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月考化学试卷-A4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月考化学试卷-A4第1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月考化学试卷-A4第2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月考化学试卷-A4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月考化学试卷-A4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月考化学试卷-A4,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锅生锈B.玻璃破碎C.水结成冰D.酒精挥发
    2.(3分)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图示操作规范的是( )
    A.读取液体体积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D.倾倒液体
    3.(3分)在用金属框拉肥皂泡活动中,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就“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4.(3分)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氢气+氧气→点燃水
    B.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C.碱式碳酸铜→加热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D.蔗糖水→蔗糖+水
    5.(3分)洁净的空气对人和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下列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氮D.水蒸气
    6.(3分)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7.(3分)动物的内脏中含有丰富的铁,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物。内脏中的“铁”是指( )
    A.铁单质B.铁原子C.铁离子D.铁元素
    8.(3分)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金刚石B.镁C.氧气D.氯化钠
    9.(3分)我国的钢铁产量位居世界之首,图甲是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铁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铁属于金属元素
    B.图乙中x的值是2
    C.铁原子的中子数为30
    D.铁原子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容易得到电子
    10.(3分)ClO2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B.+2C.+4D.﹣4
    11.(3分)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氧化物的是( )
    A.铁粉、水蒸气B.水银、硫酸铜
    C.空气、四氧化三铁D.氢气、澄清石灰水
    12.(3分)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5
    B.中和乙为反应物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
    13.(3分)下列各选项中,后者是对前者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压瘪的乒乓球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二者分子的构成不同
    C.蓝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二氧化碳分子使紫色石蕊变红
    14.(3分)下列物质对应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臭氧——O3B.水银——Hg
    C.干冰——H2OD.双氧水——H2O2
    15.(3分)数字化实验图甲是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乙是用传感器记录的集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对实验记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有气体产生
    B.c点温度最高,说明此时红磷燃烧结束
    C.t2﹣t3段,压强减小主要原因是氧气被大量消耗
    D.若在t2时打开弹簧夹,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6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类探究空气的组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1)1772年,瑞典化学家舍勒提出空气由两种物质组成,并将不助燃的空气称为“浊空气”,助燃的空气称为“火空气”,其中“浊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其可充入食品包装中防腐的原因是 。
    (2)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比例虽小但很重要,请写出一条稀有气体的用途: 。
    17.(6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部分信息和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一可知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科学家发现,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图二是其中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18.(6分)阅读下列材料: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煤炭在诸多领域利用的同时,也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
    (1)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将分离聚集的压入地下的过程中,请从微观角度对其过程加以解释: 。
    19.(6分)我们学校安装了直饮水机,只要将它与自来水连接,便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直饮水。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活性炭能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残余氯气,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良好的 性。
    (2)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而大分子无法通过,该过程相当于净水中的 操作(填操作名称)。
    (3)爱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B.用洗菜水冲厕所
    C.洗脸、刷牙、洗澡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D.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
    20.(6分)碳元素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 (填“相对原子质量”或“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不同。
    (2)一定条件下,图1中物质B转化为物质A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在实验室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2所示的纵坐标y可以表示 (填序号)。
    ①CO2的质量
    ②固体质量
    ③Cu元素质量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1.(10分)气体的制备是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以下是实验室用于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a 。
    (2)B装置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原因是 。
    (3)使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液体要没过a仪器下端口形成液封,目的是 ,与A装置相比,F装置的优点是 。
    (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以使用装置A和D。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10分)某小组在做双氧水制氢气的实验时不小心把双氧水洒到了水泥地上,意外地发现地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于是她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
    ①除二氧化锰外,水泥是否也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②它的催化效果是否比二氧化锰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收集4mL氧气所需时间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1)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为 g。
    (2)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通过实验②和实验③对比可得 对双氧水分解的化效果更好。
    (4)上述实验中收集氧气及测定氧气体积的装置如图1所示,与c连接的是 (请“a”或“b”)端。
