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78125/0-17356527081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78125/0-17356527081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78125/0-173565270818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 将下列历史知识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③西域都护的设置④“推恩令”的实施
A. ①②③④B. ①④③②C. ①④②③D. 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在位时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设置西域都护的皇帝是汉宣帝;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③②,B项正确;其它选项都不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西汉王朝的国力强盛、民族融洽,促使了国内文化的对外交流,而以他通西域为开端,不仅开创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促使了中西方文明的一次碰撞,更掀开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的扉页。他是( )
A. 甘英B. 张骞C. 班勇D. 卫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而以他通西域为开端,不仅开创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促使了中西方文明的一次碰撞,更掀开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的扉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甘英是东汉时期人物,曾经于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到达波斯湾一带,排除A项;班勇是东汉将领,曾大破匈奴呼衍王,排除C项;卫温是东吴大将,排除D项。故选B项。
3.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这样一项规定:“胆敢私自铸造铁器或者煮盐的人,被罚左脚戴镣铐,将铸造的铁器或者煮好的盐没收”。该项法规的记载能够佐证当时( )
A. 惩处贪官污吏B. 统一调配物资C. 实行盐铁官营D. 废除严刑峻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胆敢私自铸造铁器或者煮盐的人,被罚左脚戴镣铐,将铸造的铁器或者煮好的盐没收”可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C项正确;惩处贪官污吏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统一调配物资是为了平抑物价,排除B项;文景时期废除严刑峻法,重视以德化民,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A.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 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D. 秦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北击匈奴、南定百越”“《圆形方孔半两钱》《铜权》《铜量》等”可得了这是秦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故选C。
5. 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下列关于材料中“大变”认识正确的是( )
A. 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 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C. 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是巨大的变化,C项正确;夏朝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排除A项;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排除B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秦朝统一后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6. 西汉建立之初,面对匈奴的袭扰,采取了以和亲为主、积极防御为辅的策略;到汉武帝时,正式改变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反击。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 “推恩令”的实施
C. 儒家学说得到尊崇D. 国力逐步强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西汉建立之初,面对匈奴的袭扰,采取了以和亲为主、积极防御为辅的策略;到汉武帝时,正式改变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反击。”结合所学可知,经过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力不断增强,汉武帝时在经济上也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所以才能开始大举反击匈奴,D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西汉还不够国力强盛,不足以对匈奴用武,排除A项;“推恩令”的实施是思想上汉武帝的大一统,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儒家学说得到尊崇是思想上汉武帝的大一统,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表是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之相关联的是( )
A.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B. “八王之乱”的兴起
C.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 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一现象导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王莽夺的是西汉的政权,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排除B项;十六国是和东晋并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的陶院落(模型)是出土于广州东郊的东汉随葬品。豪强大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 自然灾害频发B. 社会动荡不安C. 土地兼并严重D. 武士生活安逸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1956年出土于广州东郊麻鹰岗的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陶院落(模型)。院落平面呈方形,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住宅与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从模型中透露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东汉后期,豪强势力膨胀,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破产流亡的农民被迫依附在庄园中,“父子低首,奴事富人”,世代相袭,受到残酷剥削。豪强地主之间往往形成不同集团,分别与朝廷中的不同势力勾结,互相争权夺利,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国家B. 汉武帝开创了刺史制度
C. 秦始皇暴政导致秦灭亡D. 文帝景帝开创文景之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天下为36郡;修驰道,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可知与秦始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正确;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开创了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与题干内容“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没有联系,排除B项;秦始皇暴政导致秦灭亡,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天下为36郡;修驰道,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排除C项;文帝景帝开创文景之治,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天下为36郡;修驰道,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其临终遗诏,不必过哀,不许厚葬,治丧期尽量缩短。汉文帝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倡导( )
A. 勤俭治国B. 无为而治C. 以德化民D. 轻徭薄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不必过哀,不许厚葬,治丧期尽量缩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百废待兴,汉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去世时不许厚葬和缩减开支,为的就是勤俭治国,不增加人民负担,A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孔子主张以德化民,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轻徭薄赋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分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 )
A. 董仲舒B. 王莽C. 张仲景D. 关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扁鹊和华佗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C项正确;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王莽新朝的建立者,排除B项;关羽东汉末年著名的武将,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富豪多私造牟利,折算困难,交易不变。而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铸币B. 盐铁专卖C. 焚书坑儒D. 尊崇儒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前期,币制十分混乱,诸侯、达官、富豪多私造牟利,折算困难,交易不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A项正确;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B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C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为稳固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从这一史实中你能推断出( )
A. 魏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B. 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密切
C.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D. 加强了中日联系
【答案】B
【解析】据题干“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可以得出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密切,B项正确;“魏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与题干材料史实无关,排除A项;汉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夷洲即台湾,是中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材料与日本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历史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以下朝代中实现短暂统一的是( )
A. 曹魏B. 孙吴C. 西晋D. 东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C项正确;曹魏只统一了北方,排除A项;孙吴占据南方地区,排除B项;东晋占据南方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列最能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的是( )
A. 《兰亭集序》B. 《女史箴图》C. 《洛神赋图》D. 云冈石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D项正确;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不属于佛教领域,排除A项;《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的作者是顾恺之,不属于佛教领域的成就,排除BC项。故选D项。
