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09 炼句(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9 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docx
    • 解析
      09 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docx
    09 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第1页
    09 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第2页
    09 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第3页
    09 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第1页
    09 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第2页
    09 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9 炼句(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9 炼句(两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09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docx、09炼句两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综述: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语言赏析
    考点解读:炼句
    变式突破:1.赏析表达效果;2.理解名家评价
    此类试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分析、鉴赏的能力。需要正确理解诗意,明确诗句在内容、技法上的特点,结合作者的风格、所处时代、创作背景分析表达的情感。
    解题的步骤一般是:
    炼句题解答步骤
    1.‌理解词语意思‌: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2.‌抓住写作手法‌: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如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
    3.‌关注诗句句式‌:了解古代诗歌的句式特点,如倒装、因果倒置、反问、设问、双重否定等‌。
    4.‌联系具体位置‌:分析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如起句、承句、转句、合句等。
    5.‌体会主旨情感‌:把握诗人的情感,从诗歌描写和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感知诗歌主旨。
    例题一练通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矩知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请简要赏析尾联。
    ①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也就是答案中的“含蓄蕴藉”。
    注意结尾、结句出现景物要思考“以景结情”手法。
    ‌‌‌‌‌‌‌
    变式1 赏析表达效果
    分析方法
    先理解、解释该句的意思,然后展开正确的联想,简要分析句子表达的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特别提示
    炼句与炼字相似,不过综合性更强。炼句可以从诗句内容、形象、手法、语言、情感、结构章法等角度切入。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杭道中
    范成大
    落花流水浅深红,尽日帆飞绣浪中。
    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须骚杀①已禁风。
    牛羊路杳千山合,鸡犬村深一径通。
    五柳能消多许地,客程何苦镇②匆匆?
    【注】①骚杀:飘动的样子。②镇:时常。
    请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答案】颈联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视觉写山路上的牛羊,通过听觉写幽深山村的鸡犬,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牛羊路杳千山合,鸡犬村深一径通”,行船上的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岭岚,此时千山四合,只见半山腰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一列牛羊正往家归栏,通过视觉写山路上的牛羊;山脚下,一条小径通向深山,想必里面有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村落吧,不信,你听有鸡鸣狗吠的声音远远传来,通过听觉写幽深山村的鸡犬,以动衬静。
    颈联采用视听结合,以有声写无声的写法,动中显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王清惠,南宋末年宫廷女官(昭仪)。此词作于她随三宫被俘北上途中。
    请结合全词分析“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的妙处。
    【答案】①这两句写元军攻势迅捷且来势汹汹,深刻揭示了南宋朝廷不思抵抗,元兵到来才如梦初醒却又无可奈何的惨痛历史教训;②与上文追忆内容形成突转(陡转/对比/反差),突出作者感情上的巨变;③为下阕点明宋室灭亡,抒发心中无限的悲痛做了铺垫(承上启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从内容上,“鼙鼓”军中所击之鼓,借指军事行动。“接天来”,写出了元兵的汹涌气势。“繁华歇”,不仅指繁华生活的结束,也指一个时代和国家的结束。而“忽一声”,指突如其来。所以这两句写出了南宋王朝在元军震天的进军战鼓声中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统治,往日的繁盛随之消散,这个“忽”字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惨痛的历史教训。
    从手法上,上阕中,“曾记得”引起对旧时的回忆,自己以前生活在玉楼金阙的皇宫之中,容貌出众美名远播,承受恩宠。而当自己还沉浸在豪华旖旎的皇宫风光之中时,忽然传来了接天鼙鼓,元军兵临城下,惊醒了自己的美梦,所以这一句写出了词人从天堂跌落到地狱的历史巨变,与上文形成强烈反差,展示其心灵上、感情上都受到极大的创伤,并且将这种感受写得深切真实。
    从结构上,上阕起首两句描述了经过一场巨大的变故后,南宋宫廷破损,嫔妃憔悴,完全不是以前的模样了,而“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这句则写出了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鼙鼓,宫廷的繁华烟消云散,所以“忽一声”照应了这首词的开头,是开头所描写景象的原因。也是过渡句,为下阕点明宋室灭亡,抒发心中无限的悲痛做了铺垫。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三首(其三)
    许浑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尊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诗歌的颔联“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颇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颔联写树上残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钻出篱笆;②作者运用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渲染了空灵、寂静的环境氛围,用“新菊”这一典型景物表明秋天的到来;③作者以景衬情,借描绘空灵、寂静的秋景,衬托出孤寂、无奈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要先解释句意:树上残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钻出篱笆。然后判断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颔联写景,可从写景的常用技法考虑:以动衬静,既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又通过景物表明秋天的到来。这里作者通过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情。秋天的来临标志着一年又将结束,而作者却仍然是仕途无望,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呢。以景衬情,衬托出孤寂、无奈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韦司士①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②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此首送友诗作于淇上,韦司士要从甘肃武威前往河南洛阳赴任。司士,地方官的属员。②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北,旧为河水分流处。
    请赏析这首诗尾联的妙处。
    【答案】①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的宽慰和赞美。作者劝慰朋友不必为离别伤感,推想朋友所到之处都会遇到知己的迎接和款待。以乐观的情绪结尾,显现出作者开阔大度的襟怀,提升了诗歌主题情感的格调。②尾联照应了题目的“别”,与前两联写离别之伤形成抑扬,前后呼应而富于变化。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的能力。
    尾联是“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意为: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前句直抒胸臆,安慰朋友不必为离别伤感,后句是诗人的推想,推想朋友所到之处都会遇到知己的迎接和款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和赞美。这首诗以乐观的情绪结尾,显现出作者开阔大度的襟怀,提升了诗歌主题情感的格调。
