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9《说 “木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

    9《说 “木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9《说 “木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9《说 “木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教学教案专辑(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体会传统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探究 “木叶” 与 “树叶” 在诗歌中的不同艺术效果及背后的语言暗示性原理;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深入领会抽象的语言暗示性概念并迁移运用。
    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的奇妙森林里,“木叶”就像一个神秘的精灵,时而隐匿于葱郁的文字枝叶间,时而又在诗人的妙笔之下翩然起舞。它不是简单的两个字组合,而是一场等待我们去探索的趣味冒险。今天,就让我们如同寻宝者一般,深入林莽,去揭开“木叶”背后那些令人捧腹又恍然大悟的文学奥秘,看看古人是如何在这看似平常的字眼上大做文章,玩转出无尽诗意与诙谐的文字魔法。
    (二)先不给学生任何的思想束缚,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在文中做批注,尝试初步回答问题。
    问题一:文中所列举的众多诗句里,“木叶” 与 “树叶” 在形象塑造、意境营造以及情感表达上具体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详细分析。
    问题二: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问题三:从文字学、文学传统、审美心理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为什么 “木” 字相较于 “树” 字会在诗歌中产生如此独特而丰富的暗示性?
    问题四: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为什么某些字词会带有特定的暗示?举出文中的例子。
    问题五:除了文中所探讨的 “木叶” 意象之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还能找出哪些因为语言的暗示性而具有独特审美效果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请举例说明,并尝试分析其暗示性的来源和表现。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分析。
    (三)小组汇报与全班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补充或反驳。对于每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给出参考答案。
    问题一答案
    (一)形象塑造
    木叶
    在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中,“木叶” 的形象是孤单的。一片叶子从树上飘落,在广阔的江波、秋月、云山背景下,显得十分渺小、单薄,仿佛是一个被世界遗弃的个体,在秋风中独自飘零。这种形象带有一种轻盈、疏落的特点,突出了叶子脱离母体后的孤零状态。
    又如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木叶” 在诗中是动态的,从亭皋飘向陇首,跨越空间,有一种漂泊无依的形象感。它好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广袤的天地间随风迁徙,给人以形单影只的印象。
    树叶
    相比之下,“树叶” 的形象更加饱满、完整。如果把上述诗句中的 “木叶” 换成 “树叶”,就会给人一种还长在树上的感觉,它和树是一个紧密的整体。例如描绘夏日景象的诗句,“树叶繁茂遮骄阳”,“树叶” 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紧密相连的形象,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群体的力量,没有 “木叶” 那种飘零、孤零的状态。
    (二)意境营造
    木叶
    从意境上看,“木叶” 营造的多是萧瑟、清冷的秋意氛围。在 “木叶下,江波连” 的诗句中,木叶飘落,江波荡漾,整体意境有一种寂寞、悠远的感觉。木叶的飘落引发了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思考,江水的连绵又增添了一种深沉和旷远,仿佛一幅秋江孤叶图,透着淡淡的哀愁。
    在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里,木叶与秋云相呼应,勾勒出一幅高远、空旷的秋景图。这种意境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对远方的怅惘,让人感受到一种辽阔天地间个人的渺小与孤独,带有浓厚的文人悲秋的情绪。
    树叶
    而 “树叶” 营造的意境更为多样。在描绘春日盛景时,“树叶” 能营造出繁华、热闹的意境。如 “千树万树梨花开,树叶新绿映楼台”,树叶的新绿代表着新生和希望,与楼台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即使在秋天,如果是 “霜叶红于二月花”,“树叶”(霜叶)营造的也是一种热烈、绚烂的意境,与 “木叶” 的清冷、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三)情感表达
    木叶
    “木叶” 常常表达出一种悲秋情绪、身世飘零之感和离别的愁绪。以 “洞庭波兮木叶下” 为例,诗人借木叶飘落表达自己内心的惆怅,可能是对时光的感叹,也可能是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木叶在诗中就像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它的飘零传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哀伤和寂寞。
    在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中,“木叶纷纷” 强化了飘零的状态,而 “日烟霜” 又增添了环境的清冷,表达的是一种在肃杀秋景中的孤独和悲凉的情感。
    树叶
    “树叶” 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在欢乐的场景中,它可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生命活力的歌颂。如 “树叶含情风细细,繁花带笑日迟迟”,这里的 “树叶” 充满了情感,在微风中展现出一种愉悦的姿态,表达出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欣赏。在描写秋天时,“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 “树叶”(霜叶)表达的是一种对秋景的喜爱和赞美,有一种超脱于悲秋情绪之外的乐观。
    问题二答案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叶” 与 “树叶” 虽意思相近,但在诗歌中的艺术效果却大不相同。通过对 “木叶” 这一典型意象的分析,作者揭示了这种语言暗示性的存在及其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性。作者强调要注意诗歌语言中字词的细微差别,因为这些差别会引发不同的形象、意境和情感,从而深刻影响诗歌的整体艺术价值。
    问题三答案
    (一)文字学角度
    “木” 是象形文字,其形状简单直观地描绘了树木的主干部分。这种简洁的字形使得 “木” 字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硬朗、质朴的感觉。它就像一幅简洁的素描,突出了树木的主体架构,让人更容易联想到树干的挺拔、坚韧,或者在秋冬季节树干的枯槁、瘦硬。
