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②如果说爱是一种活动,我们就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活动”一词的含义模棱两可。在现代用语中,“活动”一词常指用消耗能量的办法改变现存条件的行动。因此,如果一个人经商、学医,在没有尽头的生产线上工作、做桌子或从事体育运动,便被认为是活动。一切活动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以达到外部目标为动机,但没有包括活动本身的动机。例如,一个人被极大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驱使而工作,而另一个人则为了实现野心或赚得金钱而卖命。在这些情况下,人是激情的奴隶,其活动实为一种“被动性”的活动,因为他是被驱使的,他是受苦者而不是“主动者”。此外,人们还误以为,一个除了感受到他自身以及他与世界的统一之外毫无目的或目标而静坐默想的人,也是“被动的”,因为他没有做任何事。但实际上,此种沉思之态是现存的最高级活动,一种灵魂的活动,只有在内心自由独立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进行这种活动。事实上,“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指的是为实现外部目的而花费精力;另一种指的是人的天赋能力的运用,而不管导致外部变化如何,它是积极的。“活动”的后一含义,已由斯宾诺莎清楚地阐述过。他把诸多活动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行为”和“冲动”。在积极的活动中,人是自由的,是其影响的掌握者;在消极的活动中,人是被驱使的,是其并没有意识到的动机的对象。因此斯宾诺莎得出以下结论:美德和能力完全是一回事。羡慕、嫉妒、雄心及各种贪欲都是激情;爱是一种活动,是一个人能力的实践;这种活动只能在自由中实现,而决不能被强迫。
    ③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而不是“堕入情网”。我们可以用最通俗的方式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④何谓“给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简单的,但它的实际意义却非常复杂和含混。最普遍的误会是设想“给予”即是“放弃”某物,是丧失、牺牲。凡人格的发展还未超过接受、索取、守财倾向这一阶段的人,便有以这种方式“给予”的行为感心。买卖型人格者愿意“给予”,但是他们以“接受”为交换条件,在他们看来,没有“接受”的“给予”是欺骗。以非创造性为主要人格倾向的人会感到“给予”是贫乏的,这种类型的人多数因此而拒绝“给予”。有些人在牺牲意义上将“给予”视为一种是美德。他们感到,正因为“给予”是痛苦的,他们才应该“给予”。在他们看来“给予”的美德正在于这种接受牺牲的行为。对他们来说,“给予”比“接受”好,这一准则意味着承受剥夺之苦比享受欢乐好。
    ⑤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给予”是一个人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⑥在物质领域内的“给予”意味着富有。富有,并不是说拥有很多财物的人就富有,而是慷慨解囊的人才富有。从心理学角度讲,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都是穷困的、贫乏的。谁能自动“给予”,谁便富有,他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能够“给予”别人帮助的人。只有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财物的人,才没有能力享受奉献物质财富的欢乐。但日常经验表明,一个人自认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既取决于他拥有的财物,更取决于他的品质。众所周知,穷人比富人更愿意“给予”。然而,超过一定限度,贫困使他无力再给。贫困是如此卑劣,它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⑦然而,最重要的奉献领域不是物质领域,而是特殊的“人”的领域。一个人奉献给另一个人的是什么?他奉献自身,奉献他宝贵之物,奉献他的生命。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为他人牺牲生命,而是意味着他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他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他自身的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体化。因而,献出生命的过程,使他充实了另一个人,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他不是为了接受而“给予”,“给予”本身是一种高雅的乐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不能不带回在另一个人身上复活的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反过来影响他。在真正的“给予”之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因此“给予”隐含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的乐趣。在“给予”行为中产生了某些事物,而两个当事者都因这是他俩创造的生活而感到欣慰。特别是对于爱来说,这就意味着: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这种思想已由马克思作了精辟的表述,他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是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不只在爱情关系中“给予”才意味着接受,学生教老师、演员受观众的鼓励,精神分析学家受他的病人治疗——只要他们不互相作为对象相待,而是处在真正的创造性的关系,那么,给予也必然意味着获得。
    ⑧毋庸置疑,作为“给予”行为的爱之能力,取决于一个人个性的发展。爱以达到突出的创造性的倾向作为先决条件。在这种倾向中,人便克服了依赖性和自诩无所不能的自恋妄想症,摒弃了对剥削他人和守财之欲望,从而产生了对他本人能力的自信心和依靠自身能力达到目标的勇气。如果谁缺乏这些品质,那么谁便害怕奉献自己——因而他也害怕爱。
    ⑨在“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主动性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节选自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弗洛姆认为,爱使人克服孤独与分离感,两个相爱的人成为一体,但他们又彼此独立。
    B.斯宾诺莎说,爱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人只能在自由中实现爱,被迫的消极的情绪不是爱。
    C.买卖型人格者视爱为交易,他们愿意“给予”,前提是他们必须“接受”,否则便是欺骗。
    D.和买卖型人格一样,真正的“给予”必须接受对方的回馈,但他们能共享精神复活的乐趣。
