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本卷共二道大题,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将会在太空中享受为期六个月的宇航员生活。这期间他们( )
A. 脱离了人类社会,不再参与社会生活
B 可以打破一切社会规则,自由享受生活
C. 依然与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D. 不再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关知识。A: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离不开社会,故A说法错误;B:“一切”说法过于绝对,故B说法错误;C:宇航员依然没离开社会,依然与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故C说法正确;D:个人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2.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属于业缘关系的是( )
A. 张强与李冰是同乡B. 胡婷与胡燕是姐妹C. 王欣与刘听是邻居D. 陈超与袁浩是同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关系的知识。D:依据教材知识,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D说法正确;AC:同乡、邻居关系属于地缘关系,AC不符合题意;B:姐妹关系属于血缘关系,B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 采茶、制茶、烧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参加内容丰富的研学活动。他们学习各种劳动技能,彼此分享经验,关心社会发展。参加这些研学活动是为( )
①主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②体会社会生活处处艰辛
③尽快离开学校,适应社会④感受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感受社会生活。①:让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活动有利于他们主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故①符合题意;②:题干中并未描述研学活动的艰辛,故“体会社会生活处处艰辛”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②不符合题意;③:中小学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过早步入社会,故③说法错误;④:中小学生通过参加丰富的研学活动,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绚丽多彩,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4. 网聚正能量,追梦新时代。下列活动体现公民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有( )
①网友“木子”参加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为政府提建议
②“银发知播”群体面向广大网友无私传授自己毕生所学
③市民李某在网上聊天群里发送关于台风灾情的不实信息
④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网上发布“最美教师”先进事迹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播网络正能量。①②④:根据题文、结合所学可知,传播网络正能量,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据此,参加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为政府提建议;“银发知播”群体面向广大网友无私传授自己毕生所学;在网上发布“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属于传播网络正能量的表现,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故③做法错误;故本题选B。
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顿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65.6%的受调查未成年人观看过短视频,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深。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对待短视频,道德与法治老师列举了一些同学观看短视频的行为,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小王: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刷短视频,不知不觉又熬到了丰夜
小刘:发现短视频弹算中有不文明的语言,立即向平台举报
小李:在短视频中看到耸人听闻的消息,就立即发到班级群里
小赵;关注了一些普法类的短视频,从中学习法律知识
A 小刘、小赵B. 小王、小赵C. 小刘、小李D. 小王、小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合理利用网络的相关知识。ABCD:晚上熬夜刷视频有损身体健康,不利于学习,小王的做法不可取;举报不文明语言的做法是在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的权利,小刘的做法可取;随意在班级群内发送耸人听闻的消息,可见小李需要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小李的做法不可取;关注有关法律的短视频,是在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小赵的做法可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6. 在公园,“一草一木,需您呵护”的提示牌随处可见;在图书馆,“不敢高声语,惠惊读书人”的标语屡见不鲜;在火车站,“自觉排队,文明候车”的标识赫然醒目……它们共同说明( )
A.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B. 生产秩序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C. 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D. 社会规则明确了有人破坏秩序时如何处罚
【答案】A
【解析】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题中所述的各种提示共同说明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选项A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生产秩序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社会规则明确了有人破坏秩序时如何处罚”,选项BD不符合题意。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选项C错误。本题选A。
7. 《元史·许衡传》中记载:夏日外出时,众人争相摘取路边的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 社会规则侧只有通过监督、奖惩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B. 遵守规则需要自律,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C. 不要人云亦云,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个性
