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江西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江西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答对得2分,答错得0分)
一、单选题
1.卟啉单胞菌属细菌是一种小型厌氧革兰氏阴性球菌,作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存在于人类的口咽部。这种菌群在维护正常口气和舌苔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卟啉单胞菌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与人类的相同
B.卟啉单胞菌的细胞中线粒体也含有四层磷脂分子
C.卟啉单胞菌利用人类口咽部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菌体蛋白
D.卟啉单胞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增殖速率加快
【答案】A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卟啉单胞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与人类的相同,A正确;
B、卟啉单胞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B错误;
C、卟啉单胞菌利用自己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错误;
D、根据题意“卟啉单胞菌属细菌是一种小型厌氧革兰氏阴性球菌”可知,卟啉单胞菌是厌氧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不能快速增殖,D错误。
故选A。
2.湿地中氮元素过量会造成水体污染,芦苇对氮元素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氮是芦苇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
B.芦苇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元素
C.芦苇吸收氮元素可用于细胞内蛋白质、腺苷的合成
D.利用芦苇净化水质,体现了芦苇的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分析】(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2)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在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及潜在价值。
【详解】A、N是大量元素,A错误;
B、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氮元素在水体中是溶质,故芦苇根细胞不会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元素,B错误;
C、蛋白质含N元素,腺苷含N元素,故芦苇吸收氮元素可用于细胞内蛋白质、腺苷的合成,C正确;
D、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体现其间接价值,故利用芦苇净化水质,体现了芦苇的间接使用价值,D错误。
故选C。
3.农杆菌转化法是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常见转化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在转化拟南芥时可使用蘸花法:待拟南芥开花后将花序浸润在农杆菌悬液中1-2min,农杆菌会随着萌发的花粉管进入胚囊,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进入胚囊中的卵细胞,受精后待果实成熟,即可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拟南芥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②③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比例
B.过程③获得的转基因试管苗中,单个细胞内可能同时存在多个BURY基因
C.蘸花法转化拟南芥前去掉已形成的果实,有利于提高含目的基因种子的比例
D.两种转化法均可在当代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在当代完成转基因性状的鉴定
【答案】D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A、图中②③过程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比例,以诱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A正确;
B、过程③获得的转基因试管苗中,由于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可多次插入目的基因,故过程③获得的转基因试管苗中,单个细胞内可能同时存在多个BURY基因,B正确;
C、蘸花法转化拟南芥后所得种子可能含有目的基因,而转化前已形成的果实中的种子均不含目的基因,故需要在转化前去掉,有利于提高含目的基因种子的比例,C正确;
D、农杆菌转化法可在当代获得转基因植株,蘸花法转化法先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种子,种子再种下去长成转基因植株,即在下一代中获得转基因植株,D错误。
故选D。
4.由于伦理和安全问题,我国反对或禁止一些生物技术的研究和使用。下列不属于我国反对或禁止的生物技术的是( )
A.使用核移植技术培养出囊胚,并从中获取胚胎干细胞用于治疗
B.寻找女性志愿者代孕,解决不孕不育女性的生育问题
C.研发生物武器,以防止他国对我们使用生物武器
D.将转基因作物进行种间杂交试验并在野外种植
【答案】A
【分析】(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
(3)生物武器种类:包括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把这些病原体直接或者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等散布到敌方,可以对军队和平民造成大规模杀伤后果。
【详解】A、使用核移植技术培养出囊胚,并从中获取胚胎干细胞用于治疗,属于治疗性克隆,不属于我国反对或禁止的生物技术,A正确;
B、“代孕”挑战了伦理上的传统生育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社会秩序,属于我国反对或禁止的生物技术,B错误;
C、我国禁止研发生物武器,C错误;
D、将转基因作物进行种间杂交试验并在野外种植会造成基因污染,属于我国反对或禁止的生物技术,D错误。
