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变式专练(新高考通用)
- 04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5 古诗中的表达方式(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7 古诗中的结构技巧(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8 炼字(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09 炼句(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06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6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06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docx、06古诗中的表现手法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综述: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变式突破:1.结合意象辨析手法异同;2.依据手法分析情感态度
此类试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需要明确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能够依据不同知识角度进行诗歌手法技巧的辨析,并能联系诗句进行效果、作用的鉴赏。
解题的步骤一般是: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例题一练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
温庭筠
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
门带果林招邑吏,井分蔬圃属邻家。
皋原寂历①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
自笑谩②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③。
【注】①寂历:寂静。②谩:通“漫”,胡乱,不切实际。③许烟霞:指归隐山林。
试比较本诗颈联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变式1 结合意象辨析手法异同
分析方法
①明确意象的内涵、象征义;②找准关键句,结合诗意,辨析运用的方式;③依据题意分析作用、效果,进行对比和解答。
知识补充
景物意象关联手法:
①连续多个景物——考虑白描、列锦。
②成组(对)的景物——考虑对偶、对比、衬托、并提、对举、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③细致刻画、描绘景物——考虑比喻、比拟、象征、托物言志。
④具有历史意味的景物——考虑用典、借古抒怀、虚实结合。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李白“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3.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故里
青田山
苎萝山下碧水流,国色芳华本无忧。
耕织浣纱羞沉鱼,施家有女百家求。
夫椒颦鼓震会稽,越王台上树降旗。
旌旗略略催村姑,车辚马萧载入吴。
家国千里钱塘潮,潮涌掩咽哀啼语。
姑苏台馆置别宫,羽衣霓裳捧心舞,
椒花房中带笑看,君王自此不早朝,
倾城一笑亦倾国,铁甲三千可吞吴。
卧薪尝胆辱负重,惑心乱谋赖红颜,
与君轻舟泛五湖,不羡鸳鸯不羡仙。
忽忽二千五百年,春光明照西施殿。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西施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历史上传奇性人物,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表现手法概述本诗塑造了“西施”怎样的人物形象?
变式2 依据手法分析情感态度
特别提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手法等同样为抒情服务,找准运用手法抒发的什么情感,需要关注主旨,一般在诗歌尾联(结尾部分)。部分以景结情的诗歌,要细致分析景物的特点,以及与主旨情感的关系。
变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本诗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笛
【南宋】张炎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①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②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③人家在否?恐翠袖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注释】①连昌:唐行宫名,这里代指南宋故宫。②张绪:南齐才子,丰姿清雅。作者借张绪自比。③杜曲:唐代都城长安的名胜,此处代指南宋故都杭州的高门望族聚居之地。
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均写“黍离之悲”,采用的表现手法亦有相同之处,请结合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3.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本诗尾联两句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枝词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两首诗均以“杨柳(垂柳)”为描写对象,请比较一下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与情感上的不同。明确诗句意思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联系作者经历遭遇、作品意象等明确诗句的主要意思。
辨析具体手法
能够依据题意辨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结构等,明确其特点和具体运用。
赏析作用效果
注意联系诗歌,尤其是关键诗句,分析具体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
规范组织答案
分点分条,清晰明确地组织答案。注意设问的形式,要针对题目进行作答。
手法
例讲
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类。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是正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是以闹衬静,即反衬。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杜甫《登高》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写俯仰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的手法。即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听众的凄孤、悲伤心情。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或者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恢复中原的决心。
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王昌龄《闺怨》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表现了少妇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
虚实结合:将实际存在的事物与想象中的事物相结合,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实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虚写,虚实结合,加深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动静结合:将动态、静态的人、事、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杜甫《绝句》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明确诗句意思
辨析具体手法
赏析作用效果
规范组织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事物形象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练习,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