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演练地理试题含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
    • 原卷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第1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第2页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演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演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预热考试
    地理试卷
    联合命题
    长郡中学;衡阳市八中;永州市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石门县一中;
    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郴州市一中;岳阳市一中;
    娄底市一中;怀化市三中;邵东市一中;洞口县一中;宁乡市一中;浏阳市一中。
    命题学校:岳阳市一中审题学校:益阳市一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菲律宾中部的薄荷岛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完成下面小题。完成下面小题。
    1. 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 )
    A. 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B. 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
    C. 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D. 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
    2. 该岛褐色“巧克力”景观出现在( )
    A. 12-2月B. 6-8月C. 3-5月D. 9-11月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薄荷岛森林茂密,且不存在石漠化现象,A错误。由图文信息可知,这些小山主要由石灰岩构成,为喀斯特地貌,降水充足,冲刷作用强,导致土层过薄,树木难以生长,C正确;由材料可知,菲律宾纬度较低,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且小山高度不超过120米,热量条件好,B错误;山坡较为平缓,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菲律宾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雨季约在每5~10月期间。对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来临之前为热季,在每年热季,当地草木干枯, “巧克力山”的草堆呈现褐色,所以能够观赏到该岛地面褐色“巧克力”的旅游时间应在雨季来临前的3~5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体现在地形影响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还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时间等方面。
    高空雪花下落过程中,若遇到逆温层,且当大气结构不稳定时,由雪晶大量碰撞过冷水滴,使之冻结合并,将会出现“霰”。下图为某地降雪过程中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I、Ⅱ、Ⅲ、Ⅳ处的降水形态可能是( )
    A. 降雪、冰粒、冻雨、降雨B. 降雨、冰粒、冻雨、冰粒
    C. 降雪、冻雨、冰粒、冰雹D. 冰雹、冰粒、冻雨、降雪
    4. 霰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区域是( )
    A. IB. ⅡC. ⅢD. Ⅳ
    5. 据霰的成因,推测霰具有的特征不包括( )
    A. 松脆易碎B. 落地反弹C. 白色透明D. 近似球形
    【答案】3. A 4. B 5. C
    【解析】
    【3题详解】
    “高空雪花下落过程中,若遇到逆温层”,即冷空气之间突有一个“温暖层”,这个暖空气不太厚,地面冷空气很强,天上的雪花在暖空气层被融化成水滴,然后再到地面冷空气里被“速冻”,形成冰粒,如果暖空气很厚,地面冷空气很薄但也有一定强度的话,那么天上的雪花融化成水滴后,在穿过冷空气层的时候,时间不够来不及冻成冰粒,而是变成“过冷水滴”,滴到哪儿结冰到哪儿,这就是冻雨。由图可知:I区域全部被冷空气控制温度在0℃以下,高空的雪花形态不会改变,一直落到地面,I区域为降雪;Ⅱ区域在冷空气间有一层不厚的暖空气,当雪花进入暖空气后,被融化成水滴,然后再到地面冷空气里被速冻成冰粒,Ⅱ区域形为冰粒;Ⅲ区域在冷空气有一层很厚的暖空气,当雪花经过暖空气被融化成水滴,水滴在穿过冷空气层的时候,时间不够来不及冻成冰粒,而是变成过冷水滴,地面温度低,滴到地面结冰形成冻雨,Ⅲ为冻雨;四的暖空气层最厚,雪花经过暖空气以后被融化成水降到地面形成雨,Ⅳ区域为降雨,因此I、Ⅱ、Ⅲ、Ⅳ处的降水形态是降雪、冰粒、冻雨、降雨,A正确,BCD错。故选A。
    【4题详解】
    材料“遇到逆温层,且当大气结构不稳定时,由雪晶大量碰撞过冷水滴,使之冻结合并,将会出现霰”。说明霰形成时大气结构不稳定,出现逆温,Ⅰ、Ⅳ区域没有逆温出现,AD错误;霰的形成暖空气层不能太厚,否则雪晶容易变成水滴,不会使过冷水滴冻结,因此Ⅲ区域不会形成霰,C错误;Ⅱ区域雪晶遇到暖空气中的过冷水滴使之冻结合并形成霰,B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当过冷水滴在雪晶表面凝结时,雪晶表面有许多小水滴形成霰,此过程持续使得透明的雪晶晶体逐渐消失,形成白色不透明的球体霰,由于霰是冻结形成,松脆易碎且落地会反弹,因此霰的特征不包括白色透明,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雪、霰、冰粒的区别:1.看形态:雪的形态多呈六角形,花样繁多,从天空是一片一片落下,故有“雪花”之称。 霰是由冰相粒子组成,为白色不透明状,形态为球状或近球状圆锥形。冰粒则是透明的球状或不规则形。2.看大小:雪的个头小,落地不易碎。霰的直径通常在2~5毫米,落地容易破碎。而冰粒的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质地硬不易破碎。3.听声音:雪落地比较安静,所以常描述“雪落无声”。而霰落地会反弹有声,但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坡度和缓B. 岩石裸露C. 河流、沟谷众多D. 降水集中
    7.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8.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B. 土层浅薄C. 光照不足D. 水源缺乏
