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75493/0-173561315676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75493/0-173561315681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75493/0-173561315682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窠巢(kē) 荫蔽(yīn) 拼凑(còu) 刨根问底(pá)
B. 澄清(chéng) 吝啬(sè) 棱镜(léng) 骇人听闻(hài)
C. 蝉蜕(tuì) 确凿(zá) 惩戒(chěng) 畏罪潜逃(qián)
D. 滑稽(jī) 掺和(chān) 并蒂(dì) 拈轻怕重(niān)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B.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C.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D. 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固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区广场在健身器材专区旁新设了儿童乐园,这样让老人小孩各得其所。
B. 校门口的金桂虽长得参差不齐,可一到九月,就争先恐后开出数万朵花。
C. 他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是因为其对知识不求甚解,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D. 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原来是一群花枝招展的少女,踏着晨曦,穿过操场嬉笑而来。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
B. 东安湖“智能旅行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
C. 简阳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市民的文明素养有了很大的改善。
D.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者下句。
①乡书何处达? 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 ______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三军可夺帅也, ______ 。(《<论语>十二章》)
(2) 请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卷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6.鲁迅写人常用白描,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下面两处白描写出对应的人名。
(1)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______
(2)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______
7.在《西游记》阅读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对“沙僧是否才能平平”这一话题开展讨论。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两点理由。
我认为沙僧 ______ 。
理由: ______ 。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8.某班级拟开展“动物笑谈”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 任务一:换个角度看狼。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2) 任务二:走进“龙文化”。
下面有关“龙文化”的短文,从语言连贯和表意准确的角度看,有四处错误,请将错误句的番号和修改后的内容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精神。②龙是神物,古代皇帝往往常以真龙天子自居,来彰显自己是龙神在人间的化身。③不同凡俗的人也被称为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躬耕南阳尚未出庐时就自号“卧龙”。④今天,每逢传统佳节,各地都还保留着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以感恩灵龙庇佑,祈盼国泰民安。⑤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打上了龙的烙印,也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a错误句: ______ ,修改: ______ ;
b错误句: ______ ,修改: ______ ;
c错误句: ______ ,修改: ______ ;
d错误句: ______ ,修改: ______ 。
(3) 任务三:大话西游。名著《西游记》中有很多以动物为原型塑造的典型形象,它们既有“物性”,又有“人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仿照示例,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动物写出让你印象深刻的理由。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字数不超过40字。