    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非创造性人格者相比,创造性人格者因为有能力“给予”,从而体验到快乐和价值。
    B.一个人充实了他人,同时也会充实自己,因为他的活力与被爱者的活力是相互影响的。
    C.如果一个人只有给予,却没有获得,那么他和被爱者就不是处在一种创造性的关系中。
    D.一个人具有创造性人格倾向,那么他就具备了爱的能力,他能让自己和爱人彼此成全。
    3.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论证文章第⑦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纪伯伦说:“爱情是一种让我们相信奇迹的力量。”
    B.亚里土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C.玛丽莲·梦露说:“真正的爱情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旅程。”
    D.卡兰维奇说:“爱情是一种沉淀在时间里的美好。”
    4.请梳理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答案】1.D 2.D 3.C
    4.①为了证明“爱是一种活动”,首先指出人们对“活动”一词的误解;②然后界定了“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指出“活动”的两种形式,并指出后一种是积极的、创造性的;③最后通过对比,指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在自由中实现的积极的活动。
    5.①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在自由中实现的积极的活动。当我们为人类的幸福而付出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在自由中实现的积极的活动,而不是被迫谋生。因而我们也能体验到幸福。(关键词:自由,积极主动)②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给予,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获得。我们选择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时,我们是在给予他人爱,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自己是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们倍感快乐,我们在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因此获得了幸福。(关键词:给予,获得)③弗洛姆认为,爱是给予,这种给予带来的收获,还体现在我们也成全了爱的对象。我们选择为人类的幸福工作时,我们给予他人爱,同时也获得他人付出的爱,这种双向的付出,使人人共享复活的精神快乐。我们因此而幸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信息的能力。
    D.“……一样,真正的“给予”必须接受对方的回馈”错误,原文为“‘给予’本身是一种高雅的乐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不能不带回在另一个人身上复活的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反过来影响他。在真正的‘给予’之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买卖型人格者愿意‘给予’,但是他们以‘接受’为交换条件”,真正的给予和买卖型人格不一样,前者的接受是给予的结果,而后者的接受是给予的前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倾向,只是具备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⑦段指出,“在真正的‘给予’之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因此‘给予’隐含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的乐趣。在‘给予’行为中产生了某些事物,而两个当事者都因这是他俩创造的生活而感到欣慰。”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付出爱,他和被爱的人应该是共同成长,彼此成全的。
    A.只谈爱信仰,不涉及彼此成全。
    B.谈离群索居者,其实就是孤独,不是爱。
    C.“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即是彼此成全。符合观点。
    D.谈爱情的美好。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把握文段思路,要逐句推进把握意思,并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归纳,。
    “爱是一种活动,我们就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在现代用语中,‘活动’一词常指用消耗能量的办法改变现存条件的行动。因此,如果一个人经商、学医,在没有尽头的生产线上工作、做桌子或从事体育运动,便被认为是活动……一个人被极大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驱使而工作,而另一个人则为了实现野心或赚得金钱而卖命”,为了证明“爱是一种活动”,首先指出人们对“活动”一词的误解;
    “沉思之态是现存的最高级活动,一种灵魂的活动,只有在内心自由独立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进行这种活动”“‘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指的是为实现外部目的而花费精力;另一种指的是人的天赋能力的运用,而不管导致外部变化如何,它是积极的”,然后界定了“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指出“活动”的两种形式,并指出后一种是积极的、创造性的;
    “在积极的活动中,人是自由的,是其影响的掌握者;在消极的活动中,人是被驱使的,是其并没有意识到的动机的对象……爱是一种活动,是一个人能力的实践;这种活动只能在自由中实现,而决不能被强迫”,最后通过对比,指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在自由中实现的积极的活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马克思话的中心意思是青年选择职业遵循的方针是为人类的幸福,因为这和人自身的完美是一致的。这和弗洛姆文中“给予爱,收获爱”的观点是一致的,筛选相关内容,结合马克思的话理解分析即可。
    结合“爱是一种活动,是一个人能力的实践;这种活动只能在自由中实现,而决不能被强迫”“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分析可知,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在自由中实现的积极的活动。当我们为人类的幸福而付出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在自由中实现的积极的活动,而不是被迫谋生。因而我们也能体验到幸福。