故选A。
5.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发现高密度的小菜蛾会影响甘蓝的产量,故对甘蓝菜地中小菜蛾防治效果进行探究,小菜蛾有较高的趋光性,性信息素迷向对其防治效果较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属于化学防治
B.该防治方法提高了小菜蛾的环境容纳量
C.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菜蛾的种群数量
D.小菜蛾是甘蓝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1)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详解】A、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性信息素迷向会影响小菜蛾的出生率,从而减小种群密度,降低了小菜蛾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
C、小菜蛾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数量,C错误;
D、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小菜蛾会取食甘蓝,因此小菜蛾是甘蓝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D。
6.手被针刺时,先手缩回,后感觉到疼。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参与手缩回的神经元轴突都短于参与疼痛产生的神经元
B.参与手缩回的神经元级数少于产生疼觉的神经元级数
C.由于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在感觉中枢的前侧
D.手缩回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痛觉产生的过程与脊髓无关
【答案】B
【分析】题意分析,手指被针刺的缩手反射过程中,手先迅速缩回,然后感觉到疼痛;因为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而痛觉形成则在大脑皮层。
【详解】A、由于缩手反射的控制中枢位于脊髓,故不经意间手指被针刺,先手迅速缩回,然后感到疼痛,且反应速率快慢与突触数有关,不能据此判断参与手缩回的神经元轴突都短于参与疼痛产生的神经元,A错误;
B、反应速率快慢与突触数有关,据此可判断,参与手缩回的神经元级数少于产生疼觉的神经元级数,B正确;
C、反应速率快慢与突触数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在感觉中枢的前侧无关,且题中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的参与,C错误;
D、手缩回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痛觉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痛觉的产生过程与脊髓无关,该过程体现了脊髓传导兴奋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7.失绿变黄是西兰花最明显的衰老特征。为探究外源葡萄糖对西兰花衰老的影响,研究人员采摘若干个长势相近的西兰花并均分为对照组和葡萄糖处理组进行实验,测定西兰花叶绿素含量和CAT(一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实验结论错误的是( )
A.西兰花叶绿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CAT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B.外源葡萄糖能延缓叶绿素降解,减缓西兰花变黄的速度
C.外源葡萄糖能提高CAT活性,加快西兰花衰老的速度
D.葡萄糖在植物中不仅可作为能量来源,还可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答案】C
【分析】本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葡萄糖处理组,通过观察西兰花叶绿素含量和CAT(一种抗氧化酶)活性这两个指标来反映西兰花的衰老情况。
【详解】A、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西兰花叶绿素含量总体是下降的,CAT活性总体是上升的,A正确;
B、比较对照组和葡萄糖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能发现外源葡萄糖处理后,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变缓,这意味着外源葡萄糖能延缓叶绿素降解,从而减缓西兰花变黄的速度,B正确;
C、 因为CAT是一种抗氧化酶,其活性提高有助于延缓衰老,而不是加快西兰花衰老的速度,外源葡萄糖能提高CAT活性,应是延缓西兰花衰老,C错误;
D、葡萄糖在植物中除了作为能量来源外,从本实验也可看出能够对西兰花的衰老等生理过程产生影响,也就表明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D正确。
故选C。
8.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可分化成类似间充质干细胞(iMSC)。iMSC能合成和分泌Ⅴ蛋白,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等疾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病毒作为载体将某些基因转入小鼠成纤维细胞以诱导产生iPSC
B.iPSC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需添加特定的物质才能使其转化为iMSC
C.利用96孔板筛选转化成功的iMSC,需稀释至每孔至多1个细胞,并添加V蛋白
D.iMSC培养液需定期更换,并维持适宜温度、PH、渗透压和气体环境等条件
【答案】C
【分析】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iPS与ES细胞一样,可通过定向诱导分化修补某些功能异常的细胞来治疗疾病。科学家已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来制备iPS细胞,包括借助载体将特定基因导入细胞中,直接将特定蛋白导入细胞中或者用小分子化合物等来诱导形成iPS细胞。iPS细胞最初是由成纤维细胞转化而来的,后来发现已分化的T细胞、B细胞等也能被诱导为iPS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充足的营养供给--微量元素、无机盐、糖类、氨基酸、促生长因子、血清等;(2)适宜的温度:36.5℃±0.5℃;适宜的pH:7.2~7.4;(3)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科学家已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来制备iPS细胞,包括借助载体将特定基因导入细胞中,直接将特定蛋白导入细胞中或者用小分子化合物等来诱导形成iPS细胞,因此可用病毒作为载体将某些基因转入小鼠成纤维细胞以诱导产生iPSC,A正确;
