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周2B铅笔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眼虫是一种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生物,既含有叶绿体,又有鞭毛可以运动,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并分离眼虫中的叶绿素
B. 眼虫具有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
C. 眼虫兼有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所以其可能是动植物的共同原始祖先
D. 白天眼虫体内ATP含量比夜间会明显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叶绿素的提取用无水乙醇,分离用纸层析法。
【详解】A、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分离色素要用层析液,A错误。
B、由图可知,眼虫没有细胞壁,B错误。
C、眼虫兼有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所以其可能是动植物的共同原始祖先,C正确。
D、ATP含量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白天只是ATP、ADP的相互转化更快,D错误。
故选C。
2. 糖类、脂质、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重要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与糖原在结构上的差异与两者单体的种类、排列顺序密切相关
B. 脂肪中氧含量更高,所以相同质量的脂肪分解时,放出的能量比糖类多
C. 性激素是一种脂质,与其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
D. 蛋白质是含N的有机物,其中N元素主要分布在氨基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1、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2、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是指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产生一分子水和二肽的过程。
4、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二者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N、P。
【详解】A、纤维素与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A错误;
B、脂肪中H含量更高,所以相同质量的脂肪分解时,需要的氧气更多,放出的能量比糖类多,B错误;
C、内质网是合成脂质的场所,性激素属于固醇,是一种脂质,与其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C正确;
D、蛋白质中N元素主要分布在-CO-NH-结构中,D错误。
故选C。
3. 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小结构,它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要把各种细胞器分离出来进行研究,应该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
B. 中心体是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它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
C. 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是在游离核糖体上进行的
D. 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1、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如在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时,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2、核糖体有的附于粗面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大 约95% 来自线粒体。中心体分布在动物与低等植物细胞中, 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与 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 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 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 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 的蛋白质。
【详解】A、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要把各种细胞器分离出来进行研究,应该用差速离心的方法,A错误;
B、中心体分布于动物和低等植物;故中心体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但不是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B错误;
C、 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为: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 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 的蛋白质;故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是在游离核糖体上进行的,C正确;
D、线粒体、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但溶酶体是单层膜,D错误。
故选C。
4. 分布于皮下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1受体被高温或辣椒素活化后,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使神经元产生兴奋,最终形成烫或辣的感觉,同时机体会发生沸离伤害源的应激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辣椒素属于信号分子,能促使神经细胞增加对K+的通透性
B. 据图推测辣椒素可能是一种脂溶性物质
C. 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形成更强的疼痛感,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D. 很多人不怕辣,推测其TRPVI受体的基因表达程度更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辣椒素属于信号分子,会导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所以是促使神经细胞增加对Na+的通透性,A错误;
B、由图辣椒素穿过磷脂双分子层,所以可能是一种脂溶性物质,B正确;
C、疼痛感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没有经历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不怕辣的原因可能是TRPV1受体较少,所以不怕辣的人的TRPV1受体的基因表达程度应该更低,D错误。
故选B。
