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共5页。
领略魏晋审美,探寻生命哲思——《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联读教材分析《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共同收录于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选取了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抒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是以明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而《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则是写景、抒情、明理熔于一炉的经典作品,一文一赋,体裁迥异,风格不同,呈现出了古代散文发展的多元性的特点。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魏晋名士,人生选择不同。因此在疏通文意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领会魏晋名士独特的生命追求。先秦的百家争鸣,建安的风骨铮铮,而至魏晋则有名士佯狂,风度翩翩,各为君子,为大唐的气象而张本,烛照文化千年。魏晋风度,承前启后,尤其是对生命的观照,对自我的反思与省察已渐具思辨明理色彩。“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魏晋孤文”(欧阳修语)的《归去来兮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王、陶二人用笔墨抒写意志情怀,用作品、人格构建精神堡垒。在工具、实用理性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我们更有必要去思考“魏晋风度”在新时代的信念引领与哲学价值。课标分析《202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语文活动培养高尚的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还指出,要精读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结合具体作品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古代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等。因此,设计《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对比阅读,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来体会魏晋时期文人名士不同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来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感悟古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理解其思想在当下的文化传承的意义。【教学目标】1.梳理意象,探究审美特点。2.比较王羲之和陶渊明在自然观和生命观上的不同。【教学重难点】比较王羲之和陶渊明在自然观和生命观上的不同【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中国古代文学一直将人与自然的关联作为一个恒久讨论的话题。《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都书写了魏晋文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联读这两篇课文,领略魏晋审美,探究魏晋文人在自然中寄寓的生命哲思。任务一:梳理归纳意象,探究审美特点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云无心以出岫/松菊犹存/孤松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征夫/童仆/稚子/农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东皋舒啸/清流赋诗/引壶觞自酌意象:自然/人文由此可见,王、陶寄情于大自然,在自然中追求自由美好,这些体现出了两个人的真性情,快乐中的逍遥。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比较王羲之和陶渊明在自然观和生命观上的不同。要想完成任务二,需要完成以下两个子任务。1.面对自然景色,王羲之和陶渊明各自有什么样的感受?2.王羲之和陶渊明分别是怎样看待生死问题的?明确:(1)自然观念上的不同:心灵驿站。(王羲之对自然持一种审美的态度。自然是人的审美对象,能够从自然中获得快乐。虽然能带来欢乐,但欢乐很快也会逝去。因此,自然对王而言,只是寄托短暂快乐的一个心灵驿站。)精神家园。(陶渊明对自然持一种生命的态度。陶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我们常感觉身处田园的陶渊明是乐观的。)(2)生命观不同:王羲之的生命观,首先是承认死亡不可逾越,生死不可等同。其次是他将生死哀痛置于历史长河中,上升到反思整个人类的命运。我们参考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内容:“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魏晋士人大都会感慨生命短暂,无法实现永恒,但文章可以实现生命的永恒。因此王羲之的生死观是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再看陶渊明的生命观。重要的是怎样选择和利用好这短暂的人生,他把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也就减少了对死亡的沉痛之感。他平静随化,因而也就乐天安命。子任务 3.你从王羲之和陶渊明二人的生命观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写 1-2句话表达你的思考。课堂小结:在人与自然的思考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体现了“生命的觉醒”。【作业】请结合本课所学,就越来越多的 90后、00后回乡创业的社会现象,思考自然对现代人的疗治问题。写一段不少于 200字的片段评测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东晋)孙绰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小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注定。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修长。C.耀灵纵辔,急景西迈西:西边。D.原诗人之致兴 原:推究。【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知老之将至谅歌咏之有由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暮春之始C.当其欣于所遇闲步于林野D.或因寄所托情因所习而迁移【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都抒写了乐和悲,王文临悲希望有所作为;孙文则用吟咏台阁、寄情山水的方式来化解悲。B.两文都写景抒情,王文借俯仰天地美景而生乐情,孙文则全身心融入大自然而后感恩天地所赐。C.两文在结构上有类似之处,分为写景叙事和阐述道理两部分,王文先描写后议论,孙文则反之。D.两文语言清新而自然,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骈散句结合,顿挫有致、洒脱流畅且音韵和谐。【小题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小题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与子书以言其志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选自《归去来兮辞并序》)[注]①栗里:地方名。【小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B.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C.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D.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小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传》是陶潜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B.“箪瓢”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和“瓢”分别是装饭和装水的容器。C.“束带”在古代指整饰衣冠系上腰带,文中意思是整饰衣服,迎接上司时整饰衣服表示庄重。D.“长吏”,指年纪比较大的官吏。古代的“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当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自幼志趣高雅,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小题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课后反思1.设计《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对比阅读,主要想完成两个学习目标:一是梳理意象,探究审美特点。二是比较王羲之和陶渊明在自然观和生命观上的不同。据此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并思考其哲理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以上学习目标展开。2.针对“王羲之和陶渊明在自然观和生命观上的不同”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形成思维碰撞,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特别是生命观的不同能够启迪学生思考自然对个人与社会的关联。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与感悟美的存在,欣赏与评价语文之美,并尝试去表现与创造美;更要学以致用,理性表达,宽容豁达,提高自我修养,传承文化之美,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