16.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材料说明( )
A. 江南地区环境较好B.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 南方的统治者重视农业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江南经济发展了,没有涉及江南地区环境较好,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排除B项;南方的统治者重视农业属于江南开发的原因,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7. 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B. 环保意识的增强C. 水利工程的兴修D. 自然条件的优越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由火耕水耨这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环保意识增强、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优越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如图的历史手抄报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 )
A. 长平之战B. 淝水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由图示中的“曹操(20余万)”“孙刘联军(约5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19. 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
A. 增强军事力量B. 打击鲜卑贵族C. 加强皇帝权力D. 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进行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时期的迁都、联姻及说汉语有利于民族交融,没有体现军事方面的措施,不能增加军事力量,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鲜卑贵族,但不是其最重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所述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不能加强皇帝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0. 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
A. 司马迁B. 司马昭C. 司马炎D. 司马睿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军队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故“另一个人”是指司马炎,C项正确;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排除A项;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排除B项;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21.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关于北方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 ②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
③人们纷纷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④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
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北方的农作物大量出现在南方。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这些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出现了北方农作物出现在南方的情况。①②③是北方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的原因,D项正确;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说法错误,到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④说法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 《晋书》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材料中的“其”指的是( )
A. 锺繇B. 胡昭C. 王羲之D. 阎立本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C项正确;锺繇书法,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他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有“正书之祖”之誉,排除A项;胡昭汉末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书断》卷上列胡昭的隶书、行草为妙品,大篆为能品。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胡昭与钟繇“俱学于刘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排除B项;阎立本是唐代画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3. 该作品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它是( )
A. 《齐民要术》B. 《缀术》C. 《女史箴图》D. 《兰亭集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作品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缀术》在唐代被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排除B项;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D项。故选C项。
24.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导致前秦政权很快瓦解,北方重陷混乱”的战役分别是( )
A.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B. 赤壁之战、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D. 漠北之战、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导致前秦政权很快瓦解,北方重陷混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C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与题干信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导致前秦政权很快瓦解,北方重陷混乱”,不符,排除AB项;漠北之战,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生,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最艰巨的战役,与题干信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导致前秦政权很快瓦解,北方重陷混乱”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为了满足统治阶层对奢华生活的需求,大规模征发民力修建大型工程……,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深刻认识到民心的向背对于政权的稳固至关重要。于是,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汉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坚持这一政策,百姓生活逐渐安定。
——摘编自吕思勉《秦汉史》
材料二 图文所示
材料三 从刘秀称帝的次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等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至汉初统治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统治政策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中金属货币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业官营的背景。
(3)指出刘秀称帝后东汉定都的地点。根据材料三,指出刘秀以“柔道”治国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答案】(1)变化:从秦朝的大规模征发民力到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局势稳定下来,迎来“文景之治”的局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2)名称:五铢钱。背景: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富商大贾拥资雄厚。
(3)地点:洛阳措施:多次下令解放奴婢。局面:“光武中兴”。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三: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汉朝政府在西域沿线修筑长城,构建军事防御设施,保证了往来道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1)材料一中“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史记》的历史地位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反映的事件与材料二图片之间有何联系?并指出材料二图中为加强对C处的管辖,西汉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历史地位: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思相符即可)
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意义: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7.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未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其中关系最大的,分向各方面迁移。……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便已混然无迹,良非偶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极居干威,虽富有四海,非可文治,移风易俗,河洛王里,国兹大举,尤宅中原。”
——魏收《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迁移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
【答案】(1)原因: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2)特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举措:迁都洛阳。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①和②政权(或王朝)的名称。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两支方向。结合所学,概述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北魏政权面临的最大问题,并用史实说明北魏统治者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答案】(1)①:吴;②:东晋。
(2)方向: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3)问题: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
“抉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等
观看视频
《大秦帝国——北击匈奴、南定百越》等
搜集图片
《圆形方孔半两钱》《铜权》《铜量》等
考察遗址
广西灵渠、陕西秦长城遗址等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9
36
34
18
54
公元前246年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
公元前215年
公元前214年
公元前213年
公元前210
即王位
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分天下为36郡;修驰道,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开凿灵渠
派遣蒙恬北击匈奴
在北方边境筑长城
崩葬于骊山
类别一
类别二
类别三
扁鹊、华佗、△
蒙恬、霍去病、周瑜
顾恺之、王羲之、锺繇
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金属货币
汉武帝时,多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耗费甚巨,号召全国有钱人捐款,然而响应者寥寥。因此,汉武帝正式下令采用募民煮盐而官府专卖的做法,盐业由政府经营。
——摘编自陈心怡《浅析汉朝的盐铁官营争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卷试卷(含答案),共8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