5. ATP水解酶能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用于吸能反应。下列过程需要ATP水解酶参与的有( )
A. 静息电位的维持B. 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运输至突触后膜
C. 水在光下分解D. 酵母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ATP水解会产生ADP、Pi,同时释放出能量。需要ATP水解酶参与的过程意味着需要消耗ATP,即吸能反应。
【详解】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时需要通过钠钾泵不断地将内流的Na+排出细胞外,外流的钾离子吸收进来,该过程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过扩散作用达到后膜,不消耗ATP,B错误;
C、水在光下分解由光能推动,不消耗ATP,C错误;
D、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既不产生、也不消耗ATP,D错误。
故选A。
6. 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产生ATP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中产生的ATP能通线粒体内膜上的AAC(ATP/ADP转运蛋白)进行跨膜运输,运输过程如图所示,AAC的作用是把线粒体基质中的ATP(以ATP4-形式)运出,同时把线粒体外的ADP(以ADP3-形式)运入,以1:1的方式进行ATP、ADP交换,已知线粒体内外膜间腔内H+浓度高于线粒体基质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内膜既是ATP的合成场所也是细胞代谢产生水的场所
B. H+浓度梯度减小不影响ATP合成酶合成ATP
C. 线粒体基质缺乏葡萄糖与线粒体膜上缺乏葡萄糖转运蛋白有关
D. 1:1进行ATP、ADP交换可引起线粒体内膜的内外电位差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O2结合生成H2O,故线粒体内膜既是ATP的合成场所也是细胞代谢产生水的场所,A正确;
B、题图可知,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利用H+浓度梯度推动ATP合成酶合成ATP,因此H+浓度梯度减小会影响ATP合成,B错误;
C、葡萄糖出入细胞需要转运蛋白,线粒体膜上没有葡萄糖转运蛋白,因此葡萄糖无法跨膜进入线粒体基质中,故线粒体基质缺乏葡萄糖与线粒体膜上缺乏葡萄糖转运蛋白有关,C正确;
D、题干信息:ATP带4个负电荷,ADP带3个负电荷,因此进行1:1的ATP、ADP交换,会导致线粒体内膜的内外电位差变化,D正确。
故选B。
7. 植物工厂是全人工光照等环境条件智能化控制的高效生产体系,作物采用无土栽培的技术。生菜是植物工厂常年培养的速生蔬菜。下列有关植物工厂中对生菜培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时向营养液中通入空气,主要目的是为光合作用提供CO2
B. 同等强度下使用白光比红光更有利于生菜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 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营养液,主要目的是保证无机盐的供应
D. 合理的控制温度可以提高生菜的光补偿点,有利于增产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量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
【详解】A、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时向营养液中通入空气,主要是为根部提供O2,保证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A错误;
B、同等强度下植物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利用率比其他单色光更高,白光中红光和蓝紫光只占一部分,能用于生菜光合作用的有效光弱于红光,B错误;
C、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营养液可以补充无机盐的供应,C正确;
D、合理的控制温度可以降低生菜的光补偿点、提高光饱和点,进而有利于增产,D错误。
故选C。
8. 下图示某种哺乳动物从受精卵A开始经历的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一系列过程。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③过程为细胞分化,分化后的所有细胞都保留了细胞全能性
B. 图中的⑤过程为细胞癌变,在癌变后的细胞中出现其特有的原癌基因并大量表达
C. 衰老细胞的核内染色质收缩会使基因表达活性下降
D. 细胞生长能提高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由于细胞核退化消失而丧失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动物细胞中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不是癌细胞特有的,B错误;
C、染色质收缩,导致DNA不能解旋,进而会影响复制和转录过程,使基因表达活性下降,C正确;
D、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使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降低,D错误。
故选C。
9.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2N=8)雄性哺乳动物体内,某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某个时期部分染色体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由图中正在进行染色体互换可判断此时为四分体时期,且细胞中有4个四分体
B. 图中的变异类型有利于该物种在一个无法预测的变化环境中生存
C. 只考虑上述三对等位基因,该细胞能产生4种类型的精子,该动物能产生8种类型的精子
D. 图示时期的细胞中含有两套遗传信息,完成减数分裂后细胞中只含一套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这会导致基因重组。
【详解】A、图中正在进行染色体互换,为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时期),2N=8既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四分体,A正确;
B、图示变化属于基因重组,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丰富的变异类型,有利于适应无法预测的变化的环境,B正确;
C、该细胞发生了互换,能产生4种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D、AbD、aBd、abd,该动物的其他初级精母细胞的该对同源染色体还能发生其他部位的互换,因此能产生23=8种类型的精子,C正确;
D、图示时期为MⅠ前期,有4套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关于核苷酸、基因、核酸和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脱氧核苷酸在细胞中既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也是组成基因的基本单位
B. 真核细胞中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染色体数目加倍时,组成染色体的DNA随之加倍
