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北京版一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北京版一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1米的直观表象,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米尺、各种长度的小棒、纸条、测量表格、学生尺、软尺等。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小动物们争论谁的尾巴长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动物们用不同的方法(如用手比划、用树枝对比等)来比较尾巴长度,却始终得不出统一结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小动物们遇到难题啦,为什么它们量来量去都不知道谁的尾巴最长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测量需要统一标准的话题。
教师顺势拿出一根小棒,问学生:“如果让你们来量这根小棒的长度,你们打算怎么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初步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探究新知
认识厘米
教师拿出直尺,向学生介绍:“为了准确测量物体长度,人们发明了直尺,直尺上藏着好多小秘密哦。”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找到直尺上的刻度线、数字、“厘米”字样等。
教师指着直尺上的0刻度线,说:“这是0刻度线,它可是测量长度的起点。”接着用手指沿着直尺比划1厘米的长度,同时讲解:“从0刻度线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大家用手指也像老师这样比划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教师巡视,轻轻纠正学生的比划动作,关爱地摸摸学生的头,鼓励他们做得好。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3厘米等长度,同桌互相检查,对于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及时给予帮助,蹲下身来耐心引导。
教师拿出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纸条等实物,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用直尺验证这些实物是否刚好1厘米长,强化对1厘米长度的感知。
用厘米测量
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一根小纸条的长度,边测量边强调:“测量时,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测量完后,邀请一位学生上台重复操作,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在旁给予鼓励的眼神和轻声指导。
学生分组测量课前准备好的一些小物品(如铅笔、橡皮等),填写测量表格,教师巡视各小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测量又快又准的小组给予表扬,给进度稍慢的小组加油打气,提醒大家互相帮助。
认识米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用厘米尺量了一些比较小的东西,要是要量教室的长、黑板的宽,用厘米尺方便吗?”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教师拿出米尺,向学生展示:“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让学生两人一组,用米尺比一比1米的长度,感受一下1米大概到身体的哪个部位,教师穿梭其中,帮助学生正确比量,微笑着询问学生的感受。
教师在教室地面上用胶带贴出一条1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沿着线段走一走,数一数大约几步是1米,加深对1米长度的印象。
厘米与米的关系
教师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拿出米尺和直尺,让学生观察,发现米尺上1米的长度刚好是100个1厘米,从而得出1米=100厘米。教师用温柔且清晰的声音多次重复这个关系,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请学生相互说一说,巩固记忆。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在课件上出示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的题目,如测量铅笔、书本、桌子等的长度,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测量结果,教师即时批改,对答对的学生点赞,对答错的学生耐心辅导,找出错误原因。
让学生用手比划指定的长度,如3厘米、5厘米、1米等,同桌互相检查纠正,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给予肯定或进一步指导。
拓展练习
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哪些大约是1米,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各小组积极行动,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倾听学生的发现,适时给予表扬,比如“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连这么小的细节都发现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厘米和米,谁来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知识,再次用亲切的语气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长度哦。”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全面评价,不仅表扬学习进步、知识掌握好的学生,还特别关注那些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如:“小明同学虽然刚开始测量有点慢,但他特别认真,而且一直在帮助同组的小伙伴,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用直尺测量自己喜欢的5件小物品的长度,记录下来,第二天在班上交流。
请学生和家长一起,用米尺量一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增进亲子互动,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关爱与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不批评指责,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持续学习数学的热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核心素养,教学准备,拓展延伸,知识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 认识厘米和米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核心素养,教学准备,拓展延伸,知识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