    结合“爱主要是‘给予’……只要他们不互相作为对象相待,而是处在真正的创造性的关系,那么,给予也必然意味着获得”“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分析可知,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给予,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获得。我们选择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时,我们是在给予他人爱,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自己是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们倍感快乐,我们在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因此获得了幸福。
    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他不能不带回在另一个人身上复活的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反过来影响他。在真正的‘给予’之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因此‘给予’隐含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的乐趣”可知,弗洛姆认为,爱是给予,这种给予带来的收获,还体现在我们也成全了爱的对象。我们选择为人类的幸福工作时,我们给予他人爱,同时也获得他人付出的爱,这种双向的付出,使人人共享复活的精神快乐。我们因此而幸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l6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卡塔吉娜再买。”
    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纳两艘大游艇的棚舍。但是,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所以到头来父母都无法拒绝。
    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
    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①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中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在参加一次家居用品诗歌研讨会时,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②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都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像天使。
    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备,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
    下一个星期三,当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时候,③孩子们把公寓注满了金光,房间里像有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可以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得杰出奖。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他们的爸爸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们的爸爸说。
    再下一个星期三,当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里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泻而下,金色洪流急奔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面对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里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
    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好像长了翅膀,在厨房的上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每个人的牙刷、妈妈的面霜及备用假牙都浮在浴室里,从主卧室流出来的电视机则侧浮着,还在播午夜电影的最后一段情节。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
    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里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最终淹死在卡斯特拉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天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们不遗余力地学习,最终如愿以偿;这些情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物质奖励方式的批判之意。
    B.爸爸妈妈支持孩子们的航海梦想,当孩子们执意把划艇搬进女佣房时,爸爸对孩子们说“恭喜”,这个细节流露出他的赞赏。
    C.小说中绝大部分篇幅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中间出现第一人称“我”,使这篇具有荒诞色彩的小说有了真实色彩。
    D.当孩子们提出以赢得“金栀子花奖”来换取潜水装备时,母亲担心他们把家里弄得狼藉不堪,于是断然拒绝了孩子们的要求。
    7.和《百年孤独》一样,马尔克斯这篇小说也具有魔幻色彩,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这个魔幻的场景中有心理的真实:孩子们把光想象成水,把屋子想象成大海,在家里划划艇,这个场景符合孩子们顽皮、好强的特点。
    B.魔幻情节有现实的心理基础,第②处,当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亮时,“我”回答问题时超越现实的浪漫想象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C.文中第③处场景,如果还原成现实,应该是这样的,孩子们打开家里所有的灯,在家里的地板上,床底下划划艇﹑把床底下的东西弄得满屋都是。
    D.小说中孩子们不斯升级的实现梦想的要求,真真切切的潜水设备使小说的魔幻情节有现实的事实和物质基础,使小说呈现出亦真亦幻的特色。
