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下图示意该自然保护区内等高线分布,R地建有雨林防火瞭望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为( )
A. 100mB. 140m
C. 120mD. 160m
2. R地雨林防火瞭望塔不能及时发现火情的地点是( )
A. ①④B. ②③
C. ①②D. ③④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m,最高处在东北部,海拔高度为1000m~1010m,最低处在西南部,海拔高度为860m~870m,计算可得,图示区域的高度差为130m~150m,最大高差应选取最接近150m且小于150m的值,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读图R地和①④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无法通视,即R地雨林防火瞭望塔不能及时发现①④两地的火情,A正确;R与②③之间均是上部等高线密集,下部等高线稀疏,为凹形坡,可以通视,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两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与N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 (60°N,20°E)B. (20°N,160°W)
C. (20°S,20°E)D. (60°S,160°W)
4. 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B. 乙区域的面积约是甲区域的4倍
C. 甲区域位于东半球、北温带D. 甲、乙两区域均处于低纬度地区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QR位于赤道,则MN所在纬线为60°N,根据经纬度变化规律可知N点经度为20°E。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纬度相同,但方向相反,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其坐标为(60°S,160°W)。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乙区域以北。M、N的经度分别为10°E、20°E ,Q、R的经度分别为160°W、150°W。根据劣弧定东西方向的原则可知M在Q以东,N在R以东,故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东北方向,A错误;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且单位经线上长度不变,因此乙区域面积约为甲区域的2倍, B错误;根据东西半球划分依据,甲区域位于东半球,甲为60°以北的区域,属于北温带,C正确;甲为60°以北的区域,处于高纬地区,D错误。故选C。
科学家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在银河系中一颗恒星附近发现了超级木星。超级木星直径与木星大致相同,但质量是木星的6倍,其与恒星的距离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15倍,具有超长的轨道周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超级木星具有超长轨道周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超级木星质量大,受恒星的引力大②受其他天体干扰较强,轨道不规则
③公转方向与其恒星系相反,阻力大④与邻近恒星距离遥远,公转速度慢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
6. 推测超级木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A. 获得恒星的辐射量少B. 表面温度较高
C. 大气对流运动旺盛D. 液态水更丰富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超级木星的质量是木星的6倍,与其邻近的恒星距离是地球与太阳 距离的15倍,超级木星的超大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引力,导致周边的星际物质或其他天体对其运动轨道产生干扰,使其轨道变得不规则,从而延长其周期;同时,超级木星与邻近恒星距离遥远,受恒星的引力小,公转速度慢,导致轨道周期长,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超级木星与其所在的恒星系的恒星距离遥远,获得恒星的辐射量少,表面温度低,大气对流弱,难以形成液态水,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田黄石属传统雕刻石材寿山石中的上品,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多为卵状,主要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岸水田及河流底部的沙砾层中。右下图为福建地质博物馆收藏的田黄石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田黄石产地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 )
A. 与水圈相对独立B. 位于莫霍面以上
C. 不能传播地震波横波D. 是岩浆的发源地
8. 形成田黄石卵状特征的主要地质作用包括( )
A. ②⑤B. ③④
C. ①③D. ⑥⑦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田黄石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地壳,其位于莫霍面以上,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皆能传播,岩浆的发源地在地壳以下的区域,CD错误,B正确;地壳也有水的存在,与水圈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圈层,A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读图可知,a三进一出,为岩浆,则d为岩浆岩:b为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则c为沉积岩。因此①为变质作用,②⑤为外力作用,③为冷却凝固,④⑥⑦为重熔再生。田黄石多为卵状,山溪两岸水田及河流底部的沙砾层中,在搬运过程中磨圆痕迹明显,属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综上所述,形成田黄石卵状特征的主要地质作用包括②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受不同地质时期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质时期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所含化石类型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所含化石类型可以较好地指示其所在地质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的地层结构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a和e岩层形成时期的地质环境为( )
A. 寒冷潮湿的沿湖还原环境B. 低温高寒的高山环境
C. 高温炎热的雨林氧化环境D. 温暖湿润的海洋环境
10. c岩层形成时期( )
A.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B. 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
C. 爬行动物极度繁盛D. 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格局
