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 学案(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 学案(word版含答案),共8页。
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一、单元主题+拓展阅读文一:我怕来不及韩月牙一生只有三万天,那还是以活到耄耋之年来计算。自己是时间的富翁,本是一种天真的错觉,立马心跳声有些澎湃,眼睛有些湿润。每个人的心,常常有两个声音,一个说,慢慢走,欣赏啊;另一个说,只争朝夕啊。我怕来不及,因为一生只有三万天。奉献孝心,我怕来不及。在我心里,父亲的容颜越来越模糊,我懊悔直到他猝然离世,我才放下对他经年的怨恨。两年了,我一想到他,便忍不住泪眼婆娑,连一张可以寄托我哀思的照片也没有。今年的父亲节,看到铺天盖地的抒情诗文,不禁想,假如当年我不记恨,宽容父亲以前的种种不是,是不是现在我的泪水会少很多?我会心安很多?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假如,老天喜欢用各种痛悔来让人成长,尽管我有一千个不愿意。母亲渐老,因长期服药,她的形象浮肿苍老到让我心酸。想起三十多年前,母亲和弟弟的一张两寸黑白照,背景是群山和夕阳。那时的弟弟,身高只到母亲的肩膀,那时的母亲,年轻,清瘦。时间的魔手,把我的母亲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病人,特别是前年脑梗后,她身边一刻也离不了人。我对于母亲的孝心,只有每周至少一次的电话和寒暑假的悉心陪伴。前几日,母亲在电话里倾诉,她的一个分别了58年的老同学,来上海看她,母亲显然很激动,58年没见了呀,母亲絮絮叨叨那个女同学,还是风风火火爱说笑,一点看不出早已年过七十,她们走岔路差点没见着,云云。电话那头,母亲说得轻松。电话这头,我鼻子一酸,那个阿姨还能认出我的母亲吗?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雪雨,她已难觅年轻时的模样。我也是她人生的一层霜,一阵凉雨。难产,我差点夺去母亲的命;年幼时的倔强和顶撞,曾让母亲心寒;工作后一直忙碌,难得有时间在母亲身边尽孝。我真怕来不及,不能在母亲身边听她唠叨,不能为母亲做饭洗衣搓澡,哪怕什么也不做,陪着她,看会儿电视,聊一下闲天,我真怕哪天突然被剥夺了这样的机会,我迫不及待,我千方百计,事事顺着母亲,从此不顶嘴,极有耐心倾听,没有什么比让她开心更让我高兴。我清醒地知道,每个人迟早都会成为孤儿,我愿老天赐福于我,让我多些年做一个有妈的幸福老小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怕来不及。翻看那些青春时的老照片,即使是浪漫美好的事,也让人心生悲凉。照片未曾褪色,青春却一去不复返。有时候,一个人对镜自怜,不免自怨自艾。更多时候,忙碌到无暇对镜,常常是,一早一睁眼,抹一把脸,嚼两口早点,冲向学校,于是掐着表度日,一日又一日,是奉献,也是蹉跎。有时间抱怨,有时间用恶毒的语言发泄,却不肯停下来,细细看一看他的脸,皱纹不是只爬在我的额头,衰老不是只写在我的眉间,他也在变老。时间改变了那么多,温柔不必了,体贴不见了,一听电话,旁人就知道你在和谁说话。那个冷漠的声音命令的腔调,一定是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包容和不计较,和自己家里人客气什么呢?我已经够累的了,还要柔声细气说话么?忘记了,夫妻也许只有一世的缘分,假如有来生的话,不一定就能遇见,何况来生多少有些缥缈。我只做你一世的妻,所以要温柔地对待。我不止一次讲,“老”是一个悲怆的词。其实我不是惧怕容颜的苍老憔悴,我怕因为疾病不能活到老,我更怕不能和你一同到老。我怕来不及,献出我所有的热忱,给我热爱的孩子,陪伴着他,看着他成长,娶妻,生子,亲眼见证他生命中点点滴滴的幸福。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小儿刚上幼儿园,因为调皮,被我说了几句,小儿很是委屈,扁着嘴说,我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来你们家的。我们两个哈哈大笑,追问,为什么来我们家呢?小儿答,我看你们可怜。今天回味,笑不出来,谁在前世约了你,要你这样隔山隔水地跑来,千辛万苦做我们的孩子?谢谢你,我亲爱的孩子,我们没有做父母的经验,摸索着成长,磕绊着进步,是老天的厚待,让我们今生不孤单,让你成为这样阳光上进的青年。我怕来不及,善待朋友,倾心帮助;我怕来不及,安静阅读,聆听教诲;我怕来不及,万水千山走遍,只能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回忆往昔……我怕来不及,我怕来不及,我想把一分钟掰成两半用,我希望一天有25个小时。明白是自己的痴心妄想,所以要用尽全力,让一个声音盖住另一个声音,我只能,只争朝夕,一生只有三万天。赏析 “一生只有三万天”“我怕来不及”,两句沉重的话语,敲击着读者的心坎。对父亲和母亲“奉献孝心,我怕来不及”,父亲已经离世,他生前的种种不好,都让“我”倍感亲切;只是后悔自己当时对父亲的记恨。母亲虽然在世却已经弱不禁风,“我”有心尽孝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丈夫,想起一向冷漠的腔调让自己内疚,“我”怕来不及表达“我”的温柔。对孩子有过责备,但“我”怕来不及献出“我”的热忱。“我怕来不及”警示人们对长辈要及时行孝,对配偶、孩子和其他家人,对亲友乃至所有的世人要及时奉献和表达爱心,才能使这一生不至于有太多的内疚和缺憾。它折射出一种积极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文二:孝心无价毕淑敏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而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件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先否定两种人,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然后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都有可能让我们永远无法言孝。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形象化的议论和哲理性的议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二、单元主题+素材积累1.有关孝的名句(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2)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5)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围炉夜话》(6)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2.有关孝的事例(1)乌鸦反哺在传说中,乌鸦反哺的故事是最让人感动的,乌鸦——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的普遍厌恶,正是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爱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2)羊羔跪乳很久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小羊说:“妈妈,您这样疼爱我,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我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流下了眼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羊羔跪乳”。(3)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地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包括母亲在内的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就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就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4)佛学大师李叔同的孝顺故事佛学大师李叔同,与母亲的感情很好,对母亲至孝至顺。母亲离世时,李正外出为母亲预置寿木,不在母亲身畔,他终生引以为憾。他曾多次对友人说:“母亲不在的时候,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已经不在了!”母亲去世后,他万分悲痛,改名李哀,号哀公,屏谢余物,闭门守哀,感叹“幸福时期已过”。出家后,李叔同斩断一切尘世情缘,惟独对母亲的感情难以割舍。他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中说,1918年正月十五他皈依佛门,“二月初五日那天,是我母亲的忌日,于是我先两天就到虎跑去,在那边诵了三天的《地藏经》,为我的母亲回向。”此后每逢亡母重要的冥诞,他便书写《地藏经》,以此功德,回向亡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