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期中、期末测试卷多份
福建省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民以食为天,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2.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下列选项中能证实这一说法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民以食为天。”从对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我国远古时代农作物种植的基本结构是( )
A.南稻北粟 B.北稻南粟 C.东麦西黍 D.西麦东黍
4.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5.在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学会保存火种 B.住半地穴式房屋
C.过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乐器骨哨
6.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7.下列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8.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
9.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10.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因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11.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2.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确立了君主专制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扩大了统治范围
13.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4.甲骨文包含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15.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的一些文字也含“贝”字。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16.汉朝许慎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项造字原则举出12个字为例证,其中10个字都见诸甲骨文。由此可见,甲骨文( )
A.已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 B.记载的内容十分的广泛
C.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文字 D.奠定了汉字发展的基础
17.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诸如农、疆、田、井、米、耕、桑、年、麦、黍、粟、禾等字。这反映当时( )
A.耕作技术先进 B.农具种类丰富
C.农业深受重视 D.家畜品种多样
18.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9.下图所示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器物。据此可以判断,春秋时期( )
A.铁制器物开始出现B.铁制武器种类丰富
C.铁制农具已经使用D.铁器已经取代铜器
20.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21.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种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2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23.顺应时势,从富国强兵的需要出发,礼贤下士,推行县制……“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的典范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李悝变法
24.《战国策·秦策》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25.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6.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27.《管子》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28.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44分)
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秦国历史简表(部分)
——摘编自马东峰、张景忠《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中的一个诸侯国。(2分)
(2)小历同学根据材料认为,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实行了有效的改革。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及《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是淮河流域农业加速发展的时期。……春秋后期,铁器始用于该流域,战国时逐步推广。……稻作农业显著发展。农业技术进步较快,至战国时已转向精耕细作,生产力迅速提高。
——摘编自李修松等《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
(1)根据材料一,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农具的主要材质,并简析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歌谣学史】
夏禹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________。夏桀本是亡国君,________灭夏建商朝。________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________,商朝亡后迎西周。
(1)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4分)
(2)简述夏朝和商朝的灭亡给后人留下的启示。(2分)
【图片学史】
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3)写出图一、图二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并简析这一制度的作用。(4分)
(4)简述图一、图二所处时期的主要特征。(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D 2.D 3.A 4.B 5.C 6.D 7.C 8.C 9.C
10.B 11.B 12.D 13.B 14.A 15.A 16.D 17.C
18.C 19.C 20.C 21.D 22.B 23.B 24.D 25.B
26.A 27.B 28.C
29.(1)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2分)(任答其中一个即可)
(2)【示例一】判断:同意。理由: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人进行改革,使国力增强,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秦国国富兵强,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分)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理由:从材料可以看出,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是秦国重用人才、实行有效的改革、采取正确的策略、国君的治国理想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6分)
30.(1)主要材质:铁。
发展的趋势:从粗陋到日益先进等。(意思相符或相近均可,4分)
(2)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2分)
(3)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农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建;政府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等。(4分)
(4)先进的生产工具能推动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31.(1)世袭;商汤;商纣;牧野(4分)
(2)暴政导致亡国,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言之有理即可,2分)
(3)名称:分封制。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答出一点即可,4分)
(4)连年征战;社会变革;诸子百家争鸣。(答出一点即可,2分)
32.【示例】观点: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私学勃兴,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家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论,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百家争鸣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2分)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在位国君
主要功绩
秦穆公
任用百里奚等贤人进行改革,称霸西戎
秦孝公
任用商鞅,对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秦惠文王
任用张仪为相,在六国间实行连横策略,击溃合纵联盟
秦王嬴政
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灭六国,一统天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古人员在发掘某一遗址时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2024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2024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