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 02讲 《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专题知识讲义 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docx
    • 讲义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专题知识讲义 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docx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专题知识讲义 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第1页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专题知识讲义 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第2页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专题知识讲义 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第3页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专题知识讲义 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第1页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专题知识讲义 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第2页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专题知识讲义 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 02讲 《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 02讲 《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预习新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知识讲义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docx、预习新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知识讲义第02讲《大自然的语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中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三、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2.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作引用。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内外、远近、高低、上下、左右、整体局部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
    (3)逻辑顺序:按照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展开,如由总说到分说、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四、题目解读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五、字音字形
    1.生字注音
    1.读写注音
    萌发méng fā 次第cì dì 翩然piān rán 孕育yùn yù
    农谚nóng yàn 海棠hǎi táng 悬殊 xuán shū 销声匿迹xiā shēng nì jì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 花香鸟语huā xiāng niǎ yǔ
    草长莺飞cǎ zhǎng yīng fēi 风雪载途(zài) 连翘(qiá)
    衰草连天(shuāi) 纬度(wěi) 短促(cù) 簌簌(sù)
    2.多音字注音
    落 落叶(luò) 落枕(là) 丢三落四(là)
    载 风雪载途(zài) 记载(zǎi)
    衰 衰草连天(shuāi) 等衰(cūi)
    种 种子(zhǒng ) 耕种(zhòng)
    翘 翘尾巴(qià) 连翘(qiá)
    3.形近字注音
    销售(xiā) 观测(cè) 判断(pàn) 损失(sǔn)
    硝烟(xiā) 侧面(cè) 叛逆(pàn) 陨石(yǔn)
    载途(zài) 榆树(yú) 睡觉(shùi)
    裁缝(cái) 口谕(yù) 唾液(tù)
    栽树(zāi) 讽喻(yù)
    4.易写错字
    萌发 次第 千载难逢 风雪载途 衰草连天 销声匿迹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六、词语识记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1.怀胎生育:孕育期;2.比喻从既存事物中培养新生事物。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海棠:落叶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红色,味酸甜。
    悬殊:相差很远。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美好的景色或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七、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八、核心理解
    1.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3.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复杂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最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4.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5.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说明文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之分,生动说明是一种形象的说明方式。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看题目。说明文的题目如果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则增加了这篇说明文的生动性。
    (2)抓生动的词语。语言生动而具有概括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3)分析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说明文以说明为主,有时候也借助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说明过程中,有时还要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找生动的说明方法。一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如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
    九、课文主题
    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十、拓展延伸
    搜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考点一:词语辨析
    例1: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______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_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______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懂得 传语 注意 花香鸟语 B.知晓 喧闹 掌握 莺歌燕舞
    C.掌握 警示 倾听 莺歌燕舞 D.注意 传语 懂得 花香鸟语
    【答案】D
    【解析】选词填空。本题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排除法。先看题空四,下文是“草长莺飞”,四字词语,并列结构,内容包括植物和动物,由此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在四个词语中与之结构一致,内容一致的是“花香鸟语”,“莺歌燕舞”没有植物,以此排除BC项;AD项的区别在于“懂得”与“注意”两个词语的运用。看搭配,“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人们理解的布谷鸟歌唱的内容,因此“懂得”与之搭配,“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注意”到的,但还没有达到“懂得”的程度。故选D。
    考点二:说明方法判断
    例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
    (3)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答案】 (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为作比较。“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为打比方。“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为举例子。“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为举例子;“早开20天”“早10天”为列数字;“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为作比较。
    考点三:课文内容与结构
    例3: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概括。
    (1)根据《大自然的语言》第②段“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和第③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知,“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为“物候”。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第③段内容“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可知,“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是“物候学”;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第⑫段内容“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可知,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第⑥—⑩段可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第⑪段“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可知,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在于“预报农时”与“选择播报日期”。