    【答案】6. C 7. B 8. 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外力形成的地貌及区域环境特征。由图可知,贺兰山东部洪积扇集中连片,同时,每个洪积扇因山区河流而形成,众多河流沟谷形成连片的洪积扇,C项正确;图中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高山,说明其坡度大,A项错误;根据材料“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可知,岩石裸露、降水集中是洪积扇形成的物质和动力来源,是洪积扇形成的原因,但不是其集中连片分布的原因,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问题分析能力。由图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源于低山,且河流流程较长,流域坡度较小,河流流速较慢,搬运能力较弱,携带的砾石少,故出山口处洪积扇颗粒较小,②③正确;图中信息并无体现甲地冲积扇的降水和风化物粒径状况,①④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8题详解】
    材料中说明贺兰山南部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不易形成土层,故土层浅薄,B项正确;该地洪积扇均位于山地的东南一侧的山麓,海拔较低,且阳光充足,A、C项错误;该地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洪积扇地区因有河流经过,其扇缘地带是水分最充足的地区,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水流速度会影响其侵蚀、搬运和堆积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速越快,侵蚀作用越强,且下蚀作用强,侧蚀作用较弱;搬运作用越强,堆积作用越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和消费国。花生产业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1978~2013年我国花生生产重心演变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我国花生生产重心演变过程中移动最快的阶段是( )
    A. 1978~1981年B. 1981~1996年C. 1996~2012年D. 2012~2013年
    10. 我国花生生产重心在1996年再次转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四川省花生耕作机械化水平高B. 辽宁省花生生产增长速度快
    C. 广东省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D. 新疆地区灌溉条件大幅改善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所给图片。两个年份之间的线段长度即花生生产重心演变移动速度,其中1978-1981年线段长度最长,说明移动速度最快,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1996年我国花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位于河南省的西南方向,跟四川关系不大,故A错误。根据材料所给图片,1996年我国花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说明1996年花生生产重心的东北方向省份花生增产较多,1996年花生生产重心位于河南省,辽宁省位于河南省的东北方向,故可能是因为辽宁省花生生产增长速度快,导致花生生产增加,导致我国花生生产重心向东北移动,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96年我国花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广东省位于河南省的南方,与广东省关系不大,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1996年我国花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新疆位于河南省的西北方向,与新疆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地形、土壤等。光照、温差会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热量决定农产品的种类、产量、熟制。水源决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土壤的肥力、透气性、酸碱度、土层厚度会对农作物的种类、产量造成影响。
    植被物候是指植被生长的周期性变化现象,是植被长期适应环境季节性变化而形成的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季长度是植被物候的主要指标之一。以三峡库区为例,研究库区蓄水前中后的变化对植被物候的影响。图1为三峡库区位置示意图,图2为三峡库区蓄水前中后生长季长度变化图。
    11. 下列对三峡库区自然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北气候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B. 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有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丛等
    C. 地形起伏小且类型相对单一,河谷平坝面积广大
    D 三峡库区西起四川,东至湖北宜昌,占地面积广
    12. 下列对三峡库区蓄水前中后的植被生长季长度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蓄水前生长季长度波动频率大,呈延长趋势
    B. 蓄水中波动频率和变化幅度都较小且有规律
    C. 蓄水后波动频率和变化幅度变小,呈缩短趋势
    D. 蓄水后2018年发生较大突变,延长趋势加剧
    13. 下列对三峡库区蓄水前中后的植被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原因,推测正确的是( )
    A. 地形变化使库首和库尾的物候变化较库中更加显著
    B. 三峡库区城市的热岛效应加剧植被生长季长度变化
    C. 蓄水后气温降低和降水增加使植被生长季长度变化
    D. 植被生长季长度的延长对植被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
    【答案】11. B 12. D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三峡库区南北气候差异较小,A表述错误;库区土地类型多样,丘陵、山地面积大,地形起伏较大,垂直差异明显,有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丛等,B表述正确,C表述错误;三峡库区西起重庆江津,东到湖北宜昌,D表述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在蓄水前生长季长度波动频率大,呈缩短趋势,A描述错误;蓄水中波动频率和变化幅度都较大,B描述错误;蓄水后,在2010年到2018年之间,波动频率和变化幅度变小,呈延长趋势,2018年发生较大突变,生长季长度达到280左右,延长趋势加剧,C错误,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水库位于库首,库首的局地小气候变化剧烈,不一定让植被生长季长度延长,A说法错误;三峡库尾有城市群,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气温升高,让植被的生长季节长度呈现延长趋势,B说法正确;三峡工程建设与库区蓄水对当地的小气候造成了一定影响,即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进而对植被物候产生了相关的影响,C说法错误;该题推测的是植被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原因,D项描述的是植被生长季长度的延长影响,D说法错误。故选B。