【答案】9. D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结合图例及注记可知,a岩层为含三叶虫化石的页岩,e岩层为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三叶虫和珊瑚均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洋地区,故可判断a和e岩层形成时期的地质环境为温暖湿润的海洋环境,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0题详解】
c岩层是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的页岩,裸子植物是中生代的典型植被,因此推测该时期为中生代,爬行动物繁盛,C正确。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时期属于新生代,A错误;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是晚古生代时期,B错误;现代海陆格局的的形成时期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
海底地形的类型可以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等,等深线图可以体现海底地形的高低变化。下图为某海域的海底地形图(图中等值线为等深线,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处于消亡边界且地形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地—岛屿B. 乙地—海岸山脉
C. 丙地—大陆坡D. 丁地—海沟
12. 图中箭头M所指地形是( )
A. 大洋地壳挤压抬升而成B. 海底冲积物堆积而成
C. 海底的火山喷发而成D. 地质时期陨石碰撞而成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注意图中的等值线是等深线,甲地等深线凸向高值,表示海水深度小于两侧,应为海底山脉,A错误;乙地等深线凸向低值,表示海水深度大于两侧,应为海底谷地,B错误;根据丙地等深线分布,丙地可能是洋盆,深度较大,不是大陆坡,C错误;丁地深度超过7000米,是海底地形中比周围更深的海沟,且海沟位于板块消亡边界,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箭头M所指之处为海底突出的山岭地形,相对独立存在,是大洋地壳挤压抬升形成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海底冲积物堆积不会形成类似于山岭的地形,B错误。地质时期陨石撞击会形成凹陷的地形,D错误。海底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锥,与箭头M所指之处地形类似,C正确。故选C。
同一水平面的地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受力发生弯曲变形,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地区( )
A. 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B. 甲处岩石形成早于断层
C. 沉积岩中可能富含油气D. 岩层②较①形成时间晚
14. a处地形形成的原因是( )
A. 地壳断裂凹陷B. 岩体破碎侵蚀
C. 地表搬运堆积D. 地壳挤压抬升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A错;甲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没有被断层错断,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早于甲处花岗岩,B错;油气为生物能转化而成,沉积物中可能有古生物,故沉积岩中可能富含油气,C对;岩层①②呈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岩层②位于①下部,说明岩层②较①形成时间早,D错。故选C。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a处较周边地势低,为谷地。a处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体受张力作用而破碎,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B正确;a处没有断裂线,故没有发生壳断裂凹陷,A错;堆积作用不会形成凹地,C错误;地壳挤压抬升形成凸地而非谷地,D错误。故选B。
为提高光伏发电的应用效率,深圳地区搭建了多朝向太阳辐照与光伏发电效率测量系统,通过2013~2017年120个朝向光伏组件实测数据,分析入射太阳辐射最佳朝向及其时间变化规律。方位角是光伏方阵的垂直面与正南方向的夹角,如方位角-15°表示南偏东15°;倾角是方阵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倾角不同,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都不同。下表示意2013~2017年深圳月最佳朝向及辐射照度(辐射照度又称辐照度,是受照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与1、2月相比,3月份是深圳一年中太阳辐照度最弱的月份,其原因可能是( )
A. 太阳高度角小B. 空气潮湿,云量大
C. 日照时间短D. 大气污染严重
16. 为达到较高的发电效率,从7月到11月,深圳市光伏组件倾角应( )
A. 逐渐减小B. 由90°缩小到0°
C. 由0°扩大到90°D. 逐渐扩大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与1、2月相比,3月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大气污染未必严重,ACD错误。受夏季风的影响,从3月开始深圳空气中的水汽明显增多,空气潮湿,云量大,削弱了太阳辐射照度,B正确。故选B。
【16题详解】
为达到较高的发电效率,可调倾角的光伏组件应尽可能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垂直,从7月到11月,深圳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因此可调角的光伏组件倾角应逐渐扩大,但不用扩大到90°,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计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南地区某丘陵山地多暴雨,易发山洪。为了适应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山—林—田—村—水”的空间格局。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地形图。
(1)指出甲、乙、丙三地中易发山洪的位置,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分别说出该地农田和林地的主要分布方位,并简述农田分布的理由。
(3)评价M—N河段开发漂流活动的条件。
【答案】(1)易发山洪的位置:丙地。理由:丙地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位于河谷,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易发山洪。
(2)农田主要分布在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农田分布的理由:图示地区南部海拔较低,地势较平坦开阔;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多冲积土壤,土壤肥沃;靠近居民区,耕作方便。
