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词语积累,课内背诵,文学常识,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表面上倒像很笨拙。
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大智若愚:很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像很愚笨。
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
(2)近义词辨析
二、课内背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心,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三、文学常识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宣》,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迨为肯归,乃所谓“内圣外玉”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四、课外拓展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
(第八章)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像水那样)居住时善于选择恰当的地方,思想境界如深渊一样深邃难识,与人交往时仁慈友爱,言语诚实无欺,为政时善于治理,做事无所不能,有所行动善于选择恰当时机。正因为他们与人无争,所以也不会招来灾难。
(第十二章)
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会使人视觉迟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会使人听觉不灵;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会使人味觉丧失;过分纵情于骑马打猎,会使人精神失常;过分追求稀有贵重之财物,会使人行动不便。所以圣人但求安饱而不求感官享受,因此要舍弃感官享受而只求填饱肚皮。
(第十五章)
古时掌握了大道的人,其思想微妙通达,深邃不易解。正因为他们难以被理解,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们: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冬天涉足于河川;小心翼翼的神情好像畏惧四邻;恭敬庄重,好像身为宾客;通达而不固执,好像将要融化的冰块;纯朴厚道,好像未经雕琢的原木;心胸宽广,好像空旷的山谷;浑厚宽容,好像混浊的大水。谁能像混浊的大水那样包容一切并持守这种状态?世人总是要让浊水安静下来,慢慢加以澄清;谁又能永远坚持这种安定清静的状态呢?世人又总是搅动这种清静状态,慢慢产生各种追名逐利的活动。掌握大道的人,办事不求盈满。正因为不求盈满,所以能够安于有缺陷的旧状态而不去创造新的事物。
(第二十二章)
忍受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而可以充盈,破旧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同以上原则保持一致,从而成为天下的楷模:(他们)不自我显露,所以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够建功;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够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赢他们。古人所说的“委屈则能求全”的话,哪里是空话呢!确实应该把保全自我的功劳归于这一原则。
(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七章)
善于行路者不留辙迹;善于说话的人,挑不出其言语的毛病;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善于关门的人,即使不用门闩也让人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即使不用绳索也能使人解不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使人尽其才,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物尽其用,所以没有废弃的物。这些做法是明智的。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视他人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为人处世)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第八十一章)
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辞不真实;善良的人不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不善良。明智的人不去博求世俗知识,博求世俗知识的人不明智。圣人从不积累财富名利,尽全力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更加富有;把一切都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加充实。大自然的规律,是施恩惠于万物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处世之道,是默默地施与而从不争夺。
赏析
(第八章)
本章老子以“水”喻“人道”,即如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所说:“水性几(近)于道同”。进而老子又认为,“道”的体现者——圣人,其言行之德应当类似于“水”之德,诸如像水一样处低卑洼地,像水一样湛静深沉,这样人才不会有过失。由此可见,本章反映了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第十二章)
本章老子继续阐发治身修性去奢无欲之道,故此章又被河上公题为“检欲章”。老子提醒人们对于声色货利乃至口腹之欲,要加以节制,不可纵情任性、流逸奔竞而导致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这些后果发生。所以道家治身修性强调的是“为腹不为目”,去奢侈、存俭朴。
(第十五章)
本章老子对体道、行道之人作描述。因为上述“道”体精妙玄奥,恍惚难定,所以老子认为体道、行道之人也表现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但又经过老子一系列“豫兮”、“犹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混兮”的描述,体道、行道之人也总算被勾画出一个大概来:谨慎、畏惧、恭敬、融和、敦厚、空豁、浑然,并能做到不求盈满,虽敝旧但能更新。
(第二十二章)
本章老子从观察客观世界事物的矛盾对立转化,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揭示出“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六个客观法则,从而提出抱道的人所用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是符合老子一贯柔弱、退让原则的,也是可以使天下人不能够与之相争的。最后老子又强调“曲则全”等六条法则都是天地自然之道,并非虚妄。
(第二十四章)
本章老子借“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来喻说凡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表现的人,都会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一样短暂而不可持久;而且这些表现也都是违反自然本性,如同剩饭赘瘤令人讨厌,所以老子认为“有道者”是不会有这等表现的。
具体来说,上章老子言“飘风骤雨”不终朝不终日,本章老子言非自然的“企者”、“跨者”同样不能持久;反过来说,非自然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也必像“飘风骤雨”、“企者跨者”一样短暂而不能长久。所以本章老子反对人的自炫骄矜。
(第二十七章)
本章老子以“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喻说有道之人轻有形有为,贵无形无为。以此救人、救物,使天下无不救之人,无可弃之物;以此善待天下善人不善人,使之相反相成,以达到幽深精妙的境地。《老子》本章最后认定,善为师、恶为资的关系也并非能作如此简单的看待,如效仿上述“常善救人”,这其中的关系不也是相当“精妙”的吗?这大概就是《老子》本章最后想要蕴喻的。
(第三十三章)
本章老子阐述他的修养理论。老子强调:人要“知人”,但更要“自知”;人要胜人,但更要“自胜”。老子还强调:人要“知足”,要“强行”,还要“不失其所”,这样就能做到“死而不亡”。
(第八十一章)
本章被编排定《老子》全书之末章。老子于本章提出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诸范畴,来说明事物的表面与实质的不一致,以提示人们应信实、善朴、专精。然后老子又重申“圣人无积”,应“利民而不争”。
老子强调突出言的“信与美”、“善与辩”的对立,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也就不能因此说老子不懂对立两者的辩证统一,如在上述二章中就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对立统一的论述;表现在这里,就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有无多少”的相反相成的论述。由此也可看出,对《老子》任何的评价也绝对不能绝对化,应小心谨慎,说不定从《老子》哪一处冒出一个证实证伪都够你麻烦的东西来,使你难圆其说。而这就是《老子》的魅力所在。词语
释义
例句
参差不齐VS良莠不齐
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深广无度的学习任务威慑着学生,他们以参差不齐的学习成绩挣扎着消化知识,以求生存
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也可指好的坏的事物混杂在一起
这些法拍物品的品质良莠不齐,要小心挑选
本末倒置VS舍本逐末
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
看问题必须抓住本质,如果只强调那些非本质的东西,就会本末倒置
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后用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强调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鞭长莫及VS望洋兴叹
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侧重表示距离远,管辖、干涉的力量达不到
听说留学国外的儿子生病了,姨妈非常担心,但鞭长莫及,帮不上忙
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后比喻因眼界大开而惊奇赞叹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无可奈何;侧重表示做某事能力有限,毫无办法。
在美丽而神秘的宇宙中,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学案设计,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学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练,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组内合作,课堂展示,归纳总结,反馈达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