A.猴(孙悟空)
B.猪(猪八戒)
C.牛(牛魔王)
示例:狼:贪婪而又狡猾,凶残而又奸诈,它是动物王国里步步为营的“阴谋家”。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倾听春雨
①古人听雨惬意而浪漫,“甲”细品词句,甚是向往。
②今夜心烦意乱,毫无困意,碰巧窗外下起了一场春雨,便也来学古人的雅兴——听雨。
③起初,响起零星的雨声,悄悄的,怯怯的。如新娘,用夜做了盖头,忐忑地做着出嫁前的准备。她带着几分羞涩,几分好奇,几分试探,偷偷窥视着前来参加盛典的宾客。紧跟其后的雨,从山的那头齐齐奔涌而来。近了,近了……我于是凝神细听,渐觉出些春夜听雨的奇妙。
④这雨声并非古人笔下的“雨打芭蕉”,而是打在了窗外青翠的松枝上、水仙花细小的花瓣上、黑润的泥土上、透明的玻璃上。这是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从天宫里来,察看春天里花儿草儿的工作了。她要趁着夜色将春的甘露洒满人间,因为仙子是不能让尘世中的人目睹她的芳容的。但她的脚步声却泄露了她的芳踪,沙沙,沙沙沙,她走走停停,时近时远,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她要将春天装点成花红柳绿的模样,待到明朝春日迟迟,还大地一个“草长莺飞二月天”。
⑤黑夜中的万物是隐匿的,本无法辨析其形状,但雨声能将它们找出来。 你听,那柔曼的是池塘,那清脆的是石缝,那轰响的是铁皮屋,那沉闷的是泥土,一同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街小道汇成急流,淙淙声不绝于耳。
⑥有雨的夜晚是闹中取静,是真正的静。雨声入心,涤荡心尘,使之清亮干净。不管心上蒙了多少埃尘,不管世上有多少污秽,都在这沙沙的雨声中变得洁净明亮。
⑦“乙”一首词,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感慨。一场雨,谁也无法预料会下多久,只有把握有雨的时刻,将她细细聆听,才不负一场春雨情;就像谁也无法预测人的生老病死会在何时结束,所以得珍惜当下的日子,才不负一场生命情。
⑧次日,雨过天晴,阳光破窗而入,放眼望去,山也朗润,水也清和。昨夜的心烦意乱,早已随雨夜逝去。
(选自网文,有删改)
(1) 作者春夜听雨,渐觉出些听雨的奇妙。听雨的“奇妙”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2) 本文的语言清丽自然,请从修辞或感官的角度对第⑤段的画线句进行赏析。
你听,那柔曼的是池塘,那清脆的是石缝,那轰响的是铁皮屋,那沉闷的是泥土,一同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
(3) 下面这首词是从文章中摘取出来的,应该放入甲乙中的哪一处?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鸟窠
贾平凹
①在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了一所磨坊,矮矮的一间草屋,挨着场畔的白杨树儿,孤零零地呆着;娘是那里的磨工,我跟着娘,在那里泡过了我的童年。
②过去了一个冬天,又过去了一个冬天,我们只是呆在这磨坊里。娘是经管箩面的,坐在筐篮边上,将箩儿来回筛着,面粉扬起来,雾蒙蒙的,她不说不笑,也不大变换姿势,眉眼儿就像个雪人儿一般。我是专赶那毛驴的:它的眼睛被布蒙住了,套着磨杆,走着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的屁股,也走着一圈,又一圈。
③ 窗外五十米的地方,有着一棵白杨,是四周最高的白杨了,端端地往上长,几乎没有什么枝股,通身灰白灰白的,尤其在傍晚时分,暮色里就白得越发显眼,像是从地里射上去的一道光柱。就在那稀稀的几根细枝的顶端,竟有了一个鸟窠。一对鸟夫妻住在那里,它们常常落到磨坊门口,双脚跳跃着觅食。
④我觉得这些小生命很可爱,便从光溜溜的树身爬到树顶。那里风真大,左右摇晃,使我更觉这里不安全。于是,我就小心翼翼地抱下那个窠来了,把它安放在磨坊门口。
⑤但是,第二天我发现那鸟窠里却空落落的。 从窗口看那白杨树,鸟夫妻在枝丫上不停地窃窃私语,焦躁地飞上飞下,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我大声地说:“窠在这儿,窠在这儿!它们却并不理会。很快,它们又在那梢端儿上筑起新窠了。”
⑥我真有些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么傻呢,难道没有看见窠在门口吗?但它们还是不停地衔柴枝儿筑窠。我再也不去看它们,只是赶我的毛驴,毛驴蒙着眼,走着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屁股,也走着一圈,又一圈。
⑦一天过去了,那窠编好了底。一天又过去了,那窠编好了顶。鸟夫妻已经十分疲劳了,衔一根柴枝儿,要歇几次,才能衔上梢端;但放好一根柴枝儿,就喳喳地叫着,你一声,它一声的。
⑧我很嫉妒它们,但终于内心惭愧了,觉得我不该移了它们的窠,苦得它们又去创业,便将那门口的鸟窠放到白杨树下,让它们不必远路去寻材料;一放下鸟窠,就立即飞跑回磨坊。害怕它们看见造孽的是我。
⑨新窠又筑起来了,筑得比原先那个更好看呢。它们又在上边过它们的日子了。天总是晴朗的,有着微微的风。它们一前一后,斜着翅膀,一会儿飞得很高很高,一会儿又飞得很低很低,末了,就又一呼一应,倏尔在云天里消失了。
⑩似乎又过了十天吧,我正赶着毛驴走,就听见那白杨树上一片儿喧嚣,扭头看时,挨着那窠沿儿,有了四个红红的小嘴儿。啊,它们是有了儿女了呢。
⑪我几次要爬上白杨树去捉一只下来,又觉得不忍,就这么天天看着它们:它们快活,我也快活;它们鸣叫,我也呼喊。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看见那小鸟儿们了,它们和它们的父母一样漂亮,而且全能起飞,啪啪啪地飞到云里去了。
⑫我想,它们是不是以为住在这磨坊门口了,担心被我捉住呢?它们住在那高高的树梢上,是愿意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吧?哎呀,那天空全是它们的了,它们是有多快活呢!
