧汽车为参照物,小明的汽车向后运动D.以小明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右侧的汽车向后运动9.生命在于运动,徐老师饭后在平直的道路上匀速散步,在徐老师匀速步行的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徐老师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B.徐老师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徐老师的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 D.徐老师的路程与时间之比逐渐减小10.对以下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C.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时,若“0”刻度线没有对准课本一端,测量结果会偏大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1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是1s 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2mC.课桌的高度大约是76dm 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0℃1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终于实现,巨型稻的亩产可达800kg。请根据图估测巨型稻的高度约为(  )A.0.5m B.1m C.2m D.5m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14.太阳发出的光,大约要经过500 s才能到达地球。真空中的光速c= 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 km。15.(1)如图测铅笔的长度,该铅笔的长度应为 cm。(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6.14cm、26.10cm、26.12cm、26.62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16.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精准对接,“太空快递”完美送达。飞船上升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货运飞船与核心舱对接前要朝同一方向等速度飞行,此时以“天舟”四号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 的。17.学校秋季运动会正火热进行中,小丽在八年级女子组百米赛跑中的成绩为16s,则小丽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以奔跑中的小丽为参照物,运动场旁的建筑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百米赛跑的终点裁判员通过 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跑步的快慢。18.小萌同学骑自行车上学途中,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萌是 ;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萌是 。19.一辆长20m的货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40m的大桥。以货车为参照物,大桥是 的(选填“静止”或者“运动”);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 s,货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 s。三、实验题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B点是AC的中点。(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使之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便于测量 ;(3)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cm/s, 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2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四、计算题22.某次海上军事演习,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v1=35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以v2=25m/s的速度在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3km时,发射一枚鱼雷,经过t1=60s,舰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花,同时发现受损敌舰仍然以速度v3继续逃跑,于是舰长立即发出了第二次攻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前进,鱼雷快艇仍以v1=35m/s的速度继续追击,又经过t2=40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1)鱼雷的速度v0为 m/s;(2)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 m/s;(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时,鱼雷快艇距敌舰的距离为 m。 车站福州福清莆田泉州厦门里程/km055105174276到站时刻06:5707:1807:4608:45发车时刻06:3006:5907:2107:49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运行时间里程郑州东始发站6:410分0石家庄8:318:431小时50分402.7千米北京西10:13终点站3小时32分669.4千米参考答案:1.B【详解】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而且v乙>v甲,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停在空中,也可能匀速上升,也可能匀速下降,若丙匀速下降时,v丙<v甲,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 B。2.D【详解】ABC.相对于这列火车的机车、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关着的车门,小明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相对于快速向后退去的田野,小明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小明是运动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3.C【详解】A.100m 比赛,路程相同,则所用时间最短者的速度最快,所以所用时间最短者为冠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100m比赛中,无意外事故出现,若相同时间跑的路程都最长,则其速度最快,所以为冠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60 m和100 m比赛的运动员,虽然路程和用时都不同,但利用可以分别求出60 m和100 m比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然后可比较其运动的快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裁判员在终点,通过观察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即裁判员采取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4.B【详解】A.铅笔的长度约0.2m=20cm,故A不符合题意;B.课桌的高度约0.8m=80cm,故B符合题意;C.黑板的长度约4m=400cm,故C不符合题意;D.教室门的高度约2m=200c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D【详解】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知,它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B.误差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来减小,但不能避免,故B错误;C.测量时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而造成错误,不是误差,故C错误;D.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工具或设备的使用规则,采用不正确的方法而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错误,故D正确。故选D。6.A【详解】A.列车全程用时为故A错误,符合题意;B.列车从泉州到厦门的路程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从表中数据可知,07:49离开泉州,列车在07:47时在泉州地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从表格中可知,列车从莆田到泉州的时间列车从莆田到泉州的平均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7.B【详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从郑州东站到北京西站的时间则列车的平均速度由计算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8.C【详解】小明看着右侧并排停着的汽车,突然觉得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退,说明自己乘坐的汽车与右侧的汽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有以下几种可能:1.