D. 流感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能控制遗传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和基因的基本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A正确;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组成染色体的DNA数量不变,DNA在复制后数目加倍,C错误;
D、流感病毒是RNA病毒,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能控制遗传性状,D正确。
故选C。
11. 人体正常的肝细胞内,基因Ⅰ和基因Ⅱ在1号染色体DNA上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1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其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B. 基因Ⅱ的1链和2链都可以作为转录时的模板链
C. 基因Ⅰ和基因Ⅱ可以是一对等位基因
D. 人体的每个细胞中基因Ⅰ和基因Ⅱ都会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4、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序列聚合而成的,因此,基因Ⅰ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其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A正确;
B、对于某一基因只有一条链作模板,如果两条链都做转录的模板,形成的两条RNA链会互补配对形成双链结构,无法做翻译的模板,B错误;
C、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上,而基因Ⅰ和基因Ⅱ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不是等位基因,C错误;
D、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存在选择性,不一定在每个细胞都能表达,因此人体的每个细胞中基因Ⅰ和基因Ⅱ不一定会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12. 病原体感染可以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下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c期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死亡过程涉及到与细胞凋亡有关基因的表达
B. a-c期间,吞噬细胞既参与了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了特异性免疫
C. 病毒被清除的过程需要抗体、细胞因子等物质参与,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D. 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变化后激活B细胞的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a-b段病毒入侵并增殖,同时机体开始进行特异性免疫,T细胞数量增加;随后b-c段病毒数量减少,T细胞数量也减少并趋于稳定。
【详解】A、b—c期间,病毒的相对数量减少,该过程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因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死亡过程涉及到与细胞凋亡有关基因的表达,A正确;
B、a-c期间,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溶菌酶可以由唾液腺细胞产生,C错误;
D、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变化后与B细胞识别,给予B细胞激活的第二个信号,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
故选C。
13. 赤霉素(GA)和蓝光刺激都会影响植物下胚轴伸长。GA与赤霉素受体(GID1)结合后可以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途径,促进下胚轴伸长;且在GA的作用下,GIDI可与D蛋白结合,促进D蛋白降解,隐花色素1(CRY1)是植物感受蓝光的受体,介导蓝光抑制下胚轴伸长、相同强度蓝光刺激下,CRY1突变体植株中D蛋白的降解速率较野生型植株快。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CRY1光受体是一种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中
B. D蛋白对下胚轴细胞伸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C. 某些动物细胞中可能也存在类似于CRY1的光受体
D. 下胚轴的生长发育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共同完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赤霉素: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②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③应用:促进矮生性植株茎秆伸长;接触种子休眠,提高用来播种。
【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A错误;
B、题干信息中GA可以促进D蛋白降解,最终促进下胚轴伸长,因而可以推测D蛋白可能对下胚轴伸长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B正确;
C、某些动物的视网膜细胞可以感受蓝光刺激,类似于题干中的CRY1,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A。
14. 下图是某森林火灾后的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火灾后土壤中保留的繁殖体(如地下茎等)可以加快该地的群落演替
B. 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竞争阳光中更具优势
C.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甲种群密度时,用所有样方的总的个体数除以所有样方的总面积
D. 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增加,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A、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其演替成森林的速度,A正确;
B、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与其它植物竞争阳光中等环境资源时更具优势,B正确;
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甲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先求每个样方中甲的种群密度,再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C错误;
D、火灾后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中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不断的增加,说明该地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故选C。