⑬“娘,”我问道,“人为什么没有翅膀呢?”
⑭“人是要安分的。”
⑮娘的话,我却听不懂了。“人为什么要安分呢?我真想再一次上那白杨树去,住在那窠里,叫那小鸟儿做哥哥、姐姐,叫那老鸟儿做爸爸、娘娘,长一对羽毛的翅膀儿。”娘却骂我说疯话,直催我快赶驴。我打起毛驴来,毛驴就又一阵紧跑,我也撵着毛驴屁股小不丢溜地跑。但是,毛驴又渐渐耷拉下耳朵,一步一步地慢了,我也收下步来,又去看那窗外的白杨树了。鸟儿一家又飞回来,在那里吵吵叫叫地热闹,很快就又飞去了,有两根羽毛悠悠地飘下来,落在树下。
⑯我终于不能忍了,再不听娘的斥责,跑出去,在那白杨树下捡起了那两根羽毛,拿回来,一根别在我的头上,一根别在毛驴的臃脖子上……
(有删改)
(1) 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写下面表格的空缺处。
(2) 请按照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窗外五十米的地方,⋯⋯像是从地里射上去的一道光柱。(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②从窗口看那白杨树,鸟夫妻在枝丫上不停地窃窃私语,焦躁地飞上飞下,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3) 文中两次写到“我”跟着毛驴“走着一圈,又一圈”,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文章围绕“鸟夫妻”的活动展开叙写,文章题目是否可以改为“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11.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A.放纵懈怠就不能励精图治,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B.淫逸缓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C.淫逸缓慢就不能励精图治,冒险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两文都言简情深。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短短八十六字,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乙文是语录体散文,简洁的言语中传递出孔子对学生的谆谆教诲。
B.两文都谈及修身。甲文中诸葛亮以“君子之行”要求其子修身养德;乙文中孔子以颜回的事例,指出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C.两文都勉励治学。甲文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志存高远,勤学成才;乙文讲了爱好学习、博学多思对学习的重要性。
D.两文都言及惜时。甲文中诸葛亮忠告儿子,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乙文中孔子感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渡者之言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②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③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小奚:年少的书童。②木简:木板做的书夹子。③牡下:闭门上闩。牡:门闩。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3) 渡者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其中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依据。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江月楼
薛涛
秋风彷彿吴江冷,鸥鹭参差夕阳影。
垂虹纳纳卧谯门,雉堞眈眈俯渔艇。
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出江南景。
【注释】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1) 本诗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同写秋景,这两首诗是“悲秋”还是“爱秋”?请简述理由。
(2) 尾句□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犹
B.幻
C.道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4.作文。
《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最后的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儿女永远是住在母亲心上的那个人;《散步》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听从母亲走大路,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母亲永远是住在儿女心上的那个人。同学们,住在你心上的那个人是谁呢?
