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海南省琼中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在横线上默写诗文名句。
① ______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② ______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③夕阳西下, 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遥怜故园菊, 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次北固山下》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⑥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中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真可谓:“ ______ , ______ 。”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2.根据要求答题。
(1) 选出入选上边的书法作品的字体是 ______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2) 请用简体楷书将以上作品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米字格里。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3.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补全下面表格中的内容。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求学时我们在书本中感受着语文的魅力,无论是作家莫怀戚笔下因母亲与儿子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而不同意见时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①(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终不愿意,还是鲁迅笔下采摘像小珊瑚攒成小球的又酸又甜的覆盆子,让读者余味无穷;无论是莫顿•亨特一文中爸爸在“我”神情huǎng惚中帮“我”一步一步脱险,还是安徒生笔下皇帝“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②(骇人听闻危言耸听)了”的那一种恐 huāng感,让读者可笑可叹。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珊( ______ )瑚
②攒( ______ )成
③huǎng( ______ )惚
④恐huāng( ______ )
(2) 选择语段中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 ______
② ______
(3) 把划线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5.校团委决定在学校开展“学习二十大精神,做好文化传承人”主题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 受校团委邀请,县关工委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杨老师将于1月23日晚8点到我校报告厅举行宣讲活动,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李华同学以校团委名义拟写了一则通知,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
通知为了让同学们学习二十大精神,让二十大精神在我校落地生根,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勇担民族伟大复兴之责。学校团委邀请县关工委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杨老师于 1月23日晚8点到我校举行宣讲活动, 望同学们提前十分钟到场并积极参加本次活动。
2024年1月15日
①这则通知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
②这则通知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③这则通知的内容不完整,请写出修改意见。
(2) 宣讲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二十大精神的强烈反响,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领悟二十大精神,校团委决定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学习二十大精神,做好文化传承人”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班主任何老师安排你负责本次黑板报评比的策划和制作工作,请仿照栏目一和栏目二,再为本次黑板报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学习二十大,领会新精神
栏目二:学习二十大,树立新目标
栏目三: ______
栏目四: 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
6.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
(法)让•乔诺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 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高原,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必须去找点儿水喝。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个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他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⑥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⑦第二天,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⑧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
⑨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⑩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⑪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不由得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⑫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⑬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选自《植树的牧羊人》有删改)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选文第②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 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5)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 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三】
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 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 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通常早于这个时间。
(1) 【信息梳理】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2) 【语句概括】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原因有哪些?
(3) 【语言辨析】有同学认为将“材料三”加点“通常”一词删去表述更为简洁,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4) 【综合运用】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节选自《论语》)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吾日三省吾身(xǐng)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yǒu)
C.夫君子之行(fū)
D.遂成枯落(shuì)
(2) 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 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9.古诗词阅读。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景的地点是“ ______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______ ;次写海面上的 ______ ;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2)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此诗反映了诗人曹操怎样的心声(或志向)呢。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春》中离作者最近的是那花,那草,那风,那雨……感受春天的美好,新生的力量;在《秋天的怀念》中离作者最近的是那浓浓的母爱,《散步》中离作者最近的是背起来的母亲,《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离作者最近的一定是那位循循善诱的父亲……
这半年,离你最近且让你成长的是什么呢?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哪些回忆和联想呢?可以叙述经历和故事,可以论述观点和看法,还可以用书信等形式交流认识和感悟,请任选一题作文。
( 1)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题为“这半年,离我最近的 ”的记叙文。
( 2)这半年,离你最近的那个人是谁呢?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吧!
