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寒假自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复习训练+新学期预习讲义
-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1 基础知识 (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2 新闻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5 文言文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6 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0 次下载
【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3 散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3 散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3散文阅读原卷版docx、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3散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散文一直以来是各类语文测试考查的重点。近年来全国各地考试中对散文的考查通常设置3—5个小题。每小题3—4分,一般赋分12—16分。题目灵活,难度较大,重视思维和阅读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清晰和准确。
从阅读材料看: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针对学生实际,材料更多的是反映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
从选材看:文本内容大都关注亲情友情、人与社会、自然风景等,引导学生对生存、生活、人文的关怀和思考;命题导向重视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深挖主题。
从命题重点看: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突出了对拓展、探究能力的考查。
从考查方式上看:以简答题为主,有时会以选择、填空或填表的形式考查。
考点一 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定义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2.散文的特点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1)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2)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考点二 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散文一般可以分为:
(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如:《我为什么而活着》《永久的生命》。
考点三 散文的线索
1.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格的整体。
2.散文线索的形式
线索的选定往往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所以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必须先明确线索有哪些形式。常见的线索有:
(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
(5)以地点为线索;
(6)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考点四 散文的层次划分
散文层次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划分(如:《藤野先生》);
(2)按地点的变换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按两个地点来划分);
(3)按描述内容的不同划分(如:《春》一文按“盼春、绘春、赞春”可分为三个部分);
(4)按情感的变化划分(如:《蝉》一文按“不喜欢蝉——理解蝉——赞颂蝉”分为三个部分);
(5)按文章的总分总结构划分;
(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大多用于表达感悟与哲理的散文)。
考点五 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2)咏物类——托物言志
(3)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4)咏史类——借古讽今
(5)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6)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除此以外,还有拟人、对比、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铺垫、伏笔、照应、衬托(正衬和反衬)、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象征、卒章显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联想想象、以小见大、渲染、悬念等。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象征手法: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3)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4)对比衬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5)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6)设置悬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主要包括:倒叙法、睹物思人法、误会法、设问法等。
(7)渲染烘托: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人或其情感,且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使要突出的人、事物更加鲜明。
考点六 散文的语言特色
散文的语言特色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动形象:语言风趣活泼,表达生动传神,感染力强。
朴实自然:语言平实质朴,清新自然,有真情实感。
含蓄深刻: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富含哲理。
音韵和谐: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富有韵律。
考点七 分析句段作用
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文章内容是文字表达出来的信息,要联系上下文回答;结构是外在形式,指文章布局、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关键是看其所处的位置:
1.位置在文章的开头
(1)内容上:
①概括句、段的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原因等;
②开篇点题,揭示中心;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如果开头还有环境描写,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结合环境描写的句子);
⑥如以诗词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
(2)结构上: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和标题的关联,照应题目或者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⑤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位置在文章的中间
(1)内容上:
①概括句、段的内容;②体现作者的情感,点明中心;③推动情节发展。
(2)结构上:
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前文;③为下文……作铺垫。
3.位置在文章的结尾
(1)内容上:
①概括句、段的具体内容;②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2)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②前后呼应(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照应文题或照应前文。
不管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引用了诗文或故事,回答时除了需要回答段落的内容、结构的作用,还需要考虑引用的作用——增强文学色彩或是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八 理解标题含义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3)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上:贯穿全文线索。