请以“住在我心上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不少于 600字;③要有真情实感;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惩戒”的“惩”应读“chéng”。
故选:C。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B
【解析】A.有误,“取绝”的“绝”应为“决”;
B.正确;
C.有误,“砰砰”的“砰”应为“怦”;
D.有误,“禁固”的“固”应为“锢”。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C
【解析】A.使用正确,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B.使用正确,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C.使用有误,不求甚解: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该成语和“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句意不符。
D.使用正确,花枝招展:形容女孩子或者是事物姿态优美、艳丽。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D
【解析】A.有误,两面对一面,可删掉“不抓”。
B.有误,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的功能”。
C.有误,搭配不当,可将“改善”改为“提升”。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常见病句类型,掌握每种病句类型的常见设错规律,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注意“抓主干,理枝蔓”。
病句辨析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5.【答案】【小题1】归雁洛阳边,岐王宅里寻常见,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2】略
【解析】答案:
(1)①归雁洛阳边(易错字:雁)
②岐王宅里寻常见(易错字:岐)
③悠然见南山
(2)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易错字: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易错字:僵)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小题1】范爱农
【小题2】藤野先生
【解析】(1)结合《朝花夕拾》中对范爱农的描述“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可知,这里的人物是:范爱农。
(2)“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是出自《藤野先生》一文,这是鲁迅初次见到藤野先生时的场景。因此这里的人物是:藤野先生。
答案:
(1)范爱农
(2)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他协助猪八戒捉拿黄袍怪,仅几个回合就被抓走了;银角大王来捉唐僧,他虽然奋力抵挡,但很快被制服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沙僧任劳任怨、踏踏实实:沙僧曾是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不小心打破玻璃盏,被贬下凡。在和唐僧一同取经的路上,其总是挑着担子,跟在最后,路上没有一句怨言。做事总是很小心翼翼,踏踏实实。他憨厚老实、忠心耿耿:在取经之路上,其从来没有像悟空那样动不动因为与唐僧意见不合而出走,他一直跟在唐僧身边,照顾着师傅。没有一点坏心眼,真的可谓是憨厚老实。
答案:
示例一: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他协助猪八戒捉拿黄袍怪,仅几个回合就被抓走了;银角大王来捉唐僧,他虽然奋力抵挡,但很快被制服了。
示例二:沙僧不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在流沙河,孙悟空和猪八戒联手都收服不了他,说明他本领高强;取经路上,他经常调解团队内部的矛盾,这种能力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比不了的。
《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8.【答案】【小题1】团结协作,坚持不懈,有自知之明,忠诚
【小题2】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②,龙是神物,古代皇帝常以真龙天子自居,来彰显自己是龙神在人间的化身,④,每逢传统佳节,各地都还保留着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的习俗,以感恩灵龙庇佑,祈盼国泰民安,⑤,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打上了龙的烙印,龙也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小题3】略
【解析】答案:
(1)①团结协作②坚持不懈③有自知之明④忠诚
(2)a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
b②龙是神物,古代皇帝常以真龙天子自居,来彰显自己是龙神在人间的化身
c④今天,每逢传统佳节,各地都还保留着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的习俗,以感恩灵龙庇佑,祈盼国泰民安
d⑤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打上了龙的烙印,龙也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3)示例一:猴激民而又勇敢,忠心而又正义,他是取经路上爱憎分明的“智多星”。
示例二:猪淳朴而又直率,乐观而又善良,他是取经路上敢打敢拼的“坚强后盾”。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①根据“当狼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不会因同伴受伤而独自逃走”可知,团结协作。
②根据“狼群十次狩猎中也许只有一次成功,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它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整队伍,再次进攻”可知,坚持不懈。
③根据“狼知道自己不是老虎,不是狮子,它当不了兽王”可知,有自知之明。
④根据“狼王负责号令所有成员,狼群永远都不会背叛它”可知,忠诚。