( 3)有一天,你起床晚了,迟到了,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教室门口,大家正在上语文课,正在犹豫要不要敲门进去的时候,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离你越来越近……接下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以“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离我越来越近”为开头,题目自拟,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想象要合理,故事情节要具体生动,写出真情实感。
要求:①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②字数不少于 5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夜阑卧听风吹雨,断肠人在天涯,应傍战场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答案: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注意“寥”的书写)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注意“阑”的书写)
③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④应傍战场开(注意“傍”的书写)
⑤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注意“残”的书写)
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注意“焉”的书写)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答案:
(1)C
(2)读书养志观史知今
(1)本题考查字体的辨认。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图画的性质较明显;
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楷书字体方正,笔画工整,结构部分不连贯;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在书写时常出现简化和连笔的现象;
从题中所给的书法作品字体方正工整、无连笔可知,这是楷书。
故选:C。
(2)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写书写时注意繁字体与简体字之间的转换。
需要注意的几个繁体字:讀—读;書—书;養—养;觀—观;注意“读”“养”“史”等字的正确写法和笔顺。
做好本题需要熟知各种字体的特点,还能结合具体作品进行鉴赏。
3.【答案】西游记,吴承恩,牛魔王,人生就要有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从选文中的提示信息“行者”“泼猴”等可知,语段选自《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本节文字所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是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这一故事梗概是:前方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牛魔王之妻罗刹女借扇,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一扇悟空扇到五万里外的灵吉菩萨处。悟空得到定风丹再到索战,被扇不动;接着变成虫子入洞,飞到茶水中,被罗刹女饮下肚,在腹内翻腾。罗刹女只得将扇借给悟空。悟空扇火不息,方知假扇。
(3)本题考查名著评价。从“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路同甘共苦,披荆斩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这一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人生应树立目标,并为此不懈奋斗,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克服面前的困难,终会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答案:
(1)①西游记 ②吴承恩
(2)③牛魔王
(3)④示例:人生就要有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小题1】shān,cuán,恍,慌
【小题2】各得其所,骇人听闻
【小题3】略
【解析】答案:
(1)shān cuán 恍 慌
(2)各得其所 骇人听闻
(3)示例:求学时我们在书本中不会感受不着语文的魅力。
(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珊瑚”的“珊”应读作“shān”;“攒成”的“攒”应读作“cuán”;“huǎng惚”应写作“恍惚”;“恐huāng”应写作“恐慌”。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各取所需”意思是双方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句中指的是走两条路满足不同的需要,使用“各得其所”恰当。“骇人听闻”形容某个事情非常恐怖、令人吃惊,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句中指的是令人吃惊的话,使用“骇人听闻”恰当。
(3)本题考查句式转化。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可以通过在关键词前加上两个连用的否定词来实现。常用的双重否定词包括“没有……不”“不得不”“不……不”“不能不”“不是不”“不会不”“不要不”“没有一个不”“非……不可”“不能否认”等。
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5.【答案】【小题1】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并提前十分钟到场。
【小题2】学习二十大,掌握新本领,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解析】答案:
(1)①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并提前十分钟到场。
②在日期的上方补充上署名:“东方中学校团委”或“校团委”。
③在内容中添加活动地点“学校报告厅”。
(2)学习二十大,掌握新本领
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1)①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语序不当。应先到场才能参加活动,故应改成: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并提前十分钟到场。
②本题考查应用文格式。标题:标题要写在第一行正中。写上“通知”二字。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本题通知中只有日期,没有署名,根据题干“受校团委邀请”,故应在日期的上方补充上署名:“东方中学校团委”或“校团委”。