15. 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A-C代表各种生物成分,其中B1为食草动物,①-⑩代表碳元素流动的相应过程。图2表示松毛虫的能量流动过程,A-F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指图1中的A、B、C等生物成分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图1中,若②>①+④+⑩,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发展的态势
C. 图2中,A代表的是松毛虫的同化量,C代表松毛虫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松毛虫雌雄交配来控制松毛虫危害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通常在10%-20%,计算方法是下一营养即固定能量/上一营养级固定能量。
2、分析题图:图1中,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的CO2量,①+④+⑩为总的CO2的排放量,A表示生产者,B(B1+B2+B3)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图2中,A代表的是松毛虫的同化量,C代表松毛虫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图1中的A、B、C等生物成分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些内容只描述了组成成分,A错误;
B、图1中,②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的CO2量,如果大于①+④+⑩(总的CO2的排放量),则该生态系统净光合产量大于0,可能正处于旺盛发展的状态,故图1中,若②>①+④+⑩,则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处于发展的态势,B正确;
C、图2中,A代表的是松毛虫的同化量;但C代表松毛虫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实则属于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
D、特殊的化学物质并非直接杀死松毛虫,而是起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此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B。
16. 许多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都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关于果酒、果醋、泡菜制作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后形成的溶液都成酸性
B. 乙醇既是果酒发酵的产物,也是果醋发酵的底物,又可以抑制杂菌繁殖
C. 醋酸杆菌和乳酸菌发酵过程中控制通气的情况不同
D. 只要取材得当,操作正确规范,最终泡菜坛内微生物只有乳酸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大量繁殖;(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果酒发酵的产物CO2、果醋发酵的产物醋酸、泡菜制作中产生的乳酸都会使得发酵液成酸性,A正确;
B、乙醇既是果酒发酵的产物,也是果醋发酵的底物,而且还可以抑制杂菌繁殖,B正确;
C、醋酸杆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乳酸菌是厌氧异养型,所以醋酸杆菌和乳酸菌发酵过程中控制通气的情况不同,C正确;
D、泡菜制作中利用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如果操作正确,最终坛中的主要菌群是乳酸菌,此外还含有其他微生物,D错误。
故选D。
17. 下图是经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胚胎工程操作中,常以观察到两个极体作为受精完成的标志
B. 将囊胚期的胚胎均分后,取样内细胞团的部分做DNA分析和鉴定性别
C. 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D. 胚胎移植时,受体母牛必须经过免疫学检验以避免发生免疫排斥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表示的是经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①表示内细胞团,②表示囊胚腔,图中在进行胚胎分割的过程中需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详解】A、胚胎工程操作中,常以观察到雌雄原核融合形成一个核,作为受精完成的标志,A错误;
B、DNA分析鉴定性别须从胚胎的滋养层部位取样,这样既保证了遗传信息一致,又不影响内细胞团进一步发育,B错误;
C、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因此,该过程中需要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C正确;
D、胚胎移植中,受体对移入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不需要进行免疫学检测,D错误。
故选C。
18. 通过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可以实现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下图是获取突变基因的过程,其中引物1序列中含有一个碱基T不能与目的基因片段配对,但不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整体配对,反应体系中在目的基因两端的引物中分别设计增加限制酶a和限制酶b的识别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限制酶a和限制酶b的识别序列应分别增加至引物1和引物2的5'端
B. 通过两种限制酶将扩增出的含突变位点的目的基因切割下来有利于其定向插入载体
C. 第3轮PCR结束后,两条链完全等长的且含有突变碱基对的DNA分子有1个
D. PCR的一轮循环一般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步,其中延伸的温度高于复性的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1、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中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2、PCR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
3、结果:上述三步反应完成后,一个DNA分子就变成了两个DNA分子,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DNA分子数就以2n的形式增加。PCR的反应过程都是在PCR扩增仪中完成的。
【详解】AB、由于PCR扩增的方向是5'→3',如果要将相应的识别序列增加至扩增的DNA中,且最终可以通过限制酶a和限制酶b从两端将目的基因切割下来,应当将相应的序列增加至引物的5′端,用两种限制酶分别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载体能够保证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正确连接,A正确,B正确;
C、3轮循环结束,含有突变碱基对的且两条链完全等长的DNA分子有2个(可以画出第二轮循环结束后的所有的DNA分子的情况,再通过观察得出该结果),C错误;
D、复性的温度约为50℃,而延伸的温度约为70℃,D正确。
故选C。
二、简答题
19. 为研究不同氮、磷配比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5个处理(氮磷质量比分别为2∶6、3∶5、4∶4、5∶3、6∶2),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对各处理的马尾松幼苗株高增长量、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
