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三门峡市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下列对联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上联:门迎百福 下联:户纳千祥 B. 上联:山清水秀 下联:人杰地灵
C. 上联:家传美德 下联:国展宏图 D. 上联:爆竹辞旧 下联:桃符迎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A、门迎百福,户纳千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家传美德,国展宏图,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爆竹辞旧是鞭炮的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
2. 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
A. 试管夹B. 集气瓶
C. 滴瓶D. 量筒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仪器为坩埚钳,故错误;
B、该仪器为锥形瓶,故错误;
C、该仪器为滴瓶,故正确;
D、该仪器为试管,故错误。
故选C。
3. 小明在密封的汽车内感觉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车内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缘故,就建议司机师傅打开车窗。就“可能是车内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观察与问题B. 假设与预测
C. 实验与事实D. 反思与评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明在密封的汽车内感觉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车内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缘故。“可能是车内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假设与预测。故选B。
4.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样品需在N2环境中存储,主要是因为N2( )
A. 无色无味B. 难溶于水
C. 性质不活泼D. 空气中含量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于做保护气,“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样品需在N2环境中存储,主要是因为N2性质不活泼;答案:C。
5. 水烧开时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壶内的水( )
A. 分子的体积增大B. 分子的质量增大
C. 分子间间隔增大D. 分子的个数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烧开时壶盖被顶起,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此选项错误;
B、水烧开时壶盖被顶起,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此选项错误;
C、水烧开时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间隔增大,此选项正确;
D、水烧开时壶盖被顶起,水分子的个数不变,此选项错误。
故选C。
6. 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根据是( )
A. 原子的质量极小B.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 原子的体积极小D. 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它们的质量都是极小的,故“原子的质量极小”不能作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依据,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这句判断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且这些粒子还可以再分,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它们的体积都是极小的,故“原子的体积极小”不能作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依据,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7. 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高锰酸钾B. 冰水混合物C. 河水D. 氧化铜
【答案】C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此项不符合题意;
B、冰水混合物是由不同状态的水混合而成,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此项不符合题意;
C、河水中含有水和多种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故此项符合题意;
D、氧化铜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此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若用“”“”“”表示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A、由图“”可知,表示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且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所以表示的是单质,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构成粒子有原子、分子,所以表示的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表示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且该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所以表示的是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表示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且该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所以表示的是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取用铁粉B. 液体的量取
C. 点燃酒精灯D. 滴加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A选项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B选项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C选项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D选项错误。
故选:D。
10. 最近环保部发出通知,要求74个城市将PM2.5纳入强制监测范畴并向市民公布监测结果。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内容的是( )
A. 二氧化硫B. 可吸入颗粒物
C. 二氧化碳D. 二氧化氮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规定的大气质量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内容。
故选:C。
11.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基本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原子大
B. 水遇冷凝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D. 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很多,有的分子比原子大,有的分子比原子小,故选项错误;
B、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水遇冷凝结成冰,水分子没有停止运动,故选项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但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可以再分,故选项错误;
D、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2. 实验室用电解水实验装置来探究水的元素组成,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探究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 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C. b管中的气体是氧气
D.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而不是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此项说法错误;
B、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在水中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此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则b 管中的气体是氧气,故此项说法正确;
D、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3.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 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 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D. 罩在火焰上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A、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内焰最暗,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蜡烛熄灭时,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遇冷变为石蜡固体小颗粒,故产生白烟,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C选项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遇冷的烧杯会液化成小水滴,因此出现水雾,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该原子的中子数是P,又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Ng,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2M+PB. 12N+P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是 ___________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___________ 。
【答案】①. 氮气 ②. 铝
【解析】
【详解】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是氮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6. 在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有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同种元素的有______,达到稳定结构的有______。
【答案】①. ②⑤⑥ ②. ④⑤ ③. ①③④
【解析】
