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红楼梦》第5课时: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下册)

    《红楼梦》第5课时: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下册)第1页
    《红楼梦》第5课时: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下册)第2页
    《红楼梦》第5课时: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及反思,共9页。
    1.整理《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地读懂一些诗词。
    2.品鉴主要人物创作的诗词,领悟其中展现出的人物情趣和性格。
    3.通过诗词朗诵,把握不同的风格特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探究小说中人物创作的各类诗词的作用,发掘小说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点
    1.整理《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地读懂一些诗词。
    2.品鉴主要人物创作的诗词,领悟其中显露出的人物情趣和性格。
    3.通过诗词朗诵,把握不同的风格特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
    探究小说中人物创作的诗词的作用,发掘小说的深层意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
    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红楼梦》中的诗词,优美动人,韵味悠长、意蕴丰富。
    《红楼梦》里的青春少年结社作诗,这种诗意的生活,既是当时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生活的投影,也是小说人物个性的写照。
    艾青说:“一首诗必须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红楼梦》里的诗词,正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小说中的诗词,借诗词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任务一:吟咏红楼诗词,涵养诗书气韵
    任务引导:整理小说中出现的诗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词,借助网络或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来初步理解诗词大意。运用诗词学习经验,从内容手法、情感内涵等角度解读诗词,并结合小说内容,写出自己的读诗心得。反复吟诵,在充分理解诗词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参加班级“《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1.开展班级“《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各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一首或两首小说中的诗词,小组代表先朗诵,再投影展示鉴赏文字。其他小组对朗诵、鉴赏分享进行评价。(朗诵形式自定,可独诵、合诵、配乐吟诵等)
    示例:
    逐梦小组:配乐独诵《葬花吟》。
    葬花吟
    林黛玉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夹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鉴赏分享:
    (1)诗歌内容:第一节写暮春之景。林黛玉以花自喻,游丝、落絮借指的是黛玉的处境,幼年丧母,父亲死后益发无依无靠,寄居贾府生命之软弱。第二节转而写人。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第三节又转回写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第四节转写燕子。此节虚写燕子,实写惜花,情由景发,景由情生。第五节写花之境遇。此节明写花,实写人,黛玉寄居贾府,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第六节写葬花之人。黛玉独自一人,手把花锄,边哭边葬,读来无限悲伤,令人心痛。第七节转而写景。日已黄昏,杜鹃无语,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初睡之人,未温之被,营造了命运悲惨的凄凉之境。第八节是黛玉的自问自答。使我伤心的是什么?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第九节写想象之境。第十节写心愿。第十一节以死明志。第十二节葬花葬己。第十三节花落人亡。
    (2)写作背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 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满园里绣带飘飞,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这时的林黛玉因前一天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与宝玉的误会未解,气愤委屈下来至葬花处,吟下了这首《葬花吟》。
    (3)情感意蕴:这是宝玉寻黛玉时,以宝玉的视角,从黛玉口中吟出的一首诗。全诗仿效初唐的歌行体,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无一字不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这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4)艺术手法:①以花喻人(或托物言志)。②象征手法,用花谢花飞、红消香断象征黛玉的愁情伤感和红颜薄命 ;“风刀霜剑”象征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明媚鲜妍能几时”象征黛玉青春易逝;③委婉地传达了红楼诸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
    评价:能够将如此长的一首诗歌完全吟诵出来,可见热爱。吟诵时对诗歌韵律的把握较为准确,需要注意仔细揣摩缓慢断续的语音语调、凄切动人的情绪情感等。另外鉴赏展示部分非常全面细致,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词,走进黛玉。
    (二)启航小组:齐声朗读《西江月》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鉴赏分享:
    《西江月》二词对宝玉名贬实褒,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拟的那些匾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吗?