    (5)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直观地比较气体的生成速率。小芳同学利用图2装置,测得实验①、③瓶内气压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可判断曲线 (填“A”或“B”)表示无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23.(5分)某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锅生锈B.玻璃破碎C.水结成冰D.酒精挥发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铁锅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水成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3分)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图示操作规范的是( )
    A.读取液体体积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D.倾倒液体
    【分析】A、根据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倾倒液体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不是高)处保持水平,故A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使用火柴点燃,故B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C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3分)在用金属框拉肥皂泡活动中,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就“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是以已有的经验和已知的事实为基础,对求知事实或现象的原因等作一种有一定推测性或假定性的说明,在用金属框拉肥皂泡活动中,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作出假设。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3分)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氢气+氧气→点燃水
    B.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C.碱式碳酸铜→加热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D.蔗糖水→蔗糖+水
    【分析】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氧气→点燃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碱式碳酸铜→加热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D、蔗糖水→蔗糖+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3分)洁净的空气对人和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下列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氮D.水蒸气
    【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
    【解答】解:A、氮气为空气中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A错。
    B、氧气为空气中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B错;
    C、二氧化氮会引起酸雨,会污染环境,故C正确;
    D、水蒸气为空气中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3分)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3分)动物的内脏中含有丰富的铁,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物。内脏中的“铁”是指( )
    A.铁单质B.铁原子C.铁离子D.铁元素
    【分析】在化学中,当提到物质中的某种元素时,通常是指该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物质中;例如,在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这里的氢元素和氧元素并不是指氢气和氧气单质,也不是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元素。
    【解答】解:A.铁单质是一种纯净物,具有金属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动物内脏中不可能存在大量的铁单质,故A错误;
    B.铁原子是微观粒子,单独说动物内脏中含有铁原子不太准确,因为铁在动物内脏中是以化合物等形式存在的,不是单个的铁原子形式存在,故B错误;
    C.铁离子只是铁元素存在的一种离子形式,不能完全代表动物内脏中的铁的存在形式,故C错误;
    D.动物内脏中的铁是指铁元素,铁元素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动物内脏中,如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通过考察铁元素在预防缺铁性贫血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逐一分析选项,最终确定正确答案,同时,本题也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膳食,摄入足够的铁元素等微量元素来保持身体健康。
    8.(3分)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金刚石B.镁C.氧气D.氯化钠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包括气态的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了解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3分)我国的钢铁产量位居世界之首,图甲是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铁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铁属于金属元素
    B.图乙中x的值是2
    C.铁原子的中子数为30
    D.铁原子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容易得到电子
    【分析】A、根据元素偏旁分析元素种类进行分析;
    B、根据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电子得失情况。
    【解答】解:A、铁是“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该说法正确;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6﹣2﹣8﹣14=2,该说法正确;
    C、从元素周期表一个格中,左上角的数字是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下面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约为5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为56﹣26=30,该说法正确;
    D、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该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相关知识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10.(3分)ClO2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B.+2C.+4D.﹣4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2=0,x=+4。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计算化合物中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11.(3分)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氧化物的是( )
    A.铁粉、水蒸气B.水银、硫酸铜
    C.空气、四氧化三铁D.氢气、澄清石灰水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解:A、铁粉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蒸气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B、水银属于单质,硫酸铜是由铜、硫、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空气属于混合物,四氧化三铁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氢气属于单质,澄清石灰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3分)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5
    B.中和乙为反应物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a=30+20+5+0﹣14﹣16﹣20=5;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30g﹣14g=16g,则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少了20g﹣16g=4g,则乙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反应后丁的质量增加了20g﹣0g=20g,则丁是生成物;该反应是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a=30+20+5+0﹣14﹣16﹣20=5,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少了20g﹣16g=4g,则乙是反应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参加反应的甲、乙和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16:4:20=4:1:5,由于不知道甲、乙、丁的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3.(3分)下列各选项中,后者是对前者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压瘪的乒乓球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二者分子的构成不同
    C.蓝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二氧化碳分子使紫色石蕊变红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压瘪的乒乓球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解释正确;