    而 “树” 是形声字,它侧重于对树木这一植物类别的定义,在字形上没有像 “木” 字那样强烈的视觉形象感。“树” 字在表意上更注重整体的植物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没有 “木” 字那种具体而鲜明的主干形象所带来的暗示力量。
    (二)文学传统角度
    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木” 字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从《诗经》《楚辞》等早期文学作品开始,“木” 就频繁出现,并与自然景象紧密相连。例如《诗经》中的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种古老的文学表达奠定了 “木” 字在文学传统中的基础,使其带有一种古朴、自然的气息。
    在众多古代诗词中,“木” 字常常与秋天、凋零等意象相结合。这种传统的文学搭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联想模式,诗人在使用 “木” 字时,会不自觉地唤起读者对这些传统文学意象的记忆。比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木” 与 “落”“萧萧” 一起,强化了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传承了古代文学中关于秋景的典型描绘。
    相比之下,“树” 字虽然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但没有像 “木” 字那样形成一种与特定季节和情感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学意象模式。
    (三)审美心理角度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木” 字的简洁性和古朴性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的审美观念。它不像 “树” 字那样直白地表述树木的概念,而是通过简洁的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去丰富对 “木” 字的理解。
    中国古代审美注重意境的营造,“木” 字所具有的硬朗、古朴的形象和与秋天、凋零相关的文学传统,使其更容易在读者心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这种意境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符合读者对于古典诗词审美意境的期待。
    问题四答案
    (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定义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指诗歌中的字词除了其字面的基本语义外,还能够凭借历史文化内涵、文学传统、读者的审美心理等因素,潜在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形象和意境。这种暗示性使得诗歌语言具有含蓄、委婉的特点,能够在有限的字词中蕴含无尽的意味。
    (二)文中例子
    在文中,“木叶” 就是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典型例子。“木叶” 中的 “木” 字,基于文字学上对树干的形象描绘、文学传统中与秋天凋零的关联,以及读者审美心理中对古朴、孤寂意境的期待,暗示出树干的硬朗、秋天的萧瑟、生命的凋零等多种含义。当 “木” 与 “叶” 组合成 “木叶” 时,就不仅仅是简单地指树上的叶子,而是暗示出一种飘零、落寞、孤寂的形象和情感。这种暗示性使 “木叶” 在诗歌中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在 “洞庭波兮木叶下” 中,通过 “木叶下” 三个字,暗示出秋天的来临、环境的萧瑟以及诗人内心的惆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问题五答案
    (一)“柳” 意象
    暗示性的来源
    文字学角度:“柳” 字本身描绘的是一种树木,其形态特点是枝条柔软细长。这种形象特点使 “柳” 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轻柔、婀娜的感觉。
    文学传统角度:在古代文学中,“柳” 与离别有着深厚的渊源。从《诗经》中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开始,就奠定了 “柳” 在送别场景中的重要地位。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 “柳” 与 “留” 谐音,所以诗人常借 “柳” 来表达挽留、不舍之情。
    审美心理角度:从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柳” 的柔软细长的枝条在风中摇曳的形象,容易让人联想到离别的不舍和眷恋。这种形象符合中国人含蓄表达情感的审美习惯,通过对 “柳” 的描绘,能够委婉地传达出送别时复杂的情感。
    表现
    在诗词中,“柳” 常常出现在送别场景中。例如王维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中的 “柳色新” 不仅描绘了清新的景色,更重要的是通过 “柳” 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离别。在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杨柳岸” 三个字营造出一种凄凉、孤独的离别后的场景,通过 “柳” 的形象强化了离别的伤感和对远方的思念。
    (二)“月” 意象
    暗示性的来源
    文字学角度:“月” 字描绘的是天空中的月亮,它的形状在人们的视觉记忆中是圆形的、明亮的。这种形象本身就带有一种清冷、高远的感觉。
    文学传统角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月”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常常与思念、团圆等情感联系在一起。从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 在无数诗词中承载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或者对团圆的期盼。
    审美心理角度:从审美心理上看,月亮高悬天空,其清冷的光辉洒向大地,这种景象容易引发人们的遐想。它的高远和神秘使人们在面对它时,会产生一种敬畏和对远方的思念。而且,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也象征着人生的悲欢离合,符合人们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表现
    在诗词中,“月” 可以表达思念之情。如张九龄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描绘明月升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同时也有一种对时空的感慨。在表达团圆的情感时,如辛弃疾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虽然这里的 “月” 主要是营造一种宁静的乡村夜景,但也蕴含着一种对宁静、团圆生活的向往。在一些表达孤独、凄凉情感的诗词中,“月” 的清冷形象也得到充分利用,如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过对故乡月亮的赞美,表达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眷恋。
    必要的知识储备
    介绍作者
    林庚,字静希,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2006 年 10 月 4 日病逝。以下是其具体介绍:
    教育背景: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2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 年转入中文系,并参与创办《文学月刊》.