    “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仕途经济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两首词集中地表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评价:启航小组俨然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卓尔不群、叛逆不羁的贵族少年宝玉形象。通过这两首词的鉴赏分析让我们对宝玉的人物个性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三)扬羽鸣志小组:双人分角色朗诵《枉凝眉》,一人配乐演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鉴赏分享:
    这首词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主题曲,它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泪尽而逝。《红楼梦》的主题之一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悲剧。
    宝玉和黛玉,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他们貌合;
    一个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一个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彼此情投;
    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两人惺惺相惜、才华兼配;
    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双方意谐;
    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偏偏造化弄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终是一场虚幻。
    评价:朗诵形式新颖,对曲子内涵理解到位,尤其是配乐演唱时那份怅然若失、无奈悲痛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到位。同时在对这首曲子的鉴赏分享中也可以看出对宝黛如此美好爱情幻灭的叹息和意难平,说明已置身诗境,能与诗人同情共鸣。
    学习任务二:聚焦海棠组诗,品读人物性情
    任务点拨:聚焦小说第三十七回,快速浏览回目内容,圈点、勾画、批注小说中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创作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小组合作,结合人物的经历、情趣、性格来深入剖析诗词内涵,品味诗词的言外之意,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请结合小说本回目相关内容,将下列“诗翁”的别号与小说人物一一对应。
    明确: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林黛玉;
    蘅芜君——薛宝钗;菱洲——贾迎春;藕榭——贾惜春;怡红公子——贾宝玉
    2.阅读下面贾宝玉的《咏白海棠》,思考宝玉的这首诗中可能寓指大观园中的哪两位女子?说说你的理由。
    咏白海棠
    怡红公子(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明确:
    宝玉的这首诗寓指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宝钗。“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顰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借咏白海棠,却寄予了对钗黛二人的赞美,但倾向明白,突出了对黛玉的一片深情。
    3.比较阅读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深入体会不同人物诗作体现出的性格与思想,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咏白海棠
    蘅芜君(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潇湘妃子(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点拨:
    薛宝钗的《咏白海棠》开篇“珍重芳姿昼掩门”,一语双关,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了宝钗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洗出胭脂影”“淡极始知花更艳”极言白海棠自然本色之美,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表面是赞海棠之色,深层意蕴是在暗示宝钗的为人处世。宝钗素喜清新淡雅,如其母薛姨妈所言“平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居住的蘅芜苑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显示出她清心寡欲的特点。在感情上,宝钗爱宝玉,却是“淡淡的”,发乎情止乎礼,合乎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是说白海棠愿意用她的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亭亭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首诗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写照这首诗有意用白海棠来描写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与宝钗淡而不露的沉稳不同,黛玉的诗生动活泼,风流别致。众人看了,无一不叹:“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宝钗是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是符合封建道德的淑女典型,而黛玉是富有个性,敢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叛逆者,这两个人的诗歌,作者有意通过一个细节进行关联和对照,宝钗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而黛玉则是“半卷湘帘半掩门”,它的语言是内涵丰富的,能给读者多种联想。而在意象上,“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这都和黛玉清高的的气质吻合。而“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想象中包含的哀怨之气,正和黛玉才华卓绝、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性格暗合。
    示例:
    黛玉,品性高洁,孤标傲世,清高随性,自怜幽独。虽得贾宝玉钟爱,但不容于贾府,爱情失败,泪尽殒命。结合后文史湘云邀社作菊花诗,众姐妹共创佳作12篇。其中《咏菊》《问菊》《菊梦》最好,潇湘妃子魁夺菊花诗。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传颂。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富有才情的女子,她迎风洒泪,风华绝代,提笔赋诗,无人能及。《咏菊》既写出菊花孤傲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也让我们透过菊花看到了黛玉与之契合的性格特征,是人物自身情感的真实写照。