(3)有利条件:M—N河段河流落差适中,漂流体验感较好;夏季径流量较大,为漂流提供充足的水源。不利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量不稳定,枯水期无法进行漂流活动;夏季山洪暴发风险大,可能中断漂流活动,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位于山区,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丙地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且丙地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位于河谷,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易发山洪。甲位于山地,乙位于山脊,不易发生山洪。
【小问2详解】
图中农田主要分布在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农田分布理由: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图示地区南部海拔在200米以下,海拔较低,地势较平坦开阔,利于耕作;南部有河流流经,便于取水,灌溉水源充足;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靠近居民区,耕作方便,便于管理。
【小问3详解】
有利条件:读图可知,M-N河段河流等高线不是特别密集,落差适中,流速适中,漂流体验感较好;位于季风气候区区,夏季径流量较大,为漂流提供充足的水源。不利条件: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量不稳定,枯水期河流水量少,无法进行漂流活动;夏季多暴雨,山洪暴发风险大,漂流危险系数较高,可能中断漂流活动,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位于山区,地形闭塞,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湖雅丹地貌是由河湖相沉积岩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刷和定向风蚀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为垄岗和沟槽相间分布。该地貌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边缘,造型奇特、发育完整且分布面积大。航拍镜头下的冷湖雅丹地貌气势宏伟,上百组垄岗状雅丹地貌绵延排列,犹如大规模组合排列的“舰队出海”,蔚为壮观。左图为冷湖周围雅丹地貌地理位置图,右图为冷湖雅丹地貌“舰队出海”景观图。
(1)说明冷湖雅丹地貌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条件。
(2)分析冷湖雅丹地貌中“舰队出海”景观的形成过程。
(3)预测“舰队出海”景观未来的演变趋势,并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大风日数多,风力大,风向稳定,风力侵蚀强,对岩石造成侵蚀破坏;间歇性流水冲刷,对岩石进行进一步的塑造;风化作用、重力坍塌等条件加速雅丹地貌的形成。
(2)湖相沉积层伴随着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发育(裂隙)节理;定向盛行风和间歇性流水沿节理(裂隙)侵蚀,使节理(裂隙)不断展宽、加深,形成相间排列的垄岗和沟槽;在风化、风力和水力侵蚀以及重力坍塌作用下,形成不连续分布的垄岗,沟槽内覆盖着沙子,垄岗高峻突兀,高空俯瞰如同舰队出海。
(3)趋势:“舰队出海”景观不断变小,最终消失。
解释:冷湖地区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在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作用下,垄岗不断被侵蚀、切割,岩石崩塌破碎,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最终消失。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冷湖雅丹地貌发育于我国西北地区,整体气候较为干旱,大风天数较多,风力较强且风向较为稳定,因此该地区风力侵蚀作用较强,导致岩石遭受破碎;加上间歇性流水侵蚀的冲刷,对岩石进一步侵蚀塑造;同时,该地区的风化作用以及重力坍塌等条件,促进雅丹地貌的形成。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的雅丹地貌气势宏伟,上百组垄岗状雅丹地貌绵延排列,犹如大规模组合排列的舰队出海,其形成主要在于该地区曾经为河湖地区,大量沉积物不断堆积,形成河湖向沉积岩,由于地壳抬升,使得岩层出露于地表,裂隙较为发育;该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风力作用较强,定向的受行风以及间歇性的流水侵蚀,使得裂隙不断展宽加深,从而形成相间排列的垄岗和沟槽;加上钙粒去风化作用以及重力坍塌作用下,从而形成不连续分布的垄岗,而沟槽内覆盖着大量风沙,垄岗高峻突兀,高空俯瞰如同舰队出海。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未来舰队出海的演变趋势应该是不断减小,最终消失。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风力作用较强,风力侵蚀作用较强,原有的沟槽不断遭受侵蚀;加上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较强,因此,在两者作用力下垄岗不断被侵蚀切割,岩石遭受破碎,面积逐渐减小,最终消失。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地貌的形成常受地球自转影响。下图(亚马孙河河口)中甲、乙两地纬度数值相同,虚线表示晨昏线,此时乙地地方时为6:05。
(1)判断图中虚线为晨线还是昏线,并说明判断依据。
(2)推算此时甲地的日出地方时并写出主要过程。
(3)指出地球自转对该河口地貌形成影响程度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晨线。依据:乙地位于赤道附近,此时地方时为6:05,因此乙地经过的晨昏线为晨线。
(2)此时甲地日出地方时为5:55。主要过程:甲、乙两地纬度数值相同,且甲地位于北半球,乙地位于南半球,因此乙地的昼长等于甲地的夜长;乙地地方时6:05日出,因此其昼长为11时50分,则其夜长为12时10分;由此可知,甲地的昼长为12时10分,故其地方时5:55日出。(或主要过程:甲、乙两地纬度数值相同,且甲地位于北半球,乙地位于南半球;过两地的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甲、乙两地经度差的中点)地方时为6:00;乙地较该点晚5分钟日出,则甲地较该点早5分钟日出,因此甲地日出地方时应为5:55。)
(3)影响程度较小。理由:该河口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小,河口地貌受地球自转影响程度较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虚线为晨线,由图可知,乙地位于赤道附近,赤道和晨线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乙地位于交点的东侧,时间来得更早(6:05),因此推出是晨线。
【小问2详解】
由乙的日出地方时6:05,可知其昼长为(12-6:05)*2=11:50,夜长为12时10分,由于甲乙两地纬度相同,因此,因此乙地的昼长等于甲地的夜长,由此可知,甲 地的昼长为12时10分,根据日出=12-昼长/2,可知其地方时5:55日出。或者根据对称性来推断:甲、乙两地纬度数值相同,且甲地位于北半球,乙地位于南半球。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日出时间为6点,甲乙两点日出时间与6点为对称,乙点比6点晚5分钟日出,即甲应比6点早5分钟日出,即其日出时间为5:55。
【小问3详解】
由于河口地处赤道附近,赤道的地转偏向力较小,对河流的水流的影响较小,因此对河口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图中圈层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辽宁古果出现的地质年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高二地理试题pdf、期中考试高二地理礼泉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