(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a第①句搭配不当,应改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
b第②句表意重复,应改为:龙是神物,古代皇帝常以真龙天子自居,来彰显自己是龙神在人间的化身。
c第④句成分残缺,今天,每逢传统佳节,各地都还保留着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的习俗,以感恩灵龙庇佑,祈盼国泰民安。
d第⑤句成分残缺,应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打上了龙的烙印,龙也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3)本题考查仿写与续写。
学生需任选其一,根据该动物的特点和示例“狼:贪婪而又狡猾,凶残而又奸诈,它是动物王国里步步为营的‘阴谋家’”分析作答,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句式为:*:……,……,他是……中的……的“***”。如:牛声宏而有力,暴躁而又刚直,他是妖兽王国中霸气十足的“最高统领”。
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9.【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结合第③段“但她的脚步声却泄露了她的芳踪,沙沙,沙沙沙,她走走停停,时近时远,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她要将春天装点成花红柳绿的模样”可概括出:能辨识春雨踪迹;结合第④段“黑夜中的万物是隐匿的,本无法辨析其形状,但雨声能将它们找出来”可概括出:可辨析黑夜万物形状;结合第⑤段“不管心上蒙了多少埃尘,不管世上有多少污秽,都在这沙沙的雨声中变得洁净明亮”可概括出:能涤荡心尘污秽。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从修辞或感官的角度对第⑤段的画线句进行赏析。“一同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运用了比喻修辞,把“不同声音的汇聚”比作“一曲动人的乐章”,生动地表现了春雨里,黑夜中万物的声音表现出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你听”积极调动人的听觉,描绘了春雨落在池塘、石缝、铁皮屋、泥土等不同物体上的不同声音,这些声音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说明聆听春雨,能分辨黑夜中万物的形状,能感受到万物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这春雨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放入乙处。这首词叙写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听雨感受,凸显了人生无常的悲凉之感,承接上文听雨的感受,引出下文“人生就像这春雨一样无法预料,所以要珍惜当下,不负生命”的感慨。这首词叙写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听雨感受,凸显了人生无常的悲凉之感,甲处位于开头,提到所雨的“惬意和浪漫”,与词句内容不相符合。
答案:
(1)能辨识春雨踪迹;可辨析黑夜万物形状,能涤荡心尘污秽。
(2)示例:修辞角度:写雨落在池塘、石缝、铁皮屋、泥土的不同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春雨里,黑夜中的万物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并把不同声音的汇聚,比作一曲动人的乐章,生动地表现了春雨里,黑夜中万物的声音表现出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3)放入乙处。这首词叙写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听雨感受,凸显了人生无常的悲凉之感,承接上文听雨的感受,引出下文“人生就像这春雨一样无法预料,所以要珍惜当下,不负生命”的感慨。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文以“倾听春雨”为线索,从“起初,雨声是零星的,怯怯的”可知初来的春雨是稀疏的:从“紧跟其后的雨,从山的那边奔涌而来,倾泻而至”可知后面的雨是急促而密集的;从“哗哗的雨声”可知雨变得更大;从“忽地,雨声飘远了”可知雨变小了。作者从倾听春雨中感悟到人生.就像这春雨一样无法预料,所以要珍惜当下,不负生命。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0.【答案】【小题1】移走鸟巢
【小题2】感到惭愧
【小题3】鸟生儿女
【小题4】羡慕、向往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根据“我觉得这些小生命很可爱,便从光溜溜的树身爬到树顶。那里风真大,左右摇晃,使我更觉这里不安全。于是,我就小心翼翼地抱下那个窠来了,把它安放在磨坊门口”可概括为:移走鸟巢。
②根据“我很嫉妒它们,但终于内心惭愧了,觉得我不该移了它们的窠,苦得它们又去创业,便将那门口的鸟窠放到白杨树下,让它们不必远路去寻材料;一放下鸟窠,就立即飞跑回磨坊”可概括为:感到惭愧。
③根据“啊,它们是有了儿女了呢”“哎呀,那天空全是它们的了,它们是有多快活呢”可概括为:鸟生儿女。
④根据“我真想再一次上那白杨树去,住在那窠里,叫那小鸟儿做哥哥、姐姐,叫那老鸟儿做爸爸、娘娘,长一对羽毛的翅膀儿”可概括为:羡慕、向往。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①“几乎没有什么枝股,通身灰白灰白的”,写出了景物的萧条,在这样萧条的景色中,“就在那稀稀的几根细枝的顶端,竟有了一个鸟窠”,更加突出了作者的不可思议。
②“鸟夫妻”“焦躁地”可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可以体会出鸟夫妻在找不到自己家时的焦躁不安。
(3)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由“我先还觉得有趣,慢慢就烦腻了”可知“毛驴蒙着眼,走了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屁股,也走了一圈,又一圈“这句话表现出来的是“我”内心的寂寞无聊;文章后文又出现了“毛驴蒙着眼,走了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屁股,也走了一圈,又一圈“这句话,与前文形成对照;同时,第②段出现这个句子,第④段“我把鸟巢安放在磨坊的门口,想晚上鸟儿回来了,就会在里边,赶明日我一到磨坊,就看得见它们了”可知,题目中的这句话是为了后文“我”把鸟巢放在磨坊门口作了铺垫,帮助读者理解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4)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