    宝钗,才德兼备,气度非凡,内心火热,外表冷漠。生于封建大家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罕言寡语”“随分从时”的性格。宝钗在做事的时候从来不会行差踏错,但发病时需要服食“冷香丸”来压制邪气。宝钗的冷是被迫的冷,时间久了,似乎就变成了她的本性。“诗者志之所之也”,宝钗虽嘴上说女儿家“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是男人们的事,但还是一不小心在诗词中露出了不让须眉的才情、见识与气度。故脂批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丰腴、一个瘦弱;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天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都是封建社会下的无辜牺牲品。
    学习任务三:探究诗词作用,领略创作匠心
    任务引导:结合本节课开展的班级“《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我们所了解到的诗词大意、情感内涵以及通过不同人物创作海棠诗所显露出的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反复吟诵,小组合作,探究《红楼梦》诗词的作用。
    1.《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据不完全统计有180多首,它们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重要作用。结合本课已学,合作探讨《红楼梦》中人物创作的诗词的作用。
    示例:
    (一)刻画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
    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红楼梦》中通过诗词来彰显人物的特性,勾勒人物形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借助作者或他人这种第三方用诗词对人物形象进行评论,人物带有品评主体人物的主观印象;第二种是由人物自作的诗词,用以显露自己的性格,彰显人物的不同个性。
    如,小说第三回,黛玉与宝玉初次见面,作者先是对宝玉的外貌和服饰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紧接着便用他人作的《西江月》二首词来批宝玉,
    这两首词,作者以世俗之眼光来贬写宝玉,但内心深处却饱含着对宝玉的同情和赞美,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愿望,似嘲实赞,喻褒于贬,正如脂砚斋所说:“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采用的是《红楼梦》中经常用到的“正话反说”的方式,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做了深刻的描画。
    再如,第三十七、三十八回,讲述了大观园中起诗社,众人咏白海棠、菊花诗的情形。这两个章节,浓墨重彩地对《红楼梦》中主要角色的诗作进行了详细的摹写,通过各人所作的诗作,彰显出各人鲜明的性格特征。
    (二)推动故事情节,抒发人物情感
    《红楼梦》中,为了助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式。但,这还远远不够。作者还运用人物自己的诗作,用以抒发心声,表达心情。如《葬花吟》既是黛玉的人格象征,也是黛玉的命运诗谶。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黛玉顶着一双肿得像桃子似的眼睛去看望宝玉,互相明白了各自的心意。紧接着,晚上宝玉又特意避开袭人,派晴雯给黛玉送去两块旧手帕。
    黛玉领会出手帕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递,又觉可惧。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是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上写道: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鮹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题帕三绝》是黛玉的经典抒情之作,宝玉派晴雯送两块旧手帕,黛玉领悟到宝玉的一番苦心,心动神摇,长期以来两人感情的挣扎,深陷无法言说的忧愁,相思中的种种煎熬,都在见到这两条旧帕子后仿佛乍见曙光,于是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这种感情明确后的欣喜,也是她的肺腑之声。
    (三)暗示人物命运,深化主题思想
    《红楼梦》突出的一个艺术特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判词中,作者埋下伏笔,通过诗词,隐约透出个中消息,暗示她们每个人的命运与结局,诗词的运用,足见作者的艺术造诣和独具匠心。
    如,第五回,由贾宝玉无意间窥探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对黛玉、宝钗、元春、迎春、湘云、妙玉、探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晴雯、袭人、香菱等人物命运进行了预示。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是繁体字里的“凤”字,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则指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过程:新婚时百依百顺,妇唱夫随;“二令”合为“冷”,指的是贾链对她渐渐冷淡乃至发号施令;“三人木”用“拆字法”表示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后回娘家的悲惨写照。
    这首判词,言简意赅地概括出王熙凤,这位贾府管家人的杰出才能和可悲结局。如果完全采用纪实的写法来表述,很难达到这种如梦似幻、虚实相生的效果。作者巧妙运用诗词这一文体优势,用隐喻的方式把人物的命运暗藏在诗词当中,激发读者不断深读细品,才可领略独属这部巨著的博大魅力。
    此外,《红楼梦》诗词的作用还有:注明撰书的来由,陈述立意本旨;烘托故事氛围,奠定感情基调;交代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等。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它用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真谛。” ——郭沫若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的诗词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本身就是表现对象。” ——蔡义江《论中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的语言优美而细腻,通过诗、词、曲、赋等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曹雪芹是善于创造和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仅就穿插其间的诗词韵文而言,也是情思绵远,意味隽永,风格百变,不但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又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红楼梦》中的诗词如同小说的魂魄,它和人物、故事紧紧糅合在一起,被熔铸在每一个人物之中。“千人千面”的艺术形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世界,无不与诗词的巧妙运用水乳交融、息息相关。《红楼梦》中的诗词,仿佛流光溢彩的花园中万紫千红的花朵,美不胜收!