(3)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4)主旨上:点明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情感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6)手法上: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7)效果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3. 拟写标题的方法
(1)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拟写;
(2)抓住文章的核心事物拟写;
(3)抓住文章的核心事件拟写;
(4)抓住作者的情感拟写;
(5)抓住文章的线索拟写;
(6)抓住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内容拟写。
考点九 理清脉络线索
1.分析线索的作用
线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结构安排: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2)叙述条理:彰显行文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3)主题表达:使文章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2.把握线索的方法
(1)整体感知找线索。既然线索贯穿全文,要找到这条主线,就必须先整体感知全文,这是准确寻找线索的前提。只有明确了作品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解了材料的共同点,才有可能找准文章行文的线索。
(2)特定标志找线索。文章的线索,作者往往会想办法凸显,这就为我们寻找文章的线索提供了钥匙。一般而言,行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空间转移的词句,反复出现的事物、道具、人物情感变化的词句,以及文章中的过渡句、中心句,有点睛作用的抒情、议论语句等,都可能是作品的行文线索。抓住这些,就能准确地找到文章的线索。
(3)特定位置找线索。线索,常有一定的位置可供判断。如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结尾,事件之间的过渡段等,都是显露线索的重要位置,关注这些位置,对寻找线索会有帮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复杂的文章有的还拥有双线结构,即主线和副线或明线和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但并不是毫无联系,而是有着共同点,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考点十 理解内容主旨
1.整体感知内容
(1)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整合。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等。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进行概括。
2.把握主旨情感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有的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对主旨的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散文表达主旨的方法不同,借此我们可以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
写景状物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
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
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3)从散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4)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5)从揭示主旨的句子入手,把握作品的主旨。
(6)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答题时需要注意的是:能使用原文词语的,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使用时,必须统观全段或全文,将要点整合,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考点十一 品味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用词角度分析。首先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搭配上分析,看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是否有文言文用语、口语、方言的使用;其次看文章是否运用叠词或精练的动词、形容词等。
2.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看句子句式有何特点,是否长短句结合,疑问句、感叹句是否恰当表达,有没有出现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比拟等可以增强文字表现力。
4.从标点使用的角度分析。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巧妙运用。
5.从表达方式来看。看文章是单一的记叙、抒情还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
考点十二 重视拓展延伸
这一考点主要指通过阅读散文来谈看法体会、说启示感悟。一般在试题的最后一题,看似有难度,但只要读懂文章,联系生活实际,其实并不难。
1.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分析关键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全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分析文章背景,把握情感态度。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特定的文章背景,一般是作者某个特殊人生阶段的有感而发,此时就要结合文章内容去分析作者写作时的所感所想,把握其中的情感。
(3)抓住主要事件,分析情感态度。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分析作者情感的关键。理清事件脉络,理解事件深义,了解作者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出其中的情感。
(4)联系文章主旨,体味情感态度。文章主旨是作者情感的最直接表达。
(5)联系文章标题,探知情感态度。在一些文章中,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总结和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因此可以从标题切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6)根据文中人物,感知情感态度。特殊的人物,能够成为文章线索,并将文章串联起来,因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2.谈感受和启示
(1)指出本文蕴含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3)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做。
3.谈看法、做法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散文阅读试题答题总体原则:
1.要有整体观念,注意前后文的联系,不要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2.要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它们往往有最明确的提示性与暗示性,有些文句就是答题的基本语言材料。
3.要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象去体味、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语言的精妙。
4.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文体知识巧妙答题。
