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9.2 *项脊轩志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9.2 *项脊轩志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品读亲情,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难点: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不广,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从身边琐事着笔。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入教材时删去了“项脊生日”段议论。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诵经史,习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
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留任内阁制敕房,参与撰写《世宗实录》。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很受时人推崇。
主要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有《震川先生集》传世。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先继续按的由衷喜爱。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导读理解
1.修葺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修葺前的项脊轩狭小、破败、昏暗。作者渲染其衰败、阴冷的气氛,欲扬先抑,为下文写项脊轩修葺后的幽美可爱做铺垫。
2.修葺后的项脊轩有哪些变化?
不再“上漏”,室内“洞然”,庭内“杂植兰桂竹木”,栏楯“增胜”,修葺后的项脊轩环境幽美,极富情致。
3.谈谈结尾是如何借物抒情的。
结尾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收束全篇,看似随意,却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到植树之人,想到妻子当年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犹如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①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
②在选材上,作煮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加以表述。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5.“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过渡句,请简要概括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
喜:①修葺南阁子;②祖母关心与鼓励“我”;③母亲慈爱;④夫妻情深。
悲:①老屋破旧;②伯父、叔父们分家;③母亲去世;④作者功名未就;⑤妻子亡故;⑥项脊轩失火。
6.作者笔下的小轩与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的内心伤痛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条明线将人、事、景都串联起来,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作者的悲喜之情。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
第一,小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小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败。
第三,修葺小轩,反映了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出他的不得志;小轩是他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小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7.《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想一想,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与前文相比,最后一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以及后来妻死室坏带给自己的伤痛,于是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苦闷之情,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之感。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衬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等一组时间短语,更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②文末写亡妻手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令昔对比暗寓“令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的共鸣。
自我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始洞然 始:才
B.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C.大母过余曰 过:看望
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往往而是 B.桂影斑驳
C.室仅方丈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B.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宴:吃饭。
2.答案:D
解析:两个“凡”都是“共”。A项,介词,凭/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项,副词,已而,然后/副词,已经。C项,介词,在/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地点,到。
3.答案:B
解析:A项,往往:古义指到处、处处;今义指时常、经常。C项,方丈:古义指一丈见方;今义指佛寺、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D项,束发:古义指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今义指把头发扎起来。
4.答案:D
解析:“乳”,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入——文人与书斋,归有光与“唐宋派”,《项脊轩志》,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9.2 *项脊轩志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