    【点睛】大型水库通过湖泊效应可能会对局地气候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是由于大型水库显著改变了下垫面类型,从而影响地表水汽的蒸散发速率。水库的存在会降低下垫面温度,减少气流的上升运动,增加低层水汽辐散从而导致降水减少;同时也会减少云量,增强净辐射量,下垫面升温,引起更多的水汽蒸发导致降水增加。
    高校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高地,高校技术转移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我国长期存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下图示意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网络演化机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高校技术转移强度呈负相关的是( )
    A.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B. 高校等级C. 城市吸收能力D. 空间距离
    15. 下列城市之间,高校技术异地城市转移最可能发生在( )
    ①北京—上海②南京—苏州③沈阳—昆明④西宁—乌鲁木齐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6. 高校等级和城市吸收能力对高校技术转移强度的影响向不同方向变化,为提高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吸收能力,最应该( )
    A. 继续巩固优势高校地位B. 不断培育高等级高校
    C. 推动城市科技产业发展D. 增强高校之间的交流
    【答案】14. D 15. A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越高,越有利于产出更多的技术成果,为技术转移提供技术源;高校等级越高,一般情况下,产出的技术成果越多;城市吸收能力越强,越能有效承接高校技术转移,ABC呈现正相关;空间距离越大,越不利于实现技术转移,D呈现负相关。故选D。
    【15题详解】
    北京和上海都是高校众多、产业发达的一线城市,联系密切,互相合作机会多,高校技术异地城市转移的可能性大,①正确。南京和苏州同为江苏省内城市,南京为省会,是科教中心,苏州产业发达,有利于高校技术异地城市转移,②正确。沈阳和昆明两城市距离较远,且联系较弱,③错误。乌鲁木齐和西宁高校规模及城市产业水平有限,④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图可知,高校等级的影响在减小,城市吸收能力的影响在增大,因此需要从提高城市吸收能力的角度人手,即发展城市的科技产业,为产学研相结合提供产业载体,C正确;读图可知,高校等级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影响逐渐减弱,继续巩固优势高校地位、不断培育高等级高校、增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吸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产业 技术的基础研究任务,对于完善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综合资源优势,努力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坪铅锌矿是世界著名铅锌矿产区,同时也是滇西北地区最大的矿区,开采历史悠久。从群采时期起,兰坪铅锌矿经历了40多年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造成了综合性的破坏,这种破坏包含了矿区环境景观的所有元素,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均遭到了剧烈的扰动。在兰坪铅锌矿区的开采过程中,由挖矿和堆矿形成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下凹的露天采矿坑,二是凸出地表、开矿形成的台层状地貌,三是在矿产开发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矿山交通路径肌理。
    (1)简述兰坪铅锌矿的开采对岩石圈的影响。
    (2)台层状地貌是铅锌矿区遗留肌理的最主要形式,简述其形成原因及特点。
    (3)指出台层状地貌面临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整治措施。
    【答案】(1)岩石圈发生连续变形、间断变形;开采岩体结构松动,岩层密实度被破坏,断裂带及裂隙活动加剧;沉降盆地废弃物积累,新沉积盆地形成塌陷洼地等。
    (2)形成原因:矿体开掘形成,质硬,坡度较陡;由废渣土堆叠产生。
    特点:规模大,地势起伏大,多位于谷地。
    (3)地质灾害:滑坡、塌方、泥石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整治措施:做坡度改良工程技术处理;挖排水沟,在台地顶层增挖截流沟,然后在表层覆土;做客土改良,恢复地表植被。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兰坪铅锌矿为材料,涉及地质灾害、地貌的形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兰坪铅锌矿是世界著名铅锌矿产区,同时也是滇西北地区最大的矿区,开采历史悠久。结合景观图分析,长期的开采铅锌矿,使岩层受力发生改变,导致岩石圈发生连续变形、间断变形;由于长期开采,改变岩体结构,引发岩体结构的松动,岩层密实度被破坏,断裂带及裂隙活动加剧,更容易发生沉降、滑坡、地震等;在开采的沉降盆地,废弃物长期积累,新沉积盆地形成塌陷洼地等。
    【小问2详解】
    台层状地貌是铅锌矿区遗留肌理的最主要形式,结合景观图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采挖形成,由于遇到质地较硬的地层,不再开挖,坡度较陡,形成台层状地貌;一种是废渣土堆积形成,开采矿产之后,人工堆积废渣,长期堆积形成。台层状地貌的特点是:一般规模都较大,不管是机械采挖形成和堆积废渣土,都会形成规模较大、地势起伏大的台层状地貌;特别多分布在谷地。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因为长期开采对地质、生态环境等造成破坏。主要地质问题是露天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大量危岩体,引发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整治措施主要从治理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坡度改良、恢复地表植被等方面提出。可以采取做坡度改良工程技术处理,铺设水泥坡面,降低坡度;可以挖排水沟,在台地顶层增挖截流沟,降低流水侵蚀力度,然后在表层覆土,做客土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恢复地表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回填矿坑,恢复地貌,降低边坡高度,消除安全隐患等。
    18.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溶解态有机质(DOM)是湖泊沉积物的重要成分,组成特征受内源(水生植物)和外源(周边输入)影响。库里泡(图1)位于松嫩平原,湖区周围多耕地,其入湖河流——安肇新河是大庆市城镇生活工业纳污水体。冬春季微生物活性低,有利于腐殖化程度高的有机质累积,5月春汛时积累的有机质大部分被积雪融水带入库里泡。图2示意库里泡5月与8月入口(S1)和中心(S2)两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DOM各来源贡献率。