③本题考查应用文格式。活动的通知要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活动的对象以及内容,还要写清要求。假如是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楚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本题中正文没有通知地点,根据题干“到我校报告厅举行宣讲活动”,故应在内容中添加活动地点“学校报告厅”。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结合题干要求“仿照栏目一和栏目二”可知,设计的内容要与栏目一和栏目二格式相同;“举办‘学习二十大精神,做好革命接班人’为主题黑板报评比活动”可知活动主题是:学习二十大精神,做好革命接班人,故设计的内容不能脱离主题;再结合栏目一内容和栏目二内容可知,内容之间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示例:栏目三:学习二十大,学习新知识;栏目四:学习二十大,做好接班人。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6.【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孤独的牧羊人”;根据第⑥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第⑦段“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第⑧段“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和第⑨段“三年来,他一直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可知经过是“牧羊人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植树木”;根据第⑬段“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可知结果是“废墟焕发生机”,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根据第②段“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和“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可知,本段主要描绘了“我”来到阿尔卑斯山地看到无边无际的荒野,人烟稀少,生气全无的景象;
联系第⑨段“三年来,他一直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可知,此段为孤独的牧羊人种植树林做铺垫;
联系第⑬段“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可知,第②段中的环境描写为后文此地的绿意,美丽多彩,人们欢乐地在此生活的图景做对比,表现牧羊人辛劳植树的收获颇丰,牧羊人的贡献巨大;表现了作者对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精神的赞美。
(3)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根据第⑨段“三年来,他一直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联系第⑧段“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可知,前文在叙述“我”来到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跟随牧羊人种树,第⑨段讲到以前的事属于插叙;联系划线语句“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可知,此句交代了牧羊人植树的原因——生活无依无靠,这个地方缺少树,找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表现了牧羊人想要改变荒凉环境的宏愿,侧面展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也丰富人物的形象,使故事波澜起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
通读划线句子“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据“倒”“挑选”“停”等词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情形,体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面对不知结果,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种橡树的事情,牧羊人却依旧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做着准备,赞美了牧羊人无私奉献、做事认真执着的品质。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根据语句中“人类除了毁灭”联系第②段“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和“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个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可知,“毁灭”指人们在对环境的肆意破坏中变成了荒地,变得破败不堪,连水也没有;
根据语句中“像上帝一样创造”联系第⑬段“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可知,在牧羊人的辛勤付出下,荒地变绿洲又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变得美丽富饶,令人神往,侧面展现了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赞美。
答案:
(1)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把废墟变成了绿洲。
(2)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作了铺垫,将荒凉贫瘠的环境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和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歌颂赞美之情。
(3)插叙;作用:交代了牧羊人种树的原因,赞美了牧羊人执着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文章内容,使叙事有波澜,避免了行文的平铺直叙。
(4)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牧羊人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赞美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5)“毁灭”指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使大自然变成了如第二段中描写的荒地,“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将荒芜高原变成了富饶之地,表达了对牧羊人执着无私精神的赞美之情。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7.【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ABC.正确。
D.有误,我国古代划分二十四节气是用阳历,并非农历。材料三提到“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明确说明了划分节气依据的是阳历。而《淮南子》里虽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但这与用什么历法划分节气是不同的概念,所以该项阐述不正确。
故选:D。
(2)材料三指出“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点明地域广阔使得不同地区气候不一样是原因之一。同时提到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北方气候特点,像“霜降”节气在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无霜,北方地区初霜时间与一般所说时间也有不同,可见其起源对应的气候特点与其他地域存在差异,导致节气在各地呈现出不同情况,故而带有区域性色彩。
