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4.1《论语》十二章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4.1《论语》十二章教学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目标,品读《大学之道》,明明德,止于至善,彰显美好的品德,“四端”,拓展延伸,比较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并身体力行地宣扬他的学说,《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除了《论语》之外,《礼记》《孟子》也是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部经典,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品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理解“大学”的教育宗旨。2.理解孟子的“四端”学说及其文化内涵。3.学习孟子运用对比和比喻的说理方法。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探究讨论:(1)《大学之道》的首句提出了“三纲”,那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在治国、平天下和修身的关系中,哪个是前提?
明确:《大学之道》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
(1)《大学之道》的首句提出了“三纲”,那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另一种解释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爱护民众。
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这三者之间,做好自己是基础。做好自己才能有真正的担当,才能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旧自新,而且能做到完善的地步,并坚持不变。所以说“三纲”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推进的关系。
(2)在治国、平天下和修身的关系中,哪个是前提?明确:通过文章论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儒家强调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所以最后总结概括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拾皆以修身为本”。
1.学生自读课文。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重点讲解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探究讨论:(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四端”各指什么?(2)“四端”的内涵是什么?联系实际,列举实例理解“四端”的内涵。(3)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同时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如何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是否矛盾?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四端”各指什么?
(2)“四端”的内涵是什么?联系实际,列举实例理解“四端”的内涵。
(3)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同时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如何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扩而充之”。
(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是否矛盾?不矛盾。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发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者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
故事一:(这是发生在广州街头的暖人一幕)一个穿校服的男中学生由于打着伞骑车重心不稳,不小心剐蹭了停在路边一柄价值百万的豪丰。男生停下主动与车主商量赔钱事宜,车主一直关切地询问男孩的学习情况,后来车主自己说:“赔10块钱吧。”问学生有没有10块钱,男孩说有。后来学生从书包掏出两个红包,每个里面拆出5元钱,见此情景,男子心有不忍,直说算了算了,并叮嘱男孩以后注意,记得要好好学习,然后让男孩离去。后来车主告诉记者,当初也是本着教育的目的才说让男孩赔10块钱的。
故事二:著名的小品《扶不扶》台词节选。
一般的人认为:不忍人之心指的是对别人的痛苦、不幸等觉得不忍,简单地说就是同情心,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忍人之心”相当于“恻隐之心”,“侧隐之心”相当于“仁”,“仁”相当于“同情心”。阅读上面三个故事谈谈你对“仁”的理解。
明确:这些故事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恻隐之心不只是简单的怜惜和同情,更应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使应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仁”应该是源于本性,发自内心,对别人真正的、完全的同情理解和体谅,要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理解别人。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也有一些区别。请结合学过的课文和积累的知识,谈谈你的想法。
①都是追求仁义道德而淡漠物质利益,“仁”是儒家学者终身追求的目标,通过人的爱心和善心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②对“仁”的解释都是仁爱、爱人,用爱处理人际关系,强调了人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③都主张推行仁政,反对霸权,通过礼乐制度约束人民的行为,提高人民的自身修养。
①孔子论述的“仁”的思想,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②孔子注重个人如何做到“仁”;
①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仁政”,将“仁”扩充到了政治上;②孟子则注重在个人做到“仁”之后,如何将“仁”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君王通过“仁政”的实施,可以达到社会“大同”;
孟子完善了孔子“仁”的思想,将“仁”的思想发辰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学说在整个儒学史上可以说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后世将孔子与孟子的学说结合之后,最终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知人论世,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检查预习了解作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细读课文探究文意,大学之道,层层推进,比较鉴赏拓展思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晓孔子识背景,细读课文品读文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