    8.小说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对孩子们的“死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说说这样的描绘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9.请联系全文,试分析该如何理解孩子们的“死”。
    【答案】6.C 7.A
    8.①这些描写增强了小说的魔幻色彩和戏剧色彩,化平常为神奇,能吸引读者。②这些描写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充分表现了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叛逆不羁的特点。
    9.①孩子们不是真的“死”了,作者故意将孩子们狂欢的场面定格,说他们“淹死”在光里,这是小说情节的魔幻之处。这里“死亡”是指孩子们梦想的死亡。孩子们梦想死亡于一个“夏天像火烧、冬天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死气沉沉的“城市”。②作者用这种方式提醒并呼唤人们,不要压抑孩子们的自由和梦想,梦想的死亡,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这些情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物质奖励方式的批判之意”错误,本文不是为了表达对“物质奖励的批判”,而是表达追逐梦想能够成就卓越的主旨。
    B.“爸爸妈妈支持孩子们的航海梦想”这个说法不够准确,父母虽然给他们买了航海用品,但环境条件并不允许他们支持孩子们的梦想。“恭喜”这个细节透露出的是父亲的“无奈”,而不是“赞赏”。
    D.“母亲担心他们把家里弄得狼藉不堪”错误,原文为“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母亲并不是担心他们弄乱了家里,而是认为两个孩子并非真心努力好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情节鉴赏的能力。
    A.“这个场景符合孩子们顽皮、好强的特点”错误,这个场景反映的是孩子富于想象力的特点,而不是顽皮好强的特点。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场面描写效果的能力。
    从分析具体描写内容入手,可以从写法和人物塑造角度分析。
    “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这些描写使平时静态的事物超出了平常的状态,具有了神奇的魔力,增强了小说的魔幻色彩和戏剧色彩,化平常为神奇,能吸引读者。
    “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活动的鱼,唱嘲弄校长的歌,偷喝爸爸的酒……这些描写极富想象力和诗意,充分表现了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叛逆不羁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孩子们的“死”要结合具体内容结合主旨理解。
    孩子们不是真的“死”了,灯光形成的“光海”是淹不死人的,作者故意将孩子们狂欢的场面定格,说他们“淹死”在光里,这是小说情节的魔幻之处。孩子们有航海梦想,在家里的灯光里“航行”,并叫来同学们感受梦想,在梦想里狂欢。这里“死亡”是指孩子们梦想的死亡。“夏天像火烧、冬天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死气沉沉的“城市”是不会真正实现孩子们的梦想的,那么梦想只能死亡。
    作者用这种“美好毁灭”的方式提醒并呼唤人们,不要压抑孩子们的自由和梦想,要给孩子梦想的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梦想的死亡,酒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孟。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①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材料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牛易羊,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没,身败国衄③,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④欺诸侯。人能殄⑤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壹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睱。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予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予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宋国国君是商王室的后代。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殄:弯转,扭曲。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常A言与B必如C公言D即奴事之E尔F又何战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三年”古代纪年法,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文中指宋襄公即位十三年
    B.“陈”和贾谊《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一句中的“陈”用法和词义都不同。
    C.“情”和《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情”用法不同。
    D.“当”和《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当”的用法和词义相同。
    12.下列对选文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宋襄公不听劝谏,凭借一小国,却想争夺霸主身份,却反为楚人所执,不可谓明智。
    B.宋襄公欲盟诸侯而求楚,楚先许之后执之,其诈伪手段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
    C.苏轼对宋襄公的评论,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统治者应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苏轼将宋襄公的行为和齐桓公进行了对比,批评了宋襄公死守礼义不知变通的迂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夫舍牛易羊,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
    14.司马迁和苏轼对宋襄公都持批评的态度,两人批评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答案】10.BDF 11.D 12.D
    13.(1)祸患大概就在于这件事了!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百姓)怎么能忍受?