(注:表格中的数据均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且为相对值)
(1)氨和磷可以参与形成植物细胞中多种重要的有机物,在代谢过程和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请写出参与光合作用过程的两种含磷的有机化合物:_____。
(2)测量马尾松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时,可以采用无水乙醇来提取,原理是:_____。
(3)分析表格数据,幼苗株高增长量、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_____的变化趋势。这也表明在马尾松幼苗培育过程中,适当提高_____(填“氮肥”或“磷肥”)施用量能够促进其生长,且能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若肥料施用过多反而会抑制幼苗的生长,原因是:_____。
(4)研究人员为进一步确定氮肥的最佳施用量(最适宜的浓度),又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请你写出相应的实验思路:_____。
【答案】19. NADPH/NADP+、ATP
20. 光合色素(叶绿素)易溶于无水乙醇
21. ①. 随氮磷比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 ②. 氮肥 ③. 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根部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出现烧苗现象),抑制了植物生长
22. 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氮肥组别,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测量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达最大时对应的氮肥的浓度即为最佳。
【解析】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马尾松幼苗在不同氮、磷配比条件下的光合生理特性,实验的自变量是氮和磷元素的含量,因变量是光合生理特性,可通过幼苗幼苗株高增长量、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进行比较。
【小问1详解】
常见的参与光合作用的含磷有机物有NADPH(光反应产物,C3还原)/NADP+(光反应)、ATP(光反应产物,C3还原)等。
【小问2详解】
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所以测量马尾松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时,可以采用无水乙醇来提取。
【小问3详解】
对比表格各列可知,幼苗株高增长量、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随氮磷比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增施氮肥可增加幼苗株高增长量、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当肥料施用过多,可能导致植物根部失水而抑制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小问4详解】
欲研究氮肥的最佳施用量,实验自变量是氮肥用量,因变量是幼苗株高增长量、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等,所以可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氮肥组别,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测量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达最大时对应的氮肥的浓度即为最佳。
20. 内环境保持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其中适宜的血糖浓度为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回答下列与血糖平衡有关的问题。
(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根据它的化学成分,推测其受体可能位于靶细胞_____(填“表面”或“内部”),依据是_____。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_____,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其原因是_____。
(3)医用胰岛素主要是通过转基因的工程菌来生产的。转基因大肠杆菌合成的人胰岛素原(只有一条多肽链)没有活性,需人工用_____酶将其切成α、β两条多肽链,然后将其加工为有活性的胰岛素。用转基因酵母菌生产的胰岛素,其活性会明显提高,原因可能是_____。
【答案】(1) ①. 表面 ②. 胰岛素成分为蛋白质,是大分子,难以进入靶细胞内部
(2) ①. 等量生理盐水 ②. 较低血糖会使初始胰高血糖素较高,更容易看出胰岛素处理后对胰高血糖素含量的抑制效果
(3) ①. 蛋白 ②.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能够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更好的加工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激素,可以促进靶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小问1详解】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化学成分为蛋白质,是大分子,难以进入靶细胞内部,因此其受体可能位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
小问2详解】
验证胰岛素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应施加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溶液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实验过程中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的水平可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使初始胰高血糖素较高,更容易看出胰岛素处理后对胰高血糖素含量的抑制效果。
【小问3详解】
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无法对合成的胰岛素原进行加工,胰岛素原为蛋白质,因此需人工用蛋白酶将其切成α、β两条多肽链,然后将其加工为有活性的胰岛素;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能够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更好的加工,因此用转基因酵母菌生产的胰岛素,其活性会明显提高。
21. 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的控制。宜昌一中的同学对本校高一年级所有学生及其父母的眼皮类型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宜昌一中高一学生家庭眼皮类型调查统计结果
备注:①“单双”和“双单”都是一只眼睛单眼皮、另一只眼睛双眼皮。
②各种婚配类型的后代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在统计学上的没有显著差异。
