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品冬至古韵,悟华夏文明——冬至日教案

    品冬至古韵,悟华夏文明——冬至日教案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品冬至古韵,悟华夏文明——冬至日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品冬至古韵,悟华夏文明——冬至日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班会背景,班会目的,教学重难点,班会流程,班会延伸,班会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冬至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冬至这一天,人们有祭祀祖先、吃饺子、吃汤圆、画九九消寒图等众多习俗。同时,冬至也在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等文化艺术形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本次班会,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冬至的文化底蕴,感受华夏文明在这一节气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班会目的
    1. 让学生了解冬至的起源、历史演变、传统习俗及其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赏析冬至相关的诗词、歌谣、民间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4. 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介绍冬至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如祭祀、吃饺子汤圆等,让学生感受冬至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诗词赏析、故事讲述等方式,使学生体会冬至在华夏文明中的独特地位与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对冬至文化的理解,转化为在现代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创新冬至文化的实际行动,避免文化传承的形式化,促进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四、班会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冬至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现了冬至时节人们的各种活动,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街头巷尾的祭祀场景、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等。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视频展示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冬至,从而引出本次班会的主题——“品冬至古韵,悟华夏文明”。
    (二)冬至知识小讲堂
    1. 教师利用 PPT 展示冬至的起源相关内容,向学生讲解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2. 接着介绍冬至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冬至祭天到民间逐渐形成的各种习俗,如汉朝时冬至被视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民间互贺冬至的习俗也很盛行;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等。
    3. 最后详细阐述冬至的传统习俗,包括饮食习俗(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山东滕州喝羊肉汤等)、祭祀习俗(祭祖、祭天等)、娱乐习俗(九九消寒图、冬至赠鞋等),并解释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饺子形如耳朵,吃饺子寓意不冻耳朵;汤圆象征团圆等。
    (三)冬至诗词赏析
    1. 教师在 PPT 上展示唐代诗人杜甫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2. 教师先朗读一遍诗词,然后逐句解释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冬至时节的景象,如白昼变长、阳气初生、刺绣添线、葭管飞灰、岸边柳树将舒、山中梅花欲放等,以及诗人在冬至节时对时光流逝、新春将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4.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冬至诗词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四)冬至歌谣欣赏
    1. 教师播放一首冬至歌谣《冬至到》:“冬至到,冬至到,南馄饨,北方饺;暧暧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冻不掉。冬至到,冬至到,敬祖宗,把墓扫;会亲访友拜老师,平安幸福乐陶陶。冬至到,冬至到,这一夜,最长了;甜甜蜜蜜睡一觉,明天太阳会更好。”
    2. 播放两遍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这首歌谣,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感受冬至的节日氛围和习俗特点。
    3. 学唱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从歌谣中听到了哪些冬至的习俗,巩固学生对冬至习俗的认知。
    第二课时
    (一)民间故事分享
    1. 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一个冬至的民间故事,如“冬至吃饺子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 300 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2. 故事讲完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冬至民间故事,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述,如“冬至馄饨夏至面的由来”等故事。
    3. 教师对学生讲述的故事进行点评,表扬故事讲述精彩、内容丰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民间故事所反映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感以及对冬至习俗传承的重要性。
    (二)冬至美食制作体验
    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准备的材料,安排北方的小组制作饺子,南方的小组制作汤圆(如果班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且人数较为均衡,可让各小组自由选择制作饺子或汤圆)。
    2. 教师先示范饺子或汤圆的制作过程,包括如何和面、调制馅料、包制等步骤,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使用刀具时要小心、避免烫伤等。
    3. 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纠正。
    4. 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饺子或汤圆进行展示,评选出制作最精美的小组,并给予小奖品奖励。
    (三)九九消寒图绘制
    1. 教师向学生介绍九九消寒图的由来和种类,如文字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梅花九九消寒图(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每天染一瓣花瓣,染完则九九出,九尽春深)等。
    2. 给学生发放绘画工具,让学生选择一种九九消寒图进行绘制,可以个人绘制,也可以小组合作绘制。
    3. 绘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如在文字消寒图的空白处添加一些装饰图案,在梅花消寒图上给梅花上色等。
    (四)总结与拓展
    1. 教师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回顾冬至的起源、历史、习俗、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等内容,强调冬至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在班会上学到的冬至知识,与家人一起完成一幅九九消寒图,并写一篇关于本次冬至节班会的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 500 字。
    九、班会延伸
    1.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开辟一个“冬至文化角”,展示学生在班会中制作的冬至美食照片、绘制的九九消寒图、撰写的心得体会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冬至文化氛围。
    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冬至文化元素,如冬至的传统服饰、冬至与中医养生等,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交流,持续深化学生对冬至文化的理解与探索。
    十、班会注意事项
    1. 在美食制作体验环节,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防止发生刀具伤人、烫伤等意外事故。
    2. 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时,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 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班会能够按照预定流程顺利进行,不出现前松后紧或仓促结束的情况。

    相关教案

    冬至:传统节日里的文化瑰宝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冬至:传统节日里的文化瑰宝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班会背景,班会目的,教学重难点,班会流程,班会延伸,班会评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冬至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冬至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以青春之我 逐华夏之阳(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主题班会通用:

    这是一份以青春之我 逐华夏之阳(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主题班会通用,共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