    (2)(齐桓公)放弃了牛,换上一头羊,对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赞许他。
    14.①司马迁借子鱼之言,指出宋襄公死守礼义而错过了进攻对方的机会,批评的是宋襄公的迂腐。②苏轼从两个角度批评了宋襄公:第一,不仁,欺世盗名;第二,不知用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与”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欤”,其后B处断开;
    “如公言”是介宾结构,“即”意思是“就”,一般放在句首,D处断开;
    “尔”,是语气词,不是人称代词,文中子鱼是下属,对上级说话,不会用“尔”这个人称代词,“尔”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通“阵”,指“军阵”,是名词;“陈设”,是动词。句意: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攻打他们。/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C.正确。“不合实情”或“不合情理”,名词作动词用;“诚,诚实,诚心”,作名词用。句意: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用诚心合理裁决。
    D.错误。两句中的“当”的词性一样,但词义不同。文中的“当”意为“抵挡”,“抵抗”;“一夫当关”的“当”,意为“把守”。句意: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批评了宋襄公死守礼义不知变通的迂腐”错,苏轼不是要批评宋襄公死守礼义不知变通的迂腐,而是要批判他的伪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大概;“已甚”,太过分;“堪”,承受,忍受。
    (2)“舍”,放弃;“易”,换;“与”,赞许。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司马迁借子鱼之言,指出宋襄公死守礼义而错过了进攻对方的机会,批评的是宋襄公的迂腐。
    ②原文“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齐桓、晋文得管仲、予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苏轼从两个角度批评了宋襄公:第一,不仁,欺世盗名;第二,不知用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想主持诸侯盟会。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宋公子目夷(子鱼)向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啊!”襄公不听其谏。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孟地会盟。目夷说:“祸事大概就在于这件事了!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百姓怎么能忍受?”于是,在会盟处,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才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
    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派兵攻打郑国。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这年秋天,楚国讨伐宋国以救援郑国,襄公准备迎战。子鱼进谏说:“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能与楚开战了。”这年冬天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子鱼说:“敌众我寡,我们趁他没有全部渡过河时,就去攻击他。”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已全部渡过河,还没有布成阵势时,子鱼又说:“可以攻打了。”襄公说:“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攻打他们。结果,宋军大败,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个个都埋怨襄公。襄公(还自有其理地辩解)说:“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材料二
    宋襄公不是独行仁义而不能善终之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齐桓公)放弃了牛,换上羊,对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信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诗人于淳熙九年(1182)秋闲居山阴时,写作了此诗。②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直抒胸臆,感慨自己退居乡野,久离疆场,壮志未酬,落寞怅惘不已。
    B.颔联用典,前句表明自己壮心未几,犹堪重任,后句嘲笑朝中官员们懦弱昏庸。
    C.颈联与《书愤》的颈联异曲同工,都写自己一心报国,而岁月蹉跎,功业无望。
    D.陆诗用语天然却饱含情感。“久”流露闲居的郁闷,“犹”道出时光流逝的伤感。
    16.本诗的尾联和《书愤》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本诗的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诗人闲居水村,深夜难眠,一方面,新雁落寒汀的声音反衬出水村的寂寥,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另一方面,水村之静又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②《书愤》以典明志(用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用诸葛亮之典,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志至死不渝,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道出时光流逝的伤感”错误,诗句意为“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犹”字道出的是不甘示弱的心态。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尾联写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叫声。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战鼓静灭,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他的心如刀割一般的苦痛!梦醒之后,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新雁落寒汀的声音反衬出水村的寂寥,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另一方面,水村之静又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书愤》以典明志(用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诗人用诸葛亮之典,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志至死不渝,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列锦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了两场豪壮的战争图画。
    (2)《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种树时既要精心栽培,也要果断放手。
    (3)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这些借景抒情的诗文常常写到“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为时尚。儒家的礼教,五芝斋的馄饨,是传说;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尚。传说尊旧, ① ,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习俗对于维持社会安宁,自有相当价值,我们不能否认。可是如果以维持安宁为社会唯一目的, ② 。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滋大,所以 ③ 。人人只好 a ,不乐改革创造。所以维持固有的风化,用不着你费力。可是要打破一种习俗,却不是一件易事。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 b 的力量不可。因此,( ),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恶劣,因为民众道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 c 的胆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2个字。