【分析】圆圈内表示该粒子的质子数,圆圈外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详解】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②是氧原子,⑤是镁原子,⑥是氯原子,所以属于原子的有②⑤⑥;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④⑤的质子数都是12,所以属于同种元素的有④⑤;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He为2)是相对稳定结构,①③④最外层电子数8,所以达到稳定结构的有①③④。
17. 用①氧气、②氮气、③氖气、④二氧化碳填空。
(1)能支持燃烧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2)填充于试电笔的灯管中,通电时会发出红光的是______。
(3)______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答案】(1)① (2)③ (3)②
【解析】(1)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可燃物的燃烧,故能支持燃烧的是氧气,填:①;
(2)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彩色光。故填充于试电笔的灯管中,通电时会发出红光的是氖气,填:③;
(3)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之一,故:②。
18. 根据下图完成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______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______。
(3)对比呼气的玻璃片上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______。
【答案】(1)二氧化碳##CO2 (2)高 (3)高
【解析】(1)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含量高;
(2)氧气具有助燃性,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水蒸气遇冷液化,对比呼气的玻璃片上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19. 有A、B、C三种元素,其中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B的单质在A的单质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C的原子核外有9个电子。
(1)C元素的名称为______。
(2)写出B元素的离子符号______。
(3)写出A元素符号______。
【答案】(1)氟##氟元素 (2) (3)O
【解析】有A、B、C三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则A为氧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E,结合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则B为镁;C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则C为氟元素;
(1)由分析可知,C为氟元素,则C元素的名称为氟;
(2)由分析可知,B为镁,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而带上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元素的离子符号为:Mg2+;
(3)由分析可知,A为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
20. 已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1)若三种金属的质量各为10g,则它们所含有的原子个数(镁、铜、铁)比为____。
(2)若三种金属的原子个数都是100,那么它们的质量(镁、铜、铁)比为____。
【答案】(1)56∶21∶24 (2)3∶8∶7
【解析】
【分析】原子个数等于原子的总质量除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详解】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可知,1个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1个碳12原子的质量×,因此10g镁、铜、铁中原子个数比为 ∶∶ =56∶21∶24;100个镁、铜、铁原子的质量比为∶∶=3∶8∶7。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10分)
21. 走进化学实验室。
(1)用试剂瓶倾倒液体时,试剂瓶上的标签为什么要朝向手心?
(2)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防止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2)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小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1)用试剂瓶倾倒液体时,试剂瓶上的标签要朝向手心防止残留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2)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小滴,也不成股流下。
22.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偏二甲肼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的小,易溶于水,沸点为63℃。偏二甲肼是国际通用的运载火箭的主体燃料。发射神舟十二、十三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十三运载火箭所用燃料都是偏二甲肼,其优点在于与常规氧化剂四氧化二氮接触即自动着火;缺点是安全系数低,毒性大和运行成本高等。偏二甲肼有剧毒,易通过皮肤吸收,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
(1)写出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写出两点即可,下同)
(2)写出偏二甲肼的化学性质。
【答案】(1)密度比水小,易溶于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有剧毒,能与四氧化二氮反应(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无色液体,密度比水的小,易溶于水,沸点为63℃等;
(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偏二甲肼的化学性质:有剧毒,能与四氧化二氮反应等。
23. 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
(1)写出甲图所示实验中,烧杯B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必要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1)酚酞试液变红色;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中时,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没有必要,这是因为实验甲中已经证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中时,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没有必要设计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作为对比实验,这是因为实验甲中已经证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4. 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操作:在250mL集气瓶中加入50mL水,按图所示组装装置,用下端烧红热的玻璃棒引燃红磷。
(1)集气瓶中预先装入50mL水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 降温B. 吸收白烟C. 液封长导管
(2)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3)待装置冷却后,测得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91mL,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写出计算式即可)。
【答案】(1)ABC
(2)
(3)
【解析】(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集气瓶中预先装入50 mL水的作用是降温、吸收白烟、液封长导管,故选:ABC;
(2)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待装置冷却后,测得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91 mL,则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25.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信息。请分析并回答下列各题。
(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___________。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
A.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 质子数不同C. 中子数不同
(3)12号元素的元素名称为___________;元素Be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___________;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___________。(各写一点)
(5)利用元素周期表,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飞跃时期。人工合成的第118号元素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____。
(6)查表可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求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保留三位小数)
【答案】(1)门捷列夫
(2)B
(3)①. 镁##镁元素 ②. 9.012 ③. 金属 ④. 稳定
(4)①. 质子数依此增多(合理即可) ②. 电子层数增多,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合理即可)
(5)118
(6)
【解析】(1)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中国科学家张青莲的贡献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等;
(2)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故选B;
(3)12号元素的元素名称为镁;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元素Be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为钠元素,钠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Ne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合理即可);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递增(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合理即可);
(5)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人工合成的第118号元素的核电荷数是118;
(6)见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第一次质检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许昌市多校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A4,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