“鸟窠”是全文的线索,分别串联起发现鸟窠、搬动鸟窠、重建鸟窠、欣赏鸟窠、向往鸟窠生活,让行文结构清晰明了。“鸟窠”建于树梢,属于天空,“我真想再一次上那白杨树去,住在那窠里,叫那小鸟儿做哥哥、姐姐,叫那老鸟儿做爸爸、娘娘,长一对羽毛的翅膀儿。”鸟窠寄托了“我”对窗外世界的关心,对自由和飞翔的向往。结尾处“在那白杨树下捡起了那两根羽毛,拿回来,一根别在我的头上,一根别在毛驴的臃脖子上”,表达出“我”对自由与飞翔的向往,突出作品的主题。而“鸟”无法表达出来这种效果。
答案:
(1)①移走鸟巢;②感到惭愧;③鸟生儿女;④羡慕、向往。
(2)①景物的萧条,突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可思议之情。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鸟夫妻在找不到家时的焦躁不安。
(3)①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突出了“我”生活的单调无味;③有助于读者理解“我”将鸟窠抱至磨坊的行为。
(4)不可以。“鸟窠”是本文的线索,串联起发现鸟窠、搬动鸟窠、重建鸟窠、欣赏鸟窠、向往鸟窠生活等情节。“鸟窠”寄托了“我”对自由和飞翔的向往,突出本文的主题。
本文以“鸟窠”为线索,分别串联起发现鸟窠、搬动鸟窠、重建鸟窠、欣赏鸟窠、向往鸟窠生活,让行文结构清晰明了。鸟窠寄托了“我”对窗外世界的关心,表达了“我”对自由和飞翔的向往。
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
11.【答案】【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D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的/代词;
B.连词,来/连词,来;
C.连词,表转折/表顺承;
D.对于/在。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要词语有:淫慢,放纵懈怠;则,就;励精,振奋精神;险躁,浅薄浮躁;冶性,修养性情。句意为: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故选:D。
(4)(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乙文中孔子感叹时间流逝,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没有感叹“生命短暂”。
故选:D。
答案:
(1)B
(2)B
(3)D
(4)D
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2.【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话接近哲理。爽:恍然大悟。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仆,摔倒。束,捆。即,立刻,马上。句意为: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
②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穷幕,指天色很晚;是,这样。句意为: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概括即可。“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再根据“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可以用“欲速则不达”来概括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根据“渡者熟视小奚”“望城二里许”可知,小书童携带的书是行路的关键所在,二里左右的路程,稳稳当当地走,是赶得上的,如果这个携带者书的小书童出了意外就会耽误时间,所以,渡者才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答案:
(1)D
(2)①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
②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
(3)欲速则不达。小书童携带的书容易散落,如果着急赶路,可能会发生意外。
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二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话接近哲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3.【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江月楼》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为元和九年(814年)秋,薛涛登临阳安(即唐时简州)之江月楼所作。登高揽胜的开阔视野,唤起薛涛对飘泊生活的悸动与对故乡的思念。所以薛涛写下这首诗,在风物流利的诗意中,蕴涵怀乡之情。此诗的前两句描述想象的吴江的人和景色。中间两句由天空向谯楼,再向城墙,最后到江中的渔船,这是由上而下的观察描写。最后两句由景及人,小儿和君,提及江南的美景,这应该是薛涛借眼前景来想象正在江南的儿子与丈夫。《秋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幻出江南景。”最后两句将自己身边的两个人物一并写进诗中,为自己的描写进行佐证,使得原本静穆的景色平添了活力。不谙事的儿童也被这美景所陶醉,禁不住拍手欢呼雀跃,可见景色之美的程度。结尾处做了总结式的叙述,也是对前面所述幻景色谜底的揭晓:是由于儿子对景色的强烈反映,才使得夫君想象出这吴江的美景。所以选择“幻”字恰当。
故选:B。
答案:
(1)《江月楼》为元和九年秋,薛涛登临阳安之江月楼所作。登高揽胜的开阔视野,唤起薛涛对飘泊生活的悸动与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内容为“爱秋”。《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所以内容也为“爱秋”。
(2)B。结尾是对诗意进行总结,是对前面所述幻景色谜底的揭晓:是由于儿子对景色的强烈反映,才使得夫君想象出这吴江的美景。
译文:
秋风回旋,河水涟漪,及至人身,感到凉意。鸥鹭结伴而飞,在夕阳的映照下,投射出参差不齐的影子。彩虹如桥,横跨谯门之上。城墙好像眈视着水中的渔船。阳安城的小孩拍手欢呼雀跃。使人幻想出江南吴江的美景。
【小题2】
【解析】《江月楼》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的前两句描述想象的吴江的人和景色。中间两句由天空向谯楼,再向城墙,最后到江中的渔船,这是由上而下的观察描写。最后两句由景及人,小儿和君,提及江南的美景,这应该是薛涛借眼前景来想象正在江南的儿子与丈夫。从薛涛的写作手法来看,该诗先从自身感觉出发,再由幻想到现实,由远至近,由上而下;由朦胧而清晰,由抽象而具体,由自然到人工,再由景物到身旁的人物行为依序写出。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答案】住在我心上的那个人 住在我心上的那个人,是我亲爱的外婆。她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爱和影响却永远留在我心中。