D. 不遵守规则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遵守规则的正确认识。A:社会规则可以通过监督、奖惩得以真正落实,只有……才能说法绝对,A说法错误;B:题文中“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体现了遵守规则需要自律,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B说法正确;C:题文中旨在考查要做到自觉遵守规则,观点曲解了题文的主旨,C说法错误;D:规则包括道德、纪律和法律,不遵守规则的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8. 下表中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所采取的做法,你赞同的有( )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坚定维护规则、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要求。①②③:几个小朋友在公路上拍球玩耍,应加以劝阻,劝说他们离开;小商贩占道卖小商品,我们应该向管理机关或管理人员反映;游客在公园里踩踏草坪要做到晓之以理,语言文明,劝他们不要踩踏,故①②③说法正确;④:不顾安全,上前阻止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未成年人要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9. 某心理咨询室收到中学生小枫的来信,信上说:“和同龄人相比,我个子矮小,同学经常取笑我,我很自卑”。作为小枫身边的同学,我们应该( )
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②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直面不足,开开玩笑
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尊重他人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根据所学,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善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等,材料中同学们取笑小枫的做法,是对小枫的不尊重,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和善待他人,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D。
10.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下列情境属于文明有礼的是( )
A. 小竟与朋友交往时盛气凌人,凡事必占上风才肯罢休
B. 小美在自习课上讨论问题声音非常大
C. 小桐认真听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并在结束时微笑致谢
D. 大祥在校园里喜欢穿奇装异服,以此向同学们证明自己的独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明有礼的要求。C: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微笑致谢做到了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体现了文明有礼的要求,故C符合题意;A:盛气凌人没有做到态度谦和,不是文明有礼,故A说法错误;B:讨论声音特别大影响到他人学习,不是文明有礼的表现,故B说法错误;D:在校园里穿奇装异服没有做到仪表整洁,不是文明有礼,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1. 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是相互关联又常常发生冲突的两个道德准则。对此,以下正确的认识是( )
①诚实就要把自己的事全部告诉别人,哪怕是隐私。
②为了表明自己的诚实,常常需要泄露朋友的隐私。
③以诚待人,以信交友。
④要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诚信的相关知识。③④:处理好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的关系,一方面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我们应当恪守诚实的品德;对人诚实与尊重个人隐私是相互关联的两种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尊重隐私又是待人坦诚的前提;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要结合具体情境,权衡利弊,运用诚信的智慧,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要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故③④正确;①:“全部告诉别人”的说法太绝对,故①错误;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但尊重隐私也要讲原则,故排除②;故本题选D。
12. 用图示法表示所学概念间的关系是我们的学习方法之一。下边关于a与b的概念描述正确的有( )
①规则和法律 ②主刑和附加刑 ③道德和法律 ④违法和犯罪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规则的种类、刑罚的种类、违法与犯罪的关系。①④:题干表述的是a包含b。规则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违法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严重违法即犯罪,所以违法包括犯罪,故①④说法正确;②: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和附加刑是并列关系,故②说法错误;③:道德和法律是并列关系,都属于规则,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13. 对以下案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王某在地铁上吃东西时乱扔垃圾。面对其他乘客的劝阻她不但不听还把食品包装袋丢弃在车厢,随后扬长而去。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王某处以罚款。--行政违法行为
B. 朱某不按合同履行职责造成对方无法按时收工,被处赔偿损失。--民事违法行为
C. 安徽舒某因在微信群中“抢”救灾捐款900元后退群且拒不退还,在群主报警后被公安机关拘留8天。--民事违法行为
D. 张某因醉酒驾驶被警方查获,最终被判处拘役4个月。--刑事违法行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A:王某的行为触犯了行政管理法规,受到了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A正确,不符合题意;B: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民事法律规范,受到了民事处罚,属于民事违法行为,B正确,不符合题意;C:舒某触犯了行政管理法规,受到了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C错误,符合题意;D:张某的行为触犯了刑事法律规范,受到了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些话语告诉我们( )
A. 要防患于未然,违法的事我们坚决不能做
B.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本质特征上是相同的
C. 违法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
D. 我们应善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不可违。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都说明了违法的事再小也不能做,要防患于未然,故A正确;B:错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本质特征上是不同的,故排除B;C:材料未涉及违法行为的分类,故排除C;D:材料未涉及依法维权。故排除D;故本题选A。
15. 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权威的手段。下列属于诉讼手段的是( )
A. 某企业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接受劳动部门调查
B. 市民王某向环境监察部门反映某企业违法排污
C. 张某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某商场产品有质量问题