    B、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者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二者分子的构成不同,解释正确;
    C、蓝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解释正确;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紫色石蕊试液中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解释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3分)下列物质对应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臭氧——O3B.水银——Hg
    C.干冰——H2OD.双氧水——H2O2
    【分析】根据单质和化合物(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A、臭氧化学式为O3,故A正确;
    B、水银是汞的俗称,化学式为Hg,故B正确;
    C、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故C错误;
    D、双氧水化学式为H2O2,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3分)数字化实验图甲是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乙是用传感器记录的集瓶中压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对实验记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有气体产生
    B.c点温度最高,说明此时红磷燃烧结束
    C.t2﹣t3段,压强减小主要原因是氧气被大量消耗
    D.若在t2时打开弹簧夹,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
    【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A、a→b段压强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热增大的压强大于气体消耗减少的压强,故选项错误;
    B、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c点温度最高,说明c点红磷燃烧结束,放出热量最多,故选项正确;
    C、图中t2﹣t3段,是红磷已经燃烧完成,瓶内氧气已几乎被完全消耗,此时温度降低才是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故选项错误;
    D、由图示可知,t3时装置冷却,打开弹簧夹,若在冷却前即在t2打开止水夹,因剩余气体受热膨胀,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小,则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6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类探究空气的组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1)1772年,瑞典化学家舍勒提出空气由两种物质组成,并将不助燃的空气称为“浊空气”,助燃的空气称为“火空气”,其中“浊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气 ,其可充入食品包装中防腐的原因是 化学性质不活泼 。
    (2)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比例虽小但很重要,请写出一条稀有气体的用途: 制作霓虹灯(合理即可) 。
    【分析】本题需要从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空气对人类生活的作用,以及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解:(1)空气中不助燃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所以“浊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氮气可充入食品包装中防腐的原因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样可以防止食品与氧气接触而被氧化变质;故答案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作霓虹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作焊接保护气等;故答案为:制作霓虹灯(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简单,通过考察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本题也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7.(6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部分信息和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一可知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40.08 ,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科学家发现,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图二是其中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分子、原子 。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格的含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回答;
    (2)根据常见物质的构成分析。
    【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表一个格的含义可知,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由钙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2)图二反应中共涉及到四种物质,其中第一种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其他三种是由分子构成的。可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
    故答案为:(1)40.08;失去;
    (2)分子、原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8.(6分)阅读下列材料: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煤炭在诸多领域利用的同时,也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
    (1)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点燃¯CO2 。
    (2)将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3)将分离聚集的压入地下的过程中,请从微观角度对其过程加以解释: 加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 。
    【分析】(1)根据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加压时,气体体积减小,分子间隔会变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1)煤中的主要成分为碳,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点燃¯CO2;
    (2)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3)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加压时,气体体积减小,分子间隔会变小。
    故答案为:(1)C+O2点燃¯CO2;
    (2)化合反应;
    (3)加压时,分子间间隔变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和反应类型的判断,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认真分析即可解答。
    19.(6分)我们学校安装了直饮水机,只要将它与自来水连接,便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直饮水。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活性炭能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残余氯气,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良好的 吸附 性。
    (2)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而大分子无法通过,该过程相当于净水中的 过滤 操作(填操作名称)。
    (3)爱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BC (填字母序号)。
    A.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B.用洗菜水冲厕所
    C.洗脸、刷牙、洗澡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D.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
    【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3)保护水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解答】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残余氯气;
    (2)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而大分子无法通过,该过程相当于净水中的过滤操作;
    (3)A、合使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故A符合题意;
    B、用洗菜水冲厕所,可实现“一水多用”,节约用水,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故B符合题意;
    C、洗脸、刷牙、洗澡时随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故C符合题意;
    D、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污染水资源,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吸附;