    拓展延伸
    研读小说第37回,史湘云所作《白海棠和韵二首》,试概括她的人物性格、猜想她的命运结局。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翻译:
    其一
    似神仙在昨夜里忽然降临京都之门,又似如传说般的种得了蓝田玉一盆。
    本来是神话中的霜神青娥偏爱寒冷,并不关那为爱情而死的倩女要离魂。
    秋日里的密云从哪里捧来洁白冰雪?雨水浸溃又使她增添了隔宿的泪痕。
    可喜的是诗人吟咏唱和从不知疲倦,怎肯令你寂寞孤独地度过清晨黄昏!
    其二
    蘅芷香草萦砌盘阶连接着萝薜缠绕的园门。白海棠啊你既适宜种在墙角也适宜栽在盆。
    你难于找到知音是因为你是那样喜欢洁净,秋天就要到来我为你悲哀神伤简直要断魂。
    你白如凝脂就象那玉烛在风里滴干了眼泪,身上还留有皎洁月光被水晶帘隔破的斑痕。
    深藏在内心的衷情啊要向嫦娥倾诉,无奈那寂静的长廊上却又夜色昏昏!
    【诗歌解读】
    其一全诗咏白海棠,先以神仙、白玉称之,次以传奇神话渲染之,从人的感受来表现它,最后委婉地表现人们对它的喜爱、迥护之情,真可谓跌宕起伏,亦可见史湘云才思之敏捷。
    如果说第一首白海棠诗表现了史湘云性格乐观开朗的一面,那么,第二首表现出来的却是史湘云性格的另一面,表现的感情也要复杂深沉得多。其二诗颈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幽情。诗句写得极富朦胧美,富有情韵。“滴千”“风里泪”与隔破”“月中痕”的意象,给人以枯竭断绝、欢乐成空的联想,伤感的情怀暗蓄其中。曹雪芹再一次通过人物自己的诗词暗示了她的命运结局。虽然我们已无法知晓曹雪芹如何写她的结局的具体情节,但“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判词已说明了她的结局同样凄惨。她将像黛玉那样为婚姻悲剧而哭泣,像宝钗那样过孤寂无着的生活。
    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第一首诗,既以出人意表之笔,赞美了白海棠,又赞叹了诗人们对白海棠的尽情咏唱,从而展现史湘云那英爽阔大的性格和豪情勃郁、兴会淋漓的诗人气质。颔联二句以议论为诗,隐隐透露了史湘云对悲剧人生的理性思考,而所用的神话人物故事,又展示了她在多蹇的生活中超脱、俊逸的浪漫气质。第二首诗,在史湘云的笔下,白海棠既没有宝钗的自珍、自矜,也没有黛玉的纤丽、娇弱,显得旷达自在,随遇而安。
    课堂小结:
    一株海棠,吟咏青春芳华;满地丛菊,写尽儿女情思。海棠社墨香传千里,红楼梦诗词通心语。《红楼梦》是一座诗意乐园,美轮美奂;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弦歌悠扬!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水草飘摇,清辉荡漾。诗词一点,举目星辰。可以说,无诗词不成《红楼梦》。因此,鉴赏诗词,是走进《红楼梦》的一条捷径。联系小说诗词的“作者”(小说中的人物)特定的身份、处境、经历、性格、修养来赏析这些诗词,并且反过来又用这些“诗词”来分析“作者”(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命运。更高一个层次的欣赏则是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读、赏析来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因为“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真正的作者还是曹雪芹,曹雪芹创作这些“诗词”的直接目的是要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同时又有推动情节发展、描写典型环境、表现主题思想、提升艺术品质等方面的用意。
    作业布置:
    诗词鉴赏训练(二选一):
    1.下面这首诗的颔联中“偷来”、“借得”二词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①仙人②缝缟袂③ ,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月窟:月中仙境,月宫。②仙人:嫦娥。 ③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2.贾府的“富贵闲人”贾宝玉住进大观园后,心满意足的写了四首即事诗,记录了大观园中的四季生活。请研读第二十三回,任选一角度写一则简短的诗评。
    板书设计:
    海棠社墨香传千里 红楼梦诗词通心语
    ——《红楼梦》第五课时: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艺术巧思
    吟咏心志
    刻画人物
    暗示命运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5 雷雨(节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5 雷雨(节选)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过程,细读文章,查找材料,梳理故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课堂总结,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精品教案,文件包含《红楼梦》整本书阅读7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课件pptx、《红楼梦》整本书阅读7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教学设计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