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精品课件+教案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共7页。
课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
学习本单元,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以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梳理点评,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学
情
分
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曾经学过《桃花源记》等使学生对陶潜其人其事及思想感情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辨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文本的钥匙。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感受语言,体悟感情。
教
学
目
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把握各种文言现象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作者由官场到归隐,以及由归途到至家,再到居家内在的逻辑力量。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作者平淡质朴的艺术风格,以及归隐后悠然自得的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重点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难点
疏通文意,把握各种文言现象。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背景,领略辞中所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苏轼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对陶渊明的诗文倍加推崇,特别喜爱吟诵《归去来兮辞》。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以《桃花源记》和“归隐”话题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吸引学生的兴趣;用苏轼和欧阳修突出《归去来兮辞》的影响。
任务情境
刘浪是一名青年,也是一位“陶渊明”爱好者,他特别欣赏渊明的清高、闲适、随性、逍遥、淡泊名利、不慕权贵、安贫乐道、真隐士。最近他创业受挫,内心遭受打击而产生了归隐之思、归隐之盼、归隐之念。
对此,你怎样对刘浪进行劝说?
情景设置,探寻发现,激发兴趣。
活动一:知识梳理
知人论世:
陶渊明(约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分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因生活所迫,他从28岁起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但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属吏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解题
①归去:回去
②来:助词
③兮:语气助词
④辞:文体,赋的一种。
辞:
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他有如下特点:
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
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③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兮”字,虚词置于句腰,一般每句三拍。
辞赋区别: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辞以抒情为主;
赋以叙事为主。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思考:根据作者行踪的变化,梳理出叙事的线索;勾画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梳理出抒情的线索。
明确 :
叙事线索:官场 →归途→抵家→室内→园中→郊外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安天命
知人论世,情景再现,还原人物历史背景,在更广阔的环境下去赏析语言、鉴赏人物。
增加文体常识,从文体特征的角度更好地去理解情感与主题的表达。
理清思路,提纲挈领。
活动二:
字词句落实
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词类活用: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小儿。
眄庭柯以怡颜 形作使动,使…愉快。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在园中,每天。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时时。
悦亲戚之情话 悦:形作意动,以…为快乐。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动。
善万物之得时 形作动,喜欢,羡慕。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被动句:
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夯实学生文言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言文基本技能。
活动三:
理解与鉴赏
任务一:特色鉴赏
刘浪之所以喜欢陶渊明,原因之一就是喜欢他诗文“平淡自然”艺术风格。“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1)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出来,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从语言运用上来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运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任务二:情感鉴赏
刘浪喜欢陶渊明的重要原因是归隐之“乐”,也是最能打动他的地方,请你概括一下,在本文写了哪几种“乐”?
答: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举酒观树,悠闲自得,舒心展颜——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倚窗吟啸,傲气犹存,安处陋室——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每日涉园,意趣无限,摒绝凡尘——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拄杖闲游,远观流云,或有会心——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 6 \* GB3 \* MERGEFORMAT ⑥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 7 \* GB3 \* MERGEFORMAT ⑦频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 8 \* GB3 \* MERGEFORMAT ⑧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 9 \* GB3 \* MERGEFORMAT ⑨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随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须怀疑,其心胸旷达,心情愉快。
陶渊明语言风格“平淡自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归隐”之情,达到了情和语的浑然天成,正所谓“文章本大天成,妙手偶得之。”
“乐”成了“归隐”的代名词,深入解读“乐”之所在,把握归隐之趣。
活动四:
表达与交流
任务三:解疑答惑
问:刘浪陶醉在陶渊明的“隐逸之乐”,沉醉在“平淡质朴的”风格之中,认为“归隐”就是解脱、自由与美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他忽视了哪些内容?
答:非也,①从归隐后的生活方面来讲,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诗人虽然早起晚归,不辞劳作,但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依然是不如人意的,从耕种的角度来看,陶渊明是失败的,更何况“饥寒交迫”的处境呢?由此看出,归隐之后的陶渊明有着衣食之忧。
②从归隐原因来看,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又折腰事人、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弃官归田。
③从人生理想来说,陶渊明是一个“猛志逸四海”之人,在他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但是由于“尘网”黑暗,以及“质性自然”和“违己交病”,使他被迫选择归隐,因此他的归隐是“政治失意”的第二和无奈选择。
任务四:价值引导
问: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归隐”?
答:首先,从时代背景看,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时代,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其次,陶渊明归隐是因为自己不愿同流合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是保持初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稳。
再次,陶渊明也是一个“猛志逸四海”之人,他也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但是由于“尘网”黑暗,以及“质性自然”和“违己交病”,使他被迫选择归隐,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最后,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处在政治昌明的时代,我们有着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所以我们应积极有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正确、全面理解“归隐”,防止片面化。
学以致用,启迪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活动五:
拓展与延伸
任务五:对比阅读: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杭,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全梁文》,有删改)
问: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田园?请结合文段和《归去来兮辞并序》加以分析。
答:①陶渊明年少时就没有随俗气韵,他“少有高趣”,热爱自然。②陶渊明生性淡泊,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入仕为官。③当时的社会官僚之风盛行,陶渊明有真性情,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
对比阅读,拓展延伸,加深对文本内容和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布置
学习了本文以后,你对世人“归隐之思”、“归隐之盼”、“归隐之念”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学以致用,强化认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教案及反思,共9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教案,共1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