B、诱导细胞分化需要培养过程中加入添加特定的物质(分化诱导因子)才能使其发生分化,因此iPSC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需添加特定的物质才能使其转化为iMSC,B正确;
C、利用96孔板筛选转化成功的iMSC,需稀释至每孔至多1个细胞,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但是不需要添加V蛋白,C错误;
D、根据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iMSC培养液需定期更换,以便清除代谢物,防止代谢产物的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并维持适宜温度、pH、渗透压提和气体环境等条件,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存和代谢,D正确。
故选C。
9.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均为我国的外来物种,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斑潜蝇种类。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这三种斑潜蝇之间的取代和更替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与寄主植物以及抗药性等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轮作可能会缓解斑潜蝇的危害
B.农药喷施剂量和种类不会影响斑潜蝇之间的更替
C.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三种斑潜蝇的生态位完全相同导致它们发生相互取代
【答案】A
【分析】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等。
【详解】A、轮作能改变斑潜蝇寄主的植物类型以及环境条件,可能会缓解斑潜蝇的危害,A正确;
B、农药喷施剂量和种类会影响寄主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从而影响斑潜蝇之间的更替,B错误;
C、南美斑潜蝇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三种斑潜蝇的寄主植物有差异,其生态位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A。
10.朱鹮有着“东方宝石”的美誉,1981年全球仅陕西洋县存活7只。朱鹮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一旦配对,就会终身相伴。经过保护的朱鹮群体数量特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提高雌性个体的比例,必有利于朱鹮数量的增长
B.最初生活在洋县的7只朱鹮构成了一个种群
C.数量少是导致朱鹮性比例偏离1:1的原因之一
D.据图可知,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将保持增长
【答案】A
【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的其他数量 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 别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 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结 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
【详解】A、朱鹮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一旦配对,就会终身相伴,据此推测,适当提高雌性个体的比例,未必有利于朱鹮数量的增长,A错误;
B、最初生活在洋县的7只朱鹮包含了该物种全部的个体,因而可构成一个种群,B正确;
C、种群数量越多,群体中的性比越接近1∶1,据此可知,数量少是导致朱鹮性比例偏离1∶1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图中显示,该种群中繁殖前期的个体数量多于繁殖后期的个体数量,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而,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将保持增长,D正确。
故选A。
11.DC细胞是一类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将肿瘤抗原呈递至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科研人员利用从人体内获取的DC细胞,在体外用特定的肿瘤抗原处理,使之活化,制备成DC疫苗。再将DC疫苗回输到患者体内,可直接进行抗原呈递,加快免疫过程,用于癌症治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将抗体基因导入DC细胞从而制备DC疫苗
B.肿瘤治疗中对患者注射DC疫苗属于被动免疫
C.DC疫苗主要激活机体对肿瘤的体液免疫反应
D.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可用于制备DC疫苗
【答案】D
【分析】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详解】A、依题意,用肿瘤抗原处理DC细胞可制备DC疫苗,则将抗原基因导入DC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DC细胞也能含有抗原信息,从而把DC细胞制备成DC疫苗,A错误;
B、被动免疫指的是获得对抗病原体攻击的免疫力,而这种免疫力是通过注射免疫血清或疫苗等外源性物质的方法获取的,而不是通过机体自身产生。主动免疫主要是注射疫苗,将一些病毒和细菌注入体内,进入身体后产生抗体。据此可知,肿瘤治疗中对患者注射DC疫苗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
C、DC细胞被激活后,将肿瘤抗原呈递至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故DC疫苗主要激活机体对肿瘤的细胞免疫反应,C错误;
D、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携带有肿瘤细胞的信息,这些特定蛋白可用于制备DC疫苗,D正确。
故选D。
12.结核分枝杆菌寄生在肺泡上皮细胞,可激活巨噬细胞合成抗菌肽。通过进化,结核分枝杆菌产生“毒力因子”来对抗宿主防御。人体感染该病菌后,巨噬细胞仅含有极低水平的抗菌肽mR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监视功能对抗结核分枝杆菌