    19.下列填入上文的括号中的句子,语意最为连贯的一项是( )
    A.习俗对于维持社会安宁,的确非常重要
    B.习俗具有两面性:既可维持稳定,又导致因循守旧
    C.只有打破旧习,才能使社会进步
    D.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更为难能可贵
    20.给文中a、b、c三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答案】18.①时尚趋新 ②社会就会因循守旧(或“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③我们必须打破习俗
    19.D
    20.(a)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可) (b)雷霆万钧 (c)特立独行(“独步天下”也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面提到了“传说”和“时尚”两个话题,此句对应“传说尊旧”,可填:时尚趋新;
    ②前面说“习俗”的意义,由“可是”可知意思要转折,而后面“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表明“如果以维持安宁为社会唯一目的”,社会就不会翻新,也就是守旧,可填:社会就会因循守旧(或“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③“所以”表总结,根据前面分析,“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滋大”,表明应该打破守旧的习俗,可填:我们必须打破习俗。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整个语段来看,作者不是要强调习俗的两面性,而是强调要打破习俗,所以排除A、B两项;从前文来看,“所以维持固有的风化,用不着你费力。可是要打破一种习俗,却不是一件易事。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这几个句子比较的是“顺从”与“打破”的难度,所以应选D项。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由“不乐改革创造”可知,人们死守着老一套,不肯变革,可填“因循守旧”或“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和变革的精神。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b由“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表明打破习俗必须用极大的力量,可填“雷霆万钧”。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c此处修饰“胆识”,表示这些人与一般英国民众的沉滞顽劣不同,可填“特立独行”或“独步天下”。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独步天下: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的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的惊异,供给笑话的材料;我这城里人下乡,却也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节选自朱自清《春晖的一月》)
    21.朱自清的散文多用叠音词,试分析文中加点的三个叠音词“远远”“芊芊”“井井”的表达效果。
    22.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1.叠音词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富于音韵节奏之美。“远远”强调了距离之远;“芊芊”突出草色青翠,长势茂盛;“井井”突出了屋内布置有条有理。
    22.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一致”用了三次)(答“回环”也可)反复用“一致”,渲染并突出了春晖校园从校园布置到同事室内的布置,都讲究疏落有致的美;突出了作者对春晖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热爱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
    叠音词的使用,可以从音韵美的角度赏析,然后结合具体描写对象分析其特点,表达的情感等。
    “远远”“芊芊”“井井”作为叠音词,第一是使表达富有节奏感,音韵美;
    其次,“远远”是写从远处看校园内的房屋,“远远”强调了距离远;“芊芊”写的是草地,这个词既强调了草之茂盛,也突出了草色青翠碧绿;而“井井”写的是屋内书画的布置,表明有条理性。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中用到了三个“一致”,这是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从效果上看,反复主要是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第一个“一致”中的“这”指代前文同事室内的布置,是说春晖校园布置和同事室内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样的;而“美的一致;一致的美”则表明这种布置是“美”的,前面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这种美体现在讲究疏落有致;
    而反复强调“一致”的“美”,表现了作者对春晖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热爱之情。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人说:“别人都这样,所以我也要这样。”有人说:“别人都这样,所以我才不这样。”这两种心态下做出的选择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
    以上文字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经历,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一种观点,有的人在面对选择时,看到别人怎样,自己就怎样,让自己的和别人一样。这是一种趋同从众心理,自己的选择完全是为了和别人一样,是为了被认同。第二句话是一种观点,有的人在面对选择时,看到别人怎样,自己偏偏不怎样,故意和别人保持不一致。这是一种故意反叛心理,自己的选择完全是为了和别人不一样,是为了被识别。最后一句指出上述两种选择都是没有意义,因为两种人的选择在本质上都缺乏理性,都是没有真正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没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完全以别人为方向,或完全随从,或故意标榜不同。
    本次作文有明确的倾向性,学生需要思考的是,这两种心态究竟是怎样的心态,为什么这样的选择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选择是怎样的选择,在思考中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写作时,开头引用名言“自知之明是英明的开端”提出自己的观点,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了解和评价,这种认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有助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在选择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在选择中,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选择中,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人生择优的秘诀。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论证,让文章的观点更加明晰突出。最后总结全文,我们要不断加强对自己的认识,探索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发挥自己的潜力,为人生选择作出最优判断,如此,才能成就非凡人生。
    立意:
    1.正确的选择,关键在于建立自我。
    2.人生贵在找准自己的方向。
    3.选择的意义在于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学校高三(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学校高三(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