    这首诗的标题是“夜别韦司士”,结尾是“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照应了题目的“别”,与前两联写离别之伤形成抑扬,前后呼应而富于变化。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补子瞻赠姜唐佐①秀才
    苏辙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③。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注】①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苏轼被贬海南时他曾慕名在苏轼门下求学。1099年,苏轼北归时,在姜唐佐纸扇上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诗,并允诺等姜唐佐考中举人再补完全诗。后姜唐佐高中举人时,苏轼却已在北归途中病逝。②琼管,为古代琼州府的别称。③翰墨场,即“翰墨”,指文坛。
    诗歌尾联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另一种是“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请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锦衣他日千人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将来他定会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和赞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②用“千人”形容赞誉的人数之多,表明苏辙对姜唐佐的看重,也相信姜唐佐定能一显身手,成为国之栋梁。
    (2)更喜欢“锦衣不日人争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很快他就会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到时,人们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②“不日”,表明时间短;“争”,人们争着抢着一睹姜唐佐的风采。“不日”“争”写出在短时间内,姜唐佐就能一显身手,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表明苏辙对姜唐佐的看重和赞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重要诗句,一般的思路为“诗意+手法+情感”。
    (1)如果选择“锦衣他日千人看”这个版本:
    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将来定会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和赞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
    ②关键词在于“千人”,强调看重、赞誉的姜唐佐人数之多,甚至可能包括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都相信姜唐佐这位生长于“茅间”的“异芳”,会成为“流稷”之栋梁。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兄长的追忆和怀念。
    (2)如果选择“锦衣不日人争看”这个版本:
    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要不了几天,就会有很多人争着目睹姜唐佐的无限风采,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
    ②关键词在于“不日”“争”,“不日”即“要不了几天(或几天之内)”,突出时间短;“争”,即人们会争着抢着一睹姜唐佐的风采。“不日”“争”写出在短时间内,姜唐佐这条“琼管”跃出的“鱼龙”,很快就能“风流稷下”,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抒发诗人对姜唐佐的厚望和期许。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兄长的追忆和怀念。
    变式2 理解名家评价
    特别提示
    要正确理解评价的角度,可以指向意象的内涵、不同的手法、情感的丰富性等,也就是具体的艺术特色。可以这样理解,先翻译给出的评价,指明其要点;然后据此分析对应诗句。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建业①
    丁开
    谁遗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②,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①建业:今江苏南京,苦有“金陵”“健康”等称呼,该诗写于南宋灭亡后。②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有人评论本诗尾联“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尾联中的“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极富有概括力。②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残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对心志的坚守。
    【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要求考生紧扣“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进行解答。本题中,“总束全篇”主要从结构角度进行鉴赏和分析,“归结今情”则需要落实到“今情”的具体内涵上来进行鉴赏和分析。尾联写“乾坤颠倒孤舟在”,“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总括性强,极富概括力。“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乾坤颠倒,还有一叶孤舟,让我能漂荡江湖,伴着渔翁,了此残生。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坚守高洁志向的决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②。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③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④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扃:关闭。③秣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个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④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有人评价此词“貌写闺情,实蕴国恨”,请结合“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的含义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词人将“春归”与“人老”作对比,写出自然无情的流转与自身境况的对比,用“人老建康城”表达了词人经历国破家亡,漂泊生活中逐渐老去的感慨。
    ②这两句表面是在说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无法回到北地家乡,而实际上,“人老建康城”是词人表达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伤感。
    【解析】李清照的《临江仙》以庭院描写为开篇,通过春景暗示人生流逝,抒发词人因时局动荡、国事家忧而心灰意冷的情感。表面写闺情,实则寄寓国恨,表现了她独特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深沉的个人失落。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情感的理解。
    ①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意思是: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写出自然无情的流转与自身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亡国之后年华虚度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词人客居建康的悲痛之情。
    ②“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之后,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再也无法回到北地家乡,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表明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暗示对故国难以回归的哀怨与国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①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注】①齐己: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试分析“试煮落花泉”一句是如何运用联想的意义丰富诗歌的意蕴的。
    【答案】①“试煮落花泉”的本来意义是指用飘着落花的泉水来煮茶,由此可联想到茶中弥漫着花香,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
    ②由“落花”可联想到暮春时节,与首联的“春山谷雨前”相承接,符合联想的时间规律,同时也让人产生时光易逝之感。
    ③“煮落花泉”是为了招待“邻院客”,由此可联想到邻里之间的友善和温情,并感受到其中的人情之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试煮落花泉”一句是花香与茶香的交融,“落花”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气息和花朵的芬芳,而“泉”则代表了清澈与纯净,将这两者结合,可以联想到茶水中融入了花香,使得茶香更加浓郁且富有层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茶的深深喜爱之情。