B.巨噬细胞的核糖体、线粒体等结构参与抗菌肽合成
C.病菌的毒力因子可能会抑制抗菌肽基因的转录过程
D.增强抗菌肽合成的药物可作为治疗结核病的研发方向
【答案】A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
【详解】A、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因此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功能对抗结核分枝杆菌,A错误;
B、抗菌肽本质属于蛋白质类物质,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该过程消耗能量,需要线粒体供能,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人体感染该病菌后,巨噬细胞仅含有极低水平的抗菌肽mRNA,所以病菌的毒力因子可能会抑制抗菌肽基因的转录过程,C正确;
D、增强抗菌肽合成的药物可以提高抗菌肽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因此增强抗菌肽合成的药物可作为治疗结核病的研发方向,D正确。
故选A。
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ATP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位于神经细胞内的囊泡上有一种囊泡核苷酸转运体(VNUT),负责将细胞内的ATP运输进囊泡中储存起来,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可将囊泡中积累的ATP释放到突触间隙,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VNUT运输ATP的过程伴随着H+的主动运输
B.囊泡富集H+的过程受阻会促使其积累ATP
C.突触前膜释放ATP的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
D.细胞呼吸受阻会影响囊泡积累和释放ATP
【答案】AB
【分析】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
【详解】A、图中显示,H+进入囊泡时,需要消耗ATP释放的能量,说明囊泡内H+浓度高,而VNUT蛋白将ATP运入囊泡的过程中同时将将H+顺浓度运出囊泡,即VNUT运输ATP的过程伴随着H+的协助扩散,A错误;
B、H+进入囊泡时,需要消耗ATP释放的能量,而ATP进入囊泡依赖H+的浓度梯度,据此可推测,囊泡富集H+的过程受阻会抑制其积累ATP,B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ATP的过程是通过胞吐过程实现的,该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囊泡中积累ATP的过程,虽然不直接消耗ATP,但需要消耗H+的梯度势能,且H+梯度势能的维持需要消耗ATP;ATP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因而可推测,细胞呼吸受阻会影响囊泡积累和释放ATP,D正确。
故选AB。
14.CDR移植就是将鼠源单克隆抗体(简称鼠源性单抗)可变区中互补决定区(CDR)序列取代人源抗体相应CDR序列,重组构成人源化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备鼠源性单抗时使用的灭活病毒可保证细胞膜分子排布不发生改变
B.制备鼠源性单抗过程需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的原理是抗原一抗体杂交
C.CDR移植中构建轻链和重链的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需要DNA连接酶和限制酶
D.人源化抗体既有鼠源性单抗的特异性与亲和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免疫原性
【答案】CD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制备鼠源性单抗时使用的灭活病毒可使细胞膜分子排布发生改变,进而促进细胞融合,A错误;
B、制备鼠源性单抗过程需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的原理是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原理是抗原一抗体杂交,B错误;
C、CDR移植中构建轻链和重链的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需要DNA连接酶和限制酶,其中限制酶的作用可以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部位切割开,C正确;
D、人源化抗体既有鼠源性单抗的特异性与亲和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免疫原性,减弱免疫排斥,降低单抗的副作用,D正确。
故选CD。
15.继2021年全人工合成淀粉之后,我国科学家再获突破,通过电催化将CO2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进一步利用改造的酿酒酵母合成葡萄糖和油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体系所用的酿酒酵母属于生产者
B.更换发酵使用的微生物能合成油脂、制造色素、生产药物等
C.该体系生产葡萄糖和油脂效率的高低不受温度和pH等影响
D.该体系不受季节、地域、气候的影响,还可推进“碳中和”
【答案】BD
【分析】“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
【详解】A、该体系所用的酿酒酵母属于消费者,A错误;
B、不同的微生物代谢产物不同,因此更换发酵使用的微生物能合成油脂、制造色素、生产药物等,B正确;
C、酵母菌的生长受温度和pH的影响,因此该体系生产葡萄糖和油脂效率的高低受温度和pH等影响,C错误;
D、该体系在室内利用CO2合成葡萄糖和油脂,因此该体系不受季节、地域、气候的影响,还可推进“碳中和”,D正确。
故选BD。
16.miRNA是真核细胞中具有调控功能但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小分子RNA,乙烯合成酶是植物细胞合成乙烯的关键酶,科学家将乙烯合成酶反义基因导入番茄细胞获得了耐贮存的转基因番茄,转基因番茄耐贮存的主要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反义基因与乙烯合成酶基因中(A+T)/(G+C)的比值相等
B.RNA杂合双链区中的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相等
C.乙烯合成酶mRNA编码蛋白质时一种tRNA可与多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D.转基因番茄耐贮存的原因是反义基因抑制了乙烯合成酶基因的翻译