    职业经历: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还担任过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屈原研究会顾问等职.
    学术研究:在楚辞和唐诗研究方面成就显著,提出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等经典概念,被学界广泛接受。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对明清小说也有颇多精辟创见.
    文学创作:作为现代诗人,1933 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尝试新格律体,先后出版《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六部诗集,其诗给诗坛带来 “一份晚唐的美丽”.
    (五)拓展延伸:
    一、意象群的深入探究
    除了 “木叶”,在古典诗词中还存在着众多与之相关联的意象群,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世界。例如 “落木”,与 “木叶” 类似,同样传达出一种萧瑟、凋零之感。杜甫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 相较于 “木叶”,更强调了树木的高大和落叶的壮阔,将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无穷形成鲜明对比,在表达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沉感慨。
    还有 “秋草” 意象,往往象征着荒芜、衰败与离情别绪。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两句通过 “秋草” 的枯荣展现了生命的循环与无常,而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则借秋草在送别场景中的蔓延,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浓郁而悠长,暗示着离别后的思念如同秋草一般,无边无际且难以消除。
    二、跨文化意象比较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中也存在着与自然物相关的意象,且有着独特的内涵与象征意义。比如在日本文学中,“樱花”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樱花盛开时的绚烂与短暂花期,常被用来比喻生命的美丽与无常。与中国 “木叶” 所蕴含的秋意悲凉不同,樱花更多地与春天的生机以及瞬间消逝的美好相联系。在日本的俳句和和歌中,樱花常常成为诗人表达对时光、生命感悟的核心元素,如 “樱花落,秒速五厘米,思念渐无穷”,通过樱花飘落的速度来具象化思念的蔓延,体现出一种细腻而略带哀愁的情感。
    在西方文学中,“橡树” 常常具有坚韧、力量和永恒的象征意义。它高大挺拔,根深蒂固,在许多诗歌和小说中被用来描绘英雄人物的品质或者象征着坚定的信念。例如在一些史诗作品中,英雄的形象往往与橡树相类比,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同橡树一般屹立不倒,这种意象的运用与西方文化中对力量和勇气的崇尚密切相关。通过与这些跨文化意象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独特性与文化内涵。
    三、意象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古典诗词意象在现代文学创作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并不断地被传承与创新。许多现代诗人借鉴古典意象来表达现代情感与思考。例如,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的 “丁香姑娘” 意象,就有着古典诗词意象的影子。丁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忧愁、哀怨相联系,戴望舒笔下的 “丁香姑娘” 在寂寥的雨巷中徘徊,她的忧愁与惆怅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迷茫与困惑,是古典意象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运用。
    在小说创作中,意象的运用也十分常见。沈从文在《边城》里的 “白塔” 意象,它静静地矗立在湘西的山水之间,见证着翠翠的爱情故事与湘西世界的变迁。白塔的洁白象征着湘西人民的质朴与纯真,而白塔的倒塌与重建则暗示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这种意象的设置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意氛围,体现了古典意象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灵活运用与拓展。
    四、意象与音乐、绘画艺术的交融
    意象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独特的魅力,在音乐与绘画艺术中也有着广泛的交融与体现。在古典音乐中,许多乐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诗词意象。例如古曲《梅花三弄》,乐曲通过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节奏变化,描绘出梅花在寒冬中凌霜傲雪的姿态,传达出一种高洁、清幽的意境,与诗词中梅花所蕴含的坚贞不屈的意象相呼应。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传统山水画常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营造意境,这与诗词意象的表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一幅描绘秋天山林的画作,画家可能通过渲染树叶的枯黄、山林的萧瑟来体现 “木叶” 般的秋意,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与阅读诗词相似的情感触动,这种跨艺术形式的意象表达进一步丰富了意象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促进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发展。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拓展。不仅仅局限于对 “木叶” 这一意象的分析,还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如 “月”“雁”“柳” 等,探讨它们在不同诗歌中所传达的相似或相异的情感与意境。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古典诗词意象体系的初步认知,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分析意象的方法运用到对其他诗词的解读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古典诗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布置作业
    请在古典诗词中找出三例 “木” 字与其他字组合形成的意象(除 “木叶” 外),如 “落木”,分析这些意象在诗词中的形象塑造、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文本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作者简介,文本研读,课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