(3)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谨。“通常”在这里起到了限定作用,意味着大多数时候北方地区的初霜是早于这个时间的,但可能存在特殊情况并非一定如此。若将其删去,语句意思就变成北方地区的初霜必然早于这个时间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为了保证语言准确地传达客观事实,“通常”一词不能删去。
(4)结合材料以及生活中的认知来分析。从时间角度,依据节气划分的相关知识可知其在阳历的大致时间范围。自然现象方面,根据日常对清明时节天气和周边环境变化的观察,能感受到此时天气和草木的状态。农事活动上,根据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联,清明时气温、雨量等条件适合开展春耕春种。民俗角度,在生活中每到清明,人们都会按照传统进行扫墓祭祖、踏青等活动,这些习俗反映出人们的情感寄托以及对传统的传承,所以从这些方面可以认识清明这一节气。
答案:
(1)D
(2)①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②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南方和北方的气候与黄河流域有差异,所以节气的表现也会不同。
(3)不能删去。“通常”表示一般情况下,说明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一般早于这个时间,但不绝对。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①从时间上来说,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4-6日左右。②从自然现象看,清明时节,天气清澈明朗,草木繁茂。③从农事活动来讲,这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④从民俗方面看,清明节有扫墓祭祖、踏青等习俗,是传统节日之一,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
上述材料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第(1)题考查对材料的辨析,第(2)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第(3)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第(4)题考查谈谈看法和观点。
信息辨析是常考的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原文,找到相似表述的话语,然后对比辨别。
8.【答案】【小题1】A
【小题2】B,C,B,D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易误读常见字。
A.正确。
B.有误,有,同“又”,读作“yòu”。
C.有误,夫,句首发语词,读作“fú”。
D.有误,遂,于是,就。读作“suì”。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①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乐。故选:B。
②句意为: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乐,乐趣。故选:C。
③句意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用来。故选:B。
④句意为: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学,学业。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为,替;谋,筹划事情。句意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②中重点词语有:志,志向;至,达到。句意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比阅读。根据【乙】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以及【甲】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最终才能有所收获。这告诉我们,人一定要有志向,而且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根据【甲】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以及【乙】文“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答案:
(1)A
(2)①B ②C ③B ④D
(3)①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②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答案】【小题1】碣石山,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小题2】略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答案:
(1)碣石山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2)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10.【答案】这半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 在成长的岁月里,我早已习惯了父亲常常不在身边。他们因为家庭的重负而外出打工,而我独自面对了许多的清晨与黄昏。但我知道,当我人生路上经逢黑暗时,父亲会是思想上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好比我头顶之上的星辰,给我黑夜前行的勇气,给我最温暖的陪伴,伴我成长。
父亲在外地工作,因为路途遥远,他一般每隔几周回家看我一次。我看到他回家也兴奋不已,经常很多有趣的事情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分享,但每每看见他回家都神色疲惫,似乎无心听我说这些小故事。而我便不敢多打扰他,只我会默默安慰自己,下次再说嘛,下次他会听得很开心的。
父亲在家的时间总是很短,很快又要回去工作了。我很舍不得他。躲起来偷偷哭过之后,我又满面笑容地送他离开。我会反复地宽慰同样难过的父亲,我向他保证我会照顾好自己,会好好吃饭,会早点睡觉。
去年在我钢琴比赛前一段时间,因为不断生病以及考试的压力,导致我备赛的状态很糟糕,我觉得我根本考不过,每时每刻都想放弃。我总是和父亲通电话,崩溃到大哭。父亲在电话那头不停地安慰我,说不要想结果怎么样,你再坚持一天,再坚持一次练习。
在父亲的鼓励下,我熬过了一天又一天枯燥的练习。比赛前我一整夜没睡着,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心里满是不安。我不断地想给父亲打电话,可害怕让他担心,强行忍了下来。比赛当天,我照常自己起床洗漱,给自己做早饭。收拾好一切,我惴惴不安地站在镜子前,脑海里反复循环着父亲的鼓励,给自己加油打气。
我一直记得那一天,我推开家门时,和朝霞一起照亮我眼睛的还有父亲的笑容。他回来了,他要陪我一起去面对这一个人生的小小挑战。
那一场钢琴比赛,我虽然输掉了,但是比赛结束后的大合影里,我是笑得最开心的那一个。在人生很多艰难旅程中,有父亲的陪伴,就已经可以看到最好的风景了,最后旅程目的地是在哪里,真的不重要。
在夕阳暮色下,城市家家户户灯火万千,我拉着父亲的手一起回家,路灯把我们两个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父亲虽然有时候不在我的身边,但是这半年来,他始终是离我最近的人。
你是这半年离我最近的人
——给***的一封信
亲爱的***:
成长道路上,总有一些人让我们走得更平稳,更顺当。我常常想,如果半年前没有遇到你,我会是现在的样子吗?
