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_玩偶之家 第二课时-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61913/0-1735202770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_玩偶之家 第二课时-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61913/0-173520277061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_玩偶之家 第二课时-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61913/0-173520277063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12 玩偶之家(节选)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12 玩偶之家(节选)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介绍背景,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分析《玩偶之家》中的“戏剧性事件 ”“突转 ”和“发现 ”,理解作者的戏剧 技巧。
2、探讨娜拉出走的“必然性 ”,把握娜拉形象的“丰富性 ”。
【教学重难点】
分析《玩偶之家》中的“戏剧性事件 ”“突转 ”和“发现 ”,探讨娜拉出走的“必 然性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娜拉出走 ”是文学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戏剧结尾,它有着深刻的文学和历 史意义。可是这个结局在当时却遭到了非议,剧院不敢上演,要求易 卜生把第三 幕改成大团圆的结局。这是因为《玩偶之家》的结尾恰恰打破了传统佳构剧以解 决事件为惯例的结尾,取而代之的是“ 出走 ”这样一个突发性事件。正因为它背 离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所以引发了强烈的反对。
同时,也有不少人将娜拉的出走看作是不合逻辑发展的性格突变。明明之前, 娜拉千依百顺,最后却如此果断坚决,实在是别扭而生硬。他们认为这种割裂 极大地破坏了娜拉形象的完整性。那么,娜拉最后摔门而出到底是不合逻辑的性 格突转呢?
二、研读学习提示,理解“突转 ”的内涵
学习提示(p114):
《玩偶之家》属于“社会问题剧 ”,这是易 卜生创造的戏剧类型,强调在 舞台上呈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古代帝王将相或豪杰佳人的传奇故事), 在戏剧中直接讨论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作品体会这些特点, 还要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戏剧性事件 ”以及“突转 ”手法的运用,领略剧作家独 特的艺术创造。
“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指情势向相反的方 向转变……如从顺境到逆境或从逆境到顺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 的。”
——亚里士多德《诗学》
三、问题研讨
问题一:文本中有哪些“戏剧性事件 ”?一共发生了几次“突转 ”?
第一次:海尔茂即将升迁,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中。没想到,柯洛克斯泰为了 保住自己银行的职位,向娜拉翻出当年伪造签名借债的旧账相威胁,娜拉陷入困 境。
第二次:海尔茂得知事情真相,勃然大怒,夫妻矛盾发生巨大冲突。没想到, 柯洛克斯泰竟然归还了当年的借债,危机解除。
第三次:海尔茂得知自己重回安全境地后,喜形于色,好言宽慰娜拉,宣布 饶恕其过错。没想到,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总结:这些“没想到 ”使剧情逆向发展,背离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他们获得奇 特的审美体验。这就是戏剧中的“突发事件 ”,所运用的手法就是“突转 ”。
问题二: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性事件 ”做“突转 ”,那故事又将如何进行?人物 会怎样?
(1)试想,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名的事情相要挟,
(2)试想,如果柯洛克斯泰没有归还当年的借债,
(3)试想,如果娜拉没有离家出走,
明确:“突转 ”是一种重要的戏剧技巧,它有以下作用:
(1)使戏剧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效果;
(2)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揭示。
(3)是显露主旨,传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必要条件。
问题三:是不是“戏剧性事件 ”越多,“突转 ”越离奇越好?
一方面,“突转 ”要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利用意料之外的情节变化造成观 众心理的紧张,制造引人入胜的戏剧效果;另一方面,“突转 ”必须合乎情理, 否则会陷入荒诞,无法令读者信服。
要做到“合情合理 ”,关键点在于“突转 ”应该牢牢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依据, 在“突转 ”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铺垫 ”是“突转 ”的前提和基础,缺少草蛇 灰线的伏笔,“突转 ”只能成为“突兀 ”。同时,“突转 ”还要与“发现 ”构成 因果嬗变关系,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问题四:文本中有哪些地方为娜拉最后出走埋下伏笔?
娜拉最后选择出走,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一个晚上的性格突变。娜拉在 走向觉醒前,她就已经具备了很多旧式女性没有的特质:她个性独立、勇于付出, 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同时,她还对爱情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想象。当“戏剧性 事件 ”发生,当境遇一再“突转 ”,娜拉终于“发现 ”了自己的玩偶身份。此时, 她性格的锋芒也得以显露。她迅速冷静,坚毅果敢,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发言充分 显示了她的深思熟虑。总而言之,娜拉出走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势在必行的主动 选择。
问题五:结合全剧内容,概括娜拉形象的丰富性。
一、追求理想的爱情,甘愿为爱情舍弃一切,甚至生命。
二、善良,富有同情心。
三、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四、课堂总结
易 卜生的结尾打破了欧洲传统“佳构剧 ”的戏剧结构,设置了“ 出走 ”这样一个 “突转 ”。很多经典戏剧文学都会使用“突转 ”的戏剧手法,“突转 ”的恰当使 用可以使情节曲折多变,具有出奇制胜的戏剧张力,并能很好地挖掘人物性格、 深化剧作主题。值得注意的是,“突转 ”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 ”, “铺垫 ”是“突转 ”的前提和基础。
五、对比鉴赏
回顾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雷雨》中的“突转 ”,强调把握“突转 ”的作 用和特点,是阅读戏剧文学的重要策略。
《玩偶之家》第二课时 答疑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理解《玩偶之家》的社会价值
【导入】
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 大门的声音 ”,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介绍背景】
1874 年夏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写了多部戏剧、已经成名的易 卜生与朋友 劳拉交谈时,劳拉告诉他,她因为一时筹不到钱支付丈夫治病的费用,只得伪造 签名借钱。她万万没想到丈夫后来得知此事后,居然拒绝原谅她百般无奈之际的 行为。她的家庭就此破裂。这个男人气量太小了,易 卜生当时这么想,可他又想 起前些日子读到的挪威女作家科莱特的小说《职业的女儿们》,书中流露出争取 妇女自由解放的激情……
四年后,暂居罗马的易 卜生开始用笔写下他的思索,那是一篇题为《关于一 出现代悲剧的札记》的文章:“世界上有两种精神的法律,两种良心。一种是男 人的,一种是妇女的……这个社会纯粹是男权社会,一切法律都由男人制定…… ” 他放下笔,又想到现在的家庭,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仍然是男人的玩偶。易 卜 生思考着。又过一年,他写出了剧本《玩偶之家》。
易 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 1879 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 而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问题探究】
问题 1:《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它对女性有着怎样的指 导价值和意义呢?
第一,提高女性对自我家庭地位的意识和保护
从娜拉的悲剧命运不难发现,娜拉与丈夫没有享受同等的权利与地位,她在 家庭生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第二,鼓励女性主动追求自由平等
在《玩偶之家》中,娜拉生活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被视为依附男性而生
存的玩偶,她们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被剥夺了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娜拉认清丈 夫的真实面目后,主动选择出走,追求自由和平等。这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 昏睡的女性。
问题 2:时隔百余年,剧中所宣扬的妇女解放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很好的 改善,这部剧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玩偶之家》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女性的独立,而是人性的独立。它是以女性 独立作为主题的视角,通过视角给我们展开一个社会的主题,那就是人人生而平 等。这正如易 卜生所言:“妇女们为之奋斗的那个事业,在我看来是全人类的事 业。”娜拉对真理、 自由、平等的追求也是人类永恒的探索。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2 玩偶之家(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背景介绍,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2 玩偶之家(节选)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不同见解,观点冲突,品读课文,探索主旨,对比阅读,认识意义,拓展练笔,实践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2 玩偶之家(节选)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