    考点四:理解课文内容
    例4: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答案】A
    【解析】A.有误。“所有物候现象”过于绝对。故选A。
    基础过关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相应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1)yùn yù 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 shēng nì jì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答案】 孕育 销声匿迹
    【解析】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比喻在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xiā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逐渐销声匿迹。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A.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莺翩然。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使用正确。
    B.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衰萎的样子。使用正确。
    C.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使用正确。
    D.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能形容“我”不改正错误,用错对象。故选D。
    3.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 。 。 。 。
    ①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②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③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④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⑤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A.①③⑤②④B.④③⑤②①C.④①③⑤② D.①④③⑤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④句总领语段,点明近海的气候特点;①句承接④句点明现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③句列举具体的事例,印证①句的内容;⑤句“又如”提示承接③句,②句是对⑤句的进一步阐述。故排序为④①③⑤②。故选C。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文中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C.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D.结合影响物候的四大因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产生是纬度差异造成的。
    【答案】D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D.该自然现象的产生是高下差异造成的。故选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 B.、 、 , 。” C.、 , ; 。”D.。 、 , ”。
    【答案】C
    【解析】
    第一处:“草木荣枯”与“候鸟去来”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
    第二处:是句中一般性的停顿,应用“逗号”。
    第三处:“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与“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是两个并列的分句,用“分号”。
    第四处:这是完整的引用,“句号”放在“引号内”。故选C。
    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 语言:
    【答案】
    气味语言 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从土地向前来摘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夏天的丰盈与收获。
    【解析】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提升专练
    (2023春·安徽淮南·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语言(节选)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能否把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换成“一定”,请说明理由。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选文④⑤⑥⑦四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请说明理由。
    5.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相同的季节里,尤其在冬天,各地的景物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十二月的哈尔滨常常是冰雪覆盖,而广州市则是草木葱茏,百花盛开。请你用在本文中学到的知识对这种现象加以说明。
    【答案】
    1.选文主要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不能。有“如果”可知这句话说的是假设的情况,“可能”的意思是不确定,和“如果”的意思一致,如果把“可能”换成“一定”,就使假设的情况成为现实,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3.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研究物候现象受高下差异的影响时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4.不能。因为这四段中提到的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按照对物候影响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排列的,让人一目了然,所以不能颠倒。
    5.因为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广州在我国的南方,两者在纬度上有很大差异。由选文可知影响物候现象最大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冬季南北温度悬殊”。而十二月份正是我国的冬季,所以处在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和位于我国南方的广州在物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总结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由第②段“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第③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④段“首先是纬度”,第⑤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⑥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⑦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可知,选文主要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由“例如秋冬之交”可知,此处列举秋冬之交的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把空中温度和低处温度相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给逆温层下定义,属于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结合第⑥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可知,具体说明了研究物候现象受高下差异的影响时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说明顺序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概括④⑤⑥⑦四段的内容。
    由第④段“首先是纬度”,第⑤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⑥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⑦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可知,第④段说明纬度影响物候的差异,第⑤段说明经度影响物候的差异,第⑥段说明高下的差异影响物候,第⑦段说明古今差异影响物候。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原因主要是“纬度”,之后是“经度”,最后是“高下的差异”,再最后是“古今的差异”,所以四段是按照由主到次的对物候影响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体现了说明的严谨周密,不能调换顺序。
    5.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章观点的能力。
    由文章第④段“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可知,影响物候现象最大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又因为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广州在我国的南方,两地纬度不同,所以十二月的时候,处在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和位于我国南方的广州在物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023春·辽宁辽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梦幻又危险的海雾
