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继续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无异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便跳槽改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持续扩展,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匠心独运”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精益求精”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B.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三的论证特点。
    5.某省政府计划征集“重建工匠精神”的指导意见,你对此有何想法?请结合材料列出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递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今年四月十日,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美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笔下,到了“月圆”那天,故乡的月光大大方方地照亮整个屋子,让“我”整晚都睡不踏实,令人欢喜惬意。
    B.作者在大约凌晨三点钟醒来,发现水杯壁上的月光,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美不自胜,内心也感到无比震惊。
    C.作者在半梦半醒之间看见了月光的美景:月亮朦胧而温柔,原本萧瑟的树木在月色的映照下,似乎焕发出春的气息。
    D.完全睡着可能会失去对自然美的艺术观照,完全清醒又更重理性客观分析,“在半梦半醒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美的创造。
    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将“太阳”和“月亮”作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月亮,突出月亮盈缺有时、修行有道的特点。
    B.本文交待在自己的印象中,冬春之交的月光并无特殊之处,给人犹疑瑟缩之感,为后文写冬春之交满月的美妙做铺垫,欲扬先抑。
    C.本文用“芳菲”来表现月色美好,与《荷塘月色》中用“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来形容荷叶,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文用诗意化语言描摹夜晚月亮的美好,语言细腻生动、意味深长、简洁凝练,带领读者进入真切而朦胧的意境之中。
    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月亮”这一物象寄寓作者哪些“色彩”?结合文本简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若不即加禁遏,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且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愈归奏其语,帝大悦。长庆四年卒,谥曰文。愈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
    B.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
    C.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
    D.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取一与本名意思相关联的别名以表其德。
    B.进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进士包括状元、榜眼、探花三个等级。
    C.假,宽容、饶恕,与《劝学》“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中的“假”含义不同。
    D.危,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师说》“而耻学于师”中的“耻”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鲠言无忌,不信神佛。他品行端正耿直,敢于进言,对皇帝迎接佛骨入宫一事,大胆提出反对意见,旨在表现他一贯不迷信鬼怪的唯物主义思想。
    B.韩愈关心民生,关爱百姓。韩愈被贬潮州后,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解除了潮州的鳄鱼之患;为袁人七百多奴仆赎身,将他们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C.韩愈勇敢无畏,安抚叛军。韩愈冒着危险,奉命宣抚叛乱的王廷凑,震慑并说服王廷凑,解除了其对神策六军将领牛元翼的围困,皇帝对此非常高兴。
    D.韩愈文采卓著,成一家言。韩愈从小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因写作《进学解》被执政视为奇才;他深入探究文章写作的根本,成就卓著,独树一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2)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14.与同僚膜拜之举不同,韩愈很厌恶唐宪宗派使者迎请佛骨,为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①
    (宋)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嘴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出兵伐夏,在多次战役中处于弱势。②嘴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曹操攻破荆州时壮志凌云,与《赤壁赋》中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气势相似。
    B.颔联中“安知”一词意在表明,曹军虽规模宏大,而赤壁之战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
    C.后两联客观理性,从分析三国鼎立的形势入手,总结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的原因。
    D.本诗由叙写重大历史事件转为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议论,思路清晰,结构谨严,自然流畅。
    16.本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意图有何不同,请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反衬音乐的强大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用“行路”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与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画出曹操大战前雄心勃勃的形象。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代思想家认识到文化传承与中国的强弱兴衰密不可分,与中国的前途命运①______________。他们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救亡图存的政治斗争的同时,一直在关注、解读诸子思想。始终秉持②______________的心态,借鉴外来文化以丰富、创新中国文化,是近代诸子学留给后世的最大启示。正如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申明师夷是为了制夷一样,近代思想家借鉴、学习西学是为了更好地增强中学的力量而与西学③______________,从而更有效地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于近代思想家来说,西学只不过是手段而已,中学才是目的。用严复的话说,就是利用西学“回照故林”;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迎娶西方美人生出中国的宁馨儿。梁启超早年就认识到中国哲学与文化重建“舍西学无用”“舍中学无本”,他曾经将中国近代的诸子学复兴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由于始终不忘初心之故,不仅近代思想家未因借鉴而迷失在欧风美雨之中,而且更坚定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坚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①______________,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②______________,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如果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③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
    20.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
    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
    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
    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论衡·率性篇》)
    ②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劝学》)
    ③高中毕业后,有人感慨:好怀念和老师同学在校园一起学习的日子,在学校的氛围中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有人认为:线上学习,相对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同样可以保证高效学习。
    环境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就此,校刊《清华论坛》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无异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错误,二者是有区别的,“工匠文化”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用文化做支撑”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
    C.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错误,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D.“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
    故选A。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
    B.“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
    D.“匠心独运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精益求精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错误,由材料二中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可知,“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匠心独运”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故选C。
    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正确,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
    B.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
    C正确,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
    D.正确,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故选B。