根据表中统计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_____(婚配类型)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可用于判断显隐关系,但是该婚配类型没有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3∶1的比例,原因是_____。
(2)A/a位于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
(3)不考虑突变,眼睛一只单一只双的人基因型肯定不是_____,出现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由此判断一单一双中单眼皮性状的出现属于表观遗传。
(4)要判断某显性个体的基因组成,可以利用PCR技术特异性的扩增出A基因和a基因,再进行凝胶电泳分离鉴定,电泳结果如上图所示:其中样品1的提供者基因型为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
【答案】21. ①. 双双×双双 ②. 双双×双双的婚配类型中有部分父母是显性纯合子,他们的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都表现为显性性状(双眼皮)
22. ①. 常 ②. 不论哪种婚配类型,都没有出现性别与性状相关联的现象
23. ①. aa ②. A基因在一只眼睛正常表达而表现为双眼皮,在另一只眼睛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表达表现为单眼皮
24. ①. AA ②. 样品1的提供者为显性个体,电泳结果只有一个条带
【解析】
【分析】由表可知,双双×双双,子代出现单眼皮,说明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
【小问1详解】
根据双双×双双的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可用于判断显隐关系,说明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由于该婚配类型中有部分父母是显性纯合子,他们的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都表现为显性性状(双眼皮),所以后代没有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3∶1的比例。
【小问2详解】
据表可知,无论是哪种婚配类型,其眼皮类型与性别无明显的关联现象,说明控制眼皮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小问3详解】
眼睛一只单一只双的人基因型肯定不是aa,aa一定为单眼皮,可能基因型为Aa的人,A基因在一只眼睛正常表达而表现为双眼皮,在另一只眼睛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表达表现为单眼皮,导致出现一只双眼皮一只单眼皮的现象。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判断显性个体的基因组成,说明样品1、2、3均为显性个体,而样品1只有一个条带,说明样品1的提供者是纯合子,基因型为AA。
22. 鼠兔是生活青藏高原的一种植食性动物,善于挖洞,可以将深层的土壤转移到表层。鼠兔是小型肉食动物和猛禽的捕食对象。有人认为鼠兔会大量取食植物,导致草场退化,应该予以捕杀;也有人认为鼠兔是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不能随意人工捕杀,研究人员选取了自然生态较好的两个相似地块,做了相应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
(1)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为植物传播种子和_____。
(2)由图可知,处理后的对照组比实验组植物种类数更多,从种间关系考虑,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鼠兔主要取食毛茛科植物(阳生植物),牦牛主要取食更高大的莎草科植物。据此推测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会随着放牧强度的适当增加而_____,原因是_____。
(4)适量的鼠兔对植物的多样性是有利的,所以要用标记重捕法适时监测鼠兔的数量。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兔,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兔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兔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鼠兔的种群密度大约为_____只/公顷。(答案取整数)
【答案】(1)加快物质循环
(2)鼠兔作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一种或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提高生物多样性
(3) ①. 增加 ②. 高大的莎草科植物被取食后,为低矮的毛茛科植物生长提供了更充足的阳光和空间,从而为鼠兔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4)77
【解析】
【分析】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小问1详解】
高原鼠兔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为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加快物质循环等。
【小问2详解】
鼠兔作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一种或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提高生物多样性,捕捉鼠兔后,对一些植物来说天敌数量大量减少,种群数量快速增多,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优势,导致其他种植物群数量减少。
【小问3详解】
鼠兔主要取食毛茛科植物(阳生植物),牦牛主要取食更高大的莎草科植物,高大的莎草科植物被取食后,为低矮的毛茛科植物生长提供了更充足的阳光和空间,从而为鼠兔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会随着放牧强度的适当增加而增加。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中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大约为77 只/公顷。
处理(氮磷比)
株高增长量/cm
总生物量/g
叶绿素a+b含量/g
净光合速率[uml/(m2·s)]
T1(2∶6)
3.67
3.33
2.11
4.53
T1(3∶5)
3.83
3.41
2.21
4.71
T2(4∶4)
4.25
3.63
2.36
4.89
T4(5∶3)
5.41
4
2.60
5.59
T3(6∶2)
5.12
3.74
2.32
5.28
婚配类型
n
双眼皮
单眼皮
一双一单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双双×双双
852
300
339
70
88
25
30
单单×单单
154
76
78
单单×双双
140
26
40
28
38
3
5
双双×双单
9
6
1
1
1
单单×单双
4
3
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4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昌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第三营养级,四营养级,C错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