    ②“落花”作为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特别是与首联“春山谷雨前”相呼应,构成了从早春到暮春的时间流转,这种时间的流转不仅符合自然规律,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从而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③“试煮落花泉”不仅仅是为了自享,更是为了“招邻院客”,这一行为体现了诗人与邻里之间的友善和温情。在古代社会,邻里之间的交往往往建立在相互帮助和分享的基础上,诗人用茶来招待邻里,不仅是对茶的喜爱,更是对人情之美的赞美和追求。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歌续短歌①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②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注】①本诗写于李贺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压之后。②秦王:指唐宪宗。李贺在世时,宪宗有一定作为。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予希望的。
    前人评李贺诗“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请结合“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二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这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面上写景,实际写人事。“明月”指唐宪宗,“夜峰”指他身边的大臣。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将明朗的月亮遮住,月光只是照向深深的谷底,喻指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诗句抨击朝廷弊病,抒发郁愤之情,没有运用直接描写,而是将其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蕴藉,颇得《离骚》的神髓。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这一评价。这段话是说李贺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
    然后理解“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的意思,分析其中的手法和蕴含的情感。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意思是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这两句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是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这两句诗歌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助比喻来抒发内心的郁愤,抨击朝廷的弊病,确实是“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
    陆游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①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锦②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典午:司马氏的隐语。②俗锦:疑为“俗儒”,庸俗的读书人,此处暗讽南宋统治集团。
    前人评价陆诗,有“陆务观拟杜”之说,请以杜甫《蜀相》以及本诗为例,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均以“沉郁”见长。《蜀相》表现出古拙、厚重、悲凉的语言风格,本诗也具有沉郁悲怆、简淡古朴的特点。
    ②善于炼字,字词简练深刻。《蜀相》中“自”“空”两字与本诗“空”字,均表达出作者对英雄功业空余祠堂的叹惋(又如:《蜀相》“森森”与本诗“离离”,均用叠词表现诗歌的音韵之美,彰显了祠堂的庄严肃穆)。
    ③长于炼句,诗句凝练质朴。如《蜀相》“三顾”两句与本诗“出师”两句,均高度凝练地概括出英雄业绩,表达出敬仰崇拜之情。
    【详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本题可从整体语言风格和锤炼字句的角度具体分析。
    从语言风格方面。杜甫诗歌的风格为沉郁顿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丞相才德,同时也流露出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语言风格表现为古拙厚重、悲凉沉郁;陆游诗歌有着近乎杜诗的沉郁悲凉,如本诗中“世上俗锦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句,以反问作结,批判当权者,语言风格为沉郁悲怆、简淡古朴。可见二者皆以“沉郁”见长。
    锤炼字句方面。首先,从炼字来看,《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写了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一“自”一“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忧伤;本诗“卧龙往矣空遗祠”句,从写景转为抒情,“空”字也同样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叹惋之情;再如《蜀相》“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森森”一词,渲染出祠堂安谧、肃穆的气氛;本诗“沔阳道中草离离”中的“离离”一词,写出了祠堂外荒草之茂盛,亦将祠堂之庄严肃穆彰显出来。可见,两首诗中叠词的使用使诗句充满音韵之美。
    其次,从炼句来看,《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句,写诸葛亮定夺天下,辅佐两朝忠诚满腔,用凝练的语言概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及生平功绩,含意十分丰富;本诗中“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也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写《出师表》千载难见,诸葛亮功绩盖过管仲、乐毅。以上四句皆高度凝练地概括出英雄业绩,均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崇拜之情,感情质朴。正确理解句意
    依据意象、关键词、注释等,简要解释该句的基本含义,确保正确理解句子的基本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通过联想和具体描述,分析句子所表达的内容。这包括对诗句中描绘的景象、情感或意境的详细阐述;指出该句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
    体悟诗人情感
    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包括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对整体诗歌的贡献以及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据此结合内容,分析体悟诗人的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等。
    规范组织答案
    分点分条,清晰明确地组织答案。注意设问的形式,要针对题目进行作答。
    正确理解句意
    尾联含义: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分析表达效果
    手法分析:诗人并未直接描述当前的情景,而是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未来的美好图景。这种虚写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诗人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美景作为结尾①,既是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的形象表达,又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
    体悟诗人情感
    情感分析:尾联通过想象和美景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这种情感表达既直接又含蓄,既热烈又深沉。
    规范组织答案
    (1)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2)运用想象(虚写)和以景结情的手法,含蓄蕴藉。
    (3)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相关试卷

    10 古诗的语言风格(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10 古诗的语言风格(三种变式)(考点变式解读·形象与内容)-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10古诗的语言风格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原卷docx、10古诗的语言风格三种变式古诗阅读考点变式解读·诗歌的语言-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解读与变式练新高考通用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专题14诗歌鉴赏之形象(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专题14诗歌鉴赏之形象(原卷版+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最新模考题组练8,十句描写了当时士林的普遍风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