【答案】AC
【分析】(1)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三个碱基。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能与密码子互补配对。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通过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将氨基酸放到对应的位置上,
(2)识图分析可知,反义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能够与乙烯合成酶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之间部分碱基互补配对,形成RNA杂合双链区,从而干扰乙烯合成酶的基因的翻译过程,导致乙烯合成酶含量和乙烯含量减少。
【详解】A、反义基因与乙烯合成酶基因转录的RNA部分互补,两种基因中(A+T)/(G+C)的比值不一定相等,A错误;
B、RNA杂合双链区中A与U、G与C配对,因此嘌呤碱基总数(A+G)与嘧啶碱基总数(C+U)相等,B正确;
C、一种tRNA的反密码子只有一种密码子互补配对,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转基因番茄耐贮存的原因是反义基因抑制了乙烯合成酶基因的翻译,导致乙烯合成酶含量和乙烯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AC。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
17.微藻(单细胞藻类)是一类经济、环保、能循环固碳的微生物,可用于吸收大气CO2,缓解温室效应。微藻固碳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据上图分析,微藻属于真核细胞的原因是细胞中含有 ;物质甲能在铁螯合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丙,继而转化为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蛋白,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反应。
(2)据上图及已学知识判断,微藻细胞将光能转化为主动运输所需能量形式的主要路径是 (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3)研究人员欲采用“CO2梯度驯化”实验驯化微藻,相关技术路线如图(a)所示。将各驯化阶段的微藻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CO2条件下,检测相关酶蛋白的活性,结果如图(b)所示。
①由图(b)数据可知,在高浓度CO2条件下,微藻对CO2的利用率 ,故需进行驯化。科研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温室效应有关。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作出该推测的理由 (答出一点即可)。
②结合图(a)(b)分析,C组微藻应分别置于浓度为 CO2条件下检测相关酶蛋白的活性。
③“CO2梯度驯化”能提高微藻CO2利用率的机理是 。
【答案】(1)叶绿体和线粒体等复杂细胞器 三
(2)光能→ATP、NADPH中活跃化学能→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ATP中活跃化学能→主动运输所需能量
(3)下降 对CO2的利用率下降,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温室效应 12%和15% CO2梯度驯化可能促进光反应相关酶蛋白基因的表达,提高光反应效率,从而加强暗反应对CO2的利用。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ATP和NADPH。
【详解】(1)微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为真核生物,原因是其细胞结构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等复杂细胞器;电子在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
(2)微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前者中发生的是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后者中发生的是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合成ATP,可用于主动运输,故微藻细胞将光能转化为主动运输所需能量形式的主要路径是:光能→ATP、NADPH中活跃化学能→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ATP中活跃化学能→主动运输所需能量。
(3)①由图(b)数据可知,在高浓度CO2条件下,相比低浓度CO2下,微藻对CO2的利用率下降,故需进行驯化以提高对高浓度CO2的适应性;对CO2的利用率下降,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温室效应。
②根据图(b)与(a)中的对应关系,可知图(b)中两个“?”分别为12%和15%;
③据图(b)可知,同在高浓度CO2(15%CO2)条件下,A、B、C组微藻中光反应相关酶蛋白的数量相对值逐渐升高,光合速作用逐渐增强,故“CO2梯度驯化”能提高微藻CO2利用率的机理可能是CO2梯度驯化可能促进光反应相关酶蛋白基因的表达,提高光反应效率,从而加强暗反应对CO2的利用。
18.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水域生态系统面临着生态破坏、物种丧失和生境退化的问题。因此,生态修复成为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策略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因为人类活动,N、P等元素大量进入湖泊,使一些藻类大量繁殖,进而成为水体中的 。水生生物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数量进一步减少,加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2)研究人员对某受污染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数据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图。
该系统中次级消费者的净次级生产量为 ,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该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占总次级生产量的比率高于初级消费者,原因是 。