    (2)过滤;
    (3)ABC。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20.(6分)碳元素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 排列方式 (填“相对原子质量”或“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不同。
    (2)一定条件下,图1中物质B转化为物质A属于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在实验室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2所示的纵坐标y可以表示 ② (填序号)。
    ①CO2的质量
    ②固体质量
    ③Cu元素质量
    【分析】(1)根据结构决定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3)根据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1)结构决定性质,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
    (2)一定条件下,图1中物质B(石墨)转化为物质A(金刚石),此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原理:C+2CuO高温¯CO2↑+2Cu,反应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增加,固体的质量减小,铜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选②。
    故答案为:
    (1)排列方式;
    (2)化学;
    (3)②。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关化学变化的特征及碳与氧化铜反应的规律即可解答本题。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1.(10分)气体的制备是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以下是实验室用于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a 长颈漏斗 。
    (2)B装置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原因是 防止试管口产生的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
    (3)使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液体要没过a仪器下端口形成液封,目的是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中逸出 ,与A装置相比,F装置的优点是 可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
    (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以使用装置A和D。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MnO2¯2H2O+O2↑ 。
    【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a是长颈漏斗;
    (2)为了防止试管口产生的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3)为了防止产生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下端管口逸出,长颈漏斗下端要没入液面以下;与A装置相比,F装置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装置F通过装置内压强的改变可以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与接触);
    (4)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
    (2)防止试管口产生的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3)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中逸出;可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4)2H2O2MnO2¯2H2O+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因素和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10分)某小组在做双氧水制氢气的实验时不小心把双氧水洒到了水泥地上,意外地发现地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于是她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
    ①除二氧化锰外,水泥是否也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②它的催化效果是否比二氧化锰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收集4mL氧气所需时间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1)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为 0.5 g。
    (2)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3)通过实验②和实验③对比可得 二氧化锰 对双氧水分解的化效果更好。
    (4)上述实验中收集氧气及测定氧气体积的装置如图1所示,与c连接的是 a (请“a”或“b”)端。
    (5)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直观地比较气体的生成速率。小芳同学利用图2装置,测得实验①、③瓶内气压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可判断曲线 B (填“A”或“B”)表示无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
    【分析】(1)根据实验对比的方法分析加入水泥块的质量。
    (2)根据实验的结果分析。
    (3)根据反应的时间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和实验的目的分析。
    (5)根据催化剂的作用分析。
    【解答】解:(1)为了和加入二氧化锰的实验进行对比,加入水泥块的质量为0.5g。
    (2)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①,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水泥块反应的时间短,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3)通过实验②和实验③对比,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反应的时间短,可得二氧化锰对双氧水分解的化效果更好。
    (4)上述实验中收集氧气及测定氧气体积的装置如图1所示,则与c连接的是a端。
    (5)小芳同学利用图2装置,测得实验①、③瓶内气压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由于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的速率,可判断曲线B表示无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
    故答案为:(1)0.5;
    (2)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3)二氧化锰MnO2;
    (4)a;
    (5)B。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23.(5分)某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8.8 g。
    (2)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来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25g﹣216.2g=8.8g;
    (2)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8.8g
    10044=x8.8g
    x=20g
    则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0g25g×100%=80%。
    答: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故答案为:
    (1)8.8;
    (2)8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30
    20
    5
    0
    反应后质量/g
    14
    16
    a
    20
    实验序号
    3%双氧水溶液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时间/s

    10mL
    1
    200

    10mL
    水泥块
    100

    10mL
    二氧化锰:0.5g
    67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
    烧杯和其中混合物的质量
    200g
    25g
    216.2g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D
    B
    C
    C
    C
    D
    C
    D
    C
    A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B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30
    20
    5
    0
    反应后质量/g
    14
    16
    a
    20
    实验序号
    3%双氧水溶液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时间/s

    10mL
    1
    200

    10mL
    水泥块
    100

    10mL
    二氧化锰:0.5g
    67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
    烧杯和其中混合物的质量
    200g
    25g
    216.2g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含答案),共8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7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