    ①宁静的海面上笼罩着一层薄纱,若隐若现的船只随着海浪起伏,船只上的人们遥望夜空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星空与月亮……你一定觉得这样的画面非常美好静谧。但画面的主角之一——海雾,正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过程。
    ②尽管你不想把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意与灾害这样的字眼儿放在一起,但事实上,海雾的确是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它在全球大部分海域频繁地发生,一旦出现海雾,海上的目标则很容易被遮掩,在船只往来密集的海域,极有可能发生船只偏航与相互碰撞的事故,在岛屿附近还有可能发生船只触礁沉没这样的海难。
    ③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例如英国轮船公司的“埃及”号邮船,在1922年5月22日从伦敦开往印度孟买的航线中,遭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突发性海雾过程,因视线受海雾影响,与法国破冰船“西娜”号相撞沉默,沉船导致游客和船员共86人遇难,连带船上的大量货物一同沉入海底。这次海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也提醒大家在海雾天气驾驶船只时务必更加慎重。据全球海上事故统计,“能见度差”在海上事故原因中占很大比例。
    ④那么,海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⑤海雾是指海上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我们都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凝结(气体遇冷变成液体)或者凝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海雾就是和水汽凝结(华)有关的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使得近海面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发生凝结(华)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变成悬浮在近海面空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这就形成了遮住航船视线的海雾。根据水汽冷却方式的不同,或形成海雾的天气条件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海雾分为不同的类型,因此,海雾拥有一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家族。
    ⑥最为常见的海雾是平流雾,它是湿空气流经较为寒冷的海面时遇冷发生凝结(华)所形成的海雾,发生范围相对较小,维持的时间也较短,经常发生在秋冬季节的海面上,或者是浮冰不太密集的极地大洋上。
    ⑦海面上还有一种特殊的雾,叫作辐射雾,这种海雾一般出现在南北极的密集浮冰区域或北极的冰盖上,通常是由于冰面上强烈的辐射冷却作用,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日出之前,日出以后这种冷却随即被破坏,辐射雾也就逐渐消散了。
    ⑧为了可能将海雾对海上航船造成的干扰降低,事先的预测预报就十分重要了。海雾的预报可以通过天气学的手段,综合考虑各种能够引起海雾的因素及大气环流场的特征来进行,但由于海雾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海雾的预报也具有复杂性,比如由于海上的观测条件稀缺,很多区域性海雾过程缺乏观测数据来支持预报:又比如海雾生成的原因较多,如果采用气象数值模式进行预报,又很难用一种数值模式模拟复杂的海雾生成过程。因此,现有的海雾预报方法比较综合,是运用天气学方法并结合数值预报,再结合历史数据的分析。但即便如此,也尚无法将海雾预报得精准不差。目前,这仍是一个有待攻克的气象难题。
    6.选文②~⑧段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海雾,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海雾的形成过程→② →③
    7.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尽管你不想把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意与灾害这样的字眼儿放在一起,但事实上,海雾的确是一种海洋灾害性天气。
    8.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9.下面这段话放在哪一段合适?说明理由。
    1993年的5月2日,我国科学家考察船“向阳红16”号因舟山附近海域的海雾灾害与塞浦路斯的3.8万吨级“银角”号邮轮相撞而沉入大海,造成3人死亡和无法估量的国家财产和资料的损失。
    10.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标题用对比鲜明的词语,突出了说明对象海雾的特征,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据统计,“能见度差”在海上事故原因中占很大比例,而海雾就是导致“能见度差”的罪魁祸首。
    C.海雾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平流雾,经常发生在秋冬季节的海面上;一种是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日出之前。
    D.选文采用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对海雾进行了系统说明,文脉清晰,重点突出。
    【答案】
    6.海雾的危害 海雾的分类 海雾的预测预报
    7.引用(杜牧的)诗句;形象概括了海雾所具有的朦胧梦幻的美感,使文章富有诗意(朦胧或如隐若现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8.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揭示)了海雾的本质特征。
    9.放在第③段;这段话举了“向阳红16”号因海雾遇险的例子;与第③段“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的说明内容一致。(或者:这段话通过举例子来说明第③段“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的事实。
    10.C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基本上每段或每几段都会有一个说明的中心,在每一部分的开头或结尾或其他相关部分。因此,抓住这些说明中心,可以概括出:第②③段写的是海雾的危害;第④⑤段写的是海雾的形成过程;第⑥⑦段写的是海雾的分类;第⑧段写的是海雾的预测预报,提示的部分在本段的开头。据此填空即可。
    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烟笼寒水月笼沙”是引用的句子,出自于唐代杜牧的绝句《泊秦淮》,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及文学色彩,结合第①段“宁静的海面上笼罩着一层薄纱,若隐若现的船只随着海浪起伏,船只上的人们遥望夜空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星空与月亮”可知,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海雾朦胧梦幻的美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⑤段画线句“海雾是指海上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分析,这是一个规范的下定义模式的句子,“……是……”,且在本句的前面还有一个提示的句子“首先说说海雾的定义”。据此分析,此处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下定义”,用规范的术语,科学准确地概括了“海雾的最基本特征”。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对说明主体进行定义,使说明文更加通俗可信。
    9.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考察船‘向阳红16’号因舟山附近海域的海雾灾害与塞浦路斯的3.8万吨级‘银角’号邮轮相撞而沉入大海”可知,材料内容通过举例海雾致使两艘海船相撞,造成重大损失,说明了海雾的危害。再结合第③段说明内容“世界上有许多重大海难与海雾有关”,与材料说明内容相符合。应将材料放在第③段。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说明文标题及说明顺序。
    C.“海雾共有两种类型”表述错误。根据第⑥段“最为常见的海雾是平流雾”,第⑦段“海面上还有一种特殊的雾,叫作辐射雾”分析可知,本文仅举出两种较为特殊的海雾进行说明,而非仅有两种海雾。选项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文章内容不相符。故选C。

    相关试卷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09讲 《经典常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09讲 《经典常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预习新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知识讲义第09讲《经典常谈》原卷版docx、预习新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知识讲义第09讲《经典常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08讲 《马说》(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08讲 《马说》(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预习新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知识讲义第08讲《马说》原卷版docx、预习新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知识讲义第08讲《马说》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06讲 《庄子》(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预习新知】人教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寒假预习(新学期) 专题知识讲义 第06讲 《庄子》(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预习新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知识讲义第06讲《庄子》二则原卷版docx、预习新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知识讲义第06讲《庄子》二则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