5.注意突破思维定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真题感知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上,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⑪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⑫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⑬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⑭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⑮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作者郭发仔,文章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的理解。
4.文中“桌”与许多人的人生紧密相关。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桌”和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答案】
1.示例:第②段描写了“我”第一天上学的愉悦以及父亲劳作的艰辛,用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变化做铺垫。
2.(1)示例:破碎,句中指爹的话对“我”心灵冲击之大,生动地写出“我”对不能继续读书的担忧。(2)示例:倒装句,将“暖暖的”后置,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烘托了“我”看到新桌子时的喜悦心情。
3.示例:爹听到“我”的话,看似没有反应,实则内心有波动。运用拟人,将汗珠子人格化,形象地写出此时爹内心选择的艰难,表现了爹沉默的性格和父爱的深沉。
4.示例:桌子是“我”人生的见证,“我”最终从乡村走进大城市,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桌子见证了父亲对“我”读书态度的转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桌子见证了村里人对教育态度的转变,众多的孩子回归读书,他们的人生将因知识而改变。
【解析】
1.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②段“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可知,写“我”第一天上学时的喜悦以及父亲田间劳作的艰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我”家境的贫寒。结合“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和③段“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⑤段“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⑦段“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⑧段“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等内容可知,以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同时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变化等内容做铺垫。
2.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碎”可理解为“破碎”,“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一句,将自己的“心”形容为“碎成一地畏惧”,结合⑤段“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可知,“碎”字形象写出作者担心父亲会不让自己读书的恐惧。
(2)结合⑨段“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可知,画线句“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为环境描写且为倒装句,“暖暖的”不仅形容春风,也暗指作者的心情。这句话烘托出“我”看到新桌子后内心的喜悦兴奋之情。
3.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⑫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汗珠子赋予人的情思,形象写出父亲听到“我”要辍学后的反应,“汗珠子出卖了他”写出父亲纠结矛盾的心情;结合后文“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可知,这句话表现出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以及对“我”深沉的爱。
4.考查行文线索。
结合⑭段“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等内容可知,桌子是作者坚持不懈读书经历的见证,它见证着作者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历程,是作者人生之路的亲历者。
结合⑬段“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等内容可知,桌子也传达出父亲对教育态度由漠不关心到反对再到支持的转变,父亲为作者做新桌、擦拭桌子的行为体现出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结合⑭段“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等内容可知,桌子的增多,暗指乡村百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桌子也见证着众多村民对教育态度的变化,许多农村孩子因知识而改变了命运。
(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接过铜旋子【注】
明前茶
①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个24岁的青年。庄上人都亲切地叫他“旋王”,夸赞他将铜旋子使得轻盈快适,比做了40年粉皮的孙老爹还要出神入化。
②一进作坊,就见正在忙碌的一家三口——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防止沉淀。小孙立于大灶边,一大锅沸水正在微微冒泡,他手持的旋子,看上去就像武侠片中的金属盾牌一样,平底,溜圆,寸把高的浅边,发幽幽的红铜色。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太极之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
③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铜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浸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不,也许我的比喻并不确切,老孙说:粉皮子可不像白丝巾,你来感受下它的调皮。我洗净手,戴上白帽子,尝试从铜旋子里“捉”粉皮,没错,它活泛得很,捉之滑手,挤之有韧性回弹,放入扎手的凉水中能迅速漂游,犹如一朵有仙气的透亮水母。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老孙才抬出一只竹帘子,我已经赶不上趟儿了。
④我退出,小孙一家人的流水线就恢复了豫剧的调门儿,一招一式都揉在了点儿上。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见我看得发呆,小孙笑道:“一心一意做上两年,你也一样应付自如,就像卖油翁说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⑤旁边的小孙妈妈心疼地说:“做咱这一行的,盼儿孙接手,又巴不得儿孙不肯接手。只因做这件事实在辛苦,只要第二天是个大晴天,一家人凌晨5点就要起身做粉皮,一到晌午就要收手,再做下去,当天的粉皮会晾不干。这批货就算废了。”她扳过儿子的手给我看——小孙戴露指手套的左手指上是一层厚厚的茧,再一看,右手也是。铜旋子导热快,沸水之上,赤手触之很难不烫出血泡。
⑥“铜快慢看水温,溜边揭起能囫囵;收补窟窿摊圆整,水油刷晒看阴晴。”老孙慢悠悠唱起老祖宗留下的歌谣,将一张张薄如蝉翼却又饶有筋力的绿豆粉皮移到长竹帘上,这些竹帘子一只只斜靠在院墙上,或平搁在长凳上,场院中像同时升起了几百枚皎洁的圆月,而那些影影绰绰的离心花纹,就像月亮上的桂花树一样,散发着梦幻光泽。风徐徐吹送,新绿豆的清香在场院中鼓荡。强烈的阳光下,粉皮正在脱水,与竹帘子分离时,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⑦太阳到了天心,一家人做完600张粉皮,连屋顶都被竹帘子占满了。小孙说:跟我们一起吃拌粉皮吧,想来你也看饿了。我笑着应允。
⑧才从铜旋子上捉下来的凉皮,与那些晒干后又泡发的凉皮口感不太一样,更糯,弹力更强,吃在喉咙里像一条滑跳的游鱼。与此同时,刚从田园中摘下来的香、酸、辣、凉等诸般滋味,都与那玉带般的凉皮纠缠得难舍难分,在舌尖唱起了大开大阖的豫剧,那么恢宏,那么醇厚深沉,又那么鲜爽痛快。
⑨我问小孙:回来做凉皮,也是为了在爹娘的膝头,吃一份这样的美味吧?
⑩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了四代人呢,到我这代要是断了根,有点可惜。2019年深秋,妈给我翻好了冬天的新被胎,让我回家拿,我进门,发现我爹在灶台旁站久了,膝盖竟然不会打弯,要扶着墙才能把竹帘子扛出去,按他的话说,就是想唱戏都亮不出霹雳嗓门了。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
⑪此时,秋风平稳安详,农家场院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注】铜旋子:一种铜制器具,像盘而较大,通常用来做粉皮等。
5.文章题目《接过铜旋子》有什么含意?