(3)在上述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需定期除去部分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其意义是阻断湖泊生态系统中 。随着湖泊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可以为动物提供更丰富的 ,使得湖泊的 多样性更丰富。
【答案】(1)优势种 正反馈
(2)7.7J·cm-2·a-1 3.75% 次级消费者在捕食等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更多(具有更大的体型和更复杂的结构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营养级越高能利用的能量越少)
(3)乙区种植挺水植物、丙区种植沉水植物、丁区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A(显微镜),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B(塞氏盘),水体的透光情况;D(氨氮分析仪),水体含氮量
(4)N、P等元素循环(物质循环) 食物和栖息地 物种
【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含氮、磷的化合物过多,这些化合物是水生植物生长、发育的养料。因此水体富营养化会使藻类植物的生长加快。当藻类数量到达一定程度时,由于单位空间上光照不足,因此导致光合作用受阻,藻类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会导致死亡。这时会有大量分解者出现,如腐生细菌之类,以分解死亡的藻类植物。这时候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
【详解】(1)因为人类活动,N、P等元素大量进入湖泊,这些元素是水生植物生长、发育的养料。因此水体富营养化会使藻类植物的生长加快,进而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水生生物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数量进一步减少,加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偏离原本的平衡,这种调节方式称正反馈调节;
(2)次级消费者的净次级生产量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减去呼吸作用散失量,由图可知,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20+5-(9.5+1.5+11)+11=14J·cm-2·a-1,呼吸量为6.3J·cm-2·a-1,因此次级消费者的净次级生产量为14-6.3=7.7J·cm-2·a-1;生产者的同化量为(44+275+195+20-1.5)=532.5J·cm-2·a-1,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20J·cm-2·a-1,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534×100%=3.75%;由于次级消费者在捕食等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更多(具有更大的体型和更复杂的结构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营养级越高能利用的能量越少),因此该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占总次级生产量的比率高于初级消费者;
(3)因为要构建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立体群落模式来修复富营养化的湖泊生态系统,所以乙区、丙区、丁区应分别构建挺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立体群落模式;A. 显微镜:可以观察水体中的微生物等微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如果立体群落模式修复效果好,水体中有害微生物数量可能会减少,有益微生物的比例可能会调整;B. 塞氏盘:可以用来检测水体的透明度。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由于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降低。若修复模式有效,水体中浮游生物减少,透明度会增加,所以塞氏盘可作为检测指标;D. 氨氮分析仪:可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富营养化水体中氮含量通常较高,在修复过程中,如果立体群落模式起作用,植物会吸收氮元素等营养物质,氨氮含量会降低,所以氨氮分析仪可检测修复效果;
(4)因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吸收营养物质,如果不除去部分植物,死亡后分解会重新将营养物质释放回水体,继续造成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定期除去部分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其意义是阻断湖泊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或者N、P等元素循环);随着湖泊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可以为动物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复杂的群落结构包含更多种类的生物,导致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生物多样性的各个层次都更加丰富,使得湖泊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
19.我国玉米的生产一直受到虫害的严重影响,其中鳞翅目害虫亚洲玉米螟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危害较为显著。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将抗虫基因crylAb13转入玉米,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基因Bar为抗除草剂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推测,抗除草剂基因Bar的作用是 。基因cry1Ab13必须插入Ti质粒的T-DNA中,原因是 。
(2)为了减少限制酶识别序列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无缝克隆In=Fusin技术实现过程②目的。原理如图2所示。利用限制酶 将表达载体线性化。过程①利用 技术获取基因crylAb13,该过程中要在引物1和引物2的 (填“3'”或“5'”)端增加对应表达载体中的片段。将线性化的表达载体和基因cry1Ab13混合进行In-Fusin反应,获得重组表达载体。