    (1)分别描述库里泡入口和中心表层沉积物DOM的来源特点。
    (2)与5月相比,分析8月湖中心表层沉积物DOM来源中挺水植物占比较高的原因。
    (3)基于表层沉积物DOM来源,改善库里泡水质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库里泡入口表层沉积物 DOM以外源输入为主,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中心处8月以内源产生为主,5月内源和外源比例相当,季节变化较大。
    (2)5月气温低,挺水植物生长速度慢,产生的有机质少;5月融雪期,积雪融水携带大量陆源DOM进入湖泊,外源输入占比高;8月气温高,挺水植物生长旺盛,产生有机质多,占比高。
    (3)减少周边地区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当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适度清淤处理,减少水生植物残体积累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溶解态有机质(DOM)为材料,涉及湖泊的补给、提高水质的治理措施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库里泡入口的表层沉积物DOM的来源种类多,城镇污水、土壤、挺水植物的贡献率大,主要以外源为主(周边输入);两个月份的差异较小,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中心表层沉积物DOM的来源种类多,其中8月份主要以内源为主(水生植物产生的);5月份内源和外源比例基本相当,季节变化差异较大。
    【小问2详解】
    5月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挺水植物生长较为缓慢,产生的内源性有机质较少;5月气温回升,积雪大量融化,积雪融水携带大量陆源性DOM进入库里泡,外源性输入的占比较高;与5月份相比,8月份气温较高且湖水较多,适合挺水植物生长,挺水植物生长旺盛,产生的有机质较多,DOM来源中挺水植物占比较高。
    【小问3详解】
    材料信息,溶解态有机质(DOM),一般内源是湿地生态系统自身产生的,主要是其中的微生物、浮游植物或者藻类等通过自身的腐烂分解产生;外源主要是大气、陆地等系统中的有机质通过降雨、地表径流以及渗滤等过程进入湿地。基于表层沉积物DOM来源,为改善库里泡水质提出治理措施:减少污染源,首先要减少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精准施肥,减少化肥农业的使用,减少农业污染源;加强工业绿色生产,减少废水排放,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达标之后再排放;要定期清淤,减少库里泡水中水生植物残体的积累,减少内源污染物的来源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且耕地非粮化种植行为凸显。我国目前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且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南地区耕地非粮化率高达46%。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与非粮耕地化率同步增加,2019年其耕地非粮化率为52.28%,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下图示意2019年成都平原34个区县耕地非粮化率空间分布及2000—2019年该区域耕地非粮化率增量。
    (1)概括2000—2019年成都平原区县耕地非粮化率增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率远高于西南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
    (3)请从粮食安全角度,为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率增量整体为正值;成都及其周边城市的耕地非粮化率增量相对较高;区县耕地非粮化率增幅自西北向东南整体呈增大一减小的空间格局等。
    (2)成都平原面积广阔、水热丰沛,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增加,但粮食价格受政策管控相对稳定,该地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种粮收益较低;该地距大城市较近,种植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收益更高;城镇化吸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土地流转多用于地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加剧耕地非粮化;近年来,该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以省会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等。
    (3)加强耕地监测监管,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推广优质良种和提升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多渠道畅通粮食销路,以稳定种粮收入,提高村民种粮积极性;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讲,提高村民粮食安全意识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目前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及2019年成都平原34个区县耕地非粮化率空间分布及2000—2019年该区域耕地非粮化率增量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成都平原区县耕地非粮化率增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率远高于西南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可知,成都平原34个区县耕地非粮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耕地非粮化面积呈现多中心分散分布态势。2009-2019年成都平原大部分耕地非粮化率增量为正值,成都及其周边区县的耕地非粮化率增量相对较高,增量幅度较大,故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率增量整体上为正值;34个区县非粮化率增幅自西北向东南呈“增大-减小”分布特征,成都平原地区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变化的区县尺度具有不同步性。
    小问2详解】