自己乘坐的汽车静止,右侧的汽车向前运动;以右侧的汽车为参照物,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退,此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乘坐的汽车是静止的;2.右侧的汽车静止,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倒车;以右侧的汽车为参照物,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退,此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乘坐的汽车是运动的;3.自己乘坐的汽车、右侧的汽车都向前运动,右侧的汽车的运动速度比自己乘坐的汽车运动速度大,以右侧的汽车为参照物,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退,此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乘坐的汽车是运动的;4.自己乘坐的汽车、右侧的汽车都向后运动,右侧的汽车的运动速度比自己乘坐的汽车运动速度小,以右侧的汽车为参照物,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退,此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乘坐的汽车是运动的;5.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运动、右侧的汽车向前运动,以右侧的汽车为参照物,自己乘坐的汽车向后退,此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乘坐的汽车是运动的。综上所述,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9.A【详解】A.徐老师饭后在平直的道路上匀速散步,速度大小不变,由得,徐老师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A正确;    B.徐老师的速度不变,不随路程的改变而改变,故B错误;C.徐老师的速度不变,不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故C错误;    D.徐老师的路程与时间之比为徐老师的速度,因此比值不变,故D错误。故选A。10.C【详解】A.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若“0”刻度线没有对准课本一端,测得的长度可能比物体的真实长度要大,也可能比真实的长度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1.A【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A符合题意;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2cm=1.62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大约是-52.3℃,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C【详解】正常成年人的身高一般为1.65m到1.85m之间,由图可知,巨型稻的高度比人高出两个头的高度左右,大约为2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3.2.90【详解】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90cm对齐,故木块的长度为2.90cm。14. 3×108 1.5×108【详解】[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2]由题意知,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t=500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则根据v=,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s=vt=3×108 m/s×500s=1.5×1011m=1.5×108km15. 3.40 26.12【详解】[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所以该铅笔的长度为3.40cm。[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数据26.62cm为错误的数据,所以该课本的长度应为16. 变速 静止【详解】[1]飞船上升过程中速度在变化,即做变速运动。[2]因为货运飞船与核心舱沿同一方向等速度飞行,所以核心舱相对于货运飞船没有位置和距离的改变,故以“天舟”四号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17. 6.25 运动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详解】[1]已知小丽在百米赛跑中的成绩为16s,即她跑完100m所用的时间为16s。根据速度的定义公式,可以计算出小丽的平均速度为[2]参照物是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所选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在这里,以奔跑中的小丽为参照物,运动场旁的建筑物的位置相对于小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建筑物是运动的。[3]在百米赛跑中,所有运动员的起跑点都是相同的,即他们的路程是相同的。因此,裁判员可以通过比较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来判断他们的快慢:用时越少的运动员跑得越快。18. 静止 运动【详解】[1][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为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为静止的。骑自行车的同学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其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时,那么这位同学与路旁的树木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19. 运动 6 8【详解】[1]若选择货车为参照物,大桥相对于货车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以货车为参照物,大桥是运动的。[2]货车的速度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时,通过的路程为由可得,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3]货车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为由可得,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20. 较小 时间 24 30 大【详解】(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是分别测出小车的运动距离和时间,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2)[2][3]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使之较小一些,因为坡度越小,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就有利于测量时间,能够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4]如图所示,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20cm,所用时间为5s,则速度为[5]如图所示,B点是AC的中点,则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cm,所用时间为2s,则速度为(4)[6]实验中,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A、C两点间的距离不变,时间偏小,根据可知,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21. 减小 3 80.0 0.16【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就是利用,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最后利用公式计算。(2)[2]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时间,故可以减小斜面的倾斜的角度从而延长时间,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3)[3]从9:25:15秒从A点出发,到达B点时,时间为9:25:18,一共所用的时间为3s。[4]如图所示,分度值为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从A点到C点的路程为80.0cm。[5]小车在AC段的时间为5s,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22. 75 15 1600【详解】(1)[1]第一次发射鱼雷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s2=v2t1=25m/s×60s=1500m已知鱼雷快艇与敌舰两者相距L=3km=3000m由题意知第一次鱼雷通过的路程s3=L+s2=3000m+1500m=4500m鱼雷的速度(2)[2]第一次发射鱼雷后我方快艇运动的路程为s1=v1t1=35m/s×60s=2100m第二次发射鱼雷时我方快艇与敌舰距离s4=L﹣s1+s2=3000m﹣2100m+1500m=2400m第二次鱼雷通过的路程s5=v0t2=75m/s×40s=3000m敌舰第二次通过的路程s6=s5﹣s4=3000m﹣2400m=600m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运行速度(3)[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时,我方快艇通过的路程为s7=v1t2=35m/s×40s=1400m已知敌舰第二次通过的路程s6=600m,则此时鱼雷快艇距敌舰的距离为L′=s4﹣s7+s6=2400﹣1400+600=1600m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