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2 《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_教学设计(表格式)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2 《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_教学设计(表格式),共2页。
《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品词赏句,把握《登高》文本中“景—情 ”关系的特征,了解文本批注等鉴赏方法。2.感知与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3.体会“登高 ”文化并形成对其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的 1、2。【课前学习任务】熟读诗歌【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环节一:整体阅读→ 自读和齐读文本,梳理内容,把握情感基调→【阅读感受】环节二:诗句作注环节三:探讨交流→ 学生合作为首颔联作注,品鉴诗句,感知艺术特征→【自主探究】 → 学生交流与探讨,完成对诗句的景情关系的理解→【审美鉴赏】环节四:重点研究→ 引导学生关注颈尾联作疏,勾勒文本意脉→【思维发展与提升】环节五:文化拓展→ 标注杜甫晚年行迹图,感悟登高的文化意义→【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环节一: 整体阅读1.学生疏通生僻字,订正字音。要求:达到独立阅读的状态。2.教师听学生诵读,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或字音纠正。3.学生自读、齐读结合,诵读诗歌。环节二: 自主学习 诗句作注1.教师讲解为文本作注的基本知识,引领学生发现教材内注释 的特点和存留的空白,布置为首联和颔联作注的课堂学习任务。2.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时时关注和走访,解答学生疑惑。环节三: 围绕批注 探讨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批注结果;2.针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分析和交流:例如:“啸 ”、“哀 ”、“沙 ”、“无边 ”“落木 ”、“不尽 ”、“萧萧 ”……3.通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对上述物象或意象的深度 思考,从而使学生品鉴出老杜遣词的艺术深度。环节四: 为注作疏 围绕诗境 重点研究1.围绕诗歌颈联尾联,布置学习任务 ,在教材已有注的基础上, 为教材的注作疏。诸如:“新停 ”的不同理解可能性;“浊酒 ”与诗人“潦倒 ”之间的关系;“百年 ”的艺术效果解释;2 .在充分理解诗句基础上,师生合作,再现诗歌文本中情感发 展的脉络。3 .在意脉的基础上,认识老杜“沉郁顿挫”之感。充分理解杜甫 情感的广度和深度。4 .重新朗读文本。环节五: 知人论世 文化延展1 .布置任务:勾画老杜晚年行迹图,即从益州出发前往岳阳的 过程。2 .将本诗置于老杜晚年一组登高题材作品的序列中,聚焦登高 对杜甫的人生意义,挖掘某些共性成分。3 .引导学生体味登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表现形式的文化内 涵。作业请认真整理课堂学案,形成一份完整的学习资料,以备新高一的 同学们阅读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