半年前,我转学到了另一个学校读七年级。原来调皮、可爱的我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总板着脸,那一段时间,我总是很压抑,更没有同学要跟我做朋友。这时候你出现了。你这个人很不一样,别的同学非常热情;可你呢,很文静,不怎么爱说话,不过学习很好,只是我们一直没有说过话。
直到一次吃饭时,你忽然坐到我的对面,当时的我只顾着埋着头认真吃饭,你开口问:“你之前从哪个学校转来的?”“万科城!”我下意识地脱口而出。你哦了一声,便也没多说其他。到了宿舍,尴尬一直延续到我们换好校服。我们也在尴尬中渐渐熟识,话也多了起来,我的心扉因为你而渐渐打开。
你是个英语很厉害的人。这个学校的英语偏难,我的英语成绩总在八十左右徘徊,这令我很沮丧。你便耐心地帮我分析试卷,告诉我错的原因,以及应该注意哪些点,而我便教你数学。教室里,经常会看到我们形影不离的身影,我也慢慢融入这个新的班集体。我们就这样互相帮助,不再偏科,成绩很快便提上来了。
你脾气很温和,从不与我争论。不久,我慢慢找回自己的本性,其实打小起,我就是个暴脾气,可你总有办法制止我奔涌而出的怒火。我笑,你便陪我笑;我哭,你便陪我哭;我饿,你便陪我吃。你陪我度过了许多风风雨雨,是你,让我变成现在快乐的我。
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如果半年前没有遇到你……幸好世界上没有如果,感谢我生命中及时出现的你,驱散我的阴霾,和我并肩走向未来!谢谢你——是你改变了我的性格,是你改变了我的脾气,是你改变了我的成绩……是你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完美更优秀的自己。
此致
敬礼
你的同学:***
2024年3月2号
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 有一天,我起床晚了,迟到了,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教室门口,大家正在上语文课,正在犹豫要不要敲门进去的时候,眼前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原来,大家在我到来之时全跑了出来,老师冲我神秘一笑,说:“你来了,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到校园中去领悟秋风之美。”
秋天,就这样如期的来临了。校园里,那些垂死挣扎在树枝上的落叶如断翅的蝴蝶,做着最后的盘旋。它们用尽最后的气力甩出极美妙的弧线,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但它落地后仍不甘心,追着秋的舞裙飞旋,飘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啊,怎么这么多落叶!”
我们望着这满地的“黄金”,满脸尽是惆怅与无奈。老师淡淡一笑:“大家不要发牢骚,这节语文课我们变把这秋叶全部清扫光,大家看版怎么样?”
不过牢骚归牢骚,听老师这样建议,大家终归还是拿起扫把和垃圾筐干了起来。我们有的拿着扫把小心翼翼的扫着树坑里的树叶,有的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散落的纸张。还有的把成堆的脏物装起来倒进麻袋里。忙的好不亦乐乎。
转眼间,我们扫的扫,捡的捡,装的装,任务已完成了大半。就差把垃圾袋倒进垃圾车里了。垃圾车在离我们约莫100米的位置,虽说不远,但要提着这么一大袋子东西走过去,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我看看垃圾袋又望了望大家。心里不由的打起了鼓:现在我已是腰酸腿痛的了,要是在把垃圾到过去,我不得一命呜呼了?可其他同学也都很累了呀,万一他们也不倒该怎么办呀?
一时间,气氛变得尴尬起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这时候,我的好朋友小张走了过来,二话不说,便把手中的扫把放了下来,嘱咐好同伴代为看管。然后两只手紧紧地束住了垃圾袋的袋口。用力地抖了抖,像是抖一下垃圾自己就会跑到它该去的地方一样。接着还很细心的把那些趁机逃走的树叶又都扫了回了那个可以让他们安身立命的“家”。最终她以一手拽着袋口一手托着垃圾袋的底部的完美姿态进行了结尾曲,像是护送国宝一样,把它送到了垃圾车内。在清晨的朝阳下,她的背影显得那么的高大、挺拔。
我脸上的温度不知何时变得如此滚烫,只觉的心里像是有千万只小蚂蚁在啃咬一样,钻心的痛。秋分卷走了地上的枯叶,却扫不走我心中的阴霾……
【解析】文题一: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补题。“这三年,离我最近的______________”这个题目,“这半年”首先限定了写作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就是上了七年级到考试时这半年的初中生活。从“离我最近的______________”可看出,本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的是半年初中生活与我有交集,对我有影响的人、事、物。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最近”一词,这里的“最近”,不仅仅是物理距离上的最近,更是情感上的最近,还有可能是思想认识上能与自己达到高度共识,有一致看法和观点的人、事、物。本文应该写成记叙文,在写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事、物的同时,一定要联系“我”,“我”和“他(它)”一定要有交集,切忌只写“他”而没有“我”。横线内可补上某人、某物,或某事等。