6.根据文章②③自然段内容,补全粉皮的制作过程。
调制粉浆→ →冷水拨离→浸水挤干→
7.赏析下面句子中比喻的表达效果。
小孙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在他手中,铜旋子仿佛不是做活的家什,而是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它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借着臂膀旋动的离心力,迅速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或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
8.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5.表层:指制作绿豆粉皮的工艺流程中,父亲从小孙手中接过铜旋子进行下一步流程;深层:指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这个工具,将制作绿豆粉皮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
6.凝结粉浆 摊平晾晒
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孙舞动铜旋子制作粉皮时的速度之快、铜旋子在半空中舞动的轻盈动态和小孙做的粉皮的美丽、圆润、晶莹剔透的特点,体现出小孙用铜旋子做粉皮的动作麻利、熟练,技艺高超,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惊叹及赞美之情。
8.内容上,本文以画面结尾,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描写了农家场院深秋里平稳安详安静鲜活的画面,点明了时间地点;渲染了静谧闲适、幸福温馨的氛围;烘托了小孙孝顺懂事的美好品质,暗示小孙的绿豆粉皮会越做越好,也暗示了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使绿豆粉皮这一非遗技艺得以传承,深化文章主题。结构:首尾呼应,照应第①段“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解析】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文章第③段“小孙往左一递,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铜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可知,“接过铜旋子”表面上是指在制作粉皮的过程中,父亲从小孙手中接过铜旋子,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流程;
根据第⑩段“小孙答:家里的手工凉皮,养活了四代人呢,到我这代要是断了根,有点可惜”“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可知,“接过铜旋子”的深层含义是指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这个工具,将制作绿豆粉皮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已知信息:“调制粉浆”对应第②段“老母亲负责调糊,不停地搅动瓦缸里的绿豆糊浆,防止沉淀”;“冷水拨离”对应第③段“父亲接过铜旋子,在冷水缸里轻轻一按,铜的导热性很强,灼热迅速散去,熟粉皮已经与铜旋子脱离”;“浸水挤干”对应第③段“老孙轻轻一拨,粉皮像一张透亮的丝绸浸入凉水中,接着,它被轻轻挤出水分”。
第①空:综合以上信息,根据第②段“小孙舀了一勺粉浆注入铜旋子中,肩头微微一摇,右手顺时针接左手逆时针微微一荡,粉浆就借着一股太极之力,在铜旋子的底部迅速凝结,并长出雪花般晶莹剔透的放射纹”可概括为:凝结粉浆。
第②空:根据第③段“挤干水分后,将它摊平,放上竹帘子。一只长长的竹帘子摊放6张粉皮,立刻抬到场院中去晾晒”可概括为:摊平晾晒。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根据句中“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如轻舟浮漾”“也如飞蓬一点”“吐出一朵一朵的雪莲花”“一只只溜圆的海月水母”可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铜旋子比作“武侠电影中施展绝世轻功的器具”、“轻舟”、“飞蓬”,结合句中“一手持勺,另一手持旋子,都不需要眼睛看”可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孙在制作粉皮时动作迅速、体态轻盈的场景;同时把粉皮比作“雪莲花”和“海月水母”,生动形象地写出粉皮的造型优美、晶莹剔透的特点,表现出小孙的技艺高超,体现了作者对小孙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8.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段以景物描写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根据句中“秋风平稳安详”“安静得听得见野蜂的飞舞声”“开得那么鲜活”可知,此段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时间——秋天及地点——农家场院,渲染了一种静谧安详、闲适温馨的氛围,结合第⑩段“我很心疼他,也想着,终归是舍不得这些铜旋子敲扁了去换糖吃吧。归来接班,就这么定了”可知,衬托出小孙孝顺懂事的高贵品质,因为他对技艺的传承,父母才有机会退居二线,能够安享晚年;结合“院墙上的野菊开得那么鲜活”可知,景物描写也暗示了小孙的绿豆粉皮会越做越好,小孙从父亲手中接过铜旋子,使绿豆粉皮这一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彰显出传统技艺永恒的生命力,深化文章主题。根据第①段“去年深秋,去濮阳老山村行走,在孙家庄上见到绿豆粉皮的非遗传承人,是个24岁的青年”可知,尾段的环境描写与第①段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提升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
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⑪日头爬到正上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糕。
⑫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⑬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⑭“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⑮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糕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⑯“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⑰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⑱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⑲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糕,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⑳“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首段描绘了怎样的春日图景,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⑧段:“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中加点字“藏”和“躲”用得很妙,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请找出与文中第④段“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文章第⑤—⑬段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名为《春天的味道》?