(3)过程③利用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经 处理过的农杆菌,然后侵染玉米愈伤组织,进而获得转基因玉米植株。研究人员探究了农杆菌浓度对基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转化效率较高的农杆菌浓度范围为 OD600。为了进一步对侵染条件进行优化,可进行实验探究的课题是 。
【答案】(1)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T-DNA可将目的基因转移并整合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2)BamH Ⅰ PCR 5'
(3)Ga2+(CaCl2)0.4~0.6 探究基因转化效率最高的农杆菌浓度
【分析】农杆菌中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可以转移的DNA)转移到被侵染的细胞,并将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根据农杆菌这种特点,可以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中的T-DNA,通过农杆菌转化作用,可以目的进入植物细胞,从而使抗盐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详解】(1)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根据图1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推测,抗除草剂基因Bar应该是作为标记基因,其作用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出重组 DNA分子。T-DNA可将目的基因cry1Ab13转移并整合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因此基因cry1Ab13必须插入Ti质粒的T-DNA中。
(2)根据图1信息,重组基因表达载体上有限制酶BamH Ⅰ切割位点,用限制酶BamH Ⅰ可将其线性化,In-Fusi酶将线性化的表达载体和基因cry1Ab13连接成重组表达载体。目的基因crylAb13两侧缺少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可通过PCR技术在目的基因crylAb13两侧添加相应限制酶识别序列,由于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故一般在引物5’端添加相应限制酶识别序列。
(3)农杆菌是原核生物,需要Ca2+(CaCl2)处理,使其处于易于吸收外源DNA的状态,完成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由图3所示结果可知,当菌液浓度为0.5OD600时,转化率较最高,因此基因转化效率较高的农杆菌浓度范围为0.4~0.6OD600。为了进一步对侵染条件进行优化,在基因较高转化效率的农杆菌浓度范围内,可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探究基因转化效率最高的农杆菌浓度。
20.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起血糖升高,会导致机体多个器官受损。正常人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在300pml/L左右,能调节血糖浓度的基本稳定。下图是某糖尿病患者正常进餐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进食后0~0.5小时,患者的胰岛素浓度上升,是因为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作用于 ,同时血糖浓度升高也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的 ,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进食后0.5~1小时,由于患者 ,所以该浓度时的胰岛素尚不能阻止血糖浓度继续上升。
(2)进食后1~2小时,过高的血糖浓度导致胰岛素浓度显著上升,但血糖浓度并没有及时下降,体现了体液调节的 特点。此时,患者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将以尿糖形式排出,原因是 。
(3)进食后2~3小时,较高浓度胰岛素通过 ,患者的血糖浓度下降。进食3小时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失去知觉,理由是 。为防止上述病症,可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写出两项)
(4)人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应对并适应环境突变而确保生存。一方面机体的 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另一方面通过 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从而会使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1)胰岛β细胞 神经末梢或感受器 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
(2)较缓慢 多余的葡萄糖无法被肾脏(肾小管)完全重吸收
(3)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患者的血糖浓度低于进食前,脑细胞缺少能源物质 自我血糖监控、少吃多餐、随身携带糖果
(4)交感 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
【分析】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β)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1)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血糖浓度升高也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进食后0.5~1小时,由于患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所以该浓度时的胰岛素尚不能阻止血糖浓度继续上升。
(2)进食后1~2小时,过高的血糖浓度导致胰岛素浓度显著上升,但血糖浓度并没有及时下降,体现了体液调节的较缓慢特点。此时,由于多余的葡萄糖无法被肾脏(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则患者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将以尿糖形式排出。
