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老子〉四章》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老子》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老子》只有五千余字,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处处体现着老子的思想和主张。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排列得井井有条。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老子》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老子〉四章》中,第一章谈了“无”的功用,阐述了“有”和“无”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引出“自见”“自是”“自伐”等行为的不良后果。这些行为都是人们厌恶的,但不能让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并不可取。第三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老子主张人们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能自省,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崭新的精神风貌。第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做好小事,慎终如始,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总体写作特色
1.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例如,本课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中的“智”“力”都是i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2.喻像美。
《老子》虽是论说抽象道理的,但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例如,本课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车轮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要善于利用空虚之处。
3.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例如,本课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三、教学优势
老子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其一言一行影响深远广泛,对整个东亚地区都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华文化的塑造,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作为中华儿女,学生们自然而然对老子及其言行具有认同感和亲切感,有充分的兴趣、动力以及重视程度去学习《老子》。随着年龄增大和心智的成熟,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度不断加深,对世界与人的认识不断加深,学生更易理解其中的人生哲学,并批判地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这是学习《老子》的心理基础。
《五石之瓠》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这两个人的见识截然不同。人物语言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形象说起,惠子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庄子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融合物我。此寓言告诉我们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许多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文学家中,鲁迅倾心于庄子的哲学和文章,其在思想和文风上受此的影响显而易见。此外,闻一多、郭沫若等文学大家也受其影响很大。
《逍遥游》不仅影响着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对科学家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曾说过:“庄子的《逍遥游》上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简洁地代表了庄子时代的进化论。当时的几千里,对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近于无限大。庄子的鹏,可以代表了整个宇宙;鹏之飞象征了整个宇宙的开始,也代表BigBang(大膨胀)。”
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故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总体写作特色
1.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不得利,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体现。
2.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了大量的寓言、神话、对话,使文章多姿多彩。
3.善于将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而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
4.构思的精巧多彩。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虫鱼鸟兽与社会上的高官、贤能、明君相映衬;善于运用动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使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连接,引人联想,进入深思。可以说是以喻引理,以比阐理,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三、教学优势
本课两篇课文均是道家典籍中的经典著作,高二学生对于道家思想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肯定不如儒家思想了解得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道家,甚至是儒家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学情整体分析】
对于道家经典的学习,高二的学生并不陌生,对“道”的概念有粗浅的认知,对道家所提倡的人生观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形成认同。其次,在初中以及高一上学期,学生对议论文有过初步的学习,知道基本的议论文体例和常见的论证方法。高二学生在接受能力上比初中和高一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为群文教学大量的信息归纳概括提供了保障。在思维发展层面,对客观现实世界有了基本的抽象能力,因此对抽象的道德概念具有推演能力,经历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对常见的道德命题幽邃体悟,对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理念有所了解。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1.古文今译,掌握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2.知人论世,老庄人物简介——了解道家思想生发的背景。
3.提炼比较,概括观点与差异——对比老庄思想异同。
4.梳理文脉,把握行文风格之美——赏析老子、庄子的论说特色。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翻译《〈老子)四章》。
2.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探究儒道之异同。
4.翻译庄子的《五石之瓠》,注意积累文言常识。