二、选材立意。如果从距离和情感上来选材,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可能是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同学,他们围绕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关怀着我们。当我们遇到难事需要他们时,他们会热情地支持着我们,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我们。可具体写出他们是如何帮助关怀我们的,把空间的“近”和情感的“近”结合起来。如果从思想和情感的“近”来选材,我们可以把那些最能理解“我”、支持“我”想法的人,比如,你有很多理想和抱负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老师的支持,这时支持你的人出现了,他与你心灵相通,想法一致(就像张岱与湖心亭的金陵人一样的痴)与你的灵魂最近,是你的知音。
文题二:
本题考查书信的写作。
一、审题。从“这半年,离你最近的那个人是谁呢?请你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吧!”可知,本作文主要以写人为主。把这半年与你接触最多,物理距离最近、情感最为一致,彼此间声气相通的人写出来。如志同道合的同学,关心自己成长的老师,给自己无私关爱的父母等,主要以书信的形式展开,这要求我们既要注意书信体的形式,又要注意采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
二、选材立意。可以打开思路从多方面来选材立意角度。比如写信给以校为家的校警、坚守职责的清洁工人,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给你心灵的影响,让你情感内心获得与他们的接近;也可以写信给在家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表达对他们的感恩;还可以写信给陪伴自己成长的老师,写他们的关爱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另外,如果选择写信给外出打工的哥哥姐姐为内容,表现自己对他们的感激和期待,这也是不错的选材立意。
文题三:
本题考查想象作文的写作。
一、选材。题目“有一天,你起床晚了,迟到了,跌跌撞撞地跑到了教室门口,大家正在上语文课,正在犹豫要不要敲门进去的时候,眼前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给我们的作文设置了故事发生的情境。时间也就是自己上初中这半年时间,地点在学校里,内容是“发生的一件奇怪的事”,也就是文章要以写事为主,发生的事要与平时不太一样。
二、立意。想象作文,只要合理想象即可,在给定的情境中展开。文章既然是写学校发生的事为主,那么立意上,可以表达对校园的热爱,热爱校园的草木鸟虫,表达校园师生间的关爱,表现同学的拼搏向上,展示校园师生的文明风采。也可以表达校园的新气象、新风尚等。
(1)文章首段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爱比作头顶之上的星辰,点明主旨“父亲的爱伴我成长”,语言生动形象,总领下文。文中主体部分详细地记叙了“我”因为压力大想要放弃钢琴比赛时,是远在他乡的父亲鼓励“我”坚持再坚持。在“我”比赛的时候,父亲的突然出现与陪伴让“我”备受鼓舞,虽然“我”输掉了比赛,但是“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伴“我”成长。文章主题突出,叙事清楚,前后呼应,情感真挚、细腻,语言生动。不失为一篇佳作。
(2)文章首段切题,总领下文。文中主体部分详细地记叙了“我”因为转学之后的沉默寡言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我”的心扉渐渐打开,“我”的成绩突飞猛进,“我”的性格变得开朗。文章字里行间表达了“我”对同学的感激之情。文章主题突出,叙事清楚,前后呼应,情感真挚、细腻,语言生动。不失为一篇佳作。
(3)本文讲述了一次语文课上大家一起扫落叶的故事,劳碌了许久的同学们都感到疲惫,没有人想去倒垃圾。这时“我”的朋友挺身而出,主动去倒落叶,让“我”顿感羞愧。小小的故事表达了校园师生间的关爱,表现了同学的拼搏向上,展示了校园师生的文明风采。读书笔记
(1)书名:《① ______ 》作者:(② ______ )
精读摘要
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2)文中的“罗刹”是(③ ______ )之妻。
(3)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路同甘共苦,披荆斩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作为一个励志故事,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④ ______ )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
②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
A.快乐。
B.以……为乐。
C.乐趣。
D.使……快乐。
③静以修身 ______
④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
A.因为。
B.用来。
C.学习。
D.学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海南省澄迈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海南省五指山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海南省临高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