D. 李某到人民法院状告郑某欠钱不还的侵权行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诉讼的认识。D:依据教材知识,诉讼又称“打官司”,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合法权益,李某到人民法院状告郑某属于用诉讼手段维护合法权益,故D符合题意;A:某企业接受劳动部门调查,不是向法院提起诉讼,故A不符合题意;B:市民王某行使了监督权,故B不符合题意;C:张某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维护合法权益,消费者协会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不是诉讼手段,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6. 放学回家的路上,八年级学生小朋看见一名歹徒骑摩托车抢劫。小朋立即报案,并向公安部门提供了歹徒的相貌特征、车牌号和去向。公安部门根据小朋提供的线索,很快就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小朋的行为表明( )
①作为未成年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讲究策略
②要见义勇为、匡扶正义,不顾一切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③作为未成年人,面对歹徒抢劫他人,应避而远之
④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①④:材料中的小朋同学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故①④符合题意;②:我们要善于斗争,机智斗争,不是不顾一切,故②说法错误;③:面对歹徒抢劫他人,我们要善于并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不是避而远之,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请列举两例亲社会行为,并谈谈青少年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案】志愿服务、捐款捐物、义务植树、帮助他人等;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③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18.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根据材料回答。
【网络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报告显示,一方面,未成年人“数字触角”极大延展,网络信息检索、网络内容创作等基本技能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部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形成。
(1)研究报告反映出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加强防范】
另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存在着几大隐患: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质疑能力不强;轻易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为自己的微信朋友;过度依赖网络导致上网成瘾和受骗、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身体健康受损等。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答案】(1)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丰富日常生活,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速,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另一方面,网络上也会有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2)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⑥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19. 2024年国庆期间,中学生小广和家人到张家界森林公园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小广越来越烦躁。因为在景区溪水边,小广想下水玩耍时,旁边竖有“请勿戏水”的牌子;在景区山腰处,小广想抄近道上山时,旁边竖有“禁止攀爬”的牌子;在景区未开发区域,小广想开展探险活动时,旁边竖有“禁止穿越”的牌子。小广对爸爸说:“这些景区规则真是限制了自由啊!”
请运用社会规则的相关知识,辨析小广的观点。
【答案】小广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自由和规则不可分。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景区溪水边“请勿戏水”;景区山腰处“禁止攀爬”;未开发地区“禁止穿越”等相关规定有利于维护游客的生命健康权,减少意外的发生,保障大家的安全;大家遵守规则也有利于景区的统一管理,减少管理成本,保障景区的正常秩序。③因此,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20. 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对失信当事人进行“合围”。根据这份《备忘录》,那些有侵犯消费者权益,制假售假、虚假宣传坑害消费者等行为的人,都将被视为失信人,而被多部门“组团”惩戒,从而面临“一处违法,处处受阻”的窘境。比如,企业如果有失信“劣迹”被录入系统,不仅在银行贷不到款,而且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等活动中,都将被“禁入”。
结合材料及对生活的观察,指出《备忘录》的颁布实施将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答案】①有利于个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践行诚信要求;②有利于企业诚信经营,赢得客户,带来长久的效益;③有利于弘扬诚信文化,营造社会诚信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④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中学开展以“与法同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邀请了段法官到学校和同学们座谈。段法官给同学们讲解了法庭及其审判程序,还让同学们模拟审理了如下案件:15岁中学生陈某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竟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作案多起,还把人打成重伤。同学们在模拟法庭中对案件作出如下判决:陈某和另外两个“朋友”触犯了民法,应当受到罚金、有期徒刑等行政处罚,陈某属于未成年人,可以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材料二 以下是八年级学生雷某的成长变化轨迹。
(1)材料一中的判决有3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改正。
(2)结合材料二雷某的成长变化轨迹,运用所学知识说说青少年应从雷某的事件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1)①错误:陈某和另外两个“朋友”触犯了民法。改正:陈某和另外两个“朋友”触犯了刑法。②错误:应当受到罚金、有期徒刑等行政处罚。改正:应当受到刑罚处罚。③错误:陈某属于未成年人,可以不用承担刑事责任。改正:陈某属于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抢劫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序号
行为
做法
①
几个小朋友在公路上拍球玩耍
温和而坚定地劝说他们离开
②
小商贩占道卖小商品
向管理机关或管理人员反映
③
游客在公园里踩踏草坪
晓之以理,语言文明
④
窃贼正在撬汽车车门
不顾安全,上前阻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A4,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八年级(下)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