    4.答案: 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要深入探讨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然后从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如引用俗语指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以行业间共同的“游戏规则”为例,论证行业组织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从论证结构上分析:材料三第一段先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从总的方面交代了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所需的条件,为总说
    第二段从“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的方面,第三段从“作为传统,工匠精神要用信仰做支撑”第四段从“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作支撑”分别进行阐释。可见,材料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
    ②论证方法上:在阐释的过程中,材料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如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
    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引用俗语指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此处以行业间共同的“游戏规则”为例,论证行业组织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
    5.答案: 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
    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
    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分析,要重建工匠精神,应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
    ②根据材料一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分析,重建工匠精神需要,除了良好的氛围,还应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
    ③根据材料三第一段“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分析,材料直接提出要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
    6.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发现……无比震惊“错,由原文可知,作者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而“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体现的是作
    者在喝完水后的感受,而不是看到水杯光影时。
    故选B。
    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芳菲”表现月色是通感,将视觉转化为嗅觉;《荷塘月色》句子采用比喻,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修辞手法不同。
    故选C。
    8.答案: ①“月亮的燃烧”指月亮对圆满之美的热烈而美好的追求,“灰烬”指月亮在圆满之后的逐渐亏缺,“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是指月亮在亏缺中养精蓄锐,为下次圆满的燃烧做准备。
    ②这体现出一种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往往会经历一些低谷,而这一时期的蛰伏常常是为人生的高峰时刻做准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①它的回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里表明月亮为了达到圆满的状态,是经历了亏缺阶段来积攒力量的,而圆满之时就如同“燃烧”展现出它最灿烂美好的样子;
    “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这个亏缺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但这
    亏缺并非毫无意义,它是在为下一次的圆满默默积蓄能量,是如同“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样,让月亮可以再次迎来圆满时刻。
    ②月亮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月亮亏缺的过程也是养精蓄锐的过程,就是人生的低谷;为下一次圆满的燃烧做准备,就是为人生高峰的到来做准备。这体现出一种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往往会经历一些低谷,而这一时期的蛰伏常常是为人生的高峰时刻做准备。
    9.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亲切与喜爱之情。文中赋予月亮这一自然物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将月亮写得灵动可爱。
    ②表达了作者在真切与迷离之间看到了月光前所未有的美好。冬春之交的月光本来稀疏平常,但作者是在半梦半醒状态中看月亮,心境是朦胧而宁静的,才显得尤其美好。
    ③借月亮的圆缺表达自己对人生得失的哲理性认识。人生有得有失,不必一味追求圆满,适时亏缺为下一刻圆满做准备,方是修行之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结合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非再递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可知,作者把月光当作人来写,招呼也不打“抚抚我的睫毛”“揉揉我的鼻子”有了人的情态动作,这样的月光活泼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亲切与喜爱之情。
    ②结合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可知,作者在半梦半醒之间描写栖息在林中的月亮,意境朦胧而美好,表达了作者在真切与迷离之间看到了月光前所未有的美
    好。
    ③结合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回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可知,把月亮月满之后逐渐亏缺的过程比作燃烧,而亏缺的过程也是养精蓄锐的过程,为下一次回满的燃烧做准备。借月亮的圆缺表达自己对人生得失的哲理性认识。
    10.答案: C
    解析:
    11.答案: B
    解析:
    12.答案: A
    解析:
    13.答案: (1)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
    (2)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将符节赐予你,怎能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
    解析:
    14.答案: ①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民族的一种宗教,是远古所从来没有的。
    ②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恐怕会败坏风俗。
    ③盲目崇拜外民族的宗教,被四面八方的人耻笑。
    解析:
    1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也是意料之中的”错,曹军规模宏大,百战百胜,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意料之外的。故选B。
    16.答案: ①苏辙诗怀古讽今,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发表议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表达对当下国事的担忧,隐含对朝廷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
    ②苏轼词怀古伤己,通过追慕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才能卓越、年少立功的伟绩,抒发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之事,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怀古讽今,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17.答案: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解析:
    18.答案: ①休戚相关
    ②兼容并包
    ③分庭抗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根据上句的“强弱兴衰”和句中的“前途命运”,这里用形容祸福相互关联的“休戚相关”。
    ②“兼容并包”,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这里形容“心态”,故用“兼容并包”。
    ③“分庭抗礼”,指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这里是中学与西学平起平坐的意思,故用“分庭抗礼”
    19.答案: 由于始终不忘初心,近代思想家不仅未因借鉴而迷失在欧风美雨之中,反而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坚守。
    解析: 第一处,“由于……之故”结构混乱,应去掉“之故”。
    第二处,关联词“不仅”语序不当,未因借鉴而迷失在欧风美雨之中“更坚定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坚守的主语都是“近代思想家”,所以不仅应放在“近代思想家”的后面。
    第三处,“不仅……而且……”句中搭配不当,“因借鉴而迷失在欧风美雨之中”与“更坚定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坚守”是反向递进关系,应用“不仅……反而……”
    20.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词语的理解能力。画横线处的
    “挑战”作名词用,有困难、考验(名词)之意。
    A.“挑战”,作动词用,有考验(动词)之意。
    B.“挑战”,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
    C.“挑战”,作名词用,有困难、考验之意。
    D.“挑战”,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
    21.答案: ①向地而生
    ②没有了上下之分
    ③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顶天立地”是总述地球上的植物的特性,根据前文“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和后文“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可知,此处与前文并列的句式“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内容相反,故可填:向地而生。
    第②处,根据前文“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和后文“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可知,方向感模糊不确定,故可填:没有了上下之分。
    第③处,根据后文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可知,是回答什么适合做光源的问题,故可填:光源在哪里
    22.答案: 略
    解析:

    相关试卷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共10页。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