外婆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的爱却是不平凡的。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外婆家,她总是会拿出自己亲手做的美食,让我大快朵颐。尤其是那香喷喷的红烧肉,每一口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幸福。那种味道,仿佛是外婆对我的爱的凝聚和表达。
除了美食,外婆还教会了我许多生活的道理。她常常告诉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要懂得感恩和珍惜。这些话虽然简单,但却深深烙印在我心中。在外婆的影响下,我成为了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最让我感动的是外婆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有一次,我生病了,外婆得知后立刻赶来看望我。她坐在床边,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温柔地说:“孩子,你要坚强,病很快就会好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外婆的爱,那是一种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爱。
在外婆的呵护下,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然而,时光荏苒,外婆最终还是离我而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悲痛和失落。但是,我知道,外婆的爱永远不会离开我,它会一直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如今,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想起外婆的话,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在我心中,外婆永远是那个住在我心上的人。我会将她的爱和影响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那份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爱。
我会永远怀念外婆,永远感激她给我的爱和影响。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因为我知道,外婆的爱永远陪伴着我,那份力量和勇气也永远不会离开我。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题目“住在我心上的那个人”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写作对象——住在你心上的那个人。这个题目需要我们讲述一个特定的个体,这个个体对你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深深影响着你的生活。审题时,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还是一个陌生人,抑或是我们自己。这个人的特质、行为和影响都是我们写作的重点。选材时,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突出这个人特点的典型事件。例如,如果我们要写的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可以选择她为我们做饭、照顾我们生病的时刻等事件。如果我们要写的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可以选择他们在我们困难时候给予帮助的时刻。这些事件应当能体现出这个人对我们的影响,反映出他们的特质。在写法上,我们需要以记叙为主,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刻画这个人。我们可以使用心理描写来展示我们内心的感受,使用对话和行动来描绘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同时,我们需要注意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在记叙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文章的线索和层次,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这个人,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这篇文章深情地回忆了外婆的关爱和影响,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怀念和感激。文章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外婆的红烧肉、她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等,刻画出了外婆的慈爱和温暖。此外,文章结构清晰,线索分明,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让人深受感动。材料一:虽然狼经常独自活动,但当狼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不会因同伴受伤而独自逃走。
材料二:狼群十次狩猎中也许只有一次成功,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它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整队伍,再次进攻。
材料三:都说狼有野心,但实际的情况是:狼知道自己不是老虎,不是狮子,它当不了兽王。
材料四:狼王负责号令所有成员,狼群永远都不会背叛它。如果狼王背叛了狼群,面临的只有被咬死或咬死别的狼两种选择。
事件
情感变化
① ______
惊喜、期待
鸟儿另筑新窠,我放回鸟窠
② ______
③ ______
不忍、快活
不听斥责,捡拾羽毛
④ ______
A.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远大的目标
B.非学无以广才
广:宽广
C.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快乐
A.夫君子之行
有闻而传之者
B.静以修身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学而不思则罔
相委而去
D.于我如浮云
其一犬坐于前
A.以木简束书从
从:跟从
B.渡者孰视小奚
孰:同“熟”,仔细地
C.予愠为戏
戏:戏弄
D.予爽然
爽:舒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