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专题解释,预习任务,学习任务,课外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完整阅读《边城》小说文本,赏析翠翠和祖父的形象,体会湘西风土人情,感受人性的善良美好,体会小说的诗意笔法,并感悟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预习任务】
1.自读《边城》完整文本,圈点勾画让你“动心动情”之处,准备课堂交流。
2.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其中翠翠、祖父等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3.思考导致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学习任务】
任务一 交流梳理,多角度感受美
1.活动探究:初读时你圈画了哪些让你“动心动情”之处?与同桌交流,并试着将发现的美加以概括分类。示例:
2.问题探讨:初读下来,你觉得《边城》与《阿Q正传》在创作意图上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阿Q正传》意在批判国民的愚昧和落后,但《边城》意在呈现和追怀美的风俗、人情。教师补充沈从文说的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任务二 深入品读,体会诗意笔法
进一步深入揣摩人物心理,细致体会沈从文是如何表现人物美、人性美的,感知小说写法上的特色。
1.品读探究:聚焦三年端午,深入品读,概括相关事件,揣摩翠翠的性格、心理,完成下面的表格。示例:
2.问题探究:赏读表现翠翠心理活动的句子,谈谈作者描写人物心理的笔法特点。
再读教材选文部分,可以发现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往往只是潜藏在简洁的对话中,以及“沉默”“嗤地笑”这样含蓄的表达,言短意长,富有诗的韵味。教师再引导聚焦下面的语段:
(1)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想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教师点拨:可以发现,作者写人物心理、情绪体验与景物描写自然融合,相互映衬,富有韵味,这也是《边城》被称为“诗化小说”的重要原因。
任务三 探究深思,感悟悲剧意蕴
问题探究:沈从文曾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结局并不完满,结合小说的后半部分,谈谈你认为造成悲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梳理理由,并结合整个作品思考评估。示例:
教师可引用李健吾的话点拨:“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着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课外练习】
小说以“翠翠”作为主人公,但题目却以“边城”而非“翠翠”命名,有何用意?
答案:
(1)小说确实以翠翠为主人公,但是写的不仅仅是翠翠的爱情故事,还有这个地方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这片土地不仅孕有了纯真美丽的翠翠,也孕育了悲悯善良的祖父,还有健康正直的天保大老、傩送二老等。“《边城》关涉民族品格的消失与重造”,“《边城》中的人物的正直与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于“边城”这样的题目,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曾有较为深透的理解:“为什么这个小说叫‘边城’?这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
“动心动情”之处
概括分类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里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风景美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风俗美
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人性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两个年轻人(天保和傩送)皆结实如小公牛……年纪较长的……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年幼的……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人物美
端午节
相关时间概括
翠翠的心理、性格揣摩
第一年
初见二老,“从不骂人”的翠翠因误会竟骂了他。
翠翠因吃惊、害羞对二老埋下了不一样的情感,可见其真、纯、自尊、可爱。
第二年
翠翠因为不能忘记头年的事又进城,没见二老却见到用鸭子向她表示好意的大老。
由于祖父对于大老的好意表现出“不加检点”的高兴,翠翠有些生恼,因为她心里只记挂着远方的二老。可见翠翠的痴心。
第三年
翠翠还是想起两年前初见二老的端午。
翠翠心中仍然记挂二老,盼望再见的心意越加分明、急切,但在祖父面前掩饰,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腼腆和羞涩。
原因概括
具体表现
思考评估
天命的偶然(天保大老的遇险去世)
大老的死给船总顺顺一家蒙上阴影,也使祖父与船总顺顺的交往蒙上阴影,有了“疙瘩’。
这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文中还有几处涉及这种“死亡大变”“人事哀乐”,希望人能“硬朗”从容地面对。
现实的物质原因(“碾坊”对“渡船”的威胁)
顺顺大方洒脱、仗义慷慨,但他确实倾向于让碾坊的女儿当二老的媳妇;中寨人也故意在祖父面前误传二老的想法。
面对这种世俗力量的挑战,二老似乎一直是坚定地选择渡船,这似乎更能反衬二老心地的纯朴、美好。
祖父的行事性格(为人“弯弯曲曲”“做作”)
祖父太希望翠翠幸福,常常小心翼翼地揣摩翠翠的心思,又怕伤害任何一个年轻人。顾虑太多招致大老、二老的误会。
翠翠母亲的死一直是压在祖父心头的石头,他特别希望翠翠能幸福,这也是祖父爱的表现。
有关婚姻的旧风俗(“马路”“车路
的差别)
鉴于翠翠母亲的教训,爷爷很希望能让翠翠婚姻自主,但旁人觉得这事理所应当要由祖父定,因而觉得他“做作”。
顺顺最后觉得“大人管不着”了;一句“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给了此时自感不久于世、急于促成姻缘的祖父重重一击。
翠翠自身的原因(因矜持、羞涩沟通不畅)
二老在哥哥去世后仍然顶住父亲的压力想要“渡船”时,翠翠也没有跟他明确地表白,见他来了只是跑开、躲起来。
这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矜持、羞涩、腼腆的正常心理,也许正因为这份羞涩、矛盾,才会使人物更立体、更美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专题解释,预习任务,学习任务,课外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课前预习任务检测,课中学习任务一,课中学习任务二,课中学习任务三,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参考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