(3)进食后2~3小时,较高浓度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患者的血糖浓度下降。进食3小时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失去知觉,理由是患者的血糖浓度低于进食前,脑细胞缺少能源物质,造成了低血糖症状。为防止上述病症,患者可自我血糖监控、少吃多餐、随身携带糖果,防止低血糖带来不良后果。
(4)人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应对并适应环境突变而确保生存。紧急情况的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增多,而肾上腺能促进物质代谢,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应激能力,因而表现出警觉性提高等保护性反应。在该过程中,交感神经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 经,该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属于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同时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从而会使血糖浓度升高,增加能量的供应。
21.研究小组在研究某种植物时,发现纯合矮茎(A1)种群中出现一株高茎突变体(A2)。让该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F1中高茎:矮茎=1:1;让F1高茎植株随机传粉,F2中高茎:矮茎=2:1。回答下列问题:
(1)高茎性状是 (填“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的结果。
(2)研究小组认为基因A1或A2可能存在致死效应,为此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花粉中含有基因A2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假说二:基因型为 的受精卵不能存活。
①进一步分析F1的实验结果后,研究小组否定了假说一,原因是 。
②为探究假说二是否成立,研究人员用基因A1、A2的引物对F1和F2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所示。电泳结果是否支持上述假说? (填“支持”或“不支持”),理由是 。
(3)单体(2n-1)是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少1条的个体,可用于基因定位,且单体产生的配子可育,但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会死亡。研究人员为探究基因A1/A2是否位于5号染色体上,构建矮茎5号染色体单体并让其与高茎突变体杂交得到F1,选择F1中的单体随机传粉得到F2。根据上述信息和假说二分析,若F2的实验结果为 ,则基因A1/A2位于5号染色体上。
【答案】(1)显性突变
(2)A2A2 若高茎植株花粉含有基因A2的配子只有一半的育性,则亲本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F1中高茎:矮茎的比例应为1:2,这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理即可) 支持 F2中高茎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1A2,不存在基因型为A2A2的植株(合理即可)
(3)高茎:矮茎=6:5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随机进入不同的配子。在杂合体内,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这些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分离,使得等位基因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从而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会经过复制后发生分离,这是分离定律的生物学基础。
【详解】(1)由题意“让F1高茎植株随机传粉,F2中高茎:矮茎=2:1”可知,高茎性状是显性突变的结果;
(2)假说一:花粉中含有基因A2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假说二:基因型为A2A2的受精卵不能存活。
①对于假说一,如果花粉中含有基因A2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设雄配子A2:A1=1:2,雌配子A2:A1=1:1,则F1中高茎(A2A11/)植株随机传粉,后代高茎:矮茎=(1/3A2+2/3A1)×(1/2A2+1/2A1)=(1/6A2A2+1/2A2A1+1/3A1A1),高茎:矮茎=2:1,与实际结果相符,但是研究小组否定了假说一,原因是如果假说一成立,F1中高茎植株产生的含A2的雄配子与含A1的雄配子比例应为1:2,但实际杂交结果F1中高茎:矮茎= 1:1,说明雄配子比例不是1:2,所以否定了假说一;
②对于假说二,因为2中高茎:矮茎= 2:1,所以可能是基因型为A2A2的受精卵不能存活。从电泳结果看,F1高茎植株有基因A1和A2,F2高茎植株只有基因A1,没有基因A2的纯合子,这支持了基因型为A2A2的受精卵不能存活的假说,所以电泳结果支持上述假说。理由是F2高茎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1A2,没有A2A2个体,符合基因型为A2A2的受精卵不能存活的假说;
(3)假设基因A1/A2位于5号染色体上,且符合假说二。矮茎5号染色体单体为A1O(O表示缺失的染色体),高茎突变体为A1A2,矮茎5号染色体单体与高茎突变体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1A1:A1O:A1A2:A2O=1:1:1:1,F1中的单体为A1O:A2O=1:1,产生的配子为1/4A1、1/4A2、1/2O,随机传粉得到F2,F2的情况如表所示:
,高茎:矮茎=6: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卷01-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江西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安徽专用),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12ppm时是5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江西专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2,0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