【答案】1.文章首段描绘了一幅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春日图景。引出下文的记叙(或:烘托氛围)。
2.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明草的不易找寻,以及清明草的情态。
3.照应句为第⑩段:“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作用:触发了作者的回忆,两个句子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现爱的传承。(符合题意即可)
4.采用了插叙。丰富文章内容(回忆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突出文章主旨(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对子女的爱和子女的孝顺,同时也表现了家的温馨)。
5.题目是文章的线索;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围绕“春天的味道”展开;题目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形象生动,留给读者更多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春天的味道是外婆给予“我”的爱和亲情,是多年之后“我”对外婆的怀念;春天的味道是“我”给予孩子们的爱和幸福;春天的味道是爱的传承,是对幸福生活的珍惜。
【解析】1.考查句段概括和作用理解。
第一问,根据①段“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写的是春花的色彩和野草的茂盛,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春日图景。
从结构上看,根据②段“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可知,引出下文关于“清明草”和“清明糕”的故事的记叙。
2.考查词语赏析。
第⑧段:“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中加点字“藏”和“躲”本来是写人的动作,这里将清明草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③段“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明草的动作情态,突出了清明草的不易找寻及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特征的特点。
3.考查照应及作用。
第一问,根据题干“与文中第④段‘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照应的句子”的提示,找到第⑩段“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可得答案;
第二问,根据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可知,照应的句子触发了作者的回忆;根据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两个句子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现爱的传承的主题。
4.考查插叙及作用。
根据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可知,这一部分属于插叙;根据⑤段“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可知,交代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根据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表现了“春天的味道传递”的主题。
5.考查题目理解。
根据题目本身“春天的味道”的结构和意思,能引起人们的疑问——春天会有味道吗?春天会是什么味道呢?可知,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温馨、甜蜜;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歘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宛如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6.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7.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8.文章结尾,作者赞美他的家乡是“圣境”。请从选文中概括出三处“圣境”。
(1)“圣境”一:
(2)“圣境”二:
(3)“圣境”三:
9.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0.2023年,汪曾祺诞辰103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示例】
《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答案】6.C
7.示例: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
示例: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8.“圣境”一: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
“圣境”二:河堤名叫“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
“圣境”三:运河里有大船,还有撑篙男人动态撑船图。
“圣境”四:运河是一条“悬河”,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美景。
“圣境”五:打鱼人驾鹰划船,挥篙驱赶鱼鹰潜水逮鱼的壮观阵势。
“圣境”六: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湖,让你永远忘不了那紫色的长天。
9.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
示例二: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0.示例:《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
【解析】6.本题考查对汪曾祺文章的风格分析。
本文从开头到结尾都在淡淡地描述着家乡,描述着运河。语言淡而有味,故所选配乐风格为:平和、舒缓;故选C。
7.本题考查句子和作者情感赏析。
a句中写鱼鹰“精神抖擞”,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鱼鹰昂扬的精神状态;“宛如临战状态”,又把鱼鹰比作临战的战士,生动形象;打鱼人把篙子一挥,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写得生动有趣,很有画面感;似乎欣赏鱼鹰捉鱼是一件让人觉得快乐的事情,从而表现生活是可欣赏的,是美的。
b句中,“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读者也会对“这样的紫色的长天”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汪老笔下,似乎生活一直是有着诗意之美的。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①段“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可概括为: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
结合第②段“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可概括为:河堤名叫“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
结合第②段“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可概括为:运河是一条“悬河”,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美景;
结合第③段“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歘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可概括为:运河里有大船,还有撑篙男人动态撑船图。
结合第④段“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可概括为:打鱼人驾鹰划船,挥蒿驱赶鱼鹰潜水逮鱼的壮观阵势。
结合第⑤段“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可概括为: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湖,让你永远忘不了那紫色的长天。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文章第②段“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提,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文章第⑤段“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和文章第⑥段“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可知,作者能从风筝、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平凡之物,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的美。
根据文章第③段“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和文章第④段“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可知,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朴素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觉生活人间的魅力,看出汪曾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
根据文章第③段“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和文章第④段“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可知,大船上的撑篙人纯粹、认真的生活,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的形象也默默的影响了作者朴素、纯真的形象。
10.本题考查对作品的评析。
根据文章第②段“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文章第③段“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文章第④段“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和文章第⑤段“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可知,《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打鱼人、大船、西湖等家乡的美好事物,用平和的语言,让人体验到了家乡生活的趣味,突出了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9 专项训练 (阅读理解部分)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9专项训练阅读理解部分原卷版docx、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9专项训练阅读理解部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7 《红星照耀中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7《红星照耀中国》原卷版docx、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7《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专题训练复习专题训练06 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6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巩固复习人教部编版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专题06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