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达标测试,共5页。
【基础达标】
一、默写
1.既替余以蕙纕兮, 。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 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出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冠切云之崔嵬 C.怨灵修之浩荡兮 D.蚓无爪牙之利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B.①延(久久)伫乎吾将反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淫邪的事) ②回朕(皇帝的谦称)车以复路兮
C.①进不入以离尤(指责)兮 D.①宁溘(突然、忽然)死以流亡兮
②忍尤而攘(排斥)诟 ②苟(苟且)余情其信芳
3. 下列所给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长余佩之陆离 C.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D.皇览揆余初度兮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返回 B. 驰椒丘且焉止息 止:居住,栖息
C.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D. 苟余情其信芳 信:相信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步余马于兰皋兮 摄提贞于孟陬兮 B. 长余佩之陆离 岂余心之可惩
C. 余独好修以为常 集芙蓉以为裳 D. 延伫乎吾将反 将往观乎四荒
6.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
D.复前行,欲穷其林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9.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偭规矩而改错——违背规矩而任意去纠正错误。
B.悔相道之不察兮——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
C.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10.下列各句,与“不吾知其亦已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A.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B.籍何以至此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方。
11.下列有关《楚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订的,是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是一种新诗体,与汉赋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
C.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D.《楚辞》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 太息:叹息 B.何方圜之能周兮 周:合
C.固时俗之工巧兮 固:已经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宫 词
[唐]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中“美人”这一形象。(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
材料一: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 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 去郡东归。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 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 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 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 枢密使。
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 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 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 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 “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 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 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呜呼,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 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 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惟知所用尔。
(选自《新五代史 ·周臣传》,有删改)
材料二:
秦观:臣读五代史,见王朴为周世宗决平边之策,然后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 ……朴 尝为世宗画平边之策, ……故朴以大而脆者为易,小而坚者为难,易者宜先,难者宜后,则 所以先吴而后并也。 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谓天下之真材,其孰能 与于此。
(选自《历代名贤确论》,有删改)
3.文中画红色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把相应序号涂黑。(3分)
及A见B其C议D论E伟F然G益H以I为J奇K引L与M计N议O天P下Q事R无S不T合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人,古代既可以指平民百姓,也可以指人格卑鄙的人,本文中的“小人”指后者。
B、“数顾大臣问治道”的“顾”,与“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中的“顾”意义不同。
C、文学, 一般指经学或儒学,往往包含写作方面的才能,与现代“文学”含义不同。
D、“京师之制”的“制”,意为形制、样式,与《岳阳楼记》“增其旧制”的“制”意义相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宗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文士都认为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等人讲求用兵之策,世宗对此很满意,后决心重用王朴。
B、王朴预测了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最先平定,并州可以在最后灭亡。后来果真像王朴说的一样,并州是最后臣服的。
C、王朴拜访前任宰相李谷,恰逢疾病发作,来不及回去就死在了李谷的府第。世宗听闻噩耗,悲恸的把玉钺摔到地上。
D、世宗和王朴君臣相知,世宗锐意征伐,王朴为其积极谋划,世宗知人善用,让王朴发挥能臣作用。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2)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
7.秦观评价王朴为“天下之真材”,结合材料概括王朴“真材”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默写
又申之以揽茝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忳郁邑余侘傺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选择
1.C 2.A 3.D 4.D 5.B 6.C 7.C 8.A 9.A 10.B 11.D 12.C
【课外拓展】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诗题为“宫词”,主要写宫女的生活,“寂寂”的环境,“含情欲说宫中事”的情态,“不敢言”的恐惧,都能看出“美人”宫中生活的特点。答题时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美人”不受宠幸,孤独寂寞,没有人身自由,对宫中森严制度恐怖气氛感到恐惧。(结合诗句略)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先要准确指出诗歌中所用的手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反衬。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美人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3.GKR
【解析】句意: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合自己的想法,
4.D
【解析】“增其旧制”的“制”意为规模、规格。
5.C
【解析】“米不及回去就死在了李谷的府第”错,是抬回家后就死了。
6.(1)(他)所任用的都是五代的士人,难道他们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却在后周变得聪明有才智了吗?(岂…哉:难道…吗?“于”状语后置。愚怯:愚昧胆怯。材智:聪明有才智);
(2)臣子接受国君诏命,天下越礼不轨的国家按照顺序被平定,都依照他的谋略。
(受命:接受诏命。僭伪:越礼非正统的政权或国家。次第:依照顺序。策:谋略)
7.①有政治远见;②善谋划;③明敏多材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上。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邡。杨邡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邡作为大臣,和将相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杨邡回到家乡。
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等人说用兵之策,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又升枢密使。
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布局,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没有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钺敲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啊!王朴的才能,确实可以说是非常贤能了。如果没有遇到世宗,如何能施展出来?世宗在位的时候,对外用兵,攻取战胜:内修制度,制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文章,他所用的都是五代的士人,难道他们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到了后周就变得聪明有才智了?这只是因为周世宗知人善任而发挥了这些人的作用罢了。
材料二:
秦观:我读五代史,看到王朴为周世宗拿定《平边策》的主意,这样之后知道王朴是能够平定天下的真正人才啊!…王朴曾经替世宗谋划平边的策略…因此王朴把大但是容易支离破碎的国家作为容易攻取的对象,但是团结坚定的国家作为难以攻取的对象,容易攻取的对象应当先平定,难以攻取的对象应当后平定,这就是先灭吴最后才灭并州的原因啊。臣子接受国君诏命,天下越礼不轨的国家按照顺序被平定,都依照他的谋略。如果不是所说的天下的真正的人才,那么谁又能够在那个时代和王朴相比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1.2 离骚(节选)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离骚》挖空训练,课内知识检测,课外阅读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综合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2 离骚(节选)一课一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离骚》挖空训练,课内知识检测,课外阅读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