    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率远高于西南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主要受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率和耕地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耕地非粮化率高根源在于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增加,但粮食价格受政策管控相对稳定,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且该地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粮食种植经济效益低;而成都平原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加快了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市场需求量增加,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的现象,这为土地流转多用于地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空间,使得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张,加剧耕地非粮化;而成都平原面积广阔、水热丰沛,自然条件优越,导致更多的耕地用于非粮食种植。该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省会为中心的成都平原“近年来,各项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与破坏问题突出”,也是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原因。
    【小问3详解】
    在现代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制度,划定耕地保护红线;推广优质良种和提升种植技术,优化耕地种植结构,建设高质稳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提高粮食产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取消非粮种植农户补贴,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多渠道畅通农民粮食销路,以稳定农民种粮收入,提高粮食种植积极性;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讲,明确耕地粮食种植与非粮食种植用途,普及耕地保护知识,厘清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农民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村民粮食安全意识等。
    【点睛】
    2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洞庭湖流域水系图,表为荆江南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四河流分流径流量变化表。
    材料二长江荆江段号称九曲回肠,1967年和1969年对荆江下游段截弯取直,2003年6月长江三峡枢纽蓄水运行。这一些举措对长江水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距今1.4亿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形成了洞庭湖断裂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湖心洲,地处洞庭湖腹地的南县在唐宋时期,是一片开阔的水域,位于洞庭湖湖心。南县地势自西向东南微微倾斜。境内水网密布,虾与稻共生共长,南县稻虾米、南县小龙虾已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县小龙虾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小龙虾穴居、杂食、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
    结合材料指出荆南四河分流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答案】减小趋势。原因:①四河道不断向湖区延伸,河道坡降和水面比降相应变缓,河床淤积抬升;②四河道泥沙淤积;③三峡水利工程运行,使荆江河段侵蚀作用大于淤积作用,河床加深,径流量加大,(荆南四河分流量减小);④荆江截弯取直,荆江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增强。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洞庭湖流域水系图和四河流分流径流量变化表为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根据表中四河流分流合计中相邻时段变化率皆为负值,且占长江分流比逐渐下降,可知荆南四河分流变化的趋势为减小趋势。原因可以从四河流分流径流量减少和长江干流荆江段径流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不多两方面分析。由表中四河流分流合计径流量不断下降可推断,伴随着洞庭湖的萎缩,四河道不断向湖区延伸,河道坡降和水面比降相应变缓,河床淤积抬升;荆南四河流域植被破坏、开垦耕地等造成泥沙淤积。由表中长江枝城站径流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不多,结合材料“对荆江下游段截弯取直,2003年6月长江三峡枢纽蓄水运行”可推断,三峡水利工程运行,使荆江河段侵蚀作用大于淤积作用,河床加深,径流量加大,相对应造成荆南四河分流量比例减小;荆江截弯取直,荆江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增强,径流量比例增大。故由以上分析可知,荆南四河分流变化有减小趋势。时段
    长江枝城站
    四河流分流合计
    径流量/亿m3
    相邻时段变化率/%
    径流量/亿m3
    相邻时段变化率/%
    占长江分流比/%
    1967-1972
    4302
    -4.93
    1021.0
    -23.30
    23.7
    1973-1980
    4441
    3.23
    834.3
    -18.30
    18.8
    1981-1991
    4556
    2.59
    753.0
    -9.74
    16.5
    1992-2002
    4326
    -5.05
    617.7
    -18.10
    14.3
    2003-2008
    4060
    -6.15
    498.4
    -19.30
    12.3

    相关试卷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演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演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十八校)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十八校)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共10页。

    2024届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十八校)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十八校)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共10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