5.庄子不仅从日常使用的功用上考虑大葫芦的使用价值,而且超越了世俗的眼界,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我们要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6.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内容包括《〈老子〉四章》和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的《五石之瓠》。学生已经学过《庖丁解牛》,对庄子及其思想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可将讲课重点放在《〈老子〉四章》上。在讲课过程中,可联系庄子的观点来辅助学生理解老子的学说以及道家思想,感悟老子对宇宙的认识及人生智慧,思考其人生智慧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关于《〈老子〉四章》,教师可重点讲读选文第一章和第四章,选文第二、三章学生自读,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感悟。
四、教学方法建议
指导自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练习教学法、演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领会基本的论证方法并学会审题立意,发散思考,提炼观点,确定作文立意,撰写作文片段。
难点:
理解和比较文中道家的理论,并结合当代生活实际作个性化思考。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本课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
八、课时建议:3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中国人常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和坏不是绝对的,有和无不是绝对的,大和小也不是绝对的。千年前,有位思想家对此辩证地作了精辟的论述。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老子,学习他惊艳绝伦,妙不可言的道家思想。
导入语二:
老子曾向前去讨教的孔子一言不发,只是伸了伸舌头,他最终骑牛出关,只留下寥寥数千字的《道德经》。《道德经》虽短,但却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熠熠生辉,无数人终身参悟。庄子曾对着死去的妻子鼓盆而歌,与惠子的对话流传千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到底是怎样奇妙的人才能这么有趣,在这有趣的灵魂背后又有怎样的思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家思想。
导入语三: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大多都在思考如何进入世俗,干预世俗,而有一家却像一条逆流而上的鱼,他与生产力发展相悖,主张小国寡民;他与积极干预相悖,主张无为而治;他和大多数思想不一样,他教人出世,教人摆脱束缚,达到逍遥之境界。他像个叛逆的人,站在绝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道家奇妙的思想。
教学策略:导语是一节课内容的提示和导向,用富有文采的语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导语不仅仅要有文采,还要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道家思想作简要的介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本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领会理解能力,培育体验与感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精讲
步骤一、古文今译,掌握字词
请大家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分工合作,结合课文注释,梳理文中重要实词,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小组展示汇报。
【多媒体展示】
重点实词
教学策略:对于文中重要的实词,教师并不直接给大家呈现归纳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以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整理,教师只负责对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筛选、整合并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整理本课重,点实词,以此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分工协作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应用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步骤一落实了学生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以及关注与参与的素养。
步骤二、知人论世,老庄人物简介
老子和庄子是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思想家,其人其事非常有趣。知人论世是我们学过的常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查询老庄的相关人物简介,完成后制成卡片分享,并向其他人介绍这两位思想家。
【多媒体展示】
老庄其人其事
教学策略:1.先学后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生成背景知识。
2.自主学习。学生虽然知道先秦诸子百家,但对老子和庄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了解的依旧是一知半解。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筛选整合的过程,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探究,一起搜集信息,利用多媒体工具得到原始信息,然后按要求整合、表达。锻炼信息提取、分析概括的学科能力,提升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的学科素养。
步骤三、提炼比较,概括观点与差异
本课的两篇课文都包含道家的思想,老庄各在文中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工合作,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概括。(当学生概括不全面时教师应作补充细化)
【多媒体展示】
老庄主要观点概括与比较
教学策略:1.少教精教。比较差异是一种较难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比较道家思想内部重要观点的异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道家思想,在对比中明白差异。
2.深度学习。比较异同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深度学习策略。通过对两篇课文中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比较,加深对二者学说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培育学生直觉与灵感的学科素养。
通过上述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儒家和道家都涉及一个概念叫作“道”,回顾第5课,比较阅读,试探究二者“道”的差异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
儒道之分
设计意图:儒家和道家思想跨课文比较是比较复杂的任务,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了不唯一、不集中性,在此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结合文化常识,多层次、多方面去比较,从而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和批判赏析能力,落实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步骤四、梳理文脉,把握行文风格之美
1.《五石之瓠》作为《逍遥游》的节选片段,保持了庄子一贯的寓言体风格。寓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不属于议论,不能单纯靠总结得到本意,需要找到寓言之间的相似点。下面,请同学再仔细阅读《五石之瓠》,思考文中的两个故事间具有怎样的寓言对应关系。
【多媒体展示】
领会寓言的内涵
教学策略:1.深度学、深探究。对文本内涵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深度探究,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入。
2.整体学习。本文是《逍遥游》的最后一部分,将课文与《逍遥游》整体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五石之瓠》作为独特的寓言体说理文章具有什么特色?请同学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
《老子》和《庄子》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在整体学习完成的基础上,深化学习是学生获得提高的必备过程。通过对两个寓言故事间的连接,点及文本的艺术特色的研讨,促进学生对老庄思想的领会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提升领会理解、发散创新和批判赏析能力,落实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第6课两篇课文的逻辑架构,也有利于学生对比两篇课文,梳理所学,温故而知新。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名句名篇默写
2.论述类文本阅读3.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翻译
4.作文审题立意,提炼观点
5.作文理性思辨与论证表达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
第7课
兼爱/《墨子》
语文核心素养和本课目标对照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积累特殊句式、固定用法和相关文化常识,加强文言断句的语感和诵读的节奏感
整合与语理
整合文章重要思想内涵与说理方式,整合时代背景
交流与语境
与先哲对话,理解诸子思想产生的时代环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感受文字背后先哲们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情境
联想与想象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验证文章思想观点,学会审题立意,进行议论文写作
实证与推理
对诸子思想进行深度理解,批判继承,发现中华文化的思想原典与根源
批判与发现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对现实人生中的道德情操有所感悟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欣赏诸子散文的人生审美取向,欣赏诸子论说风格的精妙之处
欣赏与评价
应用诸子思想解答现实人生的困惑,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
表现与创新
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选择与继承
对比近代哲学与政治思想,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批判继承
包容与借鉴
对个体人生的处境有所认知,融会贯通各家的思想,应对人生困境
关注与参与
关注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词语
意义或用法
本课例句
埏
揉和
埏埴以为器
埴
黏土
埏埴以为器
户牖
门窗
凿户牖以为室
企
踮起脚后跟
企者不立
不行
行走不稳
跨者不行
贻
赠送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实
能容得下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掊
击破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强行
勤勉而行
强行者有志
从事
做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人物
简介
主要思想
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近河南鹿邑冬)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隐退,著《老子》。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1.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状态,反对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否定仁义道德和礼制
2.主张“无为而治”,回到淳朴的原始社会,与儒家、墨家相对立
3.彻底摆脱了古代的宗教与神话世界观,否定神学目的论,主张“道法自然”。
4.提出道是无,“有生于无”。
5.万物最初起源于无。老子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命题,但其辩证法又带有贵柔无为的色彩。
庄子
1.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人。
2.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3.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1.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篇目
核心概念
主要思想
事例
《〈老子)四章》
有与无、无用、始与终、不为、自然
1.道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器皿、户牖中空部分的“无”赋予了“用”途
2.修身内隐好过外显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没有好下场
3.自胜者强
—
4.治国应重开始,重视细微,洞察先机
粗木生于毫末,高台起于累土,千里始于足下
5.无为而治,辅助万物之自然,对权柄没有执念,不肆意妄为
—
6.慎终如始
—
《五石之瓠》
逍遥、善用
摒弃功利;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不龟手之药、五石之瓠浮于江湖
异
儒家之道
1.道的具体内涵为君子立身处世的方式
2.偏重对应着儒家的基本伦理
3.分大小先后,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4.是“有用之用”,追求作用于现实政治
5.道先于生命,高于生命,可“朝生暮死”
道家之道
1.具体内涵为万物之内的普遍规律
2.偏重与人生终极价值
3.没有大小之分
4.超脱道德和功利,是无用之用
惠子
庄子
宋人
客
五石之瓠
吾为其无
用而掊之
夫子固拙
于用大矣
—
—
不龟手之药
—
—
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体悟
夫子固拙
于用大矣
何不虑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
犹有蓬之
心也夫
所用之异也
篇目
艺术特色
《庄子》
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2.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
3.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4.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老子》
1.句式运用独具一格。善用排比、对偶、递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排比句的运用使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2.设喻说理独具匠心。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阐说事理,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将人生的道理说得通透,给其语言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诵读课文,探究文本,比较鉴赏,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温故知新,朗读课文,初感文意,再读课文,探究文本,比较鉴